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文学作品

  为了你,沂蒙
孙梽文
历史厚德载物,给我们以机会,也给我们以磨砺。
历史给共产党人以创造的良机。
公元1996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载文报道——
位于沂蒙山区的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苍山、泗水终于摘掉了戴在头上11年的贫困县(区)帽子……至此,沂蒙山区的国家重点扶贫县,在全国18个重点连片扶贫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以临沂市所辖6个贫困县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苍山、费县为例,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去年已达到1544元,最高的蒙阴县达1700多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然而,谁曾想到,1993年前,蒙阴还是临沂市6个扶贫县中最贫困的一个县。在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鼓舞下,刚刚上任的县委书记刘宗元率领全县51万智慧勤劳的人民,咬定改革开放的机遇不放松,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战穷山恶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仅用3年多时间就使蒙阴由沂蒙山区最贫困的县一跃跨入先进县的前列,全县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令世人瞩目。
这新的崛起,是沂蒙山区一首脱贫致富的感人的志气歌……
寻找新的支点
史书记载:“蒙处万山之脊,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蒙阴,因山多而驰名中华。全县山区面积占95%,是山东省山区面积最多的一个县,仅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就有105座。沂蒙72崮,蒙阴独占36崮。著名的孟良崮便在蒙阴县境内。这一带由于山高石多,土地瘠薄,自然灾害频繁。解放前全县每年闯关东逃荒者不下5000余人。新中国诞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蒙阴人民的生活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由于人们的思想长期受旧的传统观念的羁绊,加上自然条件差,一直摘不掉戴在头上的那顶贫困的帽子。
1992年底,刘宗元,这位60年代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的高材生,告别了繁华的都市,只身一人,踏上了蒙阴这片硗薄的土地。
当时,展现在刘宗元面前的蒙阴县城是怎样一幅景象呢?有民谣曰:“蒙阴县城一盏灯,一个喇叭满城听,城中到处是臭水坑。”“东西一条新城路,南北方向死胡同。”这一年,全县内债、外债约近3个亿。库区和深山区尚有81个特困村仍遭受着饥饿的煎熬……
残破、灾殃与困难,像无形的磐石压在这位新来的县委书记的肩上。在这之前,他担任临沂市体改委主任期间,曾多次到蒙阴进行过调查研究,对蒙阴复杂严酷的现实了解一些。可是,压根儿没想到会糟糕到今天这般境地。
应该说,蒙阴的昨天有过迷人的辉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阴参加支前的民工达21万人之多,支前模范群体“沂蒙六姐妹”蜚声淮海,有1314名优秀的蒙阴儿女为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捐躯……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我方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那里,至今还掩埋着3520名可查出姓名的外籍烈士的忠骨……这是一片被英雄和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土地,这里有51万勤劳、善良、勇敢的老区人民。如果不改变老区的贫困面貌,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失职。那将愧对无数先烈的英灵。于是,他提出打翻身仗,规划着治穷脱贫的步骤。
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领导者的作风是否深入,决策者是否做到心中有数,千头万绪,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要。于是,刘宗元一头扎进基层。他来到离退休老干部中间,倾听他们对全面振兴蒙阴的真知灼见;他深入到企业的车间、班组,寻找导致企业亏损的种种症结;他钻入深山僻谷,倾听老百姓的呼声……
一连数周跋山越壑,深稽博考,刘宗元写满了整整一个笔记本,种种现象和问题困扰着他的思维,使他寝不安席。
滔滔汶河畔,跳荡着一颗不眠的心……
