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企盼与热望
——写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五十天之际
本报记者吴亚明
香港回归祖国的脚步走过冬天,走进春天,又走到火红的5月。再过50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将迎来一个伟大的时刻。中华民族将洗雪100多年来所蒙受的耻辱,宣示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迎回归四海同心
1994年6月30日,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的正厅墙壁上挂上了香港回归倒计时电子显示器;199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签署10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正门挂起了香港回归倒计时牌;1995年7月,深圳罗湖桥头也竖起了香港回归倒计时钟。而今天,在美国旧金山华埠花园角最显眼之处,在香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华街头,在祖国农村的偏僻之处,都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倒计时牌(钟)。北京市东城区108所中小学全都在学校内挂出了师生们亲手制作的香港回归倒计时钟。北京市五中每个班级都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挂出了倒计时钟。这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倒计时钟,有的简陋得近乎寒微,但有谁敢怀疑它所寄托的那份情愫呢?
旧中国的积贫积弱使香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沦丧,新中国的振兴强盛使香港免于兵戎相见而顺利回归,一个多世纪以来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前仆后继为之奋斗的理想将要实现,这怎不令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为之额手称庆,欢欣鼓舞?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去年11月成立以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将通过组织各种为港人喜闻乐见、多姿多彩的活动,体现香港同胞爱国爱港的精神,展示香港的活力和港人对未来的信心。已有数以十计的民间团体向庆委会提交了庆祝回归活动的建议,一些活动业已展开,此落彼起,喜庆气氛日益浓厚。美国东部地区的侨胞为了隆重庆祝香港回归,在倒计时百天之际正式成立了“美东庆祝香港回归委员会”。据悉,各项大型活动日前已准备就绪。美国西部华人华侨庆祝香港回归的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庆祝活动均进入倒计时状态。4月26日,澳大利亚的华人华侨,以载歌载舞的文艺晚会,正式揭开了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序幕。
基本法深入人心
再过50天,香港基本法将正式实施。基本法颁布7周年来,无论出现什么风风雨雨,香港始终有一个明朗的前景;尽管面临着政权交接这一历史性转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投资者始终保持对香港的信心;尽管有各种干扰,人们对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政权的顺利交接始终充满信心。现在香港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一切都同基本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充分显示了基本法的强大生命力,显示了基本法对香港稳定繁荣的重要作用。
自基本法颁布以来,广大爱国爱港人士坚持不懈地大力推广基本法,他们通过著书立说,撰写文章,举办讲座、展览和嘉年华,开展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热情推介基本法。今年以来,基本法宣传更是高潮迭起。宣传基本法的社会团体越来越多,宣传形式活泼多样,香港公民教育委员会为了增加市民学习基本法的兴趣,将基本法的内容编排成一个个小故事,请影视明星录音,开设“基本法热线电话”,市民只要拨通电话,就可以听到他们喜爱的明星讲解基本法,这一节目深受港人的欢迎。还有许多社团基层组织,将基本法内容制成宣传板,在各居民区巡回展出,得到广大市民普遍赞同。如今,在每天的电视节目中,人们都可以听到讲解基本法的宣传广告;在一些公共场所,也常可见到一些社会团体在派发基本法小册子。基本法正深入到每一个港人的心中。
