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

  踏破铁鞋有觅处
——记模范投递员许国富
本报记者马利
当许国富从班长手里接过这一封“死信”的时候,心情真是沉甸甸的。
从台湾寄出的这封信,途经美国、香港,再回到祖国大陆,信封上面密密麻麻贴满了各支局查找的批条:“查无此人”,“地址不详”,或“试投某支局”。
看着那信,许国富像是面对一个走失的孩子,或者一位迷途的老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同情和自信,必须让它复活。
许国富先沿着信封上写着的“九王坟100号”或“西苑34号”,一一查找了局界内的所有居委会和所有道段上的34号,大家都是摇摇头说不认识收信人。
中午休息的时候,许国富跑到派出所,他想请户籍民警帮着查找一下这一地区解放前后住户档案。民警挺热情,一下子抱出来住户资料登记册200本。每一本都有《人民日报》那么大小,有一寸来厚,你就慢慢查吧!
连着两个中午,许国富像是钻进了资料堆里的老学者,一条一条翻阅着那些资料;“找到了!”许国富眼前突然一亮,看到了收信人的名字。原来30年前,此人已搬到西城区大茶叶胡同去了。这一条资料,藏在1万多张户籍卡之后,许国富抹抹头上的汗,记下资料,心情像儿时玩捉迷藏,好不容易找到,有一种胜利的喜悦。
至此,许国富完全可以公事公办,填一张批条,转到相关的支局去就行了。可许国富想,用户等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如果再在邮路上耽误了,就真对不住他们。他决心亲自去送。
隔天休息日,许国富一大早骑着自行车从香山附近的家中直奔城区而去。一个多钟头的路,虽说许国富是个棒小伙子,也有点腰酸腿乏。这种救活“死信”的活儿,许国富干过已不止万件,每封信经受的波折,都可以写本书。可是一旦找见收信人,看见那一双惊喜的眼睛,投递员心中的那一种满足感,是普通人所无法体会到的。就是这种满足感鼓舞着许国富。
一路奔波,等赶到收信人几经搬迁后的这个地址之后,一打听,新的住户告诉许国富说:“早搬走了!”
拿着这封信,真像捏着一团火。怎么办?再去找民警,许国富掉转车头,又到了福绥境派出所。一说情况,户籍民警很热情,又是一大堆资料,查吧!一条条查下去,找到了收信人的女儿还住在这个地区的一栋居民楼里。
谢过民警,许国富骑车又奔那居民楼而去。
经过确认,果然是收信人的女儿。当她拿着这封信时,双手颤抖着,眼里流着泪水。她并不急于要看信,送信人的这种精神让她感动不已。她说:“我们家搬了多少次了,亲戚都找不见,没想到这封信,从地球上绕来绕去,终于收到了。”
许国富得再蹬一个多小时的车子往家赶。一路上,他给自己说:“看来,古人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改一个字,踏破铁鞋‘有’觅处才对!”
许国富从17岁到北京海淀区颐和园邮电局当投递员,12年来,共投递邮件2000多万件,救活“瞎信”2万件。
在许国富手里,“死信”不死!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开篇的话
今年5月,国家将召开“第二次全国自强模范暨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这不仅是全国6000万残疾人及其亲属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从今天开始,本报特设《自强与助残》专栏,陆续报道一批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典型的先进事迹。从这些自强模范身上,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的尊严和价值;感受到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同命运抗争和热爱生活、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奉献社会的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助残先进典型身上,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党和国家历来关怀、重视残疾人事业。这次表彰会的召开,是对我国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一次新的检阅和巡礼,将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反映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相信宣传和学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对于弘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倡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对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自强与助残

  陆启铿猜想
文生
在我国6000万残疾人中,有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数学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启铿。
31年前,发表在《数学学报》上的一篇题为《关于常曲率的K?hler流形》的论文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的作者陆启铿同样也为世人所瞩目。文章提到的伯格曼核函数有没有零点这一问题,被波兰数学家M·斯卡里津斯基(Skwarczinski)称为“陆启铿猜想”。这个猜想成为国际数学界的一个著名命题。