夜深了,砭骨的寒风掠过枝头,发出阵阵凄凉的声响。斯时,蒙阴县委4层高的办公大楼里,灯光仍在那个窗口闪亮着。连日来,刘宗元所到之处,无论一般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几乎都像背“台词”似的,开口便是“山薄县穷”或“穷山恶水”,句句话不离一个客观条件。更出他意料并为之震惊的是,他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县委全委扩大会上,一位领导干部竟公开提出“蒙阴县是否可以破产的问题”……简直是无稽之谈!刘宗元愤愤地吸着烟,思绪翻滚,几天来耳闻目睹的每一个细节在他记忆的屏幕上过滤着……蒙阴除了这个“穷”字之外,难道没有任何优势了?刘宗元以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自信心。一个人若失却这种自信心,将终生蹭蹬,一事无成;一个民族若失却了自信心,就会失去在世界舞台上的立足之地,就会任凭强权势力摆布。而蒙阴当前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人们对蒙阴的发展,对蒙阴的前途从精神上丧失了信心。在刘宗元看来,现在的蒙阴就像一个患有多种疾病的人,必须采用现代医学科技动大手术综合治疗,方能把这病势沉重的患者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倏然,他转身走近窗前,那明亮的双眸凝视远方,紧锁的眉端渐渐舒展着……蒙阴有优势,且大有潜力——有山、有水、有矿产资源……这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终于,经过千百次冥思苦索和抉择,一个立足蒙阴实际,发挥蒙阴四大优势的宏伟改革蓝图,渐渐在他的脑海中酝酿形成……
醒来的蒙山汶水
1993年1月5日——蒙阴县委、县政府会议室,刘宗元上任后的首次全县领导干部骨干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会议室里滚荡着他那古钟般的声音,他剖析并阐述了国内改革开放及蒙阴当前的形势后,语气突然变得凝重:“同志们,蒙阴的发展为什么这样滞后?在于一些人的思想不够解放,关键又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老化。我今天特别要强调,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尽快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思维方式,跳出传统思维方式的框框。我们心里不能老装着那个‘穷’字和那个‘难’字,我们要从劣势中发现优势,从困难中看到光明。蒙阴有没有优势呢?有,而且不止一个。我看有四大优势,一是老区的政治优势,二是矿产资源优势,三是林果畜牧优势,四是旅游资源优势。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常委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个口号——让全国全世界了解蒙阴,让蒙阴走向全国全世界,力争3年甩掉贫困县的帽子!”
这声音又通过广播,从会场内传到会场外,在蒙阴大地的深山峡谷一次又一次地震响。
刘宗元任蒙阴县委书记不到两个月,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突然发现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蒙阴农村许多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人脑袋里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亟须加强思想建设。于是,新年的爆竹声刚刚逝去,他便抓住时机,利用县委党校的阵地,分门别类、分期分批举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培训班,刘宗元亲自担任主讲,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灌注到每个人的思想中,使其迅速溶解、化合、吸纳。
紧接着,刘宗元又亲自带领村支部书记,乡镇、县直属部门一把手,到先富起来的胶东、无锡等地考察取经。短短时间,蒙阴县的百余名村级以上领导干部,经过现代意识的洗礼,皆士气昂扬,踔厉风发……
时过不久,经有关部门牵线搭桥竭力引荐,一港商抵达蒙阴,意欲同蒙阴合资兴建一处高档宾馆。是日,港商在城内兜过一圈后,看到处处是垃圾堆和一条横割县城中心臭气冲天的污水沟。而县政府招待所竟挑不出一个完整的沙发;地上的红地毯染成了灰地毯;接待室屋顶上是一溜儿燕子窝……其脏、乱、破败的境况令人目不忍睹。
次日绝早,港商便不辞而别。临行前,抛下一封写给本县领导的信,不客气地说:“蒙阴县城太脏,不具备合资条件……”这件事,令刘宗元受到深深的刺激,也使他更深刻地意识到贫困地区加快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和县委、县政府其他领导痛下决心:打一场治理县城脏乱差的“孟良崮战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决策既出,群情沸腾。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于是号召各级领导带头捐资,刘宗元和县长胡家利率先垂范,二人均超出其他县级领导规定数额多掏腰包,老百姓则出工出力。一时间,八方呼应,群情激昂,成千上万的市民自动赶来义务劳动。沂蒙老区人民那种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刘宗元的心。他从老区人们的身上,真切地看到了蒙阴的希望!
