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同享一片阳光
——缴费上大学后困难生资助措施综述
本报记者董洪亮
今年开始,我国所有1000多所高校招生实行“并轨”,也就是说,高校招生不再分国家任务(即公费生)、调节性计划(包括委托培养学生、定向培养学生、自费生等)两类,面对同一录取分数线,所有学生都要缴费上大学。人们在关心,家长负担得起吗?家庭贫困的学生怎么办?
缴费上大学普通家庭能否承受
今后上大学要缴费,许多家长早早就开始为孩子读大学而储蓄。也有许多人担心,大学收费会不会使一些优秀的贫家子弟因经济困难而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通过了解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政策,调查先期“并轨”的试点院校,我们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大学校门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是敞开的。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原则规定,在现阶段,高等学校每学年收取学生的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分步调整到位。国家规定范围之内的学费标准审批权限在省级人民政府。目前,培养1名大学生,全国平均一年的培养费约1万元左右,不同地区、不同专业有所区别。这样,平均每个学生每学年要缴学费2000元左右。1996年,660余所“并轨”院校每学年收取学费平均每个学生1500元。三部委还规定,学费按学年或学期收取,不得跨学年预收。高校收取学生的费用一般限于学费和住宿费两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收取学费。
考虑到部分艰苦行业的实际情况,鼓励有志大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岗位成才,国家规定,农林、师范、体育、航海、民族等专业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校学生免缴学费。
对缴费上大学这个新鲜事物,社会、家庭、学生的心理有个适应过程。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学生收取学费是合理合法的。我们应该树立接受高等教育学生自己也需要投入的观念,因为公民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个人综合素质,而且会得到较高的终生回报。为使收费标准符合现实,国家充分考虑到教育成本,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实际支付能力,收费标准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
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招生处潘阳处长说,从这几年各“并轨”试点院校反馈的信息看,没有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中止学业。
不让家庭困难学生辍学
1994年部分高校进行招生“并轨”试点、学生缴费上大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1994年至今,中央共拿出近4.9亿元专款,以勤工助学、贷学金、特殊困难补助的形式资助困难大学生。
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约300万人,经济困难学生约占15%,即45万人左右。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有差距,生活困难学生是高校中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现象。为资助生活困难学生,建国后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87年,改革助学金制度为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目前,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为主体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已初步形成。
奖学金奖学金包括专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社会捐助设立的奖学金等项目。为体现对一些特殊行业的倾斜政策,国家对艰苦行业实行专业奖学金制度,其中,民族类专业高校学生每人每月专业奖学金数额为70元,师范、农林、体育、航海等专业高校学生每人每月专业奖学金数额是50元。优秀学生奖学金的来源分国家划拨和高等院校自筹两部分。社会各界对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一大批热心资助大学生的企业和个人,纷纷在高校捐资设立各项奖学金。
据统计,国家教委34所直属院校1995年各种学生奖学金总额达1.06亿元,当年支出7638万元,奖励学生约28万人次。北京地区各高校共设有奖学金369类,奖学金每年总额达3919万元。另外,北京市有关部门积极吸引多种渠道的资金,设立了4项全北京地区性的高校优秀学生奖学金。
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能够获得各种奖学金的资助。这当然需要大学生们努力拼搏,奋发向上。以清华大学为例,学校共有各类奖学金98种,每年获各级各类奖学金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4.5%。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各种奖学金近30项。
贷学金1987年开始,国家出台高校学生贷学金制度,向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息贷款,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据了解,1995年国家教委34所直属院校学生贷款基金总额1584万元,当年支出贷款944万元,资助2万余名大学生。
全国各地都很重视高校困难学生的贷学金工作。目前,北京地区共有41所高校建立了学生贷学金制度,这些学校每年投入约1288万元用于学生贷款,近千名特困生通过贷款解决了生活困难。同时,各高校还制定了学生减免偿还贷款的政策,如对毕业时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或国家的重点单位工作的学生,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获各种奖励的优秀学生,给予适当的数额不等的减免还贷。
