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谈年轻干部的“感觉”
崔光祖
时下“感觉”成了时髦词。一首《跟着感觉走》,唱得“感觉”成了热门话题。朋友相见,禁不住先问:“感觉如何?”特别是新上任、新提拔的年轻干部,自己的感觉日渐变化,关心其感觉的人更是不少。的确,新职位、新任务、新环境,感觉肯定会不同以往,但是,年轻干部究竟应有什么样的感觉,倒是值得思考的。
一个干部的职务变了,岗位变了,由于各人思想基础不同,生活经历有别,加上对自己的认识程度的差异,必然会感觉各异。
立志奉献者,突出的感觉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党和人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原有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不适应了,因此,决心把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提到新的境界,高标准,严要求,奋发向上。具体地看,有的感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从而朝乾夕惕,殚精竭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有的感觉“事非经过不知难”,更懂得有所作为,必须不畏困难,勇于实践,吃苦耐劳,开拓进取;有的感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更加注意学习,联系群众,深入实际,研究问题;有的感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挑起担子方知千斤重”,于是负重忍辱,敢于负责,勇挑重担,务实求真;有的感觉一举一动关系大,“身教重于言传”,不断激励自己廉洁自律,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的感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一心想着明天,抓紧今天,点滴做起,只争朝夕。应该看到,有这些感觉的同志是大多数,是年轻干部的主流。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脊梁所在。
但也有少数年轻干部,则是另外一种感觉。
官迷心窍的人,谋得一官半职后,首先的感觉是,在升迁的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于是又为登上更高的台阶谋划。四处奔走拉关系,浮夸假报造政绩,幻想有朝一日能得到一架“步步高”的“神梯”。这种人通常是在“官”上找感觉。
以权谋私的人,得到新的位置后,特别的感觉是,捞取私利的机会来了。凭借职权,吃拿卡要,收礼受贿。坐车要坐好车子,住房要住大房子,老婆儿女要调个好位子。这种人是从“财”上找感觉。
热衷虚荣的人,插上“帽翅”以后,突出的感觉是,飘飘然,晕晕乎,一刹那便成了另外一个人。讲话专门拉个怪调子,办事故意端个大架子,上级来了摆个花架子。这种人是从“样子”上找感觉。
贪图安逸的人,熬得一个什么“长”之后,明显的感觉是,“多年媳妇熬成婆”,“也该享受享受了”。本来就不勤快的身子更懒了,本来就比较散漫的作风更不检点了。吃饭想吃最好的饭,工作想捡最轻的干;讨好人的事情抢着办,得罪人的事情一旁站;上班应付磨时间,下班歌厅舞厅转。这种人是从“潇洒”上找感觉。
感觉上的差异,反映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差异。“三观”不同,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觉同一件事,也会在同一件事上寻找不同的感觉。我们期望有前一类感觉的同志,珍惜自己的感觉,将它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使自己的党性修养、领导水平能尽快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期望有后一种感觉的同志,认真从“三观”的高度解剖一下自己的感觉,尽快抛弃这种感觉。
为了能有一种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感觉,为了能正确地选择和寻找一种高尚纯粹的感觉,年轻的同志一定要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定要沉下身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锤炼自己。当我们寻找到党的年轻干部应有的感觉之后,人民群众就会从我们身上感觉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感觉到跟着我们党前进,道路广阔、前景灿烂。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证
陈虹
内容提要: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因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各族人民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需要对各族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要特别重视对广大干部和青少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符合我国实际,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的一种有效形式,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丰富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把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中,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这清楚地表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宣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各族人民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思想保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当前,国际上民族问题复杂、敏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加以分析和认识,才能使我们在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现象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成功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法宝。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同志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民族问题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具有鲜明的特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他关于民族问题的重要性、长期性的理论;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的理论;争取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地方要致力于经济发展,要使少数民族实行真正的区域自治的理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诚心诚意地为各族人民服务的理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的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重要理论,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需要对各族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要特别重视对广大干部和青少年的教育。我们党的各级干部要懂得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本质特点、基本内容;懂得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立场、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反对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要成为经常性的工作,作持久的努力,并成为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政策
