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电脑设计忽如一夜春风来图书装帧面临“换笔”
流连于大大小小的书店或书摊,稍稍留意,你会发现近一两年出版的书籍在装帧设计上比过去要精美漂亮多了。封面设计的美化、内页插图的复兴及整体效果的提高,可以说和电脑近几年的普遍应用有很大关系。“一种颜色几行字”已成为褪色的记忆。
电脑对人类想象力的开拓
电脑在许多领域的成功应用,早已使装帧设计界的人士怦然心动。“以前那种传统的设计方式,从制作墨稿、标色标、照相制版到出软片复杂而生硬,很难达到自己创作的初衷,而且见到工厂送来的打样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中央工艺美院的装帧设计师王红卫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现在我改用电脑设计之后,感觉工作效率提高得很快,更主要的是思路和灵感也能被激活,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完完全全真正的设计师。”王红卫以前所学的是装潢设计,在没有接触电脑之前,他对电脑设计心理上是排斥的,可是现在,他运用苹果电脑系统的Photoshop和Freehand等设计软件已经很熟练了。告别手工操作,他在工作上更加得心应手,用电脑设计出的字体和封面还曾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获奖。
作品色彩精度的准确把握和各种特殊效果对人类想象力的开拓,使越来越多的出版界人士开始倾心于电脑设计。正如社科出版社王磊所说:“高科技的运用给出版界带来了冲击和活力,电脑与出版物牵手至少在解放生产力方面是一次革命。”书籍设计所面对的电脑时代也是对文化自身的一种激励与自省。未来不能拒绝电脑,一个不懂电脑的装帧设计师迟早会落伍。“我国的装帧设计开始用电脑是近三四年的事情,虽然比国外起步晚,但是发展很迅速。除了出版界,美术界和音乐界也开始运用电脑进行创作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毛小茂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就要求设计者能掌握相应的电脑知识。”看来,就像人们运用电脑打字一样,设计师们也在面临一次“换笔”及设计观念的更新。
有鉴于此,现在很多在出版社从事装帧设计的人员已经开始纷纷“触电”,着手学习和尝试应用有关电脑软件。中央工艺美院、中央美院等开设的电脑设计班尽管招生人数有限,但前来报名的人仍络绎不绝。
手绘画不会被简单地抛弃
有人担心:“有了电脑,各种效果都可以制造出来,就没有必要再费劲学习美术了!”其实不然。手绘图的自如和随心所欲不会被懂美术的设计师简单地抛弃,通过扫描器,这些手绘的作品可以再现于电脑屏幕,稍加处理后也许会顿增光彩。在一家电脑公司,笔者曾目睹了电脑设计师孙少青运用painter软件在电脑屏幕上作画的情景,通过神奇的“数字笔”点点轻描,湛蓝的天空中飘满白云,调换笔触,一棵棵青绿的小树由少而多,衍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随后再加上淡淡的云雾,油画布的处理效果,一幅人工需要二三个月完成的画面在几分钟内就得以实现了!这种效果固然是电脑科技的神来之笔,但若没有设计师深厚的美术功底,电脑设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
通过电脑制作出的某些特殊效果如金属、浮雕、投影,透明、马赛克、柔光等,已被大众所熟知,但它们的过多且不甚贴切的应用已让一些人对这些“电脑味儿”十足的东西心生厌烦,觉得它浓妆艳抹、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反不如手工绘画那样清新朴实。的确,电脑技巧的泛滥容易使人们停留在浮躁的技术层面,而忽视了对书籍的思想性和文化品位的追求。在焦灼、躁动一番之后,当设计者用冷静而充满理性的目光审视这一切时才发现,电脑并没有过错。我国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吕敬人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电脑离不开人的思想,它不能代替人的创作,一个知识贫乏、美术修养差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利用电脑这一工具进行高水平创作。
赋予书卷气以时代感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电脑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设计语言和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极易麻木人们的思维,懈怠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丰富得奢侈的设计语言中如何选择最恰当的一种,成了设计家新的困惑。在这里,设计者深厚的功底和广阔的艺术视野成了关键。一个思想贫乏、艺术原创力苍白的人设计出的东西,不是拾人牙慧就是索然无味。再者,书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由造型、纸张、色彩、图像、文字等多种要素组成的整体,一个优秀的装帧设计师还要对书籍这个生命体具有独到的把握和理解,才能把蕴蓄在书中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达出来。
吕敬人提出了这么一个命题:图书要有“审美的时代感”。他认为,传统的书卷气如何和现代的欣赏趣味更好地结合起来,电脑等高科技设计手段很可能是一座桥梁。
(《纽伯瑞儿童文学》封面电脑设计:王红卫)(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三获“五个一工程奖”——记编剧程蔚东
(本报记者赵相如)
中国的罗布泊,令全世界震惊的一个戈壁沙洲,在这里上天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国家一级编剧程蔚东来到这儿体验生活,从罗布泊看到了我们可爱可敬的国防科研人员心中的绿洲。三个多月带回了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回到杭州闷头一个半月写出10集共28万字的《中国神火》。50多天没有见过父亲的女儿看到他憔悴的样子,惊呼他像个“老爷子”。《中国神火》上荧屏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称赞,荣获中宣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飞天奖”一等奖、大众电视“金鹰奖”,他也获得“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剧艺委会副主任阮若琳评价道:“全剧用纪实的表现手法所形成的史诗体的结构,填补了中国电视剧美学的一个空白。”