1994年至1996年,复旦大学有543名学生每月得到不同等级、不同金额的贷款,学生信用社月发放贷款额4万多元。仅贷学金一项,复旦大学就基本解决了在校特困生的生活费用。
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帮助困难学生的一种较好方法,通过校内岗位以及校外岗位的勤工助学,不仅使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而且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使同学们增加了社会知识,开阔了视野。许多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培养了自立自强观念。各地区、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并积极开展勤工助学工作。
据统计,国家教委34所直属院校1995年用于勤工助学的基金总额是4514万元,当年支出2217万元,共资助学生6万多人。北京地区高校还采取对参加勤工助学的特困生报酬从优政策。目前,北京地区高校每年安置8000多人次特困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近半数特困生通过勤工助学基本上解决了生活困难。北京地区各高校每年支付勤工助学报酬约1422万元。上海地区40多所高校相继建立勤工助学基金,基金总额达2500万元。各高校还制订了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章程和办法,积极开拓校内校外两方面的勤工助学岗位。目前,上海地区高校为愿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提供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近5万个。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江西省,前两年也筹集500万元基金,用于勤工助学,7000余名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
一些高校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中,以资助生活困难学生为前提,注重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北京工业大学1996年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中,管理型岗位占48.8%,智能型岗位占22.6%,劳务型岗位占16.7%,服务型岗位占11.9%。北京大学勤工助学指导服务中心积极为同学创造勤工助学机会,同时保障学生权益,建立了“北京大学特困生档案”。1996年,北京大学提供15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学生获得约48万元的收入。北京建工学院1996年建立了40万元勤工助学基金,今年基金额将达60万元。该校勤工助学中心积极与校外单位联系,为广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机会,并保证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不耽误学习。
特殊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为保证少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及有突发性灾祸的学生完成学业,国家规定对这些大学生实行特殊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政策。1995年,北京地区各高校向1.3万多人次的生活困难学生发放困难补助约242万元;为900多人次的特困生减免学杂费42万元。上海地区高校对特困生普遍实施了每月伙食补贴的办法。广东、江西、辽宁、甘肃等省也都拨出专款为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补助。
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措施
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及学杂费减免为主体的生活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虽已初步形成,但各地区、各类学校生活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且各种资助措施运作的时间都不太长,因此,资助生活困难大学生的措施正在进一步完善。
特困生在农林、师范、民族等艰苦行业院校中比较多。据农业与师范类院校提供的数字,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达25%左右。而国家为这些院校提供的专业奖学金数额比较低,这些学校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专业奖学金分为三个等级。社会上企业、个人出资设立奖学金或直接捐助特困生,多数集中在名气大、影响大的学校,而生活困难学生较集中的院校一般名气不大,这些学校无法与名牌大学相比,因此,较难得到社会上的各类资助。如北京大学设有各类奖学金80多种,而一般学校的奖学金不到10种。还有个别院校只有一两种奖学金。一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活困难学生,因学习基础较差而常与奖学金无缘。针对这种现象,北京市将设立资助生活困难学生基金,来资助市属高校的特困生。
贷学金为学生提供无息贷款,广大生活困难学生无需课余“打工”,即可获得生活保障,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贷学金是资助生活困难学生的长远之计。然而,目前贷学金制度还不够健全。不是所有高校都已建立贷学金制度。贷学金经费来源较少,贷款额度比较低,一般每个学生一学年可贷300元。还款机制不健全,学生离校以后学校追还贷款存在一定困难,如果要求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还清贷款,又不现实。各地大学生对贷学金认识不同,积极利用贷学金完成学业还有个转变观念问题。上海地区高校学生利用贷学金的积极性较高,近几年申请贷学金的名额爆满。而北京、广东却不是这样。去年,北京市规划700万元用于学生贷款,结果大部分资金没有贷出去;前两年,广东省拿出4000万元供学生贷款,最后仅贷出去70万元。国家教委财务司负责生活困难学生资助的赵建军说,比较各种资助措施,借鉴发达国家做法,贷学金是最为切实有效的办法。他建议学习日本育英基金会等国外的做法,也建立起专门办理大学生贷款工作的管理机构。