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强调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环顾世界,许多地区风云变幻,冲突不断,而我中华大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一个基本原因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实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民族政策。实践证明,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符合我国实际,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必须牢固树立民族政策观念,掌握和熟悉民族政策内容,从执行党的大政方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对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要认认真真地加以落实,不断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水平。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还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完善民族政策。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民族政策不断完善,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民族工作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建设成功的大问题。”加强民族团结与维护祖国统一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祖国的山川土地,是各民族生存发展、创造历史的舞台,是哺育各民族成长的摇篮。只有国家统一、繁荣和富强,才会有各民族的尊严与地位,才会有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各民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对任何民族、任何人来说,国家的利益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对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我国各民族有着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世代相传,深深地植根在各族人民的心里,并成为团结和激励56个民族阔步奔向光明未来的精神力量。这种优良传统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为祖国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近代,各族人民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争取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如20世纪初,东北各族人民抗击沙俄入侵的海兰泡战役;本世纪初,西藏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江孜战役;云南片马各族人民抗击法国殖民统治者入侵的斗争,等等。在这些斗争中,各族人民为了保卫祖国,同仇敌忾,奋不顾身。在50多年前那场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携手并肩,共赴国难,捍卫民族独立,保卫国家主权。在战斗的队伍中有:东北抗日联军、中原回民支队、海南琼崖纵队,等等;各族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抗击强敌,守护中华。各族人民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热情和赴汤蹈火的伟大精神,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民族的仁人志士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民族的解放视死如归,英勇奋斗,涌现出许多值得后人永远景仰的英雄人物。他们身上,闪耀着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品格。
在长期交往、共同生活和共同斗争中,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共同的信念把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要继承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现代化国家。
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的一种有效形式,要继续开展下去,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始于80年代初,是各族人民的伟大创举,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中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趋势,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追求,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国务院已召开两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要适应新形势,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长期坚持,深入开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自身也应不断地发展,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这就需要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发展与创新包括内容上的创新,也包括形式上的发展,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群众喜闻乐见,与其他建设事业交相辉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着眼于多办实事,讲求实效,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是不是办实事,办了多少实事,是衡量一个地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好坏的主要标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只有同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才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抓典型、树样板,以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和先进经验去教育人、启发人、激励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每时每刻、各行各业都会涌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要及时发现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先进典型的事迹和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要继续大力表彰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向孔繁森、赛尔江等先进人物学习,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头作用。