杭州曾是宋代古都,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改革开放以后,在西子湖畔一座座商业大楼拔地而起,新的管理体制取代老的经营方式,新店与老店、新店与新店之间出现了微妙而激烈的竞争,勾起了程蔚东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到京、沪、穗11家大商场实地采访,并和他的合作者在杭州百货大楼当了40天的营业员,看到了一幅幅广阔的现代社会多彩画面。他意识到改革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更重要的是锤炼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他写出了15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商人》。新华社前社长穆青高兴地说:“编剧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重大题材,并较早地意识到市场经济是我国今后的必由之路,这才叫创作。”《中国商人》又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照明奖,以及大众电视“金鹰奖”。
大约在11年前,程蔚东改编茅盾的《春蚕·秋收·冬种》为电视剧,播出后受到夏衍的赞许,并获得了“金鹰奖”。于是,他不顾茅盾的巨著《子夜》已经有人改编并拍摄成了电影,毅然以自己独到的艺术眼光解读上半个世纪民族工业的兴衰史,逐章、逐段、逐个人物进行分析,把《子夜》改编成14集电视连续剧,第三次又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程蔚东是全国唯一的有3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编剧。
程蔚东是“知青”作家,长年在第一线生活使他充满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现实的勇气。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高桩平台”动人心魄“草龙”飞舞气势磅礴
峨眉山创建“特色文化之乡”
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和佛教圣地,四川峨眉山市注意挖掘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建设“特色文化之乡”。
在峨眉山市17个镇乡,高山民歌、喔山梆鼓、高桩平台、龙灯花灯、川戏唢呐、秧歌腰鼓、高跷堂会等数十种民俗文艺品种世代相传。当地民众提起这些民间绝活,便眉飞色舞。
双福镇的“高桩平台”多以川戏人物或民间传说故事为内容,加上高难惊险的造型,引人入胜。解放前由人抬着在一米见方的桌面上演出,如今,车载代替了人抬,加上声、光、电的运用,演出更加动人心魄。符溪镇的“草龙”已有50多年历史。该镇盛产草席,利用席草制作了长达53米、重200多公斤的25节草龙,舞起来气势磅礴,甚为壮观。绥山镇的“喔山梆鼓”利用古老的民间土乐器竹号和竹筒,将吹奏敲打与集体表演结合起来,曾在中央电视台亮过相呢。各镇乡都组织文艺骨干,将乡土文艺加以提炼升华,推出若干具有时代感的新剧目,让更多的农民参与演出。符溪镇15个村都有龙灯队,舞龙者多达7000余人。高桥镇扭秧歌者1200余人,占全镇人口的6%以上。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探访录

  喧嚣尘世中的平常心——女作家毕淑敏印象
(本报记者祝华新)
中年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中,出镜率最高的是她的儿子。晚饭后,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其乐融融,她要紧张地跟踪剧情,分析时下流行的噱头,以便准确地预测什么时候将出现“少儿不宜”的镜头,及时发出警报(《孩子,请闭眼》)。她与儿子一起讨论“酷”这个时髦的词儿,为它所形容的“冷峻漠然的样子”对青少年不可思议的诱惑力而叹息(《儿子方程式》)。作为主治医师,她咬牙催促感冒的儿子摇摇晃晃独自去医院看病,在磨炼孩子的同时磨炼坚强的母爱(《教你生病》)。她甚至振振有辞地告诉儿子:“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惟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除了年轻时11年藏北高原的军旅生涯,毕淑敏定居京城后的生活空间并不算很开阔。她提起笔时,多半是以一个女人、母亲和医生的眼光检点每天的家常琐事,努力去理解悄悄发生在身边的崭新的变化,崭新的痛苦和欢乐。这样的题材是不是小了点?日前,在她供职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毕淑敏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就拿孩子来说,有关他们的事难道只是女人的事、家庭的事?工厂制造产品还要考虑质量过得硬,适时更新换代;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更不能等闲视之,假如孩子从小习惯说慌,长大后就有可能发展成犯罪,这怎么是小事?”她以为“20世纪的母爱”是一个不寻常的文学主题。现代社会生育成本很高,是一笔漫长的投资,需要差不多20年体力上和精力上难以估算的投入,一位舐犊情深的母亲未尝不是民族的有功之臣。现在工读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说明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怀,犯罪率大为降低,尽管他们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她曾经半开玩笑地对日渐长大的儿子说:“你在这世界上睁眼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咱们相处这么多年,你起码应该相信我对你没有恶意。我可以是你的‘第一假想敌’,但你不必以‘对立’来表明你的‘独立’。我有什么冒犯之处,你可以提醒我,但你得让我把话讲完。真正的成熟应该是从善如流。”儿子喜欢香港演员周润发,她到南方出差时总要在街头到处选购他的画片,以至于小贩打趣地说:“想不到这位大姐也是发哥的崇拜者!”但遇到自己不喜欢的港台影视片和流行歌曲时,她也要对儿子认认真真说个明白。她的坦诚和随和赢得了儿子的友谊,也赢得无数少年读者的歆羡,以至于他们的母亲经常会遭遇这样的质问:“您为什么不能像毕淑敏那样跟我说话?”