勤工助学工作,据了解,多数学校校内岗位设置不够充分;校内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理想,影响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个别学生热衷于“勤工”,却不为“助学”,影响正常的学习。
今年新生入学开始,所有学生要缴费上大学,这要求我们将完善资助生活困难大学生的工作做得更好更仔细。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支教——有深远影响的举措
晨星
新学期开始,在国家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一些中小学校的讲台上,出现了一批来自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老师。他们或教数学,或教语文,或教英语。听课的不光有学生,还有当地的老师和教育部门的干部。这些新来的老师,就是为响应中央关于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的号召,中央国家机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选派的两万三千名支教人员。这批支教队伍,同正下乡的科技、文艺和卫生队伍一起,相互辉映,使神州大地的春光变得分外明媚。
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对缺乏教师或师资质量不高的贫困地区、边远山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这些地区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水平,培养当地人才,发展当地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
扶贫,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最根本的是要扶持这些地区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讲,要靠学校;办好学校的关键则是高水平的教师。基于这种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普遍选派了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有培养前途,专业特点比较适合的人员。中央机关选派的支教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百分之七十一点八,党员占百分之六十三点四。
注重实效,是这次支教工作的显著特点。辽宁、吉林把支教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当地培养师资上。他们从省属大专院校中选派骨干教师,到被扶持的地区对当地教师轮流进行培训;福建、广西则采取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子、“一帮一”的办法,扶持薄弱学校;天津市不光要求支教人员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和任教条件,还对支教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河南省对到基层担任校长工作的支教人员,提出必须有岗位合格证。山西省、甘肃省和陕西省都还制订了长期对口支援、扶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的规划,对指导思想、任务目标、人员选派、工作方式、工作重点、表彰奖励等作了具体的研究。
支援基层教育工作,也是培养年轻干部的好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培养年轻干部,有多方面的培养内容。但创造条件,让他们熟悉基层,了解国情,增加实际工作经验这一点,则对任何一个年轻干部的成长都是必需的。这是基础课、必修课,对于高等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党政机关大门的青年知识分子来说,这一课更显重要。中小学校同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中小学教育在基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很适合这些同志发挥作用。所以河北等省明确提出,对有培养前途、列入后备干部范围的人员,要优先选派支教。青海省要求选派处级和处级后备干部到乡镇和基层中小学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制订了通过支教工作,为基层培养好一支队伍,建设好一批学校,健全好一套制度,培养好一批人才的规划和方案。
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人员支援基层教育工作,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希望各地妥善安排好支教人员的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希望支教人员扎下心来,尽快地熟悉情况,熟悉业务,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希望各地随时注意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支教工作做得卓有成效。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史钩沉

  学者楷模人之师表
——杨石先百龄追思
梁吉生
“杨石老堪为学者楷模、人之师表。”这是聂荣臻同志对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杨石先教授的评价。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也说,杨石先是“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科教事业的时代先驱,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知识分子的学习楷模”。