作为一部全国性的法律,基本法关系到每一位香港同胞乃至全体中国人的切身利益。不仅香港同胞应当了解、遵守基本法,内地人士也应当了解、遵守基本法。全国所有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民,都必须遵守基本法。不了解基本法,就不会懂得未来香港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懂得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特区的关系,也不会懂得如何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与香港进行联系和交往。事实上,自基本法在1990年4月4日颁布以来,内地的宣传推介活动从未间断,认识基本法,迎香港回归,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和自觉行动。
建特区协力齐心
伴随着香港回归的跫音,筹建香港特区的各项工作也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临时立法会具体产生办法,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咨询活动,共收到近千份意见书。人们认为,这是筹委会继去年4月就推委会产生办法大规模咨询港人意见后,又一次由广大港人参与筹建特区工作的成功实践。目前筹委会正在根据基本法和全国人大有关决定的框架制定第一届立法会产生办法,本月中旬举行的小组会议上将提出方案,交月底的全体会议进行审议。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就《社团条例》和《公安条例》修订问题展开的咨询活动于4月30日结束。在3个星期的咨询活动期间,数以万计的香港市民在遍布全港的18个政务中心索取咨询文件,许多人还通过国际电脑网络查阅文件内容。在这期间,行政长官办公室共派发26000多份咨询文件,收到600多份团体意见书、3200份个人意见书和约200份通过国际电脑网络传送的意见书。咨询活动期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和未来特区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共会见了约70个社会团体,认真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行政长官办公室将充分分析和考虑接获的建议,然后拟定条例草案。
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日前透露,为加快立法运作,临立会本月起除每周六开会外,还考虑周日加班召开内务委员会议,甚至挑灯夜战,以确保顺利完成香港特区成立之初不可或缺的法案的立法程序。
对明天充满信心
过去的100多年中,香港同胞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勤劳和智慧将香港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今年7月1日以后,香港特区将继续保持这种地位。港人对香港的前途充满信心。香港市场研究社4月初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香港市民的政治、经济信心指标与今年初相比,继续保持平稳,以100点为最高点计算,分别达到93点和94点的水平。申请移居外国的港人逐年减少,而移民外国的港人回流率连续两年处于相当高的水平。据香港人力资源学会5月1日发表的报告,1995年香港移民回流率达60%,1996年为54%。
国际社会也看好回归后的香港。到1996年6月底,在港设有分支机构的外国大公司、大企业和银行总数达4523家,比1995年同期增加12%。世界商业组织——国际商会,4月2日在香港设立了亚洲地区办事处。以德国为基地的国际化工公司巴斯夫集团,日前也决定在香港设立亚太区总部。外商之所以对“九七”后的香港前途如此乐观,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香港回归后,实行的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二是香港回归后,有强大的祖国作后盾。内地的庞大市场以及经济的迅速增长,将使未来香港经济充满良好的机遇。
香港同胞同全体中国人民的命运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香港的发展同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香港将是一个更加繁荣稳定的香港,香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香港风情

  睇楼、楼花、换楼和供楼
何亮亮
编者按∶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还有整整50天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近,读者更多地了解香港的愿望也愈加强烈。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除开办了“迎九七话香港”栏目,介绍香港的历史和发展外,今天又推出“香港风情”这一新栏目,反映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您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香港。
