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手抓粮一手抓钱
江西特色农业惠及千家万户
本报南昌4月6日电记者程曦报道:昔日江西吉安县大塘村穷得叮当响,而日前该村党支书徐恒昌却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村里建起了28亩甲鱼养殖场,当年就为村里增收30多万元,村民们从特色农业中尝到了甜头!”大塘村仅是江西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
江西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粮、油、棉、肉及其他经济作物都取得稳步增长。但如何把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江西省委、省政府根据江西的实际,提出在巩固提高常规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特色农业,一手抓粮,一手抓钱,实现了钱粮并举、粮丰民富。
江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做好特色农业这篇文章,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层层抓落实,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科技指导,大大调动农民抓特色农业的积极性。目前江西抓特色农业紧锣密鼓、好戏连台:上饶、景德镇、九江、宜春、南昌、新余、萍乡、吉安、赣州、抚州十地市一手抓常规农业夺丰收,一手抓特色农业上规模,上水平,重点发展特种水产、畜禽、水果、茶叶、蔬菜、高效特用林、经济作物等产业系列,逐步形成振兴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农业搞得有声有色的赣州地区,去年全区特色农业产值49.7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6.8%,农民从中人均获纯收入394.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目前全区以脐橙、甜柚为主的果园面积已达260多万亩,平均人均半亩以上,特种养殖品种有34个,工厂化特种养殖场遍及赣州的山山水水。蔬菜生产已成为乐平市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去年种植面积达23万亩,亩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的农户占70%。乐平市现已成为全国性的蔬菜集散地。
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为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特色农业总产值约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农业总产值的25%;农民人均从特色农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462元。


第1版(要闻)
专栏:文明城市示范点巡礼④

  “小区是个小港湾”
——哈尔滨辽河小区记事
本报记者董伟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现代人愈加重视创造一种祥和健康的心理环境,以迎接各种挑战。哈尔滨市辽河小区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这座1992年竣工投入使用的小区,是哈尔滨市政府专门用于扶危解困的住宅新区。为了给那些过去居住环境窘迫的市民提供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小区建设之初就把设施的完善和环境容貌的良好作为创造祥和健康心理环境的第一目标。市住宅新区开发建设总指挥部副指挥徐广林介绍,小区的特点是“新”、“全”、“好”。辽河小区一改过去呆板的兵营排列式为富于变化的区域组团;庭院景观变单一的绿地覆盖为多层次布景的庭院花园。小区内静动景观齐全,服务设施完备,建设质量优良,更以充满文化内涵的雕塑让人耳目一新。小区的正门口有一雕塑,是3个抽象的人体组成的一个圆,连在一起是辽河小区的拼音字头,又象征着家庭的圆满和小区的祥和。居民姜淑英告诉记者,她以前住在一个叫“落马湖”的棚户区,一到雨季到处都是水和泥,现在辽河小区内除了绿地都是白色路面。下雨时,踩不着泥和水了。她说:“看哪都舒服。”
优美的环境并不是现代生活的全部,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的生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小区有物业公司,也有派出所,居民们聊起来都夸“小安子”和王警长。“小安子”叫安晓光,是物业公司负责社区服务的副经理,他为人忠厚,工作扎实,居民有困难随叫随到。一天晚上,4号楼刘波家下水道堵塞冒水,急呼他。已上床休息的安晓光马上赶来,又叫了几个人赶到现场,一直干到将近零点,淘干了水,修好了下水道。刘波感动不已,拿出300元钱想表达一点意思,可安晓光就是不收,连水都没喝一杯就走了。为了考核一下“小安子”的知名度,记者随便问了一位在绿地旁晒太阳的老大娘,“您家暖气不热了怎么办?”“找小安子呀。”说得大家都笑了。王警长叫王兴宽,是管片民警,小区内的4600户居民没有不知道他的。王警长上岗管治安,下岗做好事,人们说他像《今天我休息》里的那个警察。小区已连续三年多没有发生治安案件。这样的环境,带给人们的是一天繁忙工作后心理上的宁静。
由嘈杂的大杂院搬到封闭的高楼,许多人一下还不能适应现代小区的人际关系。街道、物业公司、派出所等单位组成了“创建文明小区管理委员会”,还成立了“老年协会”、“民事调解委员会”、“红白事理事会”、“大众读书会”、“禁赌扫黄协会”、“失足青少年帮教委员会”等群众自我管理组织,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走向文明。现在,小区的公物损坏了,小孩子都会主动修或找人修;绿地的花不好看,居民们自己花钱买花种上。9号楼的郝立柱老汉,自己家养了很多花,一到夏天就都摆到楼前的花坛里,供大家观赏。小区内的辽河小学,从老师做起倡导文明新风,已经连续两年元旦、春节期间贴出《公开信》,拒收任何礼品,受到市里的表扬。
生活在辽河小区的居民感到,小区是个小港湾。就像小区门前的那个雕塑所展示的:在这个港湾里,人们和和美美,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1版(要闻)
专栏:

  多出精品力作促进电影繁荣
本报评论员
一年前,在春意盎然的长沙,电影界代表聚集一堂,参加了在党中央关怀下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中央提出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繁荣电影事业的宏伟蓝图,确立了实施电影“九五五○工程”的精品战略。党中央对电影事业的高度重视、殷切期望和有力支持,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广大电影工作者,推动中国电影事业步入加快发展、日益繁荣的新阶段。