经过一番治理,蒙阴县城面貌焕然一新。那条横亘县城中心的臭水沟,也改造成了一座风景美丽的“汶溪公园”。
或许仁慈的造物主格外钟情于这方热土,赐予它山东第二大高山——蒙山,山东第二大水库——岸堤水库。斯时,刘宗元又把思维的焦点对准了蒙阴的这些山山水水。恰在这当口,东关村党支部书记赵运堂从这位新来的县委书记治理污水沟、建“汶溪公园”的大胆举措中,看到了蒙阴的希望,找到了知音。于是,当夜向刘宗元写了一封信,虽则东关村与县委大院近在咫尺,但他还是把信投进了邮箱。
信中写道:刘书记,希望您在百忙中去看一看蒙山,关心一下岸堤水库,相信您会从中得到新的启迪……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刘宗元邀集县六大班子主要成员登上了海拔1165米的绵亘百余里的蒙山山顶。放眼望去,山势巍峨、秀丽。光秃处,则怪石嶙峋,造型奇特;有林处,则云缠雾绕,一片郁郁苍苍,大家无不惊叹。此情此景,使六大班子很快形成共识:开发蒙山,建设森林旅游公园。
过去,在蒙阴民间,曾流传一句顺口溜:“要想富,炸水库。”这里所指的水库就是蒙阴境内的岸堤水库。它烟波浩渺数十里,总储水量7亿多立方米。近年来,因管理混乱,滥捕滥炸现象迭起,致使渔业资源枯竭,昔日的“聚宝盆”变成了“北大荒”。
加强岸堤水库管理,事不宜迟。
刘宗元又率领六大班子来到水库现场办公。经他提议,当场研究决定:即日起,岸堤水库更名为“云蒙湖”,原由水利部门管理改为公安部门专管。其开发宗旨是:“依法管理,科学开发,利益共享。”发动库区群众大搞人工网箱养鱼,植树造林,开发旅游业,使库区尽早成为北国的“鱼米之乡”……
不久,在蒙阴县境内,终于形成了一个以蒙山森林公园、孟良崮、云蒙湖、汶溪公园等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格局,游人络绎不绝,蒙阴紧闭的山门洞开了。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托起希望之光
蒙阴有歌谣曰:“70年代吃酒厂,80年代靠棉纺。”偌大一个县,常年仅靠一根财政支柱勉强度日。独木难支,到了90年代初,刘宗元继任县委书记时,全县财政已是举步维艰。
面对这严峻的局势,刘宗元心急如焚。经过数日的考察、论证,一个大胆发展大工业的新构想终于诞生———巩固提高纺织业,大力发展建材、建筑业,不失时机地发展各类加工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同时,他又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提出以“四大改造、四大开发”为工作重点的八字方针。四大改造是:啤酒厂改造,水泥厂改造,棉纺厂改造,毛纺厂改造;四大开发是:花岗石开发,黄金开发,金刚石开发,煤炭开发。
蒙阴啤酒厂,处在群山环抱的山坳里,优质的天然矿泉水经麦饭石过滤,既爽口又具保健功能。用德国啤酒专家的话说:这是用金钱和技术换不到的优越性。如此举世无比的优势,在1992年前,企业因规模小、管理不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经济效益很低。
经过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县啤酒厂宛如神话般地崛起,两年弹指一挥间,年产能力猛增到10万吨,企业规模跃居全国同行业前10名。由厂长任友昌主持研制的银麦新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国家专利奖,被新华社定为专用啤酒,被人民大会堂定为国宴用酒,并远销保加利亚、吉布提等国。银麦啤酒终于冲出县门国门,步入了国际经济海洋……
县水泥厂,一鼓作气,像变魔术似的,仅两年工夫,生产规模一下子从5万吨扩大到30万吨,并开发出特种水泥——道路水泥。厂长王明军雄心勃勃,到本世纪末,要达到年产100万吨水泥的规模……
他们同香港恒基兆业集团合资的新华石材有限公司,靠加工异型材闯入国际市场,产品质量达国际一流水平;蒙阴的金刚石储量全国第一,约2000万克拉,现已与加拿大合资,兴建大型金刚石矿;黄金开发方兴未艾,近年内可望形成万两黄金生产线;煤炭开发随着开采权的批复,必将一路凯歌……
蒙阴是个以山多著称的典型农业县,全县荒山面积134.8万亩,占总面积56.6%;它的另一特点是淡水面积多,约有5万余亩。如何做好农业改革这篇大文章,赋予它新的内容与新的主题,刘宗元餐风饮露,走遍了千家万户,叩问群山众谷,终于从那些被人们视为劣势的荒山恶水中,发现了它们潜在的效益和价值。他提出了构筑市场农业和发展现代大农业重在搞好“两大开发”、建设“八大基地”的总体思路。两大开发是:荒山开发与淡水面开发。八大基地包括:林业基地、优质苹果基地、花生基地、黄烟基地、蚕茧基地、蔬菜基地、畜牧基地与淡水养殖基地。
一场空前的农业革命如热浪沸腾,在蒙阴大地四处激荡……
垦荒致富户公茂田,原是民丰机械厂的一名生产技术骨干。80年代中期,他毅然和妻子伊树凤辞去公职,回乡承包了沂蒙72崮之一的獐子崮290亩荒山。冬去春归,漫漫8载,公茂田夫妇靠着两把镐头,凭着一份执著,硬是把个荒芜凄凉的獐子崮装扮成了花果山,1万株果树一年收入20万元……