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成为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对于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各族人民的素质,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正确反映少数民族多姿多采的生活,反映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努力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优秀作品,丰富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要鼓舞各族群众团结向上,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激发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热忱,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有物质保障。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对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对有代表性的地方、民族艺术团体,要加大扶持力度。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比如民族出版、民族艺术团体经费严重不足,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较低,这些需要通过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认真得到解决。
当前,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精神振奋,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努力奋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拼搏奉献。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道德论苑

  推行社会服务承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陈润儿
当前,不少单位公开向社会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在公众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塑造了良好的形象,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社会服务承诺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社会服务承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服务承诺制体现了敬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敬业精神包含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的认同,职业境界的追求,职业道德的遵守。通过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在广大职工中大力提倡以敬业精神为基础和核心的奉献精神和负责精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每个人的工作中去,从而使敬业精神升华到实现人生价值和创造人类文明的境界上来。
社会服务承诺制规范了道德行为。社会服务承诺制从社会实际出发,制定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服务承诺制恪守了社会信誉。诚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社会服务承诺制以其系统的条目和规范的文字形式,由法人代表郑重地向社会和市民公布社会服务承诺内容,具有严格的约束力,从而强化职工的企业形象意识和信誉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服务承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形式
一是找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湖南郴州市自来水公司把开展社会服务承诺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不仅大力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而且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让市民们真切地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好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找到了切入点。他们按照自己的社会服务职责,把应该承办的事情,以及须达到的标准、办事的程序、办理的时间和违约所应承担的责任告诉群众,欢迎群众监督,从而在高质量、高水准完成职业服务和恪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使精神文明建设更具生动性。
二是捕捉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闪光点。郴州市邮电局在社会服务承诺制中设立“委屈奖”,专门奖励那些爱岗敬业、尊重顾客、热情服务的工作人员。这在群众中间产生了一种“委屈一人,感动一片”的教育作用。通过社会服务承诺,展示了许多职工在平凡岗位上具有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责任感,折射出一种平凡岗位不平凡贡献的闪光点,并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真实可信的直观感来激发群众投身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郴州市邮电局以群众需要不需要、欢迎不欢迎为基本标准,自觉克服过去拖拖拉拉、懒懒散散的不良习惯,做到急事急办,有事快办,从而增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性和实效性。同时,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身边事带动身边人,通过自己爱岗敬业,真诚地为群众服务的态度和文明规范的举止来影响人、感动人,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三是把握了“两个文明”的结合点。一些单位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后,出现了“三少三多”的新气象,即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少了,负重加压、努力工作的多了;工作挑肥拣瘦、讲价钱的少了,服从组织、勇挑重担的多了;爱发牢骚、指责别人的少了,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多了,从而形成了敬业爱岗、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氛围。社会服务承诺制既是经济建设的好方式,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形式。
社会服务承诺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社会服务承诺制不仅改善了服务质量,提高了办事效率,净化了社会环境,纯洁了人际关系,而且鼓舞和激励着承诺者自我约束,自加压力,自我奋进,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有效手段。
吸引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服务承诺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以新颖的形式、有效的机制,解决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问题。首先,参加工作的每个人都从事某种职业,都通过所从事的职业为社会提供服务,同时也通过消费和社会活动享受着别人的服务,谁都希望能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生活、工作,希望能高高兴兴、顺顺利利地把自己要办的事情办好。社会服务承诺制的推行必将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透明度等方面展示全新面貌,从而促进社会运转的良性循环,最终是广大群众受益。其次,社会服务承诺的内容既具体又实在,它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承诺,也不是向一个人或几个人承诺,而是一个部门或行业向整个社会的承诺,通过广大群众的实践表现出来。承诺人关心它,因为这关系到自身的形象和单位的信誉;受诺人关心它,因为这关系到自身的切身利益。正是这种利益双向互动的形式,使社会服务承诺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也吸引了大家自觉参与。