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电影工作者全面贯彻落实长沙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埋头苦干,奋力拼搏,为“九五五○工程”启动实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广大电影工作者的精品意识、责任意识、改革意识明显增强,电影创作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大转折》、《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夫唱妻和》等一批优秀作品相继推出,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制定并出台了有关管理法规和实施细则,改变了某些倾向不好、格调不高、粗制滥造的影片浸染社会的现象。改革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并奠定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电影生产更加重视,加大了扶持力度。总的看,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电影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九五五○工程”有了良好开端,虽然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成绩明显,趋势看好,前景光明。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电影与党中央提出的多出精品、促进繁荣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呼唤优秀作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要继续坚定信心,坚定目标,坚持不懈地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电影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长沙会议及最近召开的电影工作座谈会精神,同心同德,再接再厉,扎扎实实做好电影工作。
当前,我国电影界要正确处理好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充分肯定端正创作思想、注重社会效益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要努力增强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拍摄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好影片,以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形成良性循环。要深化电影机制改革,认真组织好优秀影片的宣传、发行和放映工作。要努力培养电影人才。
我们看到,我国电影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十分关心电影事业,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电影工作,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沸腾生活,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人民群众对电影的创作也给予积极热情的肯定和支持。我国电影工作者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知难而上,拍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迎接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迎接中国电影第三次高潮的到来。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海南万亩红毛丹基地兴建
国家重点扶贫项目——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万亩红毛丹基地,日前动工兴建。红毛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经济价值很高的优先发展的四大珍稀水果之一。基地建设得到当地驻军的大力支持,预计一期工程将于年内完成5000亩红毛丹种植和一系列配套工程。(鲍洪俊吴刚)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实施精品战略执著追求
新华社记者秦杰
以健康明朗、丰富多彩的风貌影响过千百万观众的国产影片,近来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去年,以树立精品意识,振兴国产影片为主旨的长沙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电影工作者纷纷投入到实施“九五五○工程”之中,努力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一年过去了,国产影片迈出了重要一步,《大转折》、《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夫唱妻和》作为其中的优秀代表,近来先后面世,受到各方好评。人们为电影工作者对精品的不懈追求而欣喜,为国产影片由此显现的良好前景而振奋。
激荡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电影的灵魂
在《大转折》、《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夫唱妻和》试映和公映中,最震撼人心的,是激荡其间的时代精神,它与流淌于我们血脉之中的民族精神相契合,折射出蕴藏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层情感。
以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挺进大别山为内容的革命战争历史巨片《大转折》,是一部气势雄浑、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影片着力刻画了刘邓大军在实现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大转折中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勇挑重担,以及不但敢于和善于战胜敌人、克服困难,而且敢于和善于战胜和纠正自身弱点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毫无疑问,这种精神力量不受时空的阻隔,依然通过作品对今天的观众产生着深深的影响。
以绮丽的西藏风光和跌宕起伏的传奇情节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红河谷》,重现了藏汉人民联合抗击侵略者的悲壮一幕,蕴含着深刻的主题,青年导演冯小宁在他的导演阐述中如是说:一个民族危亡关头需要爱国主义,一个民族走向强盛时也需要爱国主义。动人心魄的《红河谷》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离开雷锋的日子》在普通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使大家产生强烈共鸣的恰恰是主人公乔安山作为雷锋的战友,几十年来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感人精神。雷锋是我们共和国时代精神的排头兵,在雷锋之后我们可以数点出长长的英模人物的名字。雷锋是一面旗帜,是一面镜子。乔安山的故事,则生动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轻松活泼的《夫唱妻和》,则通过一位普通基层干部穆阿满的凡人小事,传达出时代对反腐倡廉的要求,影片展示了主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坚定质朴的信念和鲜明的爱憎。