养鱼状元王明存,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农家后生,用3只网箱开了蒙阴网箱养鱼的先河。小伙子逢人就说,多亏了刘书记当初帮他卖出了3箱鱼,不然,他早没信心了。两年后,王明存另外养的3箱鱼奇迹般地扩展到了6000余箱……
刘宗元抓住这两个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引导、发动,并向农民承诺,保证承包关系至少50年不变。
仅3年光景,就像魔术师变戏法似的,拍卖承包给农民的万亩荒山已是满眼绿浪,苹果、桃、杏、板栗……20种果树。刘宗元亲自聘请的蒙阴县经济顾问沂水雪枣王武传技,经他传授大雪枣嫁接技术后,10万亩青石山上当年便果实累累。1995年,崮山村一个村就嫁接了2万余棵,只此一项村里纯收入20多万元……
淡水开发亦卓有成效,网箱养殖业初具规模。曾经静悄悄的云蒙湖上,今日蒸腾起希望的热浪,一处处蓝色工厂里歌声、笑声似春风荡漾……
刘宗元时常对大家这样讲:“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尤其是发展现代大农业,必须科技先行。他就任蒙阴县委书记头一年,便提出把每年的5月份作为全县的科技宣传月,尽力加大科技投入。
近年来,政府扶持,全县村村办起了文化科技学校,每个企业组建了科研机构,县里投巨资建起一所职业中专。3年时间,蒙阴县得到科技培训的农民达20余万人,企业受培训的职工达95%以上。轰轰烈烈的科技培训,造就了一支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大军,全县现在拥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科技人员1.2万人。培养自己人才的同时,刘宗元还千方百计延揽各地优秀科技人才150多人。今天的蒙阴,已是人才辈出,鸾翔凤集。一股强大的科技能量呼啸着涌向四面八方……
蒙阴,昨天,你还是贫穷的代名词;今日,你已驶向文明的新世界——
1995年,全县实现了户户通电,乡乡通程控;创建了省级卫生城,夺得了“齐鲁杯”;在全省山区县中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
1996年,蒙阴各条战线再创卓越——
全县果品总产量突破2亿公斤,连续3年跻身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农村小康实现程度为93.5%,比1995年提高9个百分点;教育提前一年完成了“双基”达标;是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国脱贫工作会议”上,蒙阴县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县”和“全国脱贫先进县”荣誉称号,县委书记刘宗元作为这两个会议的唯一县级典型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香港回归之庆征文

  梦莉之旅
高洪波
泰国华人女作家梦莉,此次来北京第九次领取“海峡情”征文一等奖。一等奖的获得者还有两个人,其中一位是台湾女作家朱秀娟,另一位就是我。我的运气不错!
与梦莉成为“同榜进士”,大乐。回国之前梦莉约邓友梅、韩舞燕夫妇、白素蓉大姐和我吃饭。于是有了这一天的聚会。
黎昌海鲜城的龙虾很肥硕,鲍鱼也很鲜美,这都没什么。关键是我们的话题扯到了香港回归。梦莉一听香港回归的话题,从手袋里摸出一张电传,上面是中国驻泰国大使馆的邀请,请她以贵宾身份出席香港交接仪式,并马上落实机票、饭店等事宜。
在新华社专门负责香港回归报道的韩舞燕大姐眼睛一亮,连说机会难得机会难得,中国12亿人,也仅派出1000名代表出席交接仪式,而您居然被邀请,可见中国使馆对您的重视。“知道吗,那大厅里总共才能容纳4000人,全世界多少华人都希望参加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听说国内的许多部级干部都参加不上,只能在深圳遥望。您一定得珍惜这次机会,一定!”
韩舞燕兴奋地和我们说着,她还说起自己海外的许多亲友早早就在香港一些饭店预定了房间,只想自费来到香港,看一看香港回归的盛况,感受一下实实在在的气氛。而且现在香港一些著名的饭店全已预订满了6月份的房间。说话间,韩舞燕又拿过电传件细看,随后“哇”一声,说香港的四天行程由中国安排,还分担四天的住宿费用,“真是高规格”,她快乐地说着。
舞燕大姐的情绪迅速感染了梦莉,也感染了我们。舞燕接着说:知道吗,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一交接完毕,就要准时离开香港的土地,乘船走——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一刻!