陆启铿1927年5月17日出生于广东佛山,幼年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1938年日军侵占广东,陆启铿随父母逃难到澳门,小学未毕业即失学。1942年,他以同等学历考取澳门中山县联合中学高中一年级,1943年转到澳门中德中学。两年后,他考取了中山大学先修班。由于家贫供不起生活费,未满18岁的陆启铿只好到广东新会县桐井乡中心小学任教。
1946年夏,陆启铿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学系,为了取得维持生活和学习的费用,他不得不拖着病残之躯,每周拿出四天时间去佛山做家教,为他人补习功课,暑假便到各种补习班任教。他以这种半工半读的方式艰苦地坚持到1950年大学毕业。
陆启铿完成的毕业论文题为《模函数》,文章显现的作者对数学的分析才能和深刻的理解力,引起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关注。于是,陆启铿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了一名研究实习员。
1954年,陆启铿在华罗庚指导下,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函数的富氏系数》。从1956年开始,华罗庚与陆启铿合作写了几篇关于典型域的调和函数论的文章。此后,在中国科学院权威的研究刊物《数学学报》、《物理学报》上,人们便可经常看到陆启铿的名字。
1980年,陆启铿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受所长华罗庚委托主持全所的日常工作。同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及数理学部常委。
陆启铿常说:“我不是天才,做出一些工作完全是下苦功夫的结果。”“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也许是吸引人的,但实际的研究过程却是夜以继日绞尽脑汁的苦思过程。”是的,人们从陆启铿教授的身上,看到的不正是这种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吗?!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十年寂寞注《本草》
钱超尘
刘山永,出生于四川省康定县,三岁患脊柱结核病,因家境贫穷,治病困难,致使脊柱严重弯曲。
刘山永的父亲刘衡如教授30年代在四川大学任教,精通中医。受父亲的熏陶,刘山永自幼便对研习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4年,刘山永来到北京,在父亲指导下深入研读中医经典。后来,他拜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程莘农教授为师,深得他们在中医文献研究和针灸治疗方面的真传。这一时期他不断为邻里治病。由于刘山永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根底,善于辨症施治,治病效果十分显著,他居住的小小宅院,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前来就诊。后来,刘山永在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医院从事针灸工作。一干就是13年。这13年是他在医疗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时期,他运用传统医学理论,坚持内治外治并举,同时,运用磁疗、穴位注射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医疗范围。
在此期间,刘山永利用夜晚和节假日深入钻研中医古典著作《灵枢经》,先后撰写了《谈〈灵枢·骨度〉中的度量问题》、《〈灵枢·骨度〉背骨段校勘问题之我见》、《〈灵枢·骨度〉柱骨辨》、《划线定点是〈灵枢·骨度〉中的度量要领》等重要学术论文,发表在我国著名学术刊物《中国医药学报》、《中国针灸》等杂志上,受到中医文献专家与针灸专家的普遍重视。
父亲的过世给刘山永的生活带来了不幸和转折。
刘山永的父亲刘衡如是中央文史馆馆员,曾整理校勘40余部中医古籍,其中对《本草纲目》投入精力尤大。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祖国医药学事业取得更大的进展,刘山永毅然辞去公职,专心致志闭户著书。
刘山永以最早刊刻的金陵本《本草纲目》为底本,对父亲校注的《本草纲目》逐字逐句地进行校勘,边校边改,补充、删削父亲的校勘记,并根据从金陵本中新发现的资料,重新撰写了大量校注。10年面壁,《本草纲目》新校注本终于脱稿。全书校注16000余条,其中刘山永新增校注4000余条。新校本被有关专家认作是“自初版金陵本问世至今凡400年来文字最准确、药图最精美、校注最完密、考证最详审的一部皇皇巨著”。
校勘中,刘山永不以把金陵本作为底本为满足,他博考众本,详别是非,先后到北京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等10余家大图书馆查阅了从明万历癸卯至清光绪乙酉凡280余年共计九种《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刘山永许多校注,充分反映了这些不同版本的特点与贡献,是对迄今为止《本草纲目》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整理、大浓缩,对于阅读研究《本草纲目》具有很大价值。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撰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蓝本,但《证类本草》先后有几十个版本。校勘中,刘山永以巨大毅力通览这几十种版本,从中选出15个版本作为校注时的重要参考书,并第一次发现李时珍撰著《本草纲目》时所参阅的《证类本草》既不是宋、元时代版本,又不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版本,而是明代嘉靖年间由王积写序刊刻的《证类本草》传本。这是《本草纲目》文献研究的一大发现,对于校勘学、版本学和《本草纲目》校勘与研究均有极大意义。
