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
专栏:

  播撒知识良种
——中国农科院百名专家赴黔送科技下乡侧记
本报记者蒋建科胡跃平
一批特殊旅客
今年2月22日晚8时,从北京开往贵阳的87次特快列车刚驶出北京西站,14号车厢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乘客们三五成群挤在一起,兴奋地交谈着、议论着,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列车员这才注意到,她们这节硬卧车厢来了一批特殊旅客。瞧那行李架上,既没有高级的旅行箱,也没有大宗物品,只有一捆捆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刊和资料以及成袋成袋的东西,打开一看,尽是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原来,这批乘客全是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共有97人,组成“科技下乡团”,专程赴贵州送科技下乡。
“贵州农业这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但潜力仍然很大,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那里大有用武之地”,曾在铜仁地区连续9年开展科技扶贫的玉米专家赖铭隆正向围在他身旁的同事们介绍贵州情况。老赖先后推广了10项玉米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使铜仁地区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在当地成了家喻户晓的扶贫专家,农民们亲切地尊称他为“赖包谷”。
春节前,刚刚度过25岁生日的《农业科技通讯》杂志社,派卞海军编辑带了一大批杂志,准备送到基层干部和农民手中。院科技局还组织人力加班加点,专为贵州等中西部地区赶编了一本《实用科技成果200项》,是从农科院近3000项成果中精选出来的,书后还附有各所的详细地址、邮编、电话、电报挂号等,便于农民联系。
记者在车厢来回一看,发现院机关各局、各所几乎都派一位领导披挂上阵,知名的专家也来了不少。院办副主任安成福研究员兴奋地说:“这是中国农科院响应中宣部等提出的‘三下乡’活动、实施进军中西部战略的实际行动,院里这次下了很大决心,吕飞杰院长等院领导亲自组织、带队,从京内外24个研究所抽调了97位专家,这在农科院还是第一次呢。”科技局长信迺诠接过话茬说:“加上已到贵州任科技副县长的12位专家,这次实际共有109人,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多给贵州办些实事!”
深夜,车厢已熄灯了,但仍然有人借着地灯昏暗的光线在备课……
让科技下村入户
26日一大早,专家们不顾连续乘车42小时的疲劳,分成9个组分赴贵州9个地、市、州。连日来,大家都沉浸在悼念小平同志的悲痛之中。一路上,专家们不禁回忆起小平同志1964年7月视察中国农科院特产所时的情景。陈庆沐副研究员深情地说:“小平同志作出了农业最终要靠生物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英明论断,这是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极大鼓舞,我们要以搞好这次下乡扶贫的实际行动来悼念敬爱的小平同志。”
当赴安顺地区的专家组来到普定县马官镇号云村时,村民们呼啦一下围过来问这问那。这个有340户人家的村庄大抓农业科技工作,走科技致富之路,在全省率先办起了村农业技术学校、村农业综合技术研究会,建成近300亩蔬菜基地。专家们来到村科技带头人杨德祥家的菜地里仔细查看,对他的种菜技术给予鼓励。蔬菜专家谢丙炎边看边说:“育苗要通风透气、防止病害,苗床每年都要换个地方,新菜区最好集中育苗……”杨德祥连连点头。
贵阳市郊区的黔陶乡骑龙村罗依寨,是江泽民总书记去年视察过的地方,全寨23户苗族农民前年刚从海拔1550米的山上搬下来,住进了新房子。科技局长信迺诠率专家组专程赶到这个山寨,村民们早已等候在村口,并以舞蹈欢迎。著名养猪专家赵含章研究员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就直奔农户家里。在吴国成家的畜圈里,养着6头猪、5只兔和3头牛,赵含章俯下身,用手逐个摸着猪,查看猪的生长情况,随手抓起一把猪食放到眼前仔细观看:“你给猪喂的是熟菜吧?”“是的”吴国成答道。“菜煮熟了猪吃得多”,“是这样子的”吴国成连忙插话道。“但是,生完猪仔的母猪要生、熟料各加一半来喂,因为生的菜叶维生素含量高,对猪的营养好。”“谢谢指导。”吴国成拉着赵含章的手感激地说道。
在贵阳市乌当区,听说农民企业家刘元举准备兴建一个10万头规模的大型养猪场,专家们不禁锁紧了眉头,这么大规模的养猪场,国内目前还没有,世界上也少见啊。专家组赶紧前去考察,发现这10万头猪场集中建在400亩土地上,他们就猪场布局、供水、排污、防疫、引种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在花溪区青岩科技示范镇,专家组现场查看了300亩桃树基地,见刚定植的苗子太小、埋得太深,果树专家左覃元研究员二话没说,就挽起袖子,下地当场示范正确技术,镇领导当场指示,立即学习、推广专家的方法。专家们一边调研,一边开办讲座,用了5个半天时间,分别就自己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及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我国将采取的措施详细作了讲解,受到干部和农民们的欢迎。镇宁县有个乡不通车、不通电,为了听专家讲课,乡长带着干部提前一天赶到县城,听完课,乡长大声说:“真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踏上科技扶贫的征程
半个月下来,百位专家走遍了30个县、101个乡镇的畜牧场、茶场、苗圃、农户等,举办各种专题报告会和系列讲座64场次,培训农业干部和技术骨干2500人次,向当地赠送各类书籍35种1220本,杂志340多册,挂图及内部宣传材料等3480份,赠送各类作物种子13种以及一批实验试剂,还现场签订了13项科技合作意向协议。