不久前,九龙东部面向香港岛的一个建设中的私人住宅区,开放示范单位供人参观,排队参观者竟达数万人。人们很有秩序也很有耐心地排队,领取印刷非常精美的手册,然后依次鱼贯进入示范单位,饶有兴趣地仔细观看。看这个单位的总面积和实用面积有多少,客厅、大小卧室、厨房、卫生间和杂物间(港人称为士多房,储物室之意)的装修和家用电器,一边看,一边品头论足。此谓之睇楼(看楼)。发展商公司的工作人员招呼参观者、维持秩序,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房地产公司的职员又在附近兜售楼花。楼花的意思就是楼房的期货,正在建设的住宅和办公楼,发展商可以将其预售,有人看好这种楼房,先买楼花,待楼房落成即转手,可获厚利,俗称“炒楼花”。
睇楼是许多香港市民的休闲和商业活动。对于已经有住宅,不管是住公屋还是私人住宅的市民来说,如果不打算买,则看看也是好的,因为发展商往往提供免费交通工具通往有示范单位的建筑工地。近年来香港新建设的住宅都重视绿化场地和休闲、餐饮、运动、购物空间,包括住宅区内的综合性俱乐部,因此参观新的住宅区,可以了解住宅建设和装修的趋势。至于有心“炒楼花”和换楼的人士,当然就更不能错过这种机会。
换楼,意思是已经有自己的私人住宅,但觉得太旧或太小,换较新或较大的住宅。香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不断增长,尽管政府一直在建设租金较低的公屋和售价较便宜的居屋,私人住宅的供应量也在增加,但是每年数以万计走上社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和新移民,都需要住宅而又不符合入住公屋和居屋的条件,只能租或买私人住宅。因此旧楼总是有卖主,也有买主,换楼的市场就在这里。由于楼价不断上涨,卖出旧楼的价钱通常都比买进的时候高,也就是说能赚,可以买新的或较大的住宅单位。
买楼的市民通常不会一次付清全部房款,因为香港买一套几十平方米的住宅也动辄要几百万港元,大部分工薪阶层只能筹足相当于楼价三成的款之后,再向银行借其余的钱。结果,即使已经住进了新楼,房产权仍然不属于自己,因为房产证作为抵押的凭证放在银行了。例如一对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的年轻夫妇,月收入一共为3万港元左右。买一套不在市中心的400平方米住宅,约需300万港元,他们好不容易凑足90万,再向银行借200多万,如果分20年还,由于利率是浮动的,每个月要还1.5万至2万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还给银行。香港人很形象地称之为“供楼”,或是自嘲“给银行打工”。这是香港中产阶级普遍现象。
香港现有人口超过630万,土地面积不过1000多平方公里,约为深圳市区土地面积的一半。土地资源缺乏是香港最大的特点,因此楼价的持续上升幅度国际罕见。房地产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香港这片土地上积累了庞大的财富。去年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1700多亿美元,人均2.32万美元,超过英国和加拿大,接近德国和美国。香港的外汇储备有620亿美元。在香港的生产、市场和日常生活中,房地产业举足轻重。房地产发展商的大公司是股市的主力,楼价升,股市升。香港的人口当中,约一半是住政府楼(包括租、买),其余住在私人住宅。因此,“楼”成为香港人日常生活重要的话题,睇楼、买或炒楼花、换楼和供楼也就成为香港风情的一部分。(附图片)
香港住宅售楼处市民排起长龙。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迎九七话香港

  蓬勃兴旺的香港旅游业
蔡赤萌
香港旅游业自60年代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到70年代已成为亚太区一个重要的旅游中心。80年代以后,香港旅游业依然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最近10年旅客人数年平均增长为9.1%,旅游业收入年平均增长更达到13%。1996年,访港旅客总数再一次创下历史新纪录,达1170万人次,相当于香港居民人数的两倍;旅游收益845亿港元,相当于平均为每个香港居民带来1.3万港元收入。自1992年至今,旅游业一直保持香港第二大创汇行业的地位。1996年,香港旅游收益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3%升至7.1%。目前,香港的旅游外汇收入、游客人数及游客人均消费额等指标均位于世界旅游市场的前列,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及少数欧洲国家。如以收益计算,香港旅游业居全球第八位,亚洲第一位。
香港地域狭小,既无名山大川,又乏名胜古迹,这旅游资源先天贫乏之地究竟何以成为亚洲最大的旅游中心?
为避开先天不足,香港旅游业注重在本身特有的经济条件、地理条件、地缘条件、文化条件和人文资源上做文章。
