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国情调查的重大收获
——国家统计局工交统计司司长李启明谈“三普”
本报记者朱剑红
建国以来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简称“三普”),有500余万人参与,历时一年,现已大功告成。这笔宝贵的原始资料信息,为人们认识我国工业现状提供了什么样有价值的内容呢?对今后我国工业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司长、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启明。
这次工业普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李启明司长认为,是基本查清了我国工业的实际情况,这5亿多笔信息可为中国工业的定量分析、为各级政府及企业经营者的宏观微观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这次普查由于采取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做到了国有企业搞“细”、乡镇企业搞“准”、三资企业搞“全”的要求。
从国有企业的情况看,由于这次普查设置了350多个指标,取得的资料比非普查年份详细得多,对于准确把握国有工业的状况,实现国有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等,提供了制定可操作措施的基础。这次普查对乡镇工业实行了逐个清查核实的办法,普查的结果乡镇工业企业单位数比上年减少了1/3,产值压缩了近40%,据各方面的反映,这些数据是符合实际的,有利于合理评价乡镇企业发展的状况,做好其发展规划。经过普查,三资企业个数比上年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大多数属于以往漏统的。此外,这次普查第一次对三资企业的资产构成、人员情况、设备技术状况、产品销售、上缴税金、外汇平衡、收益分配等指标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反映,这对于调整我国今后吸引外资的投资方向和合作领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次普查在哪些问题上有重大或是深入的发现呢?李启明说,有一个问题人们议论很多,即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过去我们知道盲目建设造成了部分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但缺乏较准确的定量分析。这次工业普查找到了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的量化数据,把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严重利用不足的问题搞清楚了。据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有一半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像家用洗衣机、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复印机、彩电、录像机、微波炉、空调器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在一半以下。过去市场供应较紧缺的原材料产品,如钢材生产能力利用率仅62%,铜、盐酸、硫酸、机制纸等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仅在80%左右。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现在也可以利用普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国家统计局正就这一问题结合结构调整问题展开专题研究。
李启明还谈到,过去普遍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的严重制约,这次调查说明,从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及一些产品的生产、销售、库存以及进出口看,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具备了支持工业生产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稳定快速发展的能力。
对于人们所关心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第三次工业普查能提供哪些帮助呢?李启明说,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财物状况、劳动情况、科技开发、主要工业产品销售收支情况等资料,研究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国有企业负担状况,从而研究结构调整问题。同时通过研究近年来国有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对其经营动机、经营效率的影响,探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宏观政策取向问题;二是通过主要工业产品产销存、生产能力等普查资料,研究国有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以及国有工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发展的行业定位问题;三是通过利用工业生产设备新旧程度、技术状况等普查资料,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增强国有工业的经济实力提供决策依据。
关于引进外资问题,这次普查也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李启明说,从1995年的情况看,全国有三资企业5万家,论个数不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0%,但占现产值的比重近20%,利润总额的24.5%,利税总额的15.7%。外资在地域和行业投向上存在着一些问题,1995年外商实际投资额中,87%分布在东部沿海十省市,西北五省不到1%。从行业分布看,主要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食品加工业等,在一些行业已逐步形成控制和准控制的局面。这些行业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普遍高于全国工业的平均亏损水平。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进行评估
姜晓秋马廷玉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发展是硬道理,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和社会公正的思想。建立这样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大系统进行静态研究和动态分析的基础。用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地方干部工作业绩,也可以促使他们把工作重点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经济、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十分复杂,它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中又包括很多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五大子系统。
经济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核心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就更为重要了,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解决贫困问题,才能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子系统的质量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子系统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分配机制、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历史文化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因素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当人口数量超过区域承载能力时,就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在人口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素质的提高会减轻压力。因此,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科技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生产力中的四个因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无一不体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以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压力。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才促使区域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物质基础。所谓自然资源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是指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资源有限性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其绝对量或是人类能利用的部分都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环境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适宜的生态环境可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而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则会制约人类的发展。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环境质量的好坏也是可持续发展与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别点。
指标体系的设计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的构成,我们决定采用3个层次、6个系统、70个左右的指数来构成这一指标体系。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水平、结构变化和经济效益:
①经济增长总量指标:GDP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②经济增长水平指标:人均GDP、交通网密度、城市化程度、工业化程度;③经济结构变化指标:产业结构总变动率、产业结构集中度、产业协调发展度;④经济增长集约化指标:劳动生产率、投资弹性、能源产出率、更新改造投资比重、贷款利用效益;⑤经济增长竞争力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出口换汇成本、贸易条件指数、产品合格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2.社会指标:就业率、失业率、成人识字率、通货膨胀率、电话普及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均和地区)、社会秩序(安全度)、群众对社会满意度(通过调查获取资料)。
3.人口指标:人口增长率、人口平均寿命、人口密度、人口年龄以及人口素质构成。
4.科技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科技产品的比重、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科研人员比重、能耗降低率。
5.资源指标:自然资源储量变化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及消费量、自然资源破坏或退化程度、资源进口量。
6.环境指标:CO2、SO2排放量及变化率、人均CO2、SO2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及变化率、废气处理率、工业污水排放量及变化率、人均污水排放量、污水排放处理率、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及变化率、沙化土地面积及变化率、草原退化面积及变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及变化率、受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森林覆盖率增长率;格林综合污染指数;“三废”综合利用量;城市噪音水平;环境保护投资占GNP比重;抗灾率;人均资源数量以及支撑的潜力;环境承载能力。
(作者姜晓秋为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廷玉为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地方经济如何稳中求进
栗战书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1997年的经济工作要贯彻稳中求进的原则,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一原则和政策是切合实际的,是积极稳妥的。“稳”是“进”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稳就不可能进;而“进”是“稳”的目的和保证。
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如何贯彻“稳中求进”原则?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顾全大局,服从大局,同中央保持一致。服从大局就是服从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在大局下面,该上的上,该调的调,该压的压,该下的下。没有市场竞争力,或者经过千方百计的努力,也不能增强竞争力的,迟早要下,迟下不如早下,下得越迟,负担越重,损失越大。
二是以两个根本转变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验和教训都证明,经济增长方式不变,高通货膨胀难除,经济增长方式不变,国有企业难活,经济增长方式不变,环境污染难治。“八五”以来是河北省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制约我省发展的矛盾有所缓解,经济增长方式也有了一定的优化提高。然而从全局来看,经济仍是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这种方式造成的后果表现为“一高四低”:资源消耗高,投入产出比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科技含量低,社会劳动生产率低。要转变这种增长方式,涉及多方面,最主要、最关键的是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约增长观念,把经济发展的思路从传统的主要增加投资、上新项目,转到注重利用现有基础,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上来;从主要增加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从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转到主要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消耗上来;从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转到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上来。
三是下大力进行结构调整。要制订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检验标准。现在一讲结构调整,无论是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一般都是以现有规模来确定,规模相对大的产业就定为支柱产业,产量相对高的产品就定为主导产品,产值相对大的企业,就定为骨干企业,只以此为标准是不行的。结构调整主要应看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否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否协调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从国内外获得的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是否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否有明显提高;劳动力素质是否得到明显提高;劳动就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获得较高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效益,主要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投入产出效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微观经济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
四是建立新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和经济指标考核体系。考核干部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政绩,应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考核总量指标、结构指标、近期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不仅看眼前,看当前,更要看以后,是打了发展的基础还是留下什么祸害。
五是对在建项目下决心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与此同时,必须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资规模。对盲目布点,重复建设的要清理、整顿,对一上马就看到要倒闭,一开工就看到要停产,一建设就看到要亏损的,赶快调整。但是,不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资规模也是不行的。没有一定的增量调整,只在存量上做文章,存量调整也难于搞活搞好,经济建设后劲会乏力,就业压力会加重加大。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产业技术进步与结构升级
权贤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当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使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产业组织焕然一新,产业结构显著升级,朝着现代化产业和国民经济工业化方向跨进了一大步,大大缩短了与世界产业发展先进水平的差距。
一、以计算机、生物、原子、新能源、新材料等科学为先导的当代新技术革命成果,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产业技术装备、产品和管理上,使产业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和良种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95年全国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和用电量比1980年分别提高了157%、195%和439%。运用生物技术繁育和普及农作物优良种子,良种覆盖率达到80%。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等实用新技术,粮食单产提高了84.4%,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6—51%。
在工业方面,17年来全国国有工业人均拥有固定资产增加了3.58倍。“八五”期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微电子控制设备占全部生产设备原值的比重由5%提高到11%。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拥有80—90年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已占主要生产设备的23.86%,建成了一大批高自动化流水生产线。集成电路、计算机、光导纤维、程控交换机、生物药品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
我国运输邮电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民用航空业拥有一批波音、MD等先进民用飞机,实现了航空售票计算机联网服务。水上运输方式发生变革,集装箱运输量增长了6.7倍。全国电气化铁路里程增加了8.4倍,并开始兴建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建成通车里程达2141公里。邮电通信业中,数字程控交换机和光缆线路几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1995年底全国已建成光缆线路48.4万路,市话交换机容量增加了30倍,开始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技术进步,我国产业发展开始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格局,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组织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涌现出成千上万个种植、养殖、运销等专业户,兴建了一大批种植、饲料、饲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牧企业和企业集团,出现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走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工业领域以大企业为龙头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正在兴起和发展,制造业的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营水平显著提高。1995年仅占全国8.4%的大型工业企业拥有的资产和所创产值占全国的48.3%和32.5%,大企业平均规模比改革开放前扩大了2.9倍。