对时代精神的讴歌,是去年国产影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时代精神在电影人的理解中,已不再是个抽象的词汇,在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赋予时代精神更为丰富的内容。《大转折》中讴歌的革命英雄主义属于时代精神,《红河谷》中体现的爱国主义属于时代精神,《离开雷锋的日子》展示的无私奉献精神属于时代精神,《夫唱妻和》中洋溢的积极乐观精神同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长沙会议之后,电影工作者思想进一步统一,反映时代精神已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精益求精,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
弘扬时代主旋律精神的作品,绝不意味着可以在艺术上降格以求。广大电影工作者在注重影片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同时注意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在主旋律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上,《大转折》、《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夫唱妻和》的尝试也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以《大决战》为代表的一批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史诗性巨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如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更高的标准上取得艺术上的突破,成为对《大转折》摄制人员的考验。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创作人员在《大转折》中,对从刘伯承、邓小平到普通战士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下功夫,力争在恢宏的战争场面中凸现出人物的鲜明性格。在影片中,他们从生活出发,强调了刘伯承、邓小平之间亲密的战友之情,两人性格气质、语言思维习惯虽有不同,但相互支持、争挑重担,影片以一些细腻的情节表现领袖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有血有肉的形象,令人信服。
《红河谷》这部风格化的作品,画面精致考究,情节浪漫奔放,一种强烈的情感弥漫其中,使影片显得酣畅淋漓、颇为大气,颇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影片没有一些艺术电影常见的叙事混乱晦涩,在注重戏剧冲突、注重人物性格塑造的同时保持了艺术风格的独特。
以英雄模范为原型的影视作品近年来纷纷涌现,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离开雷锋的日子》公映后获得轰动,与其艺术上的另辟蹊径密不可分。影片没有简单地讲述好人好事,而是用真实的细节和可信的人物心理描绘达到与观众的沟通。这部电影是创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将生活实践与艺术实践成功结合的范例。
轻喜剧是近年来我国影视作品中较为缺少的一个品种,而用生动幽默的形式塑造正面人物则更为少见。在《夫唱妻和》中,编导者注意把握人物性格分寸,使影片轻松而不流俗,在寓教于乐中体现自己的风格。
四部风格迥异的作品,显示了国产影片多姿多彩的各个侧面。但这些影片的创作人员又具备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向观众负责,在艺术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益求精。
中国电影,迎接市场的挑战
如何赢得市场,如何赢得观众,这是国产影片必须面对的挑战。近年来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国产影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认识市场,了解市场,学会在市场大潮中搏风击浪,是中国电影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于是,结论便因此产生:必须提高电影的观赏性,拿出优秀的国产影片来占领市场,这是中国电影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离开雷锋的日子》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部作品最初曾打算拍成一部八集电视连续剧。紫禁城影业公司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含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功结合的巨大市场潜力,便立即作出策划、投资、拍摄故事片的决策。他们组成了精干的摄制组,力争赶在预计的最佳上映时档前完成影片。在广电部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影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如期完成。与此同时,他们加大了宣传力度,公映之初,首次发行拷贝就投放235个。自然,影片本身的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许多观众是噙着眼泪走出电影院的。良好的口碑使更多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仅北京市票房收入就可望突破500万元大关。更为可贵的是这部影片票价不高,使得更多人得以观看。据统计,仅北京市就有120余万人次观看了这部影片。这个数字,是大多数进口“大片”的观众人数的几倍,它的票房收入,也因此超过了绝大多数进口“大片”。在近年来国产影片放映的场次、人数、票款三项指标上,《离开雷锋的日子》高居榜首。
《夫唱妻和》的编导者认为,轻喜剧这种体裁很受市场欢迎,有着广泛的观众。用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电影满足观众的需要,同样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这也是电影本身百花齐放的表现。《夫唱妻和》在北京一些单位试映时,人们会心的笑声不断,表明了许多观众对这部通俗喜剧的喜欢。
电影工作者日益认识到这个实实在在的道理。电影必须有观众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要靠影片质量,也要靠宣传、发行、放映质量吸引观众。在新的形势下,也唯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的统一,才能使中国电影实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无私奉献,中国电影人的品格
为精品苦苦奋斗的中国电影事业,有着一支勤勉敬业的优秀队伍。在《大转折》、《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夫唱妻和》广受好评的背后,有着创作者许多为之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大转折》剧组为造出影片中要求的“风雪雨雾”,在深秋时节,从一些臭水塘中抽水来制造下雨场面。消防员不知道臭水该往何处浇,导演韦廉走到一个地方,大声喊道:看见我了吗?就往这儿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几乎坚持了一个月。在拍摄刘邓大军过黄河的这场戏中,200多条装满战士的船只四周,遍布着1000多个炸点。恰在此时,风雨大作,为了战士们的安全,摄制组决定撤离群众演员。制片曲成根带着气垫船冲向对岸,为大家趟出一条安全的水路,导演韦廉与烟火组长站在岸边的雷区里亲自引导战士们上岸。在危急关头,艺术家们显示出英雄本色。