我们仿佛被她带到7月1日那神圣庄严的大厅里,注视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两位象征人物在一瞬间黯然地消失,时空好像在这一刻已被超越。我同时想起1982年9月间邓小平言辞严峻地对撒切尔夫人说的话:“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邓小平还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一百年的沧桑,一百年的企盼,百年前的旧中国是一种何等的蹒跚衰老、不堪一击的风烛残年,昔日龙的爪牙,龙的鳞角,龙的风云际会的气势,龙的吞吐宇宙洪荒的胸襟,全弱化为一只任列强宰割分啖的羔羊。而1997年的新中国,实在是为中国龙正了名,龙的传人毕竟不凡。
梦莉的祖先在广东潮汕,她之所以成为泰国人,其中有多少苦难艰辛之旅!这一切全在梦莉大姐的至情散文中。
梦莉走过许许多多的路,香港是她来去最多的一个所在,但我相信她的九七香港之旅,将是终生难以忘怀的一次壮美之旅,亲情之旅,兴奋到不能自抑的感悟之旅。临别时,我们为她祝贺,舞燕与她一握手,说:“到香港后,我一定要采访你!”梦莉笑了,我和友梅认定:作为散文家的好人梦莉这一次注定是收获最大的幸运之旅!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斯诺故乡行
缪俊杰
埃德加·斯诺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对于这位外国同行前辈仰慕久矣。不期有幸,在他逝世25周年纪念之际,我有机会去踏访他的故乡,在那里寻访他青少年时代的踪迹。
斯诺的故乡在美国中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我从西海岸的旧金山,经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转机飞往堪萨斯。据说斯诺青年时代,同三个小伙伴,花了三个月时间乘坐一辆福特牌T型敞篷车,经过热浪滚滚的沙漠,沿着尘埃飞扬的土路,爬过落基山脉,而到达西海岸旧金山。现在我沿着这条路的相反的方向,在飞机上俯瞰白雪皑皑的落基山脉和一条条大峡谷,只花了三个小时的航程,就到了风景如画的堪萨斯。
我到堪萨斯时,刚刚下过一场大雪,雪后放晴,天空明丽,地面清新。堪萨斯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城市。这个不到100万人口的城市,分属两个州管辖。以堪萨斯河为界,西部属堪萨斯州,东部属密苏里州。大概因多数是欧洲移民的缘故,整个城市建筑一派西班牙风格,开阔而宁静的街道,精美而独特的雕塑群,富丽而优雅的别墅式住宅,使整个城市既有田园风光,又有文化色彩。斯诺的祖辈是欧洲移民,父亲是靠经营印刷业挣钱养家的小老板。1905年,斯诺就诞生在堪萨斯城这位叫詹姆斯·埃德加·斯诺的温馨的小业主家里。斯诺度过童年的那所房子,虽然经过一次火灾,但仍完好地坐落在堪萨斯城默希尔大街3811号院落里。这座双单元三层小楼,四周围有一圈白色的木栅栏。但斯诺的家人离开这里已近半个世纪,现在楼归何主,我们没有去探究,因而没有踏访斯诺的故居。
斯诺的祖辈和一些亲戚,曾经是堪萨斯的土地拥有者,但斯诺的一生却颇为坎坷。由于斯诺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中国新政权的友好和真诚,写过《红星照耀着中国》、《为亚洲而战》,以及描写苏联生活的著作,50年代初,受到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政权的迫害,他和他的妻子洛伊斯·惠勒(这时,斯诺同曾经一起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前妻、女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已经分手),不得不离开他的祖国,离开他们在纽约州的帕利赛兹镇的乡间别墅,离开他们经常散步的赫德逊河畔的斯奈登渡口,而移居瑞士,1972年2月19日客死在日内瓦附近的圣瑟谷山庄。斯诺去世后,家人在清理他的信件时发现他留下遗言:要把他的一部分骨灰留在中国,因为他热爱中国;把骨灰的另一半送回美国安葬在赫德逊河畔,让它流入大西洋。