3月7日,在贵州省政府举行的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王思齐说:“中国农科院‘科技下乡团’专业齐全、阵容强大。各位专家求真务实、无私奉献,使所到之处的干部和群众十分感动。专家们的建议很有见解,针对性强,省委、省政府将认真研究落实。”中国农科院院长吕飞杰在会上说:“这次科技下乡活动从人员数量、时间、路程等方面在我院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仅是我们与贵州全面合作迈开的第一步。这次是来认门的,今后要加强与各地、县的联系,为贵州引进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培养实用人才。”
这批专家才回京一个月,赖铭隆、吕凤金等一批专家又乘上开往贵州的列车,去逐项落实所签订的协议,踏上了科技扶贫的征程。(附图片)
右图:“瞧,这麦子缺肥,根系发育不好。送给你们一些新研制的微肥,试试看吧。”专家深入毕节地区的麦田,具体指导小麦生产。
右下图:专家组来到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兴致勃勃地查看牛蛙养殖场。张新公摄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克隆羊”风波引发的思考
沈颖
前不久,英国科学家运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的一只年仅七个月的绵羊,成为全球瞩目的大明星。然而,在二十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候,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这一重大突破,似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喜悦。相反,却在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各国政府和首脑作出如此强烈的反应,恐怕也是“克隆绵羊”的研制者们始料不及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已经下令禁止政府资助人体无性繁殖试验;法国政府表示将严格控制遗传科学的应用;德国政府宣称它将绝不允许人类无性繁殖;意大利卫生部长已发布命令,禁止克隆人和动物;在“克隆绵羊”诞生的故乡,英国宣布终止已经持续六年的对罗斯林研究所无性繁殖研究的资助计划。
人们的担忧似乎不无道理。绵羊和猴子已经“克隆”出来了,尽管克隆人难度极大,尚需时日,但是从理论上讲,最终是完全可能的。早在三十年代,英国作家赫克斯利在其幻想小说《一个更美的新世界》中就曾耸人听闻地描述了“新世界”里生活着一群“标准人”,且纳粹医生想复制希特勒。六十年后,科学的发展把幻想变成了可能。谁能保证不久的将来,运用现代遗传工程技术只能复制出时装模特或者爱因斯坦,而不复制希特勒呢?在这个文明世界上,随心所欲地“造人”,岂不太可怕了吗?那时,遗传工程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无法收拾。
实际上,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伴随着伦理道德的问题,这是一个老话题。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家卢梭曾明确指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是相互对立的,人类最好停留在“无知的幸福”之中。西方有的学者提出了科学与道德的“两难推理”:人类的幸福前景有赖于不倦的科学探索;而无穷的求知欲又可能造成人类道德的堕落。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持这种观点。
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远的不说,原子弹、器官移植、试管婴儿,就曾一次次引起人们的恐怖和担忧。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进步人类既为掌握科学技术而奋斗,也为将科学技术用于正义和进步的目的而奋斗。历史上将技术手段用于罪恶目的的事例实在不少,但终究未能阻碍人类的前进。先驱者对此发出的警告,包括卢梭的论断,都有其历史价值。今天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高度敏感”更是可喜的现象,它反映了人类正在走向理性的成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科学发展与道德进步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它们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科学对道德应该是一种革命性的推动力量。我们也应当看到,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类本身的伦理道德提出了愈加严峻的挑战。人类不会忘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中,曾经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有过惨重的教训。只有两种文明的高度和谐,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和进步,这一认识不仅使我们花费了漫长的时间,也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今天,当人类在现代文明的绿荫下一边乘凉,一边品尝累累硕果时,并没有忘记,也更应该学会时时给人们背靠的“大树”施肥、剪枝和除虫。“克隆绵羊”的风波,再次向人类发出了悠长的理性呼唤,长鸣的警钟将伴随我们走向新世纪。


