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面向“三农”服务“三农”
湖北民院围绕“农”字办学
本报讯近几年,湖北民族学院坚持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三农”,在服务中发展自己,在服务中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提高科研水平。到目前为止,该院服务“三农”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湖北恩施州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农民生活贫困,没有经济来源,该院园艺系蔬菜专家余展深副教授带领科研人员深入到偏远的山乡,先后组织1万多名农民听课,传授“高山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同时为农民提供蔬菜种子,推广蔬菜种植面积1万余亩,农民直接增收2000多万元,使几千高山农户脱贫。
恩施州农村茶叶好,但加工制作水平低。该院“名优茶开发课题组”研制出几种名优茶制作技术。为促进推广工作,他们于1994年选择濒临倒闭的巴东县绿葱坡善化茶厂作突破口,指导该厂进行茶园管理,设备改良,并为该厂培训农民技术员7人,研制成功“善化青龙剑”,荣获1996年中国西部名优茶评比“陆羽杯”金奖,使当地茶叶价格上升了几倍。当地农民再不愁茶叶销不出去,同时提高了农民种茶的积极性,丰富了农民的经济来源。
烟叶作为恩施州的支柱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许多农民生产出了很好的烟叶,但由于掌握不好烟叶烤房技术,而大大地减少经济收入。该院电子研究专家谭建军针对这一情况把电子技术运用到烟叶烤制上,发明了“烟叶烤房温湿度自动报警仪”。该仪器的投入使用,不仅使烟农的劳动强度减轻,同时提高了烤烟质量,而且还给烟农增加了经济收入。
该院许多科研人员都在寻找服务“三农”的突破口。林学系开展的“杜仲扦插繁殖技术研究”已取得成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正逐步向农村推广,杜仲将很快成为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种经济林木。还有“漆酚系列树脂的应用研究”、“绞股蓝的开发”、“黄连生产废弃物利用开发研究”、“薇菜高产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均是立足农村、农民而选的课题,目前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的系、教研室还与一些村建立了科技开发、科技指导的长期合作关系。
目前,学院60%的科研人员投入服务“三农”,他们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提高科研水平,把科研与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为山区办高等学院开辟了一条好路子。 (吴玉鹏)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我军有了第一代
藏族大校女军官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刘永华、岳林才报道:中央军委近日授予珍曲等西藏军区六名藏族女军官大校军衔。据悉,她们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代藏族大校女军官。
首批授予大校军衔的六名藏族女军官,分别在西藏军区总医院、第七十五医院和西藏军区机关门诊部等医疗卫生部门工作。她们都具有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有的还担任了科室副主任。
这六位藏族大校军官的父母都是旧西藏领主的佣人或奴隶。她们都是在部队里锻炼成长为我军医疗战线的骨干的。
西藏军区总医院今年四十二岁的珍曲,十岁就被政府送到西藏民族学院学文化。四年后,她光荣入伍,到西藏军区一所医院当战士。珍曲好学上进,两年后就被提升为干部,十八岁担任了护士长。之后,组织上又先后三次送她到内地上学或进修,使她成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业精品优的医务人才。三十六岁刚过,她就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和妇儿科副主任。第七十五医院主治医师西诺,一九六一年被解放军接到一所学校学文化,一九六五年参军当卫生员。提升为干部后,组织上把她送到卫训队、华西医科大学深造。在组织的培养下,西诺进步很快,年年立功受奖,先后当选为西藏军区、西藏自治区、成都军区的党代表和中共十四大代表。
据了解,这六位藏族大校女军官,人人都曾立功、受奖,或被各级评为“先进工作者”,有的还被军队和地方各级政府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或“精神文明建设标兵”。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边远人家

  傈僳山寨文化室
新华社记者鱼世昌李银
这是横断山中一个傈僳族村寨的文化室。不过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有图书近千册。傈僳族农民在这里学文化、法律知识和各种种植、养殖技术。
全国贫困县、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豪猪箐村的这个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很漂亮的名字——“春萌苑”。它是获得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李树成一手创办起来的。
14年前,李树成中师毕业来到海拔2500米的这个村任教时,豪猪箐村小学的全部家当是:一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几张破桌凳和一块用猪血和锅烟染成的1平方米大小的黑板。当时,祖祖辈辈尝尽了没文化苦头的傈僳族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0多元,渴望子女有朝一日成为文化人只是一种梦想。
14年来,决心扎根边疆的李树成省吃俭用、艰苦奋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办起了一所“一师一校”复式教学点,以及既为学生也为农民服务的文化室。
