199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充分认识领袖的权威和作用
吴敏
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党的领袖的一系列科学论述,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充分认识领袖的权威和作用,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强调领袖的权威和作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十分强调党的领袖的权威和作用。他说:“马克思主义也从来没有否认领袖人物对于政党的作用。按照列宁的著名的说法,领袖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人们,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威信、影响和经验乃是党、阶级和人民的宝贵的财富。对于这一点,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是感到特别亲切的。”邓小平同志多次谈道:“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在尊重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同时,又强调党的领袖的权威和作用,主要因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力的充分发挥,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重视党的领袖的权威和作用。党的领袖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血肉联系,能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引导人民群众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前进。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但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矛盾和困难。在这样的情势下,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既需要更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又需要更好地加强领袖的权威和作用,并在实践中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权威。
明确领袖是一个集体,领袖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
党的领袖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集团”,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这个思想,他说:“从毛刘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由党的集体而不由个人决定重大的问题,已经形成一个传统。”“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是同共产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相违背的,是必然要犯错误的。”同时,邓小平同志对领袖是一个“集团”的思想又有新的发展。他指出:“我们主张巩固集体领导,这并不是为了降低个人的作用,相反,个人的作用,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而集体领导,也必须同个人负责相结合。没有个人分工负责,我们就不可能进行任何复杂的工作,就将陷入无人负责的灾难中。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不仅需要分工负责,而且需要有人负总责。”80年代末,在党的领导集体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讲道:“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很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这就是我们党第一代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的领导集体。”“进入第三代的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不仅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也为国际共运的历史经验所证明。恩格斯曾称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这里所说的“第一小提琴手”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的含义很相似。至于列宁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集体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是人们所公认的。
党的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这和党的领袖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集团”,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否相一致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出领袖是一个“集团”,坚持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目的在于充分体现领袖集体的智慧,以决策的民主化保障决策的科学化。为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以集体内部实行分工负责制与之相配合。没有分工负责制相配合的领导集体,难免会形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很难有什么工作效率。实行分工负责制,总得有人“负总责”。第二,领导集体各成员的威信、影响和经验,难免会有某些差异,不可能完全等同。其中,威信、影响和经验相对最突出者,尽管他只是领导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但他在领导集体中实际所起的作用较之其他成员的要大一些,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党的领导集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在党内外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从人们的一般社会心理需要来分析,这个形象必须有自己的人格化代表。这个人格化代表,和党的领导集体中的负总责者,威信、影响、经验相对最突出者,一般来说是统一的;他自然而然地会成为党的领导集体中的核心。纵观我们党的历史,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均是这样形成的。这是实践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反对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注意维护领袖的威信
鉴于国际共运和我们党深刻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同志坚决反对对领袖人物搞个人崇拜。他在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强调指出:“个人崇拜是一种有长远历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不会不在我们党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它的某些反映。我们的任务是,继续坚决地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历史的经验表明,“把个人神化会造成多么严重的恶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重申:“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危险的,难以为继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同时,邓小平同志又很注重维护党的领袖的威信。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完全否定毛泽东同志的错误思潮。对此,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毛泽东同志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直到去世,一直是我们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80年代末,在党的领导集体新老交替之际,邓小平同志谆谆告诫说:“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要注意树立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中的核心。”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这样重视维护领袖的威信,主要是因为,党的领袖是按照党章规定的程序推举产生的领导集体,承担着集中全党智慧,领导全党制定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职责,和党的历史、党的事业、党的威望密切相联。维护领袖的威信,不是为了领袖个人,而是为了增强全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了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了维护党的威望、党的团结、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怎样才能做到既维护领袖的威信,又避免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呢?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一是要把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看作“党的集体领导中的一个成员”;二是要把领袖人物“在我们党里头的作用说得合乎实际”;三是要客观、公正地评价领袖人物的功过,“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领袖是人不是神,“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既不能以为领袖人物就没有缺点、错误,而陷入对领袖个人的迷信,也不能因为领袖人物有缺点、错误而忽视其重要作用和功绩,不注意维护领袖的威信。
领袖的威信不是人为地树立起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社会政治持续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也在全党、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遵照邓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注意树立和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威信。这是坚持党性原则的客观需要,是党的事业、国家大局、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


第9版(理论)
专栏:

  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徐崇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指导这一伟大实践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声誉。人们称这一科学理论“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生命力”,“在实际上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新定义”。
回顾20世纪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面临挑战的时候,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多次涌现过改革的浪潮。但是,这些改革的尝试或者在取得一些成绩以后,以失败告终;或者半途而废,没有能够坚持下去;或者迷失方向,走到歧路、邪路上去。然而,邓小平同志倡导和设计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主要是因为小平同志在科学总结我国和世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人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态度,虽然在口头上也说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但在实践中却往往不顾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个别论断,特别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具体设想,生搬硬套到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另一种态度,出于对第二国际、共产国际过分强调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忽视人的能动作用的不满,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用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说某些流派的思想观点去解释、发挥、结合、补充马克思主义,以此来“重新发现马克思原来的设计”。
