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短评

  “雪中送炭”见真情
辽宁省设立“寒窗基金”,首批资助1011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考生顺利迈进大学门槛,这一善举令人为之动情,击掌叫好。
之所以动情,是因为它急民所急。我国农村目前还有58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市里也有部分家庭生活比较拮据。高校招生“并轨”后,虽然实施了奖学金、贷学金及勤工俭学等措施,但那些多是入校后的保障措施。面对随录取通知书同行的几千元“入门费用”,许多贫困考生家长难免犯愁。考上大学的学生,大都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人才资源,能不能保证这些青年学子都能进入大学深造,事关祖国的未来。辽宁省各级政府在财力紧张的状况下挤出一笔钱来资助寒门学子,保证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同学都能顺利迈入校门。这一做法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是新时期关心群众生活的又一体现。
之所以叫好,是因为它实事快办。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宗旨和职责。涉及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不但要办,而且要快办、办好。辽宁省设立“寒窗基金”,从省长调研,到政府决策;从筹措资金,到具体发放,整个运作过程不扯皮,不梗阻,没有丝毫“衙门味道”,这种工作作风是值得称道的。
辽宁设立“寒窗基金”,给各级领导干部以更多的启示:许多社会热点,特别是群众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亟需妥善解决。如果我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办法就肯定比困难多,事业也必定更加兴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寒窗”送暖
——辽宁省资助贫困考生上大学纪实
新华社记者魏运亨范春生本报记者李新彦
19岁的宋斌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一脸喜悲交集的复杂表情。对这个生长在辽宁省盖州市东部山区的男孩来说,考入全国最高学府是他梦寐以求的大喜事。可再看看这个家:几亩薄地,收入可怜,再加上有个弟弟还在念高中。因此,录取通知书上标明的数千元入学费用,就像一片阴云笼罩在小伙子和他家人的脸上,久久挥之不去。
类似宋斌这样交不起大学“门槛费”的贫困考生在辽宁成百上千。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最终都无一遗憾地圆了大学梦。
帮他们实现梦想的是省长,是各级政府。
由辽宁省省长闻世震亲自倡导,旨在资助特困生顺利进入大学的辽宁“寒窗基金”,设立半年多来已筹措专项经费3680万元,有1011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新生从中借款205万元,从而顺利地迈进了大学的校门。
责无旁贷
高校实行招生收费并轨改革后,特困家庭的子女如何交纳数额较大的入学费用?这是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新课题。
去年6月,省长闻世震去辽西经济欠发达地区视察工作。当他听到当地一些下岗职工和贫困农民子女考上大学之后,因筹集不到上千元的入学费用,全家哭成一团的反映后,不禁潸然泪下。这位同样出身寒门、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的省长动情地说:“寒门出学子。帮助特困户的孩子念大学,各级政府责无旁贷!”他当即承诺:若这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将用省长预备费中的大部分建立起一项基金,用以资助那些家庭生活非常拮据的考生上大学。
从辽西回来后,闻世震省长立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进行研究。辽宁省百业待举,国有大中型企业亟需资金扶持,而省财力每年去掉刚性支出,机动部分十分有限。闻世震和其他几位副省长态度明朗: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难也要圆了穷学生的大学梦。经过三次研究,这笔资金终于有了着落,并被闻省长亲自命名为“寒窗基金”。分管教育的副省长张榕明对这件事也抓得很紧,她多方协调教育、财政部门尽快筹集资金,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
为了确保特困生在入学前能及时得到救助款,辽宁省教委财务处的同志们加班加点地工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他们精心制定出“寒窗基金”管理办法,印制好“寒窗基金”申请表后尽快发放到各市、县(区),并简化了审批手续。据统计,截至去年底,辽宁省财政厅在全省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安排出专项经费3196万元,各市、县(区)也筹措相应配套资金471万元。此外,社会各界还捐资13万元。
条件优惠
辽宁省“寒窗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筹措的“寒窗基金”设专户存储,所获利息用于解决户籍在辽宁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当年大学录取生入学费用。其借款额度依据考入普通高等院校收取的学杂费标准和必要的费用额度,一般为1000至3000元之间。
在借款偿还原则上,辽宁再次给特困生以特别的爱。政府实行了三项减免条件:获得“寒窗基金”资助的学生考取省外院校毕业后回辽宁工作,或受资助学生毕业后到省内乡镇工作的,免还全部借款;考取在辽宁的部委属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留在省内工作的,减半偿还借款;受资助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其借款可延至毕业后偿还,如回辽宁地区工作免还全部借款。
有了这样优惠的政策,一些受到资助的大学生纷纷表示:惟有努力学习,毕业后为家乡辽宁重新崛起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不辜负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的殷切希望。沈阳市大东区特困大学生朱长庆的父亲说:“我儿子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如果没有政府的资助,就念不起大学。”这位通情达理的父亲表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勉励儿子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有口皆碑
辽宁省设立“寒窗基金”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资助的特困生也仅涉及部分大学生,然而在各大专院校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百姓有口皆碑,称赞它是一项“温暖工程”、“民心工程”。
记者最近来到大连外国语学院,在一个午休时间找到了来自法库县依牛卜乡依牛卜村的日语系新生董科英。空荡的教室里只有她一人在埋头读书。董科英在去年7月得到了2500元的“寒窗基金”借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颇为激动地说:“我家6口人,3个大学生就读,母亲患病刚去世,仅靠父亲种地为生,如果没有‘寒窗基金’救助,我的大学梦难以如愿,我啥时都忘不了党和政府雪中送炭。”文章开头提到的宋斌,当盖州市教委的同志将3000元“寒窗基金”借款送到他家时,他的母亲流着泪说:“孩子,你上高中又考上大学都是靠政府资助的,你千万不要忘了恩人啊!”