香港虽然地处祖国华南海滨一隅,却是巨龙口中的明珠。它既有便利的出入境和文明服务设施,同时又是中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联系的桥梁。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既充满浓厚的传统色彩,又具备国际大都会的现代气息:它与内地、台湾、新加坡同是华人社会,却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里,英文与粤语并用,筷子和刀叉共存;各派宗教各有信徒;中国农历传统节日和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并重,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旅游内涵。
“购物天堂”和“美食中心”是香港吸引海外游客并令其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作为免税贸易港,香港是各国在亚洲地区重要的商品竞销市场,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物价低廉。据《经济学人信息》的调查,1996年香港的商品平均价格仍然是全球最低,是个颇具竞争力的旅游地。另据美国1994年春季一项物价调查显示,在8个世界旅游名城中,香港的物价最低。香港又是集世界佳肴美点大全的“美食中心”,这里云集世界各有专长的中高水准的厨师,汇聚全球最佳食品原料;食肆高、中、低档齐全,而且全天营业,菜式厨艺包罗万象,风味地道。慕名而来的海外游客,可以大饱口福。
香港拥有高质量的酒店网。在世界优秀酒店评比中,香港的文华、丽晶和半岛等酒店几乎年年入选“世界十大最佳服务酒店”榜内。
精心策划,投放巨资兴建人工景点,是香港拓展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另一重要途径。香港旅游业,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开辟各具特色的景点:诸如尽现“东方明珠”风情的维多利亚海港夜色;俯瞰港九市区和夜景的太平山顶;品尝海鲜的“鲤鱼门”;富有大都会气派的尖沙咀东部。另一方面,筹资建立了众多形象新颖、独树一帜的旅游设施:如亚洲最大的海洋博物馆——海洋公园,具有国际水平的太空馆,世界最大的室外青铜佛像天坛大佛等。
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有力地增强了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和服务中心的地位,因而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务旅客频繁经香港往来内地。随着内地和香港经贸等关系的日益密切,两地之间的人员往来也日益频繁。此外,自1987年台湾开放居民赴祖国大陆探亲但又不允许与祖国大陆直接“三通”后,香港成为两岸往来的中介地。因而,80年代以后,来自内地(包括经内地赴港的外籍居民)和台湾的游客增幅十分显著,分别成为香港第一、第二大客源地。(附图片)
压题照片:新建的九龙尖沙咀梳士巴利公园为高楼林立的繁华闹市增辟一处幽静。图中建筑为名列世界十大“最佳服务酒店”的半岛酒店。
 本报记者 徐运平摄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全国妇联将举办香港回归知识竞赛
本报讯由全国妇联举办的’97香港回归妇女知识竞赛即将拉开帷幕。这是全国妇联自1996年2月起开展的以“迎接香港九七回归、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为主题“中华儿女情”系列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本次竞赛重点宣传香港基本法知识,介绍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情况,表达广大妇女对香港即将回归的喜悦心情和爱国主义热情。知识竞赛学习参考资料刊登在1997年第四、五期《中国妇女》杂志上,第五期上同时刊有竞赛试题。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我看香港回归

  半个世纪的思念和期待
中国青年杂志社麦梅
一九四九年十月,是祖国辉煌灿烂的年月。那时,我所在的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三团,正昂首阔步地南下,准备解放和接管深圳。
在行军途中,我情绪激昂,思绪万千。我总想着,快走、快走,快快进入深圳,到了那里,我不是很容易一步跨过深圳河,回到生我养我的香港了吗?有时又想:只要我们纵队一步跨过深圳河,香港不就是回到祖国的怀抱了吗?我的这种真诚天真的想法和愿望,不就是我近十年来为之奋斗、渴望实现的吗?!
我一九二六年生于香港,父亲是个手工业者,仅靠一双手难以维持全家人糊口。十二三岁开始,我就先后成为糖厂、针织厂的工人,饱受社会生活的煎熬和磨练。抗日战争的硝烟、《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唤起了我这个少女的爱国意识,参加了香港的救亡团体民烽歌咏团(一九四六年重组改名为蜂蜂歌咏团)。一九四一年,香港被日寇占领,歌咏团被迫停止活动,许多团友都随家人回到农村老家。
香港人民遭受日寇铁蹄的蹂躏,使我更加向往“新界”北面山区东江游击战士的抗日战斗。一九四五年初,我独自步行到惠阳的新圩参加了东江纵队。近十年的生活和战斗,我思盼的是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期望的是香港的亲人兄弟也能和内地人民一样,自由地生活在祖国的家园。而今十年后,我能以一个战士的身份直奔深圳,能不使我激动不已吗?