在被称为生命极限区的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原上,《红河谷》剧组在“拼命三郎”导演冯小宁的带领下顽强工作,西藏高原上最怕感冒,缺氧会使看似平常的感冒转为肺气肿,甚至会危及生命。但在这个摄制组里,几乎人人都曾感冒发烧,而人人却又都坚持工作。女主角宁静在繁重的拍摄中腰伤复发,但仍拒绝休息,笑容满面参加拍摄。在拍摄雪崩场面时,导演冯小宁自任替身,从雪山上滚下。当上海广电局领导赴藏慰问摄制组时,面对一群皮肤黑紫、嘴唇干裂、一脸灰垢、满目血丝的部下,竟分辨不出这些平时十分熟悉的上影人。为了尽到中国电影人的职责,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完成了自我的超越。
为了使《离开雷锋的日子》更加真实感人,编剧王兴东四次去铁岭市采访乔安山,又采访了雷锋昔日的战友庞春学、于泉阳、田生锦。主演刘佩琦干脆与乔安山生活在一起,体验主人公高尚的思想感情。这些一度被一些人所不屑的“深入生活”,在这个剧组中被扎扎实实地实践着。为了中国电影,为了千百万观众,许多电影工作者就是如此呕心沥血的。
在过去一年,电影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影片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大转折》等四部影片虽然还有一些艺术上的缺憾,但为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国产影片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中国电影人没有退缩,他们在挺直脊梁,知难而进,加倍努力,做着默默奉献。在党和政府直接关怀下,中国电影的环境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在这个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机,广大电影工作者正抖擞精神,他们决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创造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为中国电影真正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努力进取,力争再铸辉煌。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新疆一改过去主要依靠创办福利企业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做法,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截至目前,全区按比例新安置残疾人就业五百一十多名。残疾人按比例安排就业的做法是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的,以帮助残疾人充分就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获得相应的工作机会。(陈沸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武汉八万职工再就业
湖北省武汉市再就业工程向纵深发展,到3月底,已安置失业和待岗职工8万多人。为使再就业工程收到实效,市委、市政府着力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针对一些职工择业中的陈旧观念,市委、市政府加强教育培训,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增强和增多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罗盘)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上海铁路分局安全行车3000天
铁道部部长韩杼滨6日在上海表彰了上海铁路分局。这个分局在过去的3000天里,连续安全行车无重大事故,创造了这个分局47年历史上的最高纪录,也是京沪干线上的最好安全成绩。这个纪录的诞生,是在沪杭双线改造、南翔站扩建、沪宁线提速等考验下取得的。(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世纪之交看林业
新华社记者李尚志张建军赵连庆
又是一年春草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带领中国人民为祖国的又一个春天插播绿色了。
当人们扛起锨锹,走向街头、田野、山岗、滩涂,汇成植树造林的浩荡大军时,都会深深怀念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他再不能带领我们植树了,但他绿化祖国的遗志,中国人民必将一代一代继承下去。
新的世纪离我们越来越近。有人预言,21世纪,生态危机将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在本世纪最后几年中,政治家们和世界公众对保护生态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关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自然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1991年9月,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专家以《巴黎宣言》向世界呼吁:重建地球的绿色植被。1992年在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森林列为主要议题。环发大会秘书长斯特朗指出:“在本次世界最高级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
就在国际社会对森林问题愈来愈热烈的关切声中,中国领导人一如既往地带领12亿人民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大力植树造林;在全球森林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时,中国艰难地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蓬勃的标志。面对20世纪最后几个种树的节日,面对20世纪所剩不多的时光,华夏子孙有信心把一个绿色更多更浓的中国带入新的世纪。
共和国的引绿人
森林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处理森林问题,需要人们的远见卓识。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过程中,一直以战略的眼光关注着与中国的发展与未来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森林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植树造林的重视,就像一片树叶的叶脉,清晰可辨。
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不保护自然环境,是难以富强和发展的。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同志早在1955年就告诫人们: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个东西对农业、对工业、对各个方面都有利。这其实是在昭示: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958年冬天,毛泽东同志更进一步指出:“要看到林业、造林,这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这个近40年前的预言,今天几乎成为世界有远见的政治家们的一种共识。