第10版(科技)
专栏:

  不必谈“氡”色变
陈兴安
近来,我国不少报刊报道了有关室内氡污染的问题,尤其是与肺癌的关系问题。有的报道认为“当人们吸入氡后,氡及其子体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造成辐射损伤,并导致肺癌。”有的则把氡描写为人类的“无形杀手”。有的还用漫画方式表示,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呼吸着空气中存在的氡,题为“坐以待毙”。凡此种种,都没有考虑室内氡水平之高低和能否诱发肺癌有着密切联系。
氡是稀有气体元素之一,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行96,它无色无臭,具有放射性。从1956年起,世界各国的辐射流行病学家、辐射卫生学家都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有关室内氡水平和居民肺癌发生率关系的调查研究。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在1994年度报告书上发表的对室内氡的结论性看法是:“目前几乎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室内氡的吸入会引起肺癌发生的危险。”
今年年初,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新当选的主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流行病学研究所的著名辐射流行病学家约翰.鲍爱思博士指出,当室内氡浓度小于40Bqm-3时,不会使肺癌发生率增加。此外,早在60年代,有些学者就发现铀矿工人由于吸入氡而诱发肺癌存在着一个实际阈值,即只有当矿工长期吸入高浓度的氡及其子体积累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在一部分矿工中诱发肺癌。一些动物实验也发现同样结果。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不考虑空气中氡浓度的高低就简单地把氡和肺癌直接联系起来的看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那么,处在地面上的居室,其空气中氡的浓度是怎样一个水平呢?根据世界各国的调查测定,1988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公布:在全世界范围居室内氡的平均水平为40Bqm-3。根据北京市防疫站射线防护科的调查,在北京城郊537个居室,包括平房和楼房,氡的年平均浓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在地面上的居室,绝大多数是没有必要对氡的存在而采取任何卫生防护措施的。


第10版(科技)
专栏:

  科技扶贫四题
国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消除贫困的强大武器。我国贫困地区要实现彻底脱贫致富,就必须把脱贫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那么,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主要有哪几个方面呢?
依靠科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都十分恶劣,不是人多地少,土壤贫瘠,就是干旱缺水,山大沟深。如果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旱能浇,涝能排,种有收,就会形成自身的造血机能,这样,才能实现稳定地脱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关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更适宜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和更符合人们需求的物质产品。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
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的产出率比较低,因而农民收入水平低。根据贫困地区人均农业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是主要限制因素,所以,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是农业的主要目标。这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抓好良种培育与推广,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病虫防治、丰产栽培等关键技术。
依靠科技拓宽致富门路
产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不发达,是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的另一个原因。贫困地区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林果业、畜牧业,这是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路子。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利用科学技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贫困地区发展畜牧业,饲料粮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克服这一困难的出路在于不断提高粮食饲料利用率,广泛开发非粮食饲料资源,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禽。从各地实践来看,通过秸秆氨化,发展养牛,效果很好。不仅可以增加饲料供给,发展畜牧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秸秆“过腹还田”,提供大量的有机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还可以防止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依靠科技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必须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首先,要提高人口的文化水平,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他们了解更大的天地,树立新的观念,改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有改变面貌、治穷致富的雄心壮志,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其次,要向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传授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使他们能掌握一两门生产技术,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10版(科技)
专栏:

  是“假日”,不是“克隆”
——谈“双日并食”与“数日并悬”
余仁杰
3月9日上午日食期间,我国著名港口地理学家瞿世民在杭州湾畔的浙江海盐南北湖的风景点鹰窠顶观测日偏食时,9时03分又一个意外的惊喜出现在他的相机取景框中:在已经被“食”的太阳的左下方,竟然有一个形状如一,只是体形略小、光线略淡的另一个“被食的太阳”。他立即用相机摄下了这幅弥足珍贵的“双日并食”的照片。“数日并悬”是一种“假日”现象,在史志中不乏记载,而“双日并食”或“数日并食”的现象倒真是闻所未闻。现在“双日并食”不但被众多的人看到,而且还被摄下照片,可谓填补了自然景观的又一空白。
有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叫《后羿射日》,说古时曾“十日并出”,晒得水干禾枯焦,百姓难以活命;幸而英雄后羿用弓箭射下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留至今天普照人间。据学者考证,这个神话中的“十日并出”是我国最早涉及“假日”现象的文字。
本世纪最多的一次“假日”现象发生在1934年1月的西安上空,是七个太阳并悬。
在某报有关3月9日的“双日并食”的报道中,作者称另一个“假日食”是“克隆”,这是不科学的。“克隆”是无性繁殖生物体细胞系,是客观存在的;而“双日并食”或“数日并悬”中的太阳,只有一个是真的,其余都是幻影。这其实是一种如同晕的光学现象,属气象学范畴。在寒冷季节,当云层中的冰晶体(或雾气)形成某种特殊的排列方法时,便会产生光蜃折射或反射,形成幻日;如果正发生日食,便会“双日并食”。


第10版(科技)
专栏:

  心理效应的作用
李胜先
30多年前,我参加一个医疗队,在西峡县遇到一位卧床不起两年的男性患者,双下肢已出现废用性萎缩。我们做了神经科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的损坏,考虑是癔症性瘫痪,先给他做暗示性解释,随即作针刺治疗。他果然感到酸、胀、麻。第二天就自行下床活动。这个病例在当地引起轰动。其实我很清楚,并不是我有什么神术,而是复杂的心理效应起了作用。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实习医生。
前些年美国的一所大学做了一个实验:数天前贴出海报,称当时某位非常知名的化学家将于某日来校作报告,并向大家展示他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物质。那一天该校礼堂座无虚席。这位“化学家”说,他的这种新物质有一种气味,只要是嗅觉没有毛病、愿意合作的人都可以闻到这种气味。结果80%的听课者都说自己闻到了气味。最后讲课人告诉大家,自己并不是那位著名的化学家,而是一名大学生,瓶里并没有什么新物质。只是为了作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个成功的范例既证实了暗示作用、成见效应、权威效应相互叠加的作用,又告诫人们心理效应有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偏差。
暗示是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暗示有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等。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即是说,暗示随时有可能影响你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暗示被广泛地用于医学、广告宣传、宗教活动、魔术表演等方面。
如果受暗示者缺乏相应的经验或知识,十分信诚或求治心切,而暗示者有很高的威望或权力,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将会出现非常好的暗示效果。当人们对某个知觉对象(例如某人)的情况或信息知道得很少,又要作出总体判断时,常常把对于对方的最初印象不加分析地用来判断、推论他的其他品质,产生主观判断的泛化、扩张,心理学称为成见效应。人们总是崇拜、迷信权威者,认为他们所说的话毋庸置疑。人们评价某件事是否正确,提出自己的看法,往往以权威者发言的信息为依据。所以暗示者的权威性越大,信息的权威性也越大,宣传的观点也就越有效果,这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权威效应。
医学界经常用暗示的原理对病人施行各种暗示治疗、催眠治疗等。进行暗示治疗要先使受治疗者经过一定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时间准备、环境准备,而后暗示者依据具体情况使用相应的言语、动作及相应措施,诱导受暗示者出现预期的反应。
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暗示性强,易于接受各类暗示,最常见是癔症(歇斯底里)发作,如哭哭笑笑,手舞足蹈等等,这些表现往往使外行人不知所措,所以在人群中影响很大。这些年,某些所谓的“带功报告”现场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自发性动作”、哭笑等正是成功的集体暗示时出现的必然现象。这类活动被炒得火爆,在这种“大环境”中,心诚者很多。首先,去听报告的人进入会场前已在不知不觉中作了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大多数人都怀着良好的甚至是强烈的期望;由于本人求异心切,又由于多种媒体的宣传,周围人的渲染,门票难买,机会难得等等,其期望不断地得到加强。进入会场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期,会场气氛、讲课者的言语等方面的暗示,自我暗示(希望出现讲课者所说的那些感觉),听课者间的相互暗示等不断地相互诱导、相互加强。有暗示性强者或“托”先于他人出现表演动作,他们的“示范性”表演感染其他听课者,于是接着相继有更多的人出现各种各样的“自发性动作”,集体性暗示被推向高潮,达到了暗示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这种用暗示方法致使许多人当场“歇斯底里”发作的做法,是愚弄求治者的恶作剧,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有心理需要,就会有心理效应的产生及其社会能量的释放。美国那位伪化学家展示“新物质”的实验及“带功者”的表演从正反两方面告诫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人们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效应,使之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同时及时纠正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失误和偏差。向全社会普及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知识,既是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全社会各界的责任。


第10版(科技)
专栏:

  香港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
张晓良
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选定中华白海豚为庆祝香港回归活动的吉祥物后,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中华白海豚在分类上属于鲸类动物中的齿鲸亚目海豚科,为热带、亚热带近岸性种,多游弋于内海港湾及河口一带,福建省的闽江口、湄州湾,广东省的大亚湾、珠江口及海南省经常可见。
中华白海豚全身乳白色,背部有灰斑,背鳍、鳍肢及尾鳍棕灰色。体长2.2—2.5米,体重大约230多公斤。它不仅体型优美,而且性情活泼,常常一头或数头一起在水面跳跃嬉戏,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达1米高,并喜爱跟随船只游泳。
中华白海豚的眷恋性很强,特别表现在母豚对仔豚的爱护上。中华白海豚巡回于渔网附近,有时仔豚被网缠住,母豚便不惜冒生命危险冲击渔网来营救仔豚。
我国鲸类动物中有两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即中华白海豚和生活在长江的白鱀豚。此次中华白海豚被选定为香港回归庆典的吉祥物,表达了香港同胞向往回归的美好愿望,也是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一次极好宣传。(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