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江苏省公布六十四个县市小康进程序列
常熟市“小康”水平居榜首
本报讯以“沙家浜”闻名的江苏省常熟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不少居民住别墅、看彩电、装电话已成平常事。人民群众致富后十分注重精神生活,一位名叫华瑞芯的农民家庭藏书达2万多册。4月初,江苏省政府公布的64个县(市)小康进程测评序列中,常熟市名列榜首。
常熟市财政收入连续14年名列全国县(市)前列,早在1994年就实现了“小康”目标,农民的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社会保障与社会治安六大方面的16个“小康”指标全部超过标准。近几年来,常熟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港兴市、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带领百万市民走共同富裕之路。去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80亿元,财政收入1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5元,城镇居民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7920元,年末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达83.72亿元。
常熟市先后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先进、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等称号,市民的精神生活丰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以市文化馆、32个镇文化中心和200多个企业俱乐部组成的文化阵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市图书馆藏书量超50万册,居国内县(市)图书馆之首。全市城乡涌现一批业余书画家,翁承豪业余创作的版画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常熟输送的运动员周丹、王菊多次获世界技巧锦标赛冠军。常熟市在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去年全市初中升高中比率达73.1%,高考录取率为83%。常熟市还办起了江苏省第一所文明市民学校,至今全市150多所市民学校已成为广大市民在业余时间学政治、学知识、学文化、学技术的阵地。
常熟市委书记江浩、市长唐伟萱认为,常熟市民之所以能安居乐业,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也离不开优美、安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常熟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向市民承诺: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警车实行全天候巡逻。近几年来,常熟市集中财力10多亿元,在保护好具有3000多年历史古城的基础上,开发、建设新城区和风景区,进入了全国卫生城市行列。
对少数困难的职工和农民,常熟市开展“送温暖”和“再就业工程”等社会保障工作。去年,全市城镇居民的失业率控制在0.6%以内,并实施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如今,常熟市正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王鹤鸣)