其实,不仅是面对儿子,面对所有自己一时难以充分理解的生存状态和心态时,毕淑敏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厚道,努力地在自我和他人、社会之间寻求一种心灵的沟通和默契。在拜金主义、自我中心、极端自私等各种偏激心态的喧嚣中,她那与人为善的平和的声音虽然不那么激昂,却具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在女人化妆热中,她主张《素面朝天》: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真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在家中写作时经常被拨错的电话打断思绪,她会沉静地原谅《陌生人的错误》:“假如他是把‘1’错成‘2’,多半是用的老式拨盘话机,数码由于无数次手指的摩挲,已模糊不清。倘若把‘1’错成‘4’,大约操纵着一台新式键盘话机,由于手指的过度轻盈,才会导致错行的发生。”她不惮以一个无钱之人的身份,凭借医疗常识来谈论《钱的极点》:“钱能买来山珍海味,可再大的富豪也只有一个胃”;“钱能买来绫罗绸缎,可再娇美的妇人也只有一副身段”;“再说人类延续种族愉悦自身的那个器官吧,更是严格遵循造物的规律,无论科学怎样进步,都不可能增补一套设备”;“理想、爱情、自由等更是金钱的盲点,可以因了金钱而卖出,却不会因了金钱而买进。”难怪有人感叹:毕淑敏的散文像一味清心去火的常备药,有益于世道人心。
对女性散文的热门话题女权主义,她主张两性之间不带意气的平等对话。她说,一方面要注意到那些社会地位较低的妇女还没有“话语权”,另一方面在有幸发表的女性作品中也不能把女性意识表达得过于乖张。“张扬个性不等于飞扬跋扈。我在昆仑山中生活过,深知真正的高山、真正的高原并不在于峭拔的高度,而在于博大的底盘。”这种现代女性的智慧与胸襟,在她最好的散文之一《性别按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假如真的存在这么一种按钮可以不断转换性别,一个人尝遍男人和女人的苦乐酸甜,一辈子活出两辈子的滋味,何愁不能逾越传统的两性鸿沟?
这是一段优美得令人心碎的文字:
你病了,我会在你的床前,唱我们年轻时的歌谣……我们共同回忆以往的时光,把辛苦忙碌一辈子没来得及说的话,借病房的角落全部说完……
有一天,你突然说要告诉我一个秘密。你说男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你对我这样好,其实我不值得你对我这样好。
你要用秘密回报我的真诚,这样使我在你死后不会太伤心。
我立刻用苍老的手,堵住你的嘴。我说,你别说,永远别说。我们之间没有秘密,最大的秘密就是我们怎样在茫茫人海中相识,从过去一直走到将来。
男人走了,带着他永远的秘密。
这是一曲在传统文化的底色中隐现出现代情感脉络的东方女性宣言,多少人读后潸然泪下。毕淑敏笔下爱拉家常,不避琐屑,就是要在平凡中凝视崇高,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情境中揭示奇崛。她说:“这世界越是变幻莫测,就越应该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总的来说,我的人生态度和文学理念是理想与温暖。应该相信真善美总是多于假恶丑,哪怕只多出一个百分点,否则人生就会走向毁灭。”在一本作品集的后记中,她这样与读者共勉:“我们都是鱼,在时间与人间的无涯激流中遨游。相撞的时候,需要彼此感觉温情。”


第10版(文化)
专栏:

  校友也是教育资源
——北京汇文中学的探索
汇文中学校友、1926年汇文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负责人彭雪枫将军殉国50周年时,将军之子彭晓枫、战友谭友林将军先后到学校讲话。当天,学校还组织了学生代表和校友的座谈会。一大批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新老校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热情勉励同学们秉承先贤、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在振兴民族的伟业中寻找个人的前途。
一代代汇文中学的学生就是这样浸润于这所百年老校悠久的爱国主义氛围中,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据校长李仲秋介绍,汇文中学去年刚刚度过125周年校庆,它的百年校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五四运动”时,汇文师生高举校旗,率先到达天安门广场。“三一八”惨案时,汇文学生唐跃昆、谢戡冲锋在前,壮烈牺牲。“一二·九”运动爆发,汇文中学师生在游行途中与反动军警英勇搏斗,郭丕烈等同学光荣负伤。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林同炎,“故事大王”孙敬修,书法家启功,光学专家王大珩,考古学家贾兰坡等,这么多值得汇文骄傲的校友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十几年来,汇文中学利用每年的“三一八”、“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周升国旗后,由学生代表讲述一件百年来杰出校友的优秀事迹。他们还先后以校友的名字命名了“谢戡班”、“唐跃昆班”、“彭雪枫班”等一批优秀班集体。近年来,该校涌现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牛大刚“手拉手”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被评为北京市“十佳中学生”。丁健在帮助都是聋哑人的父母承担着家庭大部分重任的同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被评为北京市“孝敬父母好孩子”。(潘洪其)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一代宗师的思想历程
