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创作札记

  不求情节曲折,但求真实感人
——电影《军嫂》导演札记
王薇
以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模范事迹为题材的电影《军嫂》,是我继电影《警魂》、电视剧《母亲桥》后,又一次执导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的影片。
就电影而言,回顾过去的英雄片,如《董存瑞》、《雷锋》、《刘胡兰》、《警魂》等,用真名实姓拍的几乎都是已经牺牲了的英雄,盖棺论定,创作的自由度较大,风险也小,而用原型的真名拍现实生活中的活英雄的电影就极少了。这是因为电影拍真人真事难,拍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尤其难,更何况是拍离我们很近的真人真事呢?
既要主题昂扬,内涵深刻,又要能为方方面面所接受;既要真实又要感人,确非易事。我们敢于接受这个任务,除了出于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外,还出于一种坚定的信念:第一,韩素云不是一般的先进人物,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的“优秀军人妻子”称号,并荣获了二级英模奖章,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的军嫂。第二,根据她的模范事迹和我对她的多次采访,我感到她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她之所以成为深受军队和人民爱戴的英模,基础是坚实的。第三,她极普通、极平凡,不但可敬、可爱,而且可学,对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来说,也是颇具积极意义的。为此,我深信将《军嫂》拍成一部主题昂扬、内涵深刻、真实感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影片,是会吸引广大观众的,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江泽民总书记在接见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时,赞扬他们的事迹:“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我想江总书记这段话,就是本片的主题。因而,在整个创作中,我们是紧紧把握的。
韩素云普通而平凡,可透过她那平凡的人生,却能发现在她身上无处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为支持未婚夫当兵,她毅然冲破孔孟之乡的世俗偏见,未婚先过门;为支持丈夫安心边防工作,她用柔弱的双肩含辛茹苦地支撑着一个老弱病残、多灾多难的九口之家。再说,韩素云支持了丈夫,实际上就是支持了国防建设,家门连国门,正是韩素云的价值所在,无私奉献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精神。就在韩素云积劳成疾,四处求医,负债累累,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羊城人民向她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无偿地救治了她。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人间依然充满爱,人间处处有真情,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像以韩素云为题材的这一类型的电影,采取什么风格样式和艺术表现手法最妥当呢?这目前仍在探索之中。有人主张完全采用纪实手法,甚至由原型本人来扮演;也有主张离原型较远,重新编写故事的。二者我都不反对,只是感到前者太实,太像纪录片,可能缺乏故事片应有的艺术魅力;而后者又太虚,很可能不同程度地抹杀了英雄人物本身的定位和价值。因而,根据我已有过的实践,走得是两者结合的路子,把《军嫂》作为一部带有人物传记色彩的正剧,采用纪实和抒情叙事风格相结合的手法。
我认为,《军嫂》一片必须首先向现实靠拢,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贴近原型,因为韩素云的名字不但家喻户晓,还几乎成了“军嫂”的代名词。假若影片给韩素云改个名或离她较远去编故事,面目全非,那就不是江泽民总书记接见的那个韩素云了,就会削弱影片应有的社会效应和震撼力。因之,我们坚持用了“韩素云”这个真实的名字和《军嫂》这个并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片名,以确保这个题材的真实魅力和思想性。
但电影是艺术,不能单纯满足于生活真实,还必须追求艺术真实。我们坚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通过集中、概括、提炼、升华,将新闻报道戏剧化,将真实人物艺术化。实践证明正是这样才使《军嫂》一片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真正成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作品,并独具品格,让人耳目一新。
“不求情节曲折,但求真实感人”是我们这次创作的最大追求。我们没有任意编造曲折离奇的情节,人为地制造戏剧冲突,而是根据韩素云的实际经历,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和在细节上的合理虚构,始终坚持将银幕造型的主体对准了人,着力挖掘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塑造一个有血有肉、平凡真实、虽苦犹甜、苦而不悲的军嫂形象。对其他几位配角虽惜墨如金,但也注意到了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他们的独特个性与美的心灵,浓墨重彩地渲染可歌可泣的夫妻情、婆媳情、姑嫂情、母女情、战友情、军民鱼水情等,力求以情动人,扣人心弦。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刻意追求提高影片的艺术品位。对电影画面、声音、造型等诸方面,都比较讲究它的美感和多义性,给观众以美的艺术享受和联想的空间,努力使这部影片真正成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完美结合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谐统一的电影精品。
虽说这个题材很难,但有时难又不是坏事,它能激发我们去认真地思考,使我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值得欣慰的是影片放映后,得到了专家们、各界领导们、韩素云夫妇以及部队广大官兵、军嫂们、山东和广州人民的一致赞扬和厚爱,观者无不洒下动情的泪。他们称这部影片像一首优美的诗,亦真、亦美、亦昂扬。在北京通讯兵大院慰问放映时,几十次热烈的掌声和他们那欣喜的表情,使我深受感动并倍受鼓舞,我又一次尝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在与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所得到的丰厚的回报。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燃烧的烛光》感人至深