斯诺爱他的祖国。美国人民也没有忘记他。1974年5月18日,斯诺的遗孀洛伊斯·斯诺和几个朋友,将他的从瑞士运回美国的骨灰,安葬在赫德逊河畔的一片林间空地一棵青嫩的山茱萸下,并从赫德逊河滩上拈来一块褐红色的河石,放在旁边,上面镶着两个铜制的首写字母“E.S”,同成群的鸟儿在这个常青藤环绕的树丛中安息。回归自然的斯诺,也深得他的故乡人民的怀念。1974年,埃德加·斯诺家乡的亲友们在堪萨斯建立了一个“纪念斯诺基金会”,设在密苏里——堪萨斯大学中心图书馆内。
我来到堪萨斯大学图书馆的三楼展览厅,现任纪念斯诺基金会主席布楚先生和一大批基金会的成员等候在那里。他们当中有斯诺基金会前主席戴蒙德先生的夫人,有斯诺基金会终身会员、堪城西安友城委员会主席、经营印刷业的美籍华人钱行俭先生以及其他一些美国朋友。这个展览馆足有100多平方米,四面墙壁上挂满了斯诺的生平照片,两个展台上摆满了斯诺著作的各种文字的版本,靠北的墙边是一排与房子齐高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国出版的有关斯诺的书籍。从这些照片和图书中,我们看到,作为新闻记者和作家的斯诺,他的经历确实带有传奇性,而他的成就也是令人十分景仰的。布楚先生告诉我:这个纪念馆完全是自发成立起来的。因为斯诺诞生在堪萨斯,并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那些认识、关心埃德加·斯诺以及那些赞赏和景仰他的成就的、对本世纪中国历史有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广泛搜集一切与埃德加·斯诺有关的照片、回忆录、著述、信件、艺术品、学术论文等,以及斯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从而成为这个展览馆的历史性展品。这个基金会还设立了以斯诺命名的访问学者奖学金和斯诺奖学金,有时还用他的名义邀请学者前来这里讲学和组织旅游团访华。
在这个内容丰富的展览馆的书架上,我看到了斯诺在各个时期的著作,有他作为新闻记者1927年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的报道,有他写于1933年的第一本书《远东前线》,有他记录中国解放区生活的伟大杰作《红星照耀着中国》(即《西行漫记》),有1941年出版的描写中日战争的《为亚洲而战》,有他写苏联的三本书:《斯大林需要和平》、《人民在我们一边》、《苏维埃政权的格局》,还有作为《西行漫记》的补充的哈佛大学出版的简装本《红色中国杂记》、1958年完成的自传《复始之旅》,以及他移居瑞士之后,1961年重返中国回去写的《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1965年到中国后写的影片《四分之一的人类》的脚本资料。斯诺的最后一本书《漫长的革命》是他在重病中完成的。这些丰厚的著作充分反映,斯诺把毕生精力和同情都倾注在人类的进步事业上,倾注在深深感动着他的在奋斗中前进的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上。在“纪念斯诺基金会”所收藏的珍品中,有一幅中国美术家创作的油画挂在展览厅里。布楚先生和基金会的成员们评价说:这幅油画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我们所怀念的这位故去的密苏里人的全部品格。这种评价表示,在美国人的眼中,埃德加·斯诺是富于想象、勇于冒险、热情坦荡、才华出众的一位杰出的美国人,新闻记者的楷模。
在堪萨斯,我去过工厂、农庄,到过教授和职业妇女家中做客,所到之处,他们都说起斯诺,特别是斯诺母校的师生和他工作过的报馆同仁,对他都十分景仰。我在斯诺就读过的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他工作过的《堪萨斯星报》,也听到了许多关于青幼年斯诺的故事。斯诺读过许许多多的书,但不是按照课堂规定死读书的好学生;他把过剩的精力用来组织了一个“凤铃草爵士乐队”,热心演奏萨克斯管;他偷着驾驶他姐姐男朋友的汽车而撞在树上,不得不赔偿损失;他在堪萨斯童子军中获得“雄鹰童子军”荣誉称号;他同农工一起到地里干活,为的是挣些钱到西部旅行;他和他的两个小朋友一共只带了五美元就敢登上去旧金山的漫长的旅途,躺在平板货车的顶棚上、晒着太阳跨越举世闻名的、重峦叠嶂的罗亚尔·乔治大峡谷……这一切便演绎出了埃德加·斯诺传奇般的一生。
斯诺在中国整整呆了13年,而我仅在斯诺的故乡呆了3天。但我满足了,我从斯诺的故里故人的口中,从他们与我的交往中,我进一步了解了斯诺,也更多地了解了培育斯诺的那片土地上的世态风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