流通领域发展了一批批发市场、期货市场,涌现出各类专卖店、连锁店、代理制等现代经营组织和经营方式,出现了内外贸结合、生产经营金融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
三、二三产业持续高速增长,GDP构成朝着一产业下降、二产业稳定、三产业上升的方向变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显著升级并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三产业分别以年均11.9%和10.9%的高速持续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中,一产业由28.1%下降到20.6%,二产业稳定持平为48.3%,三产业由23.7%提高到31.1%;三次产业增加值排序由二一三产业变化为二三一产业。与此同时,社会劳动力也正由一产业大规模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70.5%下降到52.2%,二三产业由29.5%上升到47.8%。上述变化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农业结构正在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变。1978—1995年间,全国牧业和渔业产值以年均9.8%和12.4%的速度递增。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牧业所占比重由15%上升到30%,渔业由1.6%上升到8.4%,种植业由80%下降到58.4%。
工业结构正在由改革开放前的“重化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演进。在全部工业中,轻工业比重由43.7%上升到47%,重工业比重由56.3%下降至53%;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下降,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制造工业比重上升。这说明我国工业对资源的深度加工能力增强,依赖程度下降。(作者为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司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矿业形势与对策建议
朱训
当今世界,约95%左右的能源为矿物能源,80%左右的工业原材料为矿物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中大部分原材料也来自矿产资源。全球如此,中国也大体如此。人们的食、衣、住、行、用、医等诸多方面无不与矿业所提供的矿产资源有关。
持续发展的好势头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矿业获得全面高速发展。改革开放18年间,矿业仍然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好势头。
第一,矿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现已建成近万座国有矿山和27万多个乡镇集体矿山与个体小矿。第二,矿业经济活动质量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安全生产和资源利用水平三个方面。第三,矿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矿业行业各部门实行“矿与非矿并举”的方针,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地矿部门自1985年提出以开拓地质市场为改革的突破口和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以来,已经逐步形成国家预算内地质勘查工作、地质市场和多种经营这三大块并驾齐驱的新格局。第四,对外开放获得丰硕成果。最为突出的是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合作勘查开发我国海上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以来,通过大规模对外合作,到1996年6月底止,已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63家公司签订合同与协议116个,利用外资达52.4亿美元。第五,矿业宏观管理与法制建设有所加强。总体来看,建国47年来矿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不仅促进了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而且带来巨大的后续经济效益。
机遇与挑战同在
到2010年,我们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要达到比小康更为富裕的水平。这就必然要求矿业提供更多的矿产资源。据有关方面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国石油、煤炭、铁矿石、硫矿石、磷矿石和钢与铜、铝等有色金属、水泥等重要矿产品的需求量均比1992年我国消费量增长一倍左右。
2010年后,我们还要为实现小平同志确定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而奋斗,即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世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人均800美元以下的工业化前期,矿产品需求强度是低增长的;在人均3500美元以上的发达时期,矿产品需求强度随着现代化程度提高变为平衡增长甚至负增长;而在人均800—3500美元之间的发展时期,矿产资源消耗强度迅速增长。我国从现在起直至下个世纪中叶正好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即使按照1992年世界人均消耗水平来衡量,到2050年我国所需矿产资源及其加工产品供应量也需成倍地增长。
从国际矿业形势来看,由于西方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加快,全球经济形势显著好转。1994年年增长率达3.1%。由于全球经济的回升,世界矿业走出低谷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反映着矿业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这将给我国矿业未来展示良好的发展前景。
几点建议
第一,要牢固树立矿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矿业不同于一般工业的特殊规律,调整产业分类,参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法,在国家经济行业分类中确立矿业独立的基础产业地位;要针对矿业的特点,加强政府对矿业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制定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以扶持与促进矿业的发展。
第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大对矿业的投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吸收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来扩大投入矿产勘查与开发;积极推进地质勘查成果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适当增加国家政策性投资额度与比重,或将“拨改贷”形成的债务在全矿业行业中逐步转为国家资本金,以减轻矿山企业的债务负担;建议国家建立矿业发展基金和矿业银行,运用金融机制和手段,多渠道筹集与融通资金,以缓解目前矿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和促进矿业的发展。
第三,对矿业企业实行“以矿为本、多种经营”的战略方针。国家近两年来对煤炭部门实行转产扶持金的支持政策效果很好。建议将这一政策扩展到整个矿业行业。
第四,加速推进矿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的办矿模式。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矿山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改造,打破部门与地区的界限,按矿产集中区组建综合性矿业集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对矿产资源实行综合开发利用。目前,特别是要按照新修改的《矿产资源法》的要求,迅速认真地贯彻执行矿产资源“两权”(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和依法流转的制度,这是搞活矿业企业的重要途径。
第五,努力扩大矿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一方面,要运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和优惠的利用外资政策,扩大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开发我国战略优势矿产,特别是中西部及海上矿产;另一方面,要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到国外尤其是拉美地区、中亚、非洲地区及大洋洲地区有重点地合作开发矿业,形成相对稳定的长期的短缺矿产国外供应基地。
第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政府和矿业主管部门既要特别关心职工生活、适当提高矿业职工待遇,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矿工队伍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
(作者为全国政协秘书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五年连续实现安全年
南方航空(集团)深圳公司正式成立5年来,开通海内外近50条航线,运送旅客650余万人,运送货物、邮件、行李11万吨;保持安全飞行11万小时无事故的良好纪录,连续5年实现“安全年”。上图:航班即将起飞。左图:热情照顾小乘客。车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