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挑野菜
胡乔木
打了春,赤脚奔,挑野菜,摘茅针。——乡童谣挑野菜哟。来呀,大姐她是没空,跟我来呀,别提腿痛。挑野菜哟。挑野菜哟。瞧天!春来第一个好太阳,坐在土上你闻得见香。挑野菜哟。挑野菜哟。这一篮儿哪能算多?今晚上妈说要煮一锅。挑野菜哟。挑野菜哟。你且别忙回家,好妹妹,听我跟你讲话,歇一会。挑野菜哟。挑野菜哟。喏喏,靠近来搂住我的头……你知道昨天……我怎么能够!挑野菜哟。挑野菜哟。没有什么,别瞧我的脸,是草花里虫儿飞进我的眼。挑野菜哟。挑野菜哟。回老家?唉,你的心肠真好!还不一样?我往哪里逃?挑野菜哟。挑野菜哟。野菜尽挑没有个完,菜心虽苦它比我的甜。挑野菜哟。


第12版(副刊)
专栏:

  珍珠般的诗篇
——胡乔木的第一首好诗
程中原
1992年胡乔木病情危重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再版胡乔木的诗词集《人比月光更美丽》,对30年代胡乔木在上海的旧作曾经搜求过一番。找到了《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等几首新诗,胡乔木都摇头,以为少作幼稚,不可入选。但他心中一直惦念着那时写的一首新诗:《挑野菜》。在80年代中期第一次编诗集时,他就写信要他的妹妹方铭回忆,说是登在一本杂志上的,妹妹还写过评介文章。可惜一直没有觅到。诗集初版时付阙,再版时仍然只好付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
最近,上海图书馆新馆落成启用,那里的工作人员依照茅盾的内侄女孔海珠提供的出处,很快把这件宝贝从报刊的海洋里打捞了出来。《挑野菜》这首诗,发表在1937年3月25日出版的《希望》半月刊1卷2期上,距今已经整整60年了。这是胡乔木的第一首好诗。诗的标题下引四句“乡童谣”:“打了春,赤脚奔,挑野菜,摘茅针。”全诗共32行。
诗由家乡童谣和对少年生活的回忆引发,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如沐浴在春风丽日之中,仿佛可以闻到泥土和花草的芳香。少男少女勃发的青春活力和天真无邪的爱慕之情,通过几声亲切的话语,几个亲昵的动作,跃然纸上。第七节突然插入另外两个挑野菜人的对话,波澜顿起,一下打破了这田园诗的平静,使诗跳动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脉搏。
全诗八节,每节四行。一、四两行是“挑野菜哟”的复唱,二、三两行每行十字上下,诗形错落而又整齐。复唱之外的十六个诗行,句子看似散文一般,却有严格的节奏和韵律。每行四个音顿(拍),每顿两三个或三四个字;轻重音安排有序,每行都是重轻轻重,也就是扬抑抑扬的节律。每节内两句押韵,大多用响亮的开口韵,且多数是单音节词煞尾。每节换韵,但又不一换到底,在变中有不变。大体上是隔节协韵:第五节与第三节相押,第八节与第六节相押。这样,形成中间和末尾有两次由韵的和谐撞击引起的共鸣,使全诗的音韵在不断变换中又有呼应。朗读起来节律鲜明,顿挫抑扬,铿锵作响,有变化之妙而无散乱之感。
《挑野菜》是胡乔木创造新格律诗体的一次相当成功的尝试。从这里出发,创造新的格律诗体,成为胡乔木几十年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他的新诗创作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他在40年代写的《人比月光更美丽》,在80年代写的《窗》、《桃花》、《怀旧》、《希望》、《秋叶》、《松林》诸篇,就是在朝着这个目标探索前进中留下的精品。这些“真正的珍珠般的诗篇”,想来能够经得起历史的选择和时间的汰洗而传之久远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文学副刊