在毛泽东“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中国在1956年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尽管这场生态运动在它还未结束时就被一场政治运动所淹没,但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改善环境的思索却一直萦绕在中国领导人的脑际。周恩来同志提出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要求。他曾设想搞一个制度,以便让全国人民年年造林不辍。这个设想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变成了现实。
历史走到1981年,百业待兴的中国升腾着种种希望。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掌握中国这艘巨轮驶向世界和现代化时,也在思考怎样把荒芜的山岭、裸露的土地披上绿装。1981年夏天四川发生的特大水灾引起小平同志的深思。他指出,最近的洪灾涉及到林业,涉及到木材的过量采伐。看来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在他的倡导下,这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2年植树节,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带领家属到京西玉泉山种下了中国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此后多年中,作为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小平同志都领着他的孙女、孙子参加植树活动,到外地视察工作、陪外宾时,也带头植树。1982年以来的15年中,全国人民种下了250亿株树。从参加人数、发展规模、持续时间上看,这是迄今人类史上尚未有过的对大自然的回报,对未来世界的奉献。正如一位关注世界森林的当代著名林学家、英国人迈克尔所说,中国的义务植树,为全世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小平同志又对飞播造林做出指示,“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任务,要搞二十年,为加快农牧业建设,绿化祖国山河做贡献”。他还高瞻远瞩地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199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进一步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加入到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中来,充分显示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人类生存条件的高度责任感。
每到春季,植树成了中国领导人的一项固定日程,成了全国公民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人人参与的共同活动。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管工作多忙,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地,每年都带头履行植树义务。1995年4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京郊顺义县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说,我到中央工作近6年了,年年参加义务植树。植树造林,关键要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长期不懈抓下去,形成风气。李鹏总理说,只要大家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就可以使我们国家绿化面积逐年增加,自然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林业部长徐有芳告诉记者: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林业工作格外重视和关怀。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于1990年和1991年两次致信林业会议,提出要增强全国人民造林绿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们在各地的考察中多次深入林区,对国土绿化和林业建设作过许多重要指示。
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植被稀少,风沙严重的地方,要大搞造林绿化。植被越差,降雨越少,陷入生态的恶性循环。从长远看,这些地区必须大搞造林种草,增加植被,涵养水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不然就永远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境地。要把造林种草,绿化荒山作为利在当代、恩泽子孙的伟大事业,一年接一年、一代接一代地干下去。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持续开展,使我们共和国的绿色越来越多,人们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
从绿化看变化
如果说改革开放十几年神州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幅图画,那么,植树造林就是这多彩图画中夺目的一笔。
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以消耗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歧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森林的命运如何呢?的确,我们的各项建设事业太需要原料和燃料的助推,最原始、最直接的原料与燃料就是森林。然而,我们没有杀鸡取卵,而是在控制正常消耗的前提下,以更大的力量去培育森林资源。近年来,全国每年以造林8000多万亩、封山育林5500多万亩、义务植树24亿株的速度推进,已有12个省区实现消灭宜林荒山的目标,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5亿亩。人工林的扩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中国经济正在腾飞,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而同时森林覆盖率也比建国初期提高近6个百分点。经济快速增长与森林资源的稳步增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引人注目的现实。