受“寒窗基金”资助的大学生们普遍认为,省里在经济不太景气的状况下,拨专款设立“寒窗基金”,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他们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和优越。
辽宁省“寒窗基金”管理办公室主任赵文利介绍说,省政府在前年拨出340万元专款,用以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基础上,去年又增加100万元用于特困生补助。自高校实行招生收费并轨改革以来,辽宁省没有一名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辍学;“寒窗基金”设立以来,也没有一名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后,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四库禁毁书丛刊》开始编辑影印
经史子集类古籍全貌将呈现给世人
本报北京4月15日讯依照《四库全书》体例,北京出版社开始影印出版《四库禁毁书丛刊》,全书依经、史、子、集四部排列,首批30册年内即可面世。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一批中青年图书馆工作者做前期准备,由清史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钟翰主编的这部书,收选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时遭禁毁的图书出版。
清乾隆年间,统治者编修《四库全书》,在各地访书、征书的同时,也查禁、删改、销毁了大量书籍,大规模的禁书活动持续了近20年。一些学者介绍,目前可查有记录的禁毁书约有3000种左右,焚毁书籍总数在10万部以上。专家们研究后指出,清代禁毁书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民族和地域方面的。这些禁书中的相当一部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和较高学术价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此前,国内已有《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陆续推出。加上这次《四库禁毁书丛刊》,中国现存有价值的,属经、史、子、集类古籍的全貌将会呈现给世人。(林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97大学生寒假见闻征文

  俺村的新章程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吕莉莉
寒假里,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北石店乡北石店村。
一别数载,故乡冒出的新鲜事着实不少。最使我感兴趣的,还是家家户户屋中挂的那本红红的小册子———《依法治村管理章程》。说起这小册子,邻院的安兰娥大婶告诉我:“别看都是些‘土规定’,可什么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财务管理,条条都是‘实打实’,得民意,合民心,给俺一种贴心的感觉。”
在村委办公室里,村党总支书记张晋洪说起了“小册子”的来由:“这些年咱村经济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但酗酒闹事、聚众赌博、封建迷信、买卖婚姻等陈规陋俗,也随之有所抬头。为了消除这些不健康的精神污染,村党总支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了《村规民约》、《治安管理章程》等制度,最后形成了这本‘小册子’。”
“‘小册子’真能管用吗?”听了老书记的介绍,我不禁提出了一个疑问。村委主任张元朝大叔介绍说:“咱村章程由群众自己订,又由群众自己监督执行,让群众自己教育管理自己。此外,村里也采取了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坚持普法宣传教育;户户建立村民档案;坚持一年一度的文明户评比挂牌活动,评上的敲锣打鼓上门挂牌,典型的违法违纪现象还要在村里的《通报栏》里曝光。这样一来,‘小册子’的威力就大啦!”
正说着,村里一位名叫张发官的老大爷闯进门来。他一进门就冲着书记说:“我家的小三快要找对象了,现在的姑娘一上门先要看看大门上有没有那‘红牌子’,我家要是再没有,媳妇不跑才怪呢!”一席话说得大家都乐了。村民代表刘法贵大伯对我说:“像这样争当文明户的事在咱村可多哩!如今98%的家庭都成了文明户,全村已连续5年实现了无民事纠纷、无刑事犯罪、无上访告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闻战线》第四期推出卷首专栏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报讯“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是新出版的《新闻战线》杂志今年第四期卷首专栏。在这个专栏中发表了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等撰写的五篇纪念和回忆文章。
《继承小平同志遗志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和《铭记伟人谆谆教诲忠诚党的新闻事业》两篇文章强调,我们悼念小平同志,最重要的就是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更加努力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这个专栏刊登的其他三篇文章,有的追忆采访小平同志连续七次在上海过春节的情景;有的回忆小平同志如何复信社科院新闻所党报史研究室,回答有关自己当年主编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的提问;有的还回忆采访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往事,披露了那一幅幅反映伟人风采的珍贵照片的来历。(辛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张清华首创非手术法治粘连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河北省唐山市丰润肠粘连医院院长张清华,运用推解手法和口服复方中药莪术丸治疗肠粘连逾4000例,效果优于常规手术疗法。这种具独特疗效的中医疗法,已被国际医疗信息机构介绍给全球医界。
腹、胸部脏腑炎症或手术后,往往有肠粘连或致梗阻及其它组织粘连发生。这种常见的多发病,给病人带来漫长的痛苦,有的还要危及生命。
原本是外科医生的张清华,临床中深谙粘连患者的苦痛,20年前就开始了非手术方法治疗肠粘连的研究,近年来形成了一套疗效稳定、又无毒副作用的疗法,即利用调解体位及推解手法,加上口服活血祛淤、软坚散结的中药莪术丸,解除粘连病人的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大便困难和梗阻的痛苦,疗效巩固,不复发。
中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王永炎教授等在鉴定张清华这一成果时认为,这种我国独有的、用传统医药手法治疗粘连疾病的方法属于首创,是医界的一次突破。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前,云南省社科院农经所的研究人员来到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苗族贫困农户脱贫献计。本报记者任维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