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届“地球奖”在京颁奖
朱以勋等六人获此殊荣
本报北京4月21日讯记者杨健报道:由中国环境记协和香港“地球之友”共同设立的首届“地球奖”今天在京颁奖。6位在环保新闻宣传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新闻工作者获此殊荣。他们是:江苏睢宁县邱集乡大余村小学特级教师朱以勋、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李仁臣、徐州矿务局教育培训部高级教师周美恩、新华社高级记者朱幼棣、上海少年宫原副主任俞韵仙、山西环境报主任编辑任太龙。
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在颁奖会上说,60年代,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唤起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到今天,春天已经不再寂静,到处可以听见关心环保、关心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呼声。这与广大新闻、教育工作者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分不开。“地球奖”的设立,意在表彰他们的突出贡献,弘扬他们的敬业精神,鼓励更多的教育和新闻工作者投入到我国的环保事业中去。
首届“地球奖”的评选工作从去年10月开始,28个省、市、自治区共推荐候选人209名,其中居述宝等10人获得了首届“地球奖”鼓励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99世界邮展徽志吉祥物选定
本报北京4月21日讯中国’99世界集邮展览徽志、吉祥物图稿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征集和评选近日选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刘巨德设计的徽志和吉祥物图稿入选。
据介绍,由袁运甫、刘巨德设计的展徽上方为三个“9”组成的祥云,下方为象征邮票齿孔和长城城垛的图案,两侧为“中国1999”字样。图案寓意为:1999年世界邮展在中国北京举办,将充满友谊与祥和;三个玫瑰色的“9”字在绿色底托上,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盛开的集邮之花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传遍世界,迈向21世纪。中国’99世界集邮展览吉祥物取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玉兔。1999年是农历己卯年,即兔年。玉兔在我国民间是吉祥、美好、纯洁、友善的象征。神话中的玉兔生活在天上,因此选用天蓝色,进一步突出美好祥和的气氛,寓意着中国’99世界集邮展将带着中国人民的美好祝愿,迎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朋友,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99世界集邮展览徽志、吉祥物的征集工作从1996年7月开始后,组委会收到来稿3864件。日前,邮展组委会秘书处已将中国’99世界集邮展览徽志、吉祥物在国家工商局办理了特殊标志注册。中国’99世界集邮展览将于1999年8月21日至30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这是本世纪末在我国举办的一项大型国际文化活动。(苏人)(附图片)
左图为中国’99世界集邮展览徽志;上图为邮展吉祥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届历史文化名城市长论坛开幕
本报洛阳4月21日电记者刘国昌、李林报道: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洛阳市人民政府、西北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市长论坛”今天在九朝古都洛阳开幕。
首届“名城市长论坛”为期三天,着重围绕“中国名城走向世界”的主题,研讨“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以促进保护与发展名城工作的顺利开展。
开幕式后,来自北京、洛阳、拉萨、南京、广州、杭州、苏州、遵义、开封、西安等二十多个城市的市长、副市长开始陆续登台发表演讲。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启幕
本报讯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表达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喜悦心情,抒发中华儿女华夏一统的强烈愿望,展示中华文化的深远渊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经文化部批准,由中国华录电子有限公司与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及新华诗社联合举办的“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日前拉开帷幕,开始向全国征稿。大奖赛由赵朴初任评委会总顾问,将按规定程序评出101副获奖楹联,于6月份公布。
(陈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曙光1000A首次出口
本报讯我国曙光1000A型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近日“远嫁”喀麦隆,这是我国首次出口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杨光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宣部等十部委举行座谈会强调
“三下乡”必须常下乡
本报北京4月21日讯记者温红彦报道:中宣部等10部委今天举行“三下乡”常下乡座谈会。会议强调,“三下乡”必须常下乡,“三下乡”要在“常”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刘云山主持会议并讲了话。他说,前一段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反响很好,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很得人心,开了今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头炮。
刘云山指出,“三下乡”常下乡,既是农民的需要,也是我们科技、卫生、文化工作者的需要,要把抓好“三下乡”工作与加强队伍自身建设结合起来,着眼于农村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文化、科技、卫生队伍的锻炼;要把“三下乡”常下乡,作为锻炼队伍的重要途径,要派年轻人下去,派骨干下去,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据全国26个省区市的统计,到目前为止,“三下乡”共建图书室2.9万多个,送去图书2180多万册,送戏9.8万余场,电影123万余场;下乡的科技人员44.8万余人次,送科技资料3630万余份,办科技大集1.6万多场,有6960多万人次参加;下去6990多个医疗队,医务人员12.4万多人,给810多万人看了病。广西“三下乡”做得尤为扎实,仅科技下乡一项,就组织了3万多科技人员下乡,开出科技大篷车5400多车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万多期,培训农民270万人次;湖南的“三下乡”声势浩大,送下去的图书达110多万册,送戏下乡7000多场,电影1万多场,建农村文化站和图书室2500多个,年内建成2000个卫星电视收转站的计划已开始实施。