六集电视连续剧《燃烧的烛光》已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通过一群可爱的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感情丰富,对理想执著追求而又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班主任形象。在日前召开的座谈会上,影视界、戏剧界、评论界人士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剧构思新颖独特,内涵丰富,情节感人,充满了时代感和浓烈的生活气息,对观众的心灵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该剧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黑龙江影视中心联合录制。编剧龙秀梅,导演杨韬,贾雨岚、叶静、关垚淼、李艳波等主演。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敢问路在何方》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97年是中国水利年,农村的水利改革对农业和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大地红绿蓝》栏目部拍摄的四集电视专题片《敢问路在何方》,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抓住河南叶县机井拍卖这件中国农民普遍关心的新鲜事,展示了“庄户人敲起拍卖槌”的起因、过程和效果,歌颂了叶县农民面对农业用水危机,不等不靠,通过改革克服困难、寻求出路的精神,从而揭示出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叶县的经验对全国农村的水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迪。该片4月4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总编导刘玉林。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视连续剧《左宗棠》开机
再现晚清爱国将领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中华民族统一的光辉业绩的电视连续剧《左宗棠》近日开拍。
1870年前后,祖国神圣领土新疆的大片土地面临强邻的宰割和瓜分,左宗棠受命出征,历时数年浴血苦战,终于取得胜利,维护了祖国的版图完整,奏响了中国近代史上战胜帝国主义侵略的宏伟乐章。
这部戏由中国横店集团影视集团斥资3000万元建造拍摄基地,中国文联中华文艺音像联合出版社拍摄,总编剧郑怀兴。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炒新闻和炒导演
向兵
近些年里,自打电影电视和“市场”沾上了关系,影视界稀奇古怪的“新闻”就多了起来。这等新闻和一些不争气的“星”们“偷税漏税”、“罢演”、“假唱”的事同样时常见诸报端。但它们又是不一样的,后者遇到新闻界遮掩躲藏惟恐曝光;前者却生怕新闻界不理天下不知,须知它是由如今影视界里的新行当“宣传策划”者们刻意策划出来的。这精心制造出来的新闻大多是冲着同一个目标“市场”而来的。
眼下,在一些热心于影视界这类“新闻”的报纸上,又冒出了个新话题——“炒导演”。咱中国多少年都是导演中心制,一个影视作品的拍摄,在摄制组里都是导演说了算。过去只听说导演换演员、换摄影、换美工,如今却有导演被“炒了鱿鱼”,这倒是桩新鲜事。先是年轻导演何群被炒,新近又听说中年导演张今标被制片人撤换。二人是在拍电视剧时被“炒”的,二人都是这些年在电影界颇有点成就的导演,前者拍出过《烈火金钢》、《凤凰琴》,后者曾执导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刘少奇的四十四天》等获奖影片。照说拍电视要比拍电影相对容易些,何况二人也拍出过一些优秀的电视作品,前些日子悼念邓小平期间中央电视台整天播放的《解放云南》,就是张今标的成功之作。为何如今就不灵了呢?
这些年,电视业迅猛发展,全国已有的数百家省地县各级电视台构成了电视剧的广阔市场,不少投资者看上了这片沃土,纷纷成立影视机构拍摄电视剧,这于繁荣荧屏无疑是件好事。可也有一些投资者压根儿就忘了电视剧生产也应遵守“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宗旨,创作上脱离生活胡编乱造,急功近利制作粗糙,只求拍摄周期越短越好,投资收回越快越好,往往剧本尚未成熟甚至还没成形便开拍了。有的在拍摄中两三天就赶完近一个小时一集的内容,可制片人仍嫌慢,以至拍摄现场不讲机位调度、镜头运用,固定机器拍完了事,还不如照相馆拍照片,人家还讲究个用光什么的。在这样的氛围里演员根本不琢磨戏甚至连剧本都不看一眼,全凭着场外人提词一如演双簧样就上场拍戏。如果有人较真,制片人还振振有词:“眼下谁还像许还山那辈演员那样抠戏,能这样演就不错了!”难怪现在全国每年生产电视剧已达万部(集),可观众仍时常在抱怨好电视剧太少。张今标的被“炒”正发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刚刚在塞外完成《苏武牧羊》的张今标应邀为某“文化中心”一部描写当代复员军人生活的电视剧担任总导演,他走马上任后发现该剧不少地方偏离主人公退伍创业的积极主题,却围绕他和女青年的私生子大做文章,便提出要对剧本动大手术。而制片人则急着要赶进度,没等剧本改完便拿着提纲找来演员拍开了,责任心太重的总导演从一开始便处在了“不合时宜”的尴尬位置上。因此,合作没多久,张今标便带着制片人一纸总导演“在组工作期间认真负责”的鉴定书,离开了剧组。
“道不同不相谋”,本来事情到此就该完了。可张今标一走,就有人将一篇总导演工作不负责而导致“十佳导演被炒”的“新闻”,抛向从南到北的数家报纸。这时张今标才明白,当初请他做总导演,其实不过是用他那多次获奖的“十佳导演”名声为电视剧的开拍做一层“包装”,如今炒掉他,更是要用“十佳导演”的名衔做噱头制造新闻为电视剧的营销做铺垫。
如此这般,在影视界正大声呼唤精品的今天,这就不仅是张今标们个人的冤屈和悲哀了。一些影视机构视电视市场为肥肉,只想“捞一把就走”,创作上不讲旨趣,制作上不求精良,却挖空心思炮制各种“新闻”进行炒作,以招徕读者影响市场。然而,“狼来了”的故事只能讲一回,旁门左道终非正途。欲想在广阔的电视市场上有所作为,唯有扎扎实实拍出反映时代精神的好作品来。眼下就有此一例,报载两年前上海一家影视机构欲拍一部名为《儿女情长》的电视剧,开拍前创作者广邀文艺、电视界人士反复讨论、修改剧本。长达一年多时间的拍摄中,制作机构无意炒作,却大力支持奚美娟、奇梦石等人在导演黄蜀芹的精心执导下认认真真演戏。一个月前,这部讲述当今上海普通百姓家的生活故事旨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电视剧,在上海首播,受到各界观众欢迎,收视率高达47%。北京、东北近十家发行机构闻讯急赴上海竞相购买,以至还发生了偷取购买合同的事。这部投资300多万元的电视剧尚未在全国播出现已获得近一倍的利润。
但愿影视界多点这样的新闻,少点张今标似的悲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