在文化室满满当当的书架上,既有《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也有《中草药栽培》、《兽医手册》等实用书籍,还有《禁赌条例》、《治安管理条例》、《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手册。
李树成利用学校和文化室现有的条件办扫盲班,办养猪、养鸡、蔬菜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没有电灯,就用马灯、松香照明。因此,村小学和文化室在白天是孩子们的教室,夜晚则成为大人们的课堂。从1992年以来,这个文化室共培训小麦高产、养鸡技术、蔬菜高产、果树栽培等实用技术人才400多人次,培训出了10多户科技户。全村30多户傈僳族农户基本都能在自家地里连片种植苹果、木瓜、桃子、梨等经济林木,并学会了蔬菜、玉米的科学栽培、管理、施肥和轮作、套种等种植方法。去年,豪猪箐村的玉米单产达到3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0多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倍和17倍。
李树成还利用文化活动室广泛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对农民进行国防、法制知识教育。有一段时间,豪猪箐村喝酒、赌博风气盛行。李树成立即组织农民学习《禁赌条例》、《治安管理条例》等法规,赌博风很快就被遏制住了。
如今在豪猪箐村,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农民都能以法律来衡量,文明行为很快在全村盛行起来。豪猪箐村去年被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社,“春萌苑”文化活动室也多次受到州县有关部门的表彰。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一方水土

  当布谷鸟叫第一声的时候
晏红兴
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南岸金平、元阳、绿春、红河县一带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当连绵千里的哀牢山上山茶花盛开的阳春四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声,人人都要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使人终年和平康泰。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传统规矩,等到三村四寨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叫声后,人们约同在一个吉祥的属羊日子里,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黄饭树花汁水浸泡糯米,蒸出香喷喷的金黄色糯米饭,煮好红鸭蛋,虔诚地向布谷鸟敬献。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穿着崭新的节日盛装,汇聚在一个适中的山野草坪地上,吹拉弹唱,欢度一年一度春天的盛会——黄饭节(哈尼族称“里玛主”),欢歌作乐,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或用红鸭蛋交换栽秧用的指套等物,别有一番情趣。黄饭节后,各家选一个好日子,趁雀鸟歇息,鸡狗入睡,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当年的庄稼就会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这习俗反映出哈尼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哈尼族视布谷鸟为春天的歌者,是勤劳丰收、和平幸福的象征。布谷鸟为什么这般辛勤,总是年复一年地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来临呢?在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
相传,在很古很古的时候,哈尼人分不清农事节令,种下的庄稼收成不好,人们缺吃少穿,过着艰难的日子。天上的“阿波摩米”(哈尼族尊崇的天神)看到这一情形,便指派素有金嗓子之称的布谷鸟到人间去。“阿波摩米”对布谷鸟说:“布谷鸟,你又勤快,又有一副动人的金嗓子,你到人间去传达春天的信息,教哈尼人分出节令种好庄稼。等到中秋八月,你带回五谷品种来报成果。”布谷鸟带着重托,从远远的天边一个石崖洞里穿出来,正飞过一个茫茫无边的名叫“苍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中间时,一些年老的布谷鸟飞不动了,眼看就有掉进大海里的危险,忽然从大海中间翘起一条龙尾来,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
布谷鸟终于越过千难万险,给哈尼人带来了春天。哈尼人从此分出了节令,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日子过得有条有理,丰衣足食。此后,哈尼人一年一度敬献布谷鸟的黄饭节一直相沿到今天。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赫哲渔民种地忙
许丛军
《乌苏里船歌》中描绘的赫哲族人捕鱼的情景,如今已增添了新的内容:世世代代靠打鱼为生的赫哲渔民开始在田间忙碌起来。
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乡地处乌苏里江畔,是我国赫哲族三个聚居地之一。多年来,传统的单一渔业生产制约了赫哲人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一直在600元左右徘徊。近年来,四排乡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稻生产和养鱼业,乡里借助三江平原开发兴建了万亩水稻灌区,并成立了水稻办,完善了服务体系,并且深入村屯进行了科技培训。1995年乡里有7户赫哲渔民种植了水稻,渔民王振林还破天荒种了10亩大垄双行覆膜玉米,居然收入6500多元钱。渔业生产也由单一的捕捞转向了养捕结合。