——评《张岱年全集》出版
继《张岱年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后,我们又高兴地看到了河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张岱年全集》(八卷本)。
张岱年是我国当代屈指可数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他思精研深,道德文章素为学术界所推崇。《全集》共分八卷,洋洋370余万字,记叙了岱年先生自30年代至90年代整整60多年的思想历程。
岱年先生自幼好学深思,青年时代即对哲学发生浓厚兴趣,常常思考有关宇宙人生问题而废寝忘食。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中外古典哲学名著而出入自如,独有创见。早在27岁时即完成了长达50余万字的传世之作《中国哲学大纲》。该书一改以人物编年为序的写法,而采取以哲学问题和范畴为纲的横向写法,可谓开风气之先。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以逻辑分析和辩证方法撰写的气势宏大、结构严谨的中国哲学范畴史。
40年代,张岱年先生陆续写成代表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和《天人简论》,统称为《天人五论》。
他的哲学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以张载、王夫之为代表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思想传统,二是以罗素为代表的英国新实在论所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三是现代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因此,30年代即有人称之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或“分析的辩证唯物论”(见孙道升《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
张岱年在文集第三卷序中说:“我的主要兴趣是推崇唯物论,阐扬辩证法,在方法上拟将唯物辩证法与逻辑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在理论上拟将现代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粹思想结合起来,在方法上注重分析,在内容上则致力于综合。”
近代中国既要经受中西两大文化碰撞的彷徨,又要经受古今时代交替分娩的阵痛。中国近现代哲学家们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如何理解、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原清华大学哲学教授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等在艰难的条件下潜心著述,各自构造了不同的哲学理论。它们仍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继续和发展,但又都注意吸取西方哲学的长处。他们针对中国哲学中逻辑分析和认识论相对薄弱的缺陷,都高度重视逻辑工具,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实在论的影响。他们主张以理性主义取代实用主义和直觉主义,但又不同意以科学取代哲学问题或取消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以有人称之为“清华实在论学派”(冯契语)。如果说贺麟、唐君毅、牟宗三吸取的主要是西方哲学19世纪的成果(康德、黑格尔等),那么清华学派吸收的则已延伸到20世纪的成果。从中国哲学的发展源流来说,冯友兰主要是接着程朱理学往下讲的,而张岱年则主要是接着张载和王夫之往下讲的。
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成形于半个多世纪之前,虽然还不能尽善尽美,但是这种融古今中西于一体的思路的确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本应受到广泛的重视。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其《天人五论》直至1988年才由齐鲁书社以《真与善的探索》为书名问世。锁于箱箧达40余年之久,因此过去鲜为人知。张岱年先生的《天人五论》能保存至今得已出版,也算不幸中之大幸了。
张岱年先生对文化问题也很重视,早在30年代初就提出“综合创新论”,即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在80年代的“文化热”中,他又重新提出“综合创新论”,并以“自强不息”、“厚德戴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响应,成为文化讨论中的一种主流思想。
从《全集》370余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有200多万字是年过古稀之后著述的。这种惊人的毅力,实在是一种奇迹,令人叹服。《全集》已有八卷。张先生虽已届耄耋之年,但壮心不减。几年前,他有一次曾对我说:“前一段我着重于哲学史的研究,以后我将着重于哲学的研究。”我们期待着《全集》第九卷、第十卷继续问世。


第10版(文化)
专栏:

山城书香地丹青童心曲
图为重庆人民小学课外美术班的孩子们在展示他们的作品。
新华社记者陈凯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