引导群众自我约束。在现实社会中,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与职业相联系的权力。如果不正确看待这些权力,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然以权谋私,严重影响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影响政府和单位的形象。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将有效地制止“索、卡、拿、要”等不正当现象的发生。
激励群众自加压力。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本身就是承诺单位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自加压力的一项举措。为了将社会服务承诺制真正高标准、严要求地落到实处,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种科学的社会服务承诺运行机制,从而鼓舞和激励广大群众自加压力,负重奋进。从目前实施社会服务承诺制的单位来看,他们都在社会服务承诺手册上公布了违诺投诉电话,还向社会聘请了监督员,这是保证社会服务承诺制顺利推行的必要措施。不接受监督,兑现就无从谈起。只有建立了监督机制,使领导监督、公众监督以及舆论监督共同运行,广大承诺者才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每一位公众,做好每一件事,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


第9版(理论)
专栏:

  民族地区扶贫到户的调查
周生贤
宁夏西海固地区8县属少数民族聚居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扶贫地区。为帮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宁夏自治区实施了一系列开发式扶贫到户的具体措施:组织贫困户打窖蓄水,两年来,政府提供价值2400万元的打窖扶贫物资,发动贫困户投工180万个,打窖6万多眼,不但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还发展窖水节灌面积5万亩,有15万多贫困人口受益脱贫;实施以种植地膜玉米为主的温饱工程,1996年发放种植地膜玉米专项扶贫资金2500万元,基层干部和科技人员带着种子、地膜和技术进村入户,指导贫困户种植地膜玉米25万亩,产粮1.2亿公斤,解决了40万人的吃饭问题;把没有基本生存条件的16万贫困人口,迁移到扬黄灌区开发生产,实现了一年安家,两年脱贫;推行一个贫困户输出一个劳动力的计划,每年有近30万人次外出做工,创收2.8亿元;坚持扶贫到户与计划生育紧密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从过去的21‰下降到14‰以下。开发式扶贫到户战略的实施,加快了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步伐,贫困面从1993年的69.9%下降到1996年的36.7%。扶贫到户的成功实践,不但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早日战胜贫困的决心,而且深化了对民族地区开发式扶贫的认识。
扶贫到户是扶贫工作的现实需要。80年代初宁夏从输血式生活救济转向以区域经济开发为主的开发式扶贫,实现了扶贫战略的第一次转变,也是扶贫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实施区域经济开发带动战略,解决了大多数农户的温饱问题。但是,剩下的贫困户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大都处在山大沟深或信息闭塞的干旱带和高寒区,生产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有些甚至与世隔绝。由于这些贫困群众居住的分散性、生产生活的封闭性和人文习俗的独特性,使外界经济建设的辐射带动力不易渗透进去。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必须实施开发式扶贫到户的攻坚战略,把攻坚的对象从侧重一个区域转向直接瞄准一家一户,攻坚的目的从以富县为主转向以富民为主,攻坚的手段从靠大项目的带动和重点工程的辐射转向以户为扶贫开发单元,实施一批家家能干、户户受益的具体项目和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
扶贫到户是区域经济开发式扶贫的继续与补充。没有区域经济开发,扶贫到户就没有可靠的基础和起码的条件;单靠区域经济开发也不能有效解决那些长期处于“穷在深山无人问”的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因此,在扶贫攻坚阶段,在坚持区域经济开发式扶贫的同时,还要做到有的放矢,突出扶贫到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分类指导,因村、因户制宜。根据西海固地区贫困户存在的劳动技能低下、人多地少、贫病交加、痴呆傻残等四种类型,我区分别采取了培训扶持、移民分流、社会帮扶、政府救济等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
扶贫到户激发了贫困人口改变贫困面貌的内在动力。民族地区的贫困群众长期处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的坚韧性格和相互帮扶的淳朴民风。针对农村一家一户经营和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分散的特点,扶贫攻坚首先要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内在动力。各级党政组织从培训、提高每个劳动者的技能入手,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听天由命”和“等、靠、要”的旧观念,发动千家万户自觉与贫困作斗争,发展生产,治穷致富。
为了加大扶贫到户的攻坚力度,西海固地区有关部门已将各地的贫困状况建档立卡到村,做到层层底子清,情况明;计划分解到村,每年的扶贫资金安排、工作任务和脱贫目标落实到村;领导联系到村,每个地县领导都要确定扶贫联系点,带领群众变苦熬为苦干;帮扶对口到村,区地县直部门由包乡扶贫改为包村扶贫,抽调5000多名干部住村帮助农户发展生产,扶持措施到户,项目覆盖到户。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城市街道党的建设》简介
蔡长水
陈浙闽、张景虎合著的《城市街道党的建设》一书,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认为,街道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城市管理问题,社区服务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社区文化问题,经济建设问题,等等。街道已不是以往民政福利型的城市社会基层组织,街道党组织也不能遵循上传下达、安抚居民的传统工作模式。为此,街道党组织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处理新矛盾,解决新问题。
该书认为,街道党的建设理论要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加强和改进街道党的建设。该书着重探讨了当前人们思想认识的现状、社会环境的变动、居民的切身利益、新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等诸多因素,除了对有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外,还对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全面揭示了街道在新时期城市管理中的职能,以及党组织的任务;明确提出了街道党委在新时期城市管理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形式;阐述了街道经济与城市管理、社区服务、党的建设等工作之间的关系;详细论述了街办企业党组织建设、居民区党组织建设、街道机关党组织建设、个体和私营企业党组织建设、街道领导班子建设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