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是我国林业在经济的大发展时期保持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林业、保护森林的文件是建国以来最多的时期,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经济法就是《森林法》,后来又相继颁发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推动林业走上了依法治林的轨道。限额采伐制度严之又严,果断制止了一些地方曾一度出现的急功近利的砍伐风潮。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使造林绿化得到有效的组织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就决定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实施大型防护林的宏伟规划。这项被国外誉为中国“绿色长城”的宏大工程横跨13个省(区、市),已造林2亿多亩,庇护着40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沿着大陆海岸线蜿蜒伸展,1.8万公里海岸林带已基本形成合拢之势。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治沙工程也在近几年相继启动,这些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覆盖了我国60%的国土,共同构筑着中华大地的生态防护网络和经济发展的绿色屏障。
中国版图上出现的绿色变迁,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协调一致,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生动体现。我们享有的不仅是绿色。在社会主义中国,通过义务植树,使环境意识、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让中华民族热爱和保护森林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这与蔓延于大地上的森林一样,将惠及千秋万代。
我们的森林还是太少
常听许多到过经济发达国家的朋友感叹:我国的树木太少了,绿色太少了。
尽管我们身边的新绿在不断地增加,然而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森林还是太少。目前世界各国森林覆盖率平均25%,我国只有13.92%,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
我国林木植被少,森林覆盖率低,不多的森林又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是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次问题。
先说风沙灾害。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化面积达到160.7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每年都有大量农田被沙漠淹埋。在我国的西北部,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沙尘暴,每次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沙漠的扩大,除了气候等原因,与森林的大量消失密切相关;面对沙漠,我们抗争的武器,只有森林,只有植树种草,增加植被。
在令人忧虑的沙漠化面前,也有令人振奋的消息。榆林,经过坚持不懈地植树治沙,不仅保住了当年岌岌可危的榆林城,而且榆林人正借着森林的庇护,在昔日沙地上辟出稻田。在辽北科尔沁沙地的南缘,林业专家和工人先是引种了樟子松,固定了沙丘,进而使这里成为瓜果飘香的乐园。
再说水旱之患。由于森林的稀少,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由于森林稀少,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导致河水变浑,河床抬高,淤积湖泊和水库。现在,黄河的河床在继续抬高,断流现象也日益严重;长江在继续变浑,可能变为“第二条黄河”的警告不绝于耳。
在泥沙严重淤积等因素的影响下,洞庭湖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300平方公里减少到2600平方公里,鄱阳湖由5100平方公里减少到2900平方公里,江汉湖泊群由8000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平方公里,它们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大大减弱。据有关资料,建国以来,因泥沙淤积,全国水库容量损失近40%。
事实说明,中国水旱灾害的种种问题,固然有地形和气候等客观原因,但与森林稀少有着密切的关系。
治理水旱灾害,既要兴修水利,又要植树造林。试验表明,一棵25年生天然树木每小时可吸收150毫米降水,22年生人工水源林每小时可吸收300毫米降水,而裸露地每小时吸收降水仅5毫米。林地的降水约65%为林冠截留或蒸发,35%变为地下水,在裸露地面,约有55%的降水变为地表水流失,40%暂时保留或蒸发,仅有5%渗入土壤。林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比裸露地高7倍。森林犹如巨大的水库。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群众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水多它能吞,水少它能吐。”
正反的事实证明,穷山必有恶水,山青才能水秀,治水必须治山,治山必须兴林。森林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利设施、减轻水患灾害,进而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明显的,是不可替代的。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认识到:农业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林业是屏障。
正是基于这上上下下的共识,国家在对长江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批准上马绵延11个省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可以说这是我国综合治理江河首次大规模实施林业工程。这项工程目前已经投入资金6亿元,完成造林7000万亩,它在2020年完工之后,必将使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大为缓解。
1991年华东水灾后,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水灾之后,在兴修水利时要进行综合治理,要注意搞好林业建设。”后来,他又进一步强调:要横下一条心,充分发动群众,坚持不懈地大干苦干,一个流域一个流域地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一个大的变化。为此,去年国家又决定上马淮河太湖流域、黄河中游、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四大防护林体系工程。
中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需要大力植树造林;中国的耕地宝贵,需要森林庇护;中国的自然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应该引起我们警觉的是,全社会对发展林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发展林业所必需的人力、财力投入还不足,森林资源受侵害的现象还屡有发生,林业用地人为流失的问题还很严重……