“三下乡”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大家认为,这次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来真的,干实的,做的是老百姓希望做的事。农民们说:“共产党的好传统回来了!”下乡的人回来说:“一下去才知道,农民太需要我们了。”“三下乡”如此非同凡响,是由于各地各有关部门重视程度高,工作力度大,活动抓得实。另外是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报道有深度,形成了声势,有力地推动了“三下乡”工作。
在今天的座谈会上,10部委进一步提出,“三下乡”不是一件临时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村、农民需要经常性的帮助,“三下乡”必须常下乡。“三下乡”常下乡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有利于密切城乡关系,建立一种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关系。
会议指出,“三下乡”要在“常”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要把抓好集中活动与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要把抓好面上工作与重点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要把往下送与增强当地活力结合起来,使文化、科技、卫生在农村长期落户。
文化部副部长艾青春、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杨魁孚、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巴音朝鲁、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常志海等在会上发了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邹家华在深圳考察时指出
发展信息产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新华社深圳4月21日电(记者何广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近日出席在深圳召开的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期间,着重对深圳信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强调发展信息产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要加强营销工作,降低市场和经营风险,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深圳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信息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近年明显增强。邹家华对此十分关心。他在考察深圳市统计信息局时,详细了解了有关信息化工程的功能和作用,并利用金桥工程的电子终端,与北京、山东进行了可视通话。邹家华指出,金桥工程要有自己的特色,速度要更快,容量要更大,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他还乘车来到深圳莲花北住宅小区一户居民家中,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深圳市民如何借助家庭的电脑信息系统处理工作及生活方面的事务。
邹家华在深期间,考察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与这些企业的经理、科研人员及外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邹家华还为全国最大的光盘生产基地——国投先科光盘有限公司开业揭牌,并参加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大楼奠基仪式。他鼓励深圳要充分发挥特区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邹家华副总理对香港回归后,如何搞好内地与香港交通的衔接,也非常关注。他考察了规划中的深港西部通道工程现场,详细听取了有关这一项目及铜鼓航道工程建设的总体设想和作用的介绍。
陪同邹家华考察的中央有关部门、广东省及深圳市的领导同志有胡启立、顾秀莲、刘剑锋、汤炳权、厉有为、李子彬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河山万里沐春风’97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

  姥姥不再忧心
武警部队学院工程系韩健
寒假,妈妈要我到山东去把姥姥接回沈阳。
姥姥今年已经75岁了,她的老家是山东省莱州市东宋镇,那里有她一直牵挂着的两个弟弟,一个先天发育不良,生活不能自理;一个没钱娶媳妇打着光棍。姥姥身在沈阳,心却在山东,每年都要千里迢迢回山东老家一趟,为舅姥爷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尽一份亲情,解一些担忧。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山东的土地。童年的记忆,大多已模糊得只剩下一些碎片,只有舅姥爷和他那破草房,还在我心里镂刻得那么清晰、那么完整、那么深刻!如今舅姥爷一个72岁、一个69岁,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东宋镇会是什么样子呢?
变了,到处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平整的路面,高大整齐的院墙,宽敞明亮的新房,这哪儿还有记忆中的影子!我顺着人们的指引,找到了舅姥爷家,只见姥姥满面笑容地迎出来,姥姥把我拉进屋,恨不得从脸摸到脚,还没等我坐稳就和我说起话来:“小健你来得正好,明天到村里转转,过两天咱们就赶紧回沈阳过春节。”我真感到奇怪了,姥姥平时回山东恨不能多长出几双手,把一年的活都干完。几封信都催不回来,这回怎么了?我这才想起了什么,忙问:“舅姥爷呢?”姥姥说:“你舅姥爷进敬老院了!我前几年回来呀,东宋镇就有敬老院,可那时生产队穷,分值低,收入少,负担不起啊!这些年把地分给大家种,庄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家家搞副业,多余的劳力到镇上建起的采石场、滑石厂、砖瓦厂上班,有的自己买了摩托车贩运海鲜,买了汽车跑运输,都富了,都盖了新房,装上了电灯、电话。平常吃的是大米白面,吃一顿玉米面饼子成了改善生活了!这不,村里有钱了,也没忘了孤寡老人,就送你舅姥爷进敬老院了,条件可比家里好多了,这下可好了,你舅姥爷可享福了,也不用我年年回来给他们干活了。”几天后,姥姥放心地和我一起回到沈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