还有一种态度,则把原苏联模式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归罪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本身。持这种态度的人认为,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二律背反论已经过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过时的意识形态教条。他们借口时代发生了变化,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代之以民主社会主义。这种态度导致了东欧和原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瓦解。
正是针对这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小平同志早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强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小平同志倡导的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又得到进一步的展开。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正确处理两个方面的关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在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根据现在的情况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小平同志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这种认为“老祖宗不能丢”的态度和那种借口时代变化,说共产主义是一种过时的意识形态教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此同时,小平同志又强调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小平同志这种强调要根据现在的情况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又同那种不顾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把照抄照搬马克思和列宁的某些论断当作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既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小平同志历来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指出:“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又说:“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这种反复强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不仅和那种脱离本国的实际侈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也和那种不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图用折中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思想观点的办法去克服教条主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此同时,小平同志又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他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这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又强调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不仅和那种借口时代变化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且也和那种用现代西方哲学某个流派的思想观点去解释、发挥、结合、补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小平同志的这些科学论述,深刻地表明了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正是由于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才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才能有力地推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才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努力学习小平同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改造和完善自我
张聿温
江泽民同志指出,讲求共产党员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现在大有重申和强调的必要。联系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伟大的实践和复杂的局面,想一想搞现代化建设对党员和干部素质的要求,想一想对外开放条件下各种腐朽思想对党员和干部的影响,想一想人民群众对党员和干部的期望,那么就会深切地感到,党员和干部重视和讲求个人修养,是何等紧迫和重要。
重视和讲求个人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为志士仁人所推崇和追求。有作为的封建士大夫尚且懂得人格的修养,更何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
讲求修养是改造自己的过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改造自己,就需要真正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定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克服私心,战胜贪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有个词儿叫“洗心革面”。可以说,“洗心革面”是一个艰苦乃至痛苦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应当发扬鲁迅精神。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严于“解剖自己”,既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又诚恳接受组织和同志们的批评,这正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讲求修养是一个武装自己的过程。科学的、先进的、正确的思想,不可能自发地凭空产生,必须一靠学习,二靠实践。武装自己,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加强修养就抓住了纲,抓住了灵魂。同时,还应当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有关修养的经典论述。用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充实头脑,加强修养就有了丰厚的基础。总之,武装自己就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其中讲学习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讲学习,才能提高政治水平;也只有讲学习,才能自觉弘扬正气。不注意学习,不掌握锐利的思想武器,就不可能战胜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不注意学习,不用科学的、正确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充实头脑,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水平也就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甚至很可能滑坡。
讲求修养还是一个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这就对党员和党的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员和党的干部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品质上完善自己,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的、不懈的努力。这就需要树立高标准,坚持严要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不满足,永不停顿。完善自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为自己完美无缺了,正确的世界观已经确立了,不需要接受监督,不需要继续改造了,那是很危险的。只有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真正讲求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可能担当历史赋予的重任。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社会主义道德读本》评介
罗国杰
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道德读本》,已由学习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杜诚任主编,刘苹任副主编。全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该书是以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普及性道德读本,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道德的本质、基本特征及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全面地阐发了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重要内涵;同时,还增设了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该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即道德理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三大领域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全书上下衔接、前后相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
第二,该书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继承性的特点,在阐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规范、准则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内容时,详细介绍和阐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秀道德传统,批判地继承了古代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与此同时,该书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时代主题,注意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论述了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对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时代精神和道德风貌的人和事予以大力讴歌和赞扬;对不道德或反道德的丑恶现象和行为予以谴责和鞭挞,正确地阐明了我们应当坚持的价值导向,较好地体现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第三,该书作为干部学习的辅导材料,观点正确,旗帜鲜明,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鞭挞什么,是非善恶界限十分清楚。该书用简洁、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大众化学习讲座方式,寓道德理论和伦理规范教育于朴实生动的语言之中。同时,在阐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时,大量引用古往今来道德文明发展中的典型人和事,给人以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教育和启迪,较好地避免了一般理论著作给人以深奥枯燥的感觉,使人读起来亲切自然。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的地方值得推敲斟酌;由于是集体写作,各人在写作风格上存在的差异未能完全避免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