大地呼唤森林,森林呼唤我们,呼唤全体公民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
大兴林业奔小康
人类的起源、发展与文明,与“木”字紧密相连。我们的祖先是吃着树叶树果从树上走下来的,是穿着树叶树皮从森林里走出来的。他们用木棒抵御野兽,用木具耕种,钻木取火,燃木煮食,一直发展到现在。人类的明天,同样离不开树木森林。一个没有树木的国家,一个没有绿色的社会,其景况是不堪设想的。
人们常常祈望风调雨顺的年景,但有见识的人们更懂得:没有树木,没有森林,没有绿色,那只是一种良好的企盼和幻想。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综合产业,它对农业的保护,对生态的改良,对气候的调节,对水旱灾害的防治,对农民的脱贫致富,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其重要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曾对林业产业的发展做过许多重要指示。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夏季考察东北林区的谈话,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说:今后要积极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充分利用林区资源优势,大搞多种经营,发展替代产业,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去年7月,李鹏总理视察黑龙江国有林区时也强调:针对过去过量开采的情况,今后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继续培育、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资源。要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发展木材深加工,搞好综合利用,为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做出努力。
为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的指示精神,林业部确定,林区实行基地化经营的重大改革,实行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高效人工林为主的战略转折。争取逐步做到用15—20%的林地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基地化发展,保证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而将其他天然林有效地保护起来,不再采伐,发挥其生态保障作用。今后林业产业的发展,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立足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发展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新兴产业为龙头,彻底改变林业大资源、大产业、低效益的状况,把林业办成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大产业。到2000年,全国林业综合利用率达到60%,重点建设500个名特优商品生产基地县,使全国经济林面积达到4亿亩,产值达到870亿元;全国森林公园达到1000处,产值达到140亿元;林业花卉栽培面积达到2.63万公顷,总收入逾10亿元。通过各业的发展使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我们正在努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总体格局中,林业居于重要地位,承担着重大使命。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区、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在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496个是山区县,尚未脱贫的5800万人口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贫困山区的问题。可以说山区是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战略目标能否全面实现,就看山区的变化快慢。
山区人均耕地少,但林地多,人均占有林地近6亩。全国林地面积的90%、林木蓄积量的80%都集中在山区。山区的自然现状与目前的经济、文化、社会现状说明:林业是山区的潜力,更是山区的希望。山区要发展,必须大兴林业。
林业部长徐有芳告诉记者,近几年,林业部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提出大办林业产业,用现代林业思想指导林业产业发展,把广大的山区、沙区作为林业建设的主战场,把林业办成山区、沙区的主导产业,带动千千万万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战略,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万县市是全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搞得比较早的地区,前十年年均只有18.8万人脱贫,通过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1996年就有36.7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31.9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1元。现在,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已增加到58个。
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林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林业部提出将对森林资源实行分类经营的重大改革,就是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使这两大块分别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更好更快地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将形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真正担负起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重大使命。
我们坚信,中国的森林必将越来越多,中国的绿色必将越来越浓。在走向新世纪的征途上,绿色,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凝重基调。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附图片)
压题照片:湖北省巴东县三尖观林场。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西藏日喀则市民间手工艺者西热,以红木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手法制作酒杯、茶碗等宗教和民间器皿。现在他每年可制作各式木碗7000余只,收入逾2万多元。新华社记者袁满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