杨石先早年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历任南开大学理学院院长,西南联大教务长,南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他把一生无私地奉献给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科学人才,其中十余人成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杨石先是一位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家。旧中国时期,他三次出国,三次放弃国外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1948年2月杨石先谢绝美国朋友的挽留重返南开大学时,正是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决战的严重关头,国民党政府欲将南开大学南迁,并令一批教授离津。杨石先坚定地留下来,加入护校斗争,与广大师生一起迎接了新中国的黎明。
新中国成立后,杨石先全身心地投入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建工作,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与他亲切握手,使这位化学博士受到巨大鼓舞。他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教育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他很早就提出了把高等学校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思想,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强调高标准培养人才。杨石先作为久负盛名的科学家,在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农药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植物激素化学领域有着精深造诣和杰出贡献。50年代中期,他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化学专家兼综合小组组长的身份,参加我国科学远景规划的编制。会后,为了国家的需要,年届花甲的杨石先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毅然放弃几十年从事的药物化学研究,带头改行从事农药化学的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空白。1962年,在周总理和聂荣臻副总理直接关怀下,在南开大学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他亲自兼任所长,先后研制成功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十余种农药,取得了荣获国家科研奖的可喜成果,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农药起了重要作用。
“十年浩劫”之后,迎来了科学教育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历经磨难复职后首先抓科学和教育。1978年8月3日,杨石先接到小平同志邀请科学家座谈科教工作的通知,心情格外激动。他冒着瓢泼大雨赶赴北京。会上,听了小平同志的讲话,备受鼓舞,对更快地把科技搞上去充满了信心。他在发言中提出了成立国家科委、选拔优秀科技人才、改善中青年教师待遇、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等建议,受到小平同志的肯定和赞扬,并指示有关部门采纳实施。年逾八旬的杨石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更加勤奋地工作。他不顾年迈多病,着手医治“文革”给研究所造成的创伤,还亲自译书,亲自招收研究生。1979年,中央重新任命杨石先为南开大学校长。他担起治理整顿学校、培养人才的重任,每天连续工作十几小时,大力解决困扰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问题,使南开大学及时地完成工作重心的转移,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1985年2月19日,杨石先因患心脏病逝世,享年89岁。邓颖超、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致电哀悼,李瑞环同志等亲往吊唁。万名南开师生胸佩白花向老校长告别。
南开园永远矗立着杨石先献身科学、爱国育才的丰碑!


第11版(教育)
专栏:校园生活

  心醉校园吉他声
李桂杰
3月15日,甘肃电视台地平线节目组专程来到兰州大学,把镜头对准了该校的吉他爱好者协会。“吉协”会长黄跃龙虽然前两天烫伤了脚,还是背着心爱的吉他与老搭档刘伟、零星、罗涛等上场了。一曲会歌《枫叶红》唱得真挚热烈,琴声与歌声配合得巧妙自然。
兰大吉协成立至今已有11年历史,它聚集了校园内大批的吉他高手和音乐爱好者,不但在校园内很有影响,在甘肃省各高校中也十分引人注目。去年12月份,吉协参加了“兰州各高校希望工程义演”,在校园内外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学吉他听音乐讲座的人常常挤满两个大教室。漫步兰大校园,常常有美妙的吉他曲向您飘来……
音乐是兰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浓厚的音乐氛围,对创造兰大清新向上的校园文化起着不小的作用。兰州大学位于我国西北部,然而,地远心不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给兰大的学子带来几许灵性、几分执著。目前,兰大除了吉协外,还有艺术团、京剧社、爱乐等音乐社团,在学习之余,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已成为兰大学生的新时尚。
吉协现有会员、学员140多人。吉协理事会的成员分成古典和民谣两部分,有20多位吉他手可以登台演出。“学吉他不光是为了上台演出,要用对待音乐的虔诚来学习。”这是吉协的宗旨。现代物理系的博士生尹祖建是吉协理事会的“元老”,擅长于古典吉他曲的弹奏。他和古典组的李祈娟、侯立婷等人长期师从我国著名吉他演奏家李建国。他的一曲《彝族舞曲》指法娴熟、风格独特,就连李老师也不禁拍手称赞。每周六他总是准时到协会开办的吉他及音乐知识讲座班去,与琴友们切磋技艺,给新学员热心辅导。像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吉协还有很多。闲暇时,他们凑在一起或配曲练琴或低吟轻唱,总是那么认真、默契又轻松自如。
当夕阳西下,绿意浓浓的草地上有吉他手轻轻拨弄琴弦,许多忙碌了一天的学子们都会悄悄地走过来静静地聆听。是啊,这琴声送走了一批批兰大的学子,无论他们身在何处,总有撩人心弦的吉他声飘在记忆深处……