1996年10月,李时珍故乡湖北省蕲春县召开李时珍全国学术研讨会,刘山永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报告以丰富的史料、严密的逻辑论述了《本草纲目》问世400年来版本演变的历史,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会后,刘山永被选举为全国李时珍研究会副主任。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从农民到医学专家
山联
一个左手仅剩1/3手掌和小指的人,以惊人毅力攻克了被国际医学界公认的仅次于骨癌的顽疾——骨髓炎,创造了令世界医学界为之瞩目的一个奇迹。他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国内外公布的中国重大科研成果中名列榜首。他就是杨文水,山西省稷山骨髓炎医院院长。
杨文水出生在晋南平原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6岁那年,左手不幸被雷管炸残。初中毕业那年,杨文水满怀信心地报考卫校,却因左手残疾被拒收。回乡后,他一边劳动,一边自学中医,短短的三年时间,便记录和整理了厚厚的《临床拾遗》、《外科方药》等大量笔记,能识别和使用300多种中草药,会炮制150多种丸、散、膏、丹中成药,学会了处理一般常见病。
1967年秋天,邻村一位小女孩找杨文水治骨髓炎。他参考大量资料,精心配制出外敷和内服药。一个月以后,小女孩的病竟然痊愈了。
初次的成功增强了杨文水向世界性难症宣战的信心。
骨髓炎,俗称“烂骨头”病,轻者红肿疼痛,流脓不止,重者靠截肢控制病情发展。国际上,骨髓炎的最高治愈率不超过50%,复发率高达35%。杨文水深知自己选择的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为了研制出一种疗效稳定、适用广泛的治骨髓炎药,杨文水翻山越岭走访了数百位民间老中医,四处寻找原料,自制丹炉丹锅。连续四个多月,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长期的汞气刺激使他面部麻木、头痛恶心。经过60多次实验,丹药炼成了。
此后,历经无数挫折,杨文水又研制出一系列治疗骨髓炎的特效药,独创出一套中西结合、中医药为主治疗骨髓炎的新方法。成功并没有使杨文水陶醉止步。为了开展骨髓炎外科手术,使自己左手的一个手指发挥5个手指的作用,杨文水开始苦练“一指功”。每天早起,他用左手仅剩的小指勾起满满一桶水,在院子里来回走动。常常练得满脸流汗。终于,他能拎起30公斤重的一桶水走出500多米远。在苦练指力的同时,他还想方设法练习小指的灵活性。每天将一把大头针撒在地上,然后用小指一根一根捡起来……日复一日,一年后,杨文水已能用左手灵巧地捡起地上的针和线。不论缝合,还是打结,他都能快速地完成。
杨文水自己是个残疾人,他深知残疾带给人的痛苦。从1967年治愈第一例骨髓炎到现在近30年,他先后为全国30个省(市、区)和日本、美国、德国等11个国家及台港澳地区的10多万患者进行了治疗,有效率为96%以上,治愈率高于91%。令医学界震撼的是他创造了无一例截肢的纪录,为9700多名已被其它医院“宣判”截肢的患者保全了肢体。
杨文水出名后,接连不断收到国内外许多单位的邀请。
他心中有一本帐:在我国骨髓炎的发病率是2‰,这2‰就意味着有几百万患者。祖国使他这样一个残疾人成为一名医生,他没有理由不报效祖国。
如今,一个占地40多亩的富有现代气息的花园式医院矗立在了晋南平原生他养他的小村庄;一座投资500万元的中加合资山西稷王制药有限公司诞生了;为满足世界各地患者的殷切期盼,杨文水贷款在深圳市兴建了稷山骨髓炎医院的第一个分院,赢得了“花开南国地,惠泽海内外”的赞誉。与此同时,他的医学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果,先后发表了58篇学术论文,出版了5部医学专著,并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行政长官办公室发言人、临立会主席范徐丽泰表示
尽早草拟香港居民国籍居留权条例草案
本报香港4月14日电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发言人、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今天发表声明,对日前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言人全面介绍有关香港市民的国籍和居留权问题的政策表示欢迎。
范徐丽泰称,当行政长官办公室将有关的居留权草案提交临时立法会后,临立会会尽快进行审议,务求在1997年6月30日前完成三读程序,让市民尽早明确有关法例的内容。该法例将于7月1日进行确认。范徐丽泰说,在这个关系到香港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临时立法会会与行政长官办公室充分配合,及早顺利完成有关工作。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图片新闻
热心残疾人事业的上海市黄浦区助残者协会成立于1991年,有团体会员41个、个人会员700余人。6年来,本着“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精神,他们坚持开展“一助一”助残活动,38个单位包扶重度残疾人163人,会员中的医务人员为重残人送医送药义务治疗,使残疾人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图为南京东路步行街上助残扶弱的动人一景。
 臧志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