正当我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时,从上级传来了中央的命令:武装战斗人员暂停前进,文职人员和政工队进入深圳。进驻深圳后最使我难忘的,就是两天后香港慰军团的到来。慰军团以工人、学生和文化团体为主,分批络绎不绝来我们驻地慰问。最使我激动的还是那给我以启蒙教育的蜂蜂歌咏团的到来,老友们相见,充分显露出胜利重逢的至深感情。我妹妹也来慰问,使我顿时萌生浓厚的回归乡土之情。一九五○年八月,我调离深圳到广州华南团委工作。在深圳工作十个月,我从未跨越过深圳河一步,但也从未停息过对香港的思念和回归故里的期望。
一九五二年我调北京学习后到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一直到离休。一九九○年十月,我和老伴探亲去了香港。阔别四十余年的香港,与我记忆中的景象已大不相同。现代化的成果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对我这个香港生香港长的人来说,却感到很陌生,深有旅居异域之感,因为我们手持的是来往港澳通行证。现在,我将近半个世纪的思念和等待即将要实现了,中华民族为此扬眉吐气。香港和平回归,这在当今国际政治中,是划时代的成功和创举,表明我们祖国是强大、繁荣的,也使我更深地懂得了当时中央暂不让武装战斗人员进驻深圳的决定,是慎重而妥当的。我更亲切地感受到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对香港回归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和威力。
我为我的故土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欢呼。我虽已年逾古稀,但满怀乡土之情,要无出境之感地跨越深圳河,再次与桑梓故地的亲友们欢聚家常,怀念过去,展望未来。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瞩目倒计时
山东师大宫志峰
世界上有无数串奇妙的数字
变幻无数串美妙的遐想
却没有任何一串数字
能使我如此动情
动情得泪花飞扬
世界上有无数个精美的时钟
呼唤无数个梦中的曙光
却没有任何一个时钟
能使我如此向往
向往得挂肚牵肠
世界上有无数座凝重的标牌
展示无数座风雨的画廊
却没有任何一座标牌
能使我如此关注
关注得血脉激荡
香港香港
祖国热土神圣的一方
华夏儿女的百年情肠
九七年七月一日来临时
那是我刻骨铭心的钟响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江五月青春洋溢
新华社记者何自力
5月的香江春意盎然。香港青年们纪念“五四”系列活动,点缀香江处处,洋溢着青春炽热的情怀。
连日来,香港青年联会等50多个青年团体以“五四青年情,承先启后中国心”为口号,在全港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激发青年们继承“五四”爱国传统,关心国事,贡献国家。联会主席李宗德说,“五四运动”反映了青年人对祖国的关注和浓烈的感情,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五四运动”78年后的今天,我们要继承“五四”精神,迎接香港回归祖国。
曾经以一曲《我的中国心》轰动内地的香港歌手张明敏,在纪念“五四运动”的“中国心演唱会”上,又一次唱起《我的中国心》,抒发了回归前夕香港青年对祖国的真情。他激动地说:“《我的中国心》是我全部感情的总和。香港历经百年沧桑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青年,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
5月初,数以千计的香港青年还赶赴广州、深圳、北京,参加了“纪念五四、迎接回归”联欢晚会、深港青年“五四”篝火联欢晚会和“迎接回归、肩负责任”庆祝18岁的成人礼。
随着回归日的临近,渴望了解祖国内地,与内地的同龄人沟通,成为越来越多香港青年的愿望。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的《中大学生》校刊最近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96.7%的中文大学学生认为香港人需要有民族感情。
“五四双周”是汉华中学学生会纪念“五四”的传统活动,该校先后举办了“妙笔生辉话九七漫画比赛”、“庆五四、迎回归壁报比赛”、“五四图片展览”和“历史歌曲点播站”等,吸引了学生们踊跃参与。
由香港青年协进会举办的“认识祖国队际问答比赛”在香岛中学礼堂举行,有16个社团和学校组队参加。在启德机场工作的许方明,以小组第一名的身份进入决赛。他说,参加比赛在更深的层面了解了祖国。香港梁季彝中学的陈志华说,“五四运动”表现出那个年代里年轻一代的爱国心。而今我们香港的年轻一代更应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鹿颈山头,香港工会联合会的青年们挥锄舞铲,种下了一棵棵小树苗。他们“植根香港、投身未来”的号召,代表了香港青年的共同心声。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香港香港请上车,我来送你回祖国。”这是河北省永清县五街村的一位青年农民王自然,用他长满老茧的双手,历时四个多月,最近完成的这件木雕的主题。
 刘俊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