第11版(教育)
专栏:家教之友

  了解方能沟通
——再婚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与教育
如何做好再婚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再婚家庭的幸福、美满。从我们近年来的研究结果看,子女教育与亲子关系是再婚家庭父母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普遍不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再婚家庭父母在子女教育上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般来讲,离异家庭中的继子女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心理状态与特点:
父母离异原因虽然多样,但对于大多数家庭的儿童来说,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不愿接受父母分离的现实,希望这种分离是暂时的,期待着父母有朝一日重归于好。
担心失去与之共同生活的亲生父(母)的爱。由于亲生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这些儿童刚刚经历了失去亲生父(母)的痛苦,此时他们会更担心失去现有的父(母)或父(母)的爱,他们会强烈地担心继父(母)会夺去许多现有父(母)对他们的爱。与再婚父(母)对继父(母)的配偶角色认同的即刻性相比,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角色的认同具有延迟性。因为父(母)名称不仅是一个称呼问题,更是一个感情问题。继父(母)作为父(母)的角色的实现,需要先通过爱去赋予父(母)称呼的情感意义和实际内容。
会产生对未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的内疚感。在继子女开始喜欢他们的继父(母)时,他们还会产生一种较强烈的内疚感,担心喜欢了继父(母)就意味着不爱未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是对他(她)们的背叛,因此会觉得对不起他(她)们。特别是未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在孩子面前指责他(她)的继父母时,这些儿童的内疚感会更加严重。
会产生各种应付焦虑、担忧、冲突的防御性反应。这时,如果再婚父母以强硬的态度、过激的行为强迫孩子适应自己,孩子可能会把对不负责任的亲生父(母)的愤怒转移发泄到继父(母)身上,以消极态度避免与继父(母)接触,等等。
上述一些心理状态与特点,都是在继子女身上较普遍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和应当得到理解的。作为再婚家庭的父母,无论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或是继父母,首先要充分认识上述一些特点,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教育行为,并在遇到各种困难时泰然处之。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大多数再婚家庭的父母对这些特点虽有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却很不充分,以致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乏耐心,并采取一些不妥当的方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再婚家庭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护子女对未生活在一起的另一位亲生父(母)的感情,可以说,父母有权再选择配偶,却无权强迫孩子接受、承认继父(母)。应该给他们时间,不要强迫他们立刻接受再婚的事实,马上去亲近、热爱他们的继父(母);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消极地评价他们的未生活在一起的亲生父(母),允许孩子把他们理想化;千万不要设想用继父(母)去替代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要将孩子的亲生父(母)与继父(母)置于互相对立的位置。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齐齐哈尔铁路公安处全面开展在职培训
齐齐哈尔铁路公安处党委把提高公安人员的文化科学素质放到重要地位上,在全处1000多名公安人员中开展了全面文化科学和业务培训。公安处近几年每年拨出10万元用于在职教育,同时每年都选派干警脱产进修。现已有310人获大专学历文凭,占全体人员的34%。干警通过在职教育,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干警的业务能力。(何文泽)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清华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日前宣告成立。
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由材料系、化工系、物理系、材料科学研究所等多个系(所)的相关专业组成跨系跨学科的科研联合体,包含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凝聚态物理和核材料等二级学科。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我国十万余人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
自1994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考以来,全国已有26万人参加考试,其中10.5万人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
统计表明,1994年首次考试仅有1万多人参加,1995年增加了3倍多,达到4.8万人,1996年参加考试的人数突破20万,今年上半年预计可达到18万人。(沈文)


第11版(教育)
专栏:

辽宁省北宁市鲍家乡大柳村运输专业户于利飞,自己出资购买了一台面包车,每天义务接送村里110名小学生上下学,风雨无阻,解决了小学生上学路远的难题。全村无一辍学儿童。
李铁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