  车过拒马河
李汉
拒马河是我家乡的河。我从小与她耳鬓厮磨,涨水逮鱼,落水摸虾,天旱引水浇灌那干渴的禾苗,自以为对她了如指掌。
长大了才渐渐知道,她的脾气禀性,实则有如雾中花、水中月,我看不透摸不着。
1963年8月,天降暴雨。一辆满载货物的马车,要通过架在河上的木桥。突然,巨大的“隆隆”声由远而近。“不好,洪水来了!”老练的车夫弃车而逃,刚到岸边,洪水越他而过。车、马、货物,还有那座木桥,都一齐被洪水吞噬。洪水还冲毁两岸的万顷良田,使无数的民房倒塌。拒马河啊,拒马河,你为何这样桀骜不驯?为何如此肆无忌惮地糟害百姓?
听老人们讲,很早以前,这河边住着个养马人。他牵着一匹强壮的儿马(公马),想让它和一匹母马交配。儿马一看这母马,正是其生身之母,扭头便走。养马人连牵几次都失败了,便心生一计,将儿马双眼蒙住,养马人如愿以偿。
但是,刚将儿马的遮面布摘掉,儿马一眼就认出还是原来那匹马。它前蹄顿失,然后,竖起双耳,抖开烈鬃,奋起四蹄仰天长嘶一声,向滔滔河水奔去;面对那奔腾咆哮的东去波涛,一头扎进水中,这匹马再没浮出水面。目睹这场情景的人,无不怆然泪下。后来,人们就称这条河为“拒妈河”。叫白了,叫俗了,便成了“拒马河”。
自打听老人们讲了这故事,再面对拒马河那滚滚河水时,我便禁不住对它肃然起敬。拒马河啊,拒马河,原来你的脾气禀性,溶进了那匹儿马的刚烈。后来,我便渐渐地将她的暴虐淡忘了。
去年夏季到外地出差,晚间躺在旅社床上,翻阅一本从书摊买回的民间文学,不知何方人氏编撰了拒马河的一段无聊故事:某朝某代某大臣,图谋不轨,奏本当朝,拒马河奇迹出现,河南岸有“二十四汲”姓衍生;河北岸忽出雄伟“大殿”一座;西边上游河内突长“红树”一棵;顺流而下水已流至东方“天边”。君王果真前往,中途遇害身亡……(“二十四汲”、“红树”、“天边”等均为村名。)
“无聊,给拒马河抹黑!”一气之下,将书扔到一边。
扭开电视看新闻。无巧不成书,电台也播放拒马河的事情。讲的是拒马河边某村某酒厂,取拒马河水勾兑酒精,仿造京城牛栏山“二锅头”白酒,本小利厚,搞得正牌酒厂老板头疼,连连改换商标。你正牌厂头天晚上换,我假酒厂第二天早上改,那包装,那成色,那商标模样,要多像有多像,简直可以乱真。
“罪过,罪过……”一气之下,我关了电视。
出差返回的路上,天又降暴雨。拒马河水猛涨,我乘车途经拒马河桥。这是京石高速路上最长的桥,车不知走了多久,眼望车外,透过如注的雨脚,看着桥下滔滔河水正在东流。这水势可能已超过1963年,但今天拒马河似乎驯服了,也许脾气已改了吧!
忽然,我竟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怪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或许有一天拒马河会发更大的脾气,使那些随意加给它耻辱的良心泯灭之徒受到惩罚吧!
车过拒马河,我思绪渐平,只见那拒马河水依然默默地向东流去。


第12版(副刊)
专栏:

  母亲的“文词”
刘增新
母亲不识字,是地道的农家老太太。可从她嘴里,却常常吐出些“文词”来。“鼓励思想”和“争取胜利”是母亲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词组。
我们作儿女的,似乎都遇到过不顺的时候。升学、提干、婚姻等等方面,好像都不是一帆风顺过来的。每当这时候,母亲就用“鼓励思想”和“争取胜利”这两句话来鼓励我们。我弄不清母亲前一句话的出处,只知道“争取胜利”是引自毛主席语录。不知因为什么,这两句话从一个没文化的、年逾八旬的老太太嘴里说出来,总能产生一种出人意料的特别效果。弟弟研究生毕业后,又打算考博士后。亲朋好友中半数以上持反对态度。拖家带口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还得交一笔数目不小的款子。这时候,母亲出面“鼓励思想”了。母亲分不清博士后与研究生的区别,但是她知道这是在进步。
母亲使用频率高的词里,还有一个词是“帮助”。
“看见惶人可要帮助哩!”这是母亲的一贯教诲。在街上遇见乞者,母亲总是要解囊表示一些。我们告诉她,现在不少人实际上是靠这种手段骗钱。但是母亲不以为然。母亲的理论是:“人不到万不得已,谁肯低三下四伸手乞讨呀!不帮助这些人,还去帮助谁呢?”我们说,你又不认识他,帮助他图什么?母亲笑笑,没有回答我们这个狭隘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在生活最困难的那些日子里,母亲曾资助过邻家一个孩子上学,那时候还没有“希望工程”。但是后来,邻居在盖新楼房时,却将我们家的房基地占去了一小部分。母亲为这件事难过了很长时间,觉得一个被她帮助过的人反过来这样对待她,实在太令人伤心了。母亲并不知道历史上那个“让一让三尺巷”的故事,她靠自己的胸怀想通了这件事情。在邻居家的新楼“上梁大吉”那天,母亲还特意送去一瓶酒、一条烟和一百元钱。


第12版(副刊)
专栏:

  潘天寿百岁诞辰感赋
关山月
中国画坛教改日,
同舟共识议新篇(注)。
更新换代难忘本,
继往开来念宿缘。
(注):指解放初期潘老和我在文化部艺术局召开的美术教育改革会议上,曾共同主张争取建立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


第12版(副刊)
专栏:

  群鸭戏水(中国画)刘文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