60岁的尤思安老汉高兴地说:“去年我种了40来亩水稻,40来亩大豆,收成挺好。”他抿了口酒笑着说:“我活了60来年,一直打鱼打猎,这头回种地、头回交粮,想想还挺有意思。”
赫哲族乡长何玉才介绍说,1996年是赫哲族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年,乡里多方扶持,赫哲人纷纷弃船上岸,打鱼由主业变副业。县里赊给四排乡农用物资总值70多万元。全乡30多户赫哲渔民种了近2000亩水稻和800亩旱田,赫哲渔民人均收入达到了3000元。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
华梅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居住着50多个民族,这意味着拥有丰富的宝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各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而其中最具形象性的就是服装。每逢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是少数民族运动会,来自祖国各地的各族同胞欢聚一堂,无异于一次规模盛大的服装博览会。一眼望去,繁花似锦,姹紫嫣红,其绚丽、奇妙、精巧之处,如百花竞放、群星争辉,令人有美不胜收之感。
遍览我国少数民族服装,可以看出其艺术价值,其永恒魅力,正在于传统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其款式、色彩、图案的千变万化令人耳目一新,尤其对于久居城镇的人们更可增添审美感受,好像呼吸到一股夹杂着泥土芳香的新鲜空气。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高山、丛林或江河水边,得到自然界的慷慨恩惠与有益启示,从而唤起丰富的幻想与惊人的灵感。他们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设计出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各种服装。又采用矿物质和植物染料,将纯正、明快、鲜艳的颜色染缝在衣裙之上,再以彩线绣出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并且配上显示勇敢、俊秀或开朗、柔媚以及出于原始宗教和寓以吉祥含意的装饰品。
近年来,少数民族服饰开始倍受都市人的青睐,还有很多民族服装配件被汉族设计者所采用,如西南地区的民族挎包几乎遍及各大城市。少数民族服饰正以它特有的艺术风格赢得愈来愈多人的喜爱。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路边城边水边变“金”边
湖南芷江做活“边”字文章
本报讯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近年来全面实施“三边”经济战略,1996年创产值3.8亿元,实现利税2350万元。
该县抓住以“路边、城边、水边”为主的三边经济战略,牢牢把握区内320国道沿线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有地方特色的路边经济的发展思路,以饮食服务为主,带动山地开发、旅游开发等多种经营行业,实现国道沿线经济建设的最大效益。目前,已有308家以饮食服务为主的“路边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该县东起公坪,西至上坪长达80公里的国道线上,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长廊。县境内320国道沿线乡镇的山地开发也堪称一绝。特种林业、特种水果共6万余亩,仅集中连片的样板工程就有9处共2万亩之多。一些外地客商,纷纷看上芷江山地资源丰富、山地开发大有前途。杭州籍客商杨振林先生携妻儿老小在该县办厂之后,又急于投入到搞山地开发之中,投资10多万元,从杭州买种苗在国道沿线建成全区少有的笋竹基地,几个月后,试种成功。城郊农民则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种植、养殖业生机盎然。公坪乡、罗旧镇离怀化市区较近,他们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仅公坪乡全乡蔬菜基地面积达2085亩,上市蔬菜1550吨。该乡每天运往怀化等周边市场的肉、禽、蛋、鱼、蔬菜达2000公斤以上,总收入70万元。
独具一格的水边经济更是空前活跃,全县近800亩山塘水库被充分利用,利用率达100%。池塘养鱼5500亩,河面网箱养鱼2800亩,上型号水库纷纷成为投资大户角逐承包的“抢手货”。垄坪乡小溪村的一座小二型水库,以往年承包费不到6000元,今年通过公开招标,骤增到3万余元。在大力发展壮大传统水产养殖的同时,水面开发又向纵深发展,水上酒吧、水上乐园、水上茶座蓬勃兴起。水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旅游经济和路边经济的发展,使全县“三边”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 (杨必坤)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峡谷里飞出欢乐的歌
四声部合唱向来是演唱艺术中的高难度动作,而无伴奏、无指挥的四声部合唱更是难中之难。然而,就在去年10月中国第五届电影节开幕式的舞台上,一群来自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农民以一曲无伴奏、无指挥的四声部合唱《一路平安》技惊四座,展示了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人民特殊的演唱才能和音乐传统。
本报记者 张帆摄影报道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光彩耀目竞风流
贵州省重视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近举办了大规模的“全省少数民族服饰表演赛”,传统服饰与现代品质相融合,向中外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姿、光彩耀目的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数百套民族服饰。
张北平 金登明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