第4版(要闻)
专栏:京九文化列车行

  兰考:十万群众看演出
本报记者刘玉琴
又见泡桐花开,又见芳草铺地。
4月13日上午,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到达商丘站后,转乘汽车来到近百公里外的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战斗并为之献身的地方。
在焦裕禄烈士陵园,艺术团全体人员怀着虔诚的心情栽下了两棵泡桐树,表达对焦裕禄同志的敬仰之情。
焦裕禄同志的夫人徐俊雅、女儿焦守云、儿子焦保钢上午也来到了烈士陵园。今年67岁的徐俊雅动情地说,30多年来,人们一直没有忘记焦裕禄和他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敢于吃苦,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就一定会走进老百姓的心中。
下午1时30分,艺术团全体人员来到城郊广场为十余万兰考人民举行慰问演出。焦裕禄同志的夫人、儿女和外孙也来到现场。新搭起的180平方米的舞台以巍峨绵延的万里长城为背景,台上铺满了鲜红色的绒毯。舞台周围地上、山坡上、屋顶上以及自行车上、拖拉机上、汽车上到处坐满了人。据公安人员介绍,有的群众天刚亮就赶到了这里。上午10时,广场上已坐满了8万人。家住50公里外的徐河乡72岁的老大娘杨玉华,一大早就催儿子用自行车把她推来。她说,能亲眼看看这些只在电视里见过的演员们的表演,听听他们的歌声,这一辈子算没白活。县委书记宗家邦说,过去,兰考人期盼着早日治理盐碱、风沙、内涝,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如今,焦书记的愿望实现了,兰考的经济发展了,但兰考人又有了新的期盼,期盼着享受更精美、更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现在党又给我们送来了。我们感到兰考这块土地越来越充满了希望。
艺术团演员为热情的兰考人民演出了专门编排的相声、小品、歌曲、舞蹈、京剧清唱和豫剧歌舞。姜昆和戴志诚合说的相声《欢声笑语》,刘全和、刘全利表演的小品《摄影爱好者》,吴雁泽、彭丽媛、万山红、宋祖英、张也、魏金栋等人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父老乡亲》、《公仆赞》、《万事如意》、《美丽的传说》等,不时被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所打断。台上台下,观众与演员的情感已融为一体,整场演出高潮迭起,歌声、笑声、掌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演出结束后,数千名兰考父老乡亲追送着演员乘坐的汽车,希望再看看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汽车驶出800多米,老乡们还在原地依依不舍地挥手……
(本报兰考4月13日电)(附图片)
4月13日,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为兰考县10余万观众献上了一台大型文艺专场演出。这是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右一)高兴地接受焦裕禄同志的外孙拜师的要求。
新华社记者袁满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紧急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抢险
两千名子弟兵奋战伽师
新华社新疆伽师4月13日电(记者胥金章、蔡晖)新疆伽师县再次发生6.6级强烈地震后,南疆军区和驻地武警2000多名官兵紧急赶赴灾区抗震救灾。到今日晨止,共抢救伤病员800余人、粮食及物品1000多吨,抢救牲畜5万多头,为灾民抢搭防震棚1000多间。
4月11日13时34分地震发生后,南疆军区领导和部队火速赶往震区。最先赶到灾区的伽师县人武部65名官兵,立即深入到灾情最重的江巴孜乡27村和28村,将一批重伤员和2000多头牲畜,以及100多吨粮食、化肥转移到了安全地带。随后赶到的部队冒着持续不断的余震,深入到一座座危房和一个个村落,搜寻和抢救受伤的各族群众。驻军医院及时在灾区搭起了帐篷,建立临时诊所,夜以继日地抢救伤病员。汽车某团根据上级指示,也源源不断地将药品和食品运往灾区。武警官兵在协助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的同时,还将被毁坏的道路和通信线路修复,保证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使灾民们都有个临时的家,官兵们忍饥挨饿连续奋战,先后抢修危房1200多间,搭建临时防震屋棚上千间,将食品、衣物和药品及时送到千家万户,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地方睡觉,吃上热饭,喝上开水。南疆军区昨日还组织了4000多名各族民兵开展自救互救活动。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王屋山下种子村
本报记者岳富荣戴鹏
王屋乡大店村,是一个制种专业村。这个村坐落在河南济源市西部的王屋山区,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
3月下旬,记者在这里采访,对种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村共有197户人家,家家都是制种专业户。除一些山坡旱地上种杂粮外,能够灌溉的600多亩耕地都用来制种,户均3亩多,主要种植玉米和大白菜。村里人介绍,这里有独特的自然条件:一道道山梁是天然屏障,可以避免玉米扬花期一般玉米与良种玉米花粉互串。
“制种在技术上要求十分严格。”济源市种子公司的同志说,他们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规定,根据不同农作物良种的技术要求,在山区或平原选择干部群众热心、土地肥沃、旱涝保收、交通便利的村子作为制种基地。现在,全市已确立58个行政村为小麦、玉米、瓜菜等种子的生产基地,其中有的是用部分耕地制种,大多数则是像大店村这样用全部好地制种的专业村。制种的村、组、户层层与市种子公司签订种植面积、质量、产量、超产奖励等内容的合同。种子公司派出科技人员从种到收,住在制种基地各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制种各个环节的生产管理,直至经过严格的检验把农民收获的良种收购上来。
大店村党支部书记李怀义感慨地说:“住在我们村的技术员很辛苦,出东家,进西家,和农民一起在地里转,传技术、作示范。以前我们只管种地,哪懂什么培育良种。这几年下来,还真摸着门道了。现在大家都严格按技术员的要求干,要不,你生产出来的种子不合格,岂不害别人,也害自己。”
制种也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大店村以前生产粮食,虽然吃饭不成问题,但缺钱花。近几年制种,一亩地种一季可收入两千多元,每户一年的纯收入一般达到五六千元,甚至万元以上。
五龙口镇裴村位于济源市东部,是一个平原型的制种基地,主要生产小麦良种,从这个村可以看出制种的“气势”和规模效益。村里有5000多亩集中连片的耕地用于制种,“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去年按照与市种子公司签订的合同,种植种麦3000多亩,统一规划、播种、浇水、治虫、收割,比生产粮食多收入四五十万元。今年种植种麦4000亩,麦苗壮实,一片青绿。
农民醉心于种子,舍得花气力在种子上做文章,得力于市种子公司。济源市种子公司承担着全市种子质量管理、选育、统一供种等重任,是河南省技术监督局、农业厅命名的“种子质量信得过单位”。
为保证种子质量,市种子公司投资20多万元,购置全套检测仪器,建立标准实验室,对无论从外地引进还是从自己的基地里收上来的各种农作物种子,都严把质量关。在实验室,记者看到一个姑娘正在作玉米种子发芽率试验,一个小伙子正在用电泳仪测试小麦种子的纯度。种子公司对种子的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都要进行检测,认定合格后才向农民推广。多年来,该公司售出的种子,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
济源市种子公司还不断引进新技术,在种子供销门市部,记者看到几位农民正在购买一种红色的玉米种子。那玉米种子并非天然就是红色的,而是人工“创作”。市种子公司从北京农业大学引进种子包衣技术,给种子包上一层含有高效肥料和防虫、防病药剂的彩色外衣。种子包衣后,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促进作物发育生长,提高产量,而且省种、省药、省肥、省工,同时具有隐蔽施药、保护害虫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的特点。农民使用包衣种子,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一般每亩比普通种子多投资1.5—3元,却可增产粮食一到两成。现在,济源农民购买种子,都愿意买“带色的”。近几年来,全市使用包衣种子种植的玉米、小麦、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累计达250余万亩,增产粮食7500万公斤。
农民常说“种好一半粮”,良种给济源的农业丰收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4版(要闻)
专栏:

  家有大市场异地辟粮仓
辽宁西柳农民开发北大荒
新华社沈阳4月11日电(郭瀛燕)家有大市场,外有大粮仓。著名的集贸之乡辽宁海城市西柳镇的农民挺进“北大荒”,今年又签订5万多亩的土地开发合同,加上以往开发的耕地,总计相当于西柳镇现有总耕地面积。
西柳镇的大集驰名全国,带动了当地经济迅猛发展,全镇固定人口3.5万人,暂住人口4.7万人,耕地总面积6.7万亩,人均仅0.8亩。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日益膨胀的人口已经成为西柳发展的隐忧。镇党委因此提出了“利用西柳、发展西柳、走出西柳、再造西柳”的工作思路。离开土地经商致富的农民,把“北大荒”作为农业开发的主战场,与虎林县签订了期限为20年的土地开发协议。
去年3月20日,西柳镇首批80多人的开发大军进驻虎林县,建起两个作业点,并投资购置拖拉机和各种配套农机具。昔日荒无人烟的土地上,西柳农民驾驶的推土机轰鸣作响,运物资的小四轮车往来奔忙,当地400多位民工在西柳人的指挥下播种、插秧。到收获季节,2.2万亩土地共产粮食145万公斤,实现产值277万元,一个崭新的“西柳村”在这片黑土地上建立起来。


第4版(要闻)
专栏:

  陈慕华率妇女代表团访日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应日本日中友好协会邀请,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为团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林丽韫为副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今日离京前往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陈慕华离京前,日本国驻华大使佐藤嘉恭及夫人曾为她饯行。


第4版(要闻)
专栏:

  江西成立滕王阁文学院
本报讯为改善作家创作条件,促进文学创作繁荣,江西省最近成立了滕王阁文学院。省政府为此拨款35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租用现已建成的滕王阁建筑群中的三幢楼房,租用期为50年,作为文学院办公、馆藏、活动用房。这3幢楼房是滕王阁整体的一部分,为仿古建筑,上下各三层,共计近1500平方米。拨款的另外50万元用作文学院内部的装修和开办经费。巴金为滕王阁文学院题写院名。(蒋谐)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会海”和“会荒”
张登贵
对于“文山”“会海”,人们早有议论。近日又听说,一些地方,“会荒”也很严重。不只是农村,城里也有。有几家企业职工向政府部门反映,他们的公司、工厂多年没开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了,工人们只看见厂长经理外出开会、回来开会、白天开会、夜里开会,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开些什么。
看来,“会海”多是出在领导部门,领导环节;“会荒”多是“荒”在群众身上。领导“会海”,群众“会荒”,看上去似乎是个安排问题,深思一下,就会发现,不只如此。“海”与“荒”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领导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
第一,是不相信群众。决策之前,不征求群众意见;决策之中,不让群众参与;决策之后,只要群众执行,不向群众解释,当然用不着开会。群众不知所以然,执行起来效果自然会打折扣。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有些干部却倒过来看:自己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才是幼稚可笑的。
第二,是不关心群众。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越来越有价值,无论工人、农民,还是其他劳动群众,要想家庭富裕,事业有成,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十分重要。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获得;有一些信息,比如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重大会议的精神,政策法规的颁布,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等等,得通过传达、学习才能正确领会和把握。长年不开会,让群众长期处于不知情、不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的状态,不能及时接受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由于“大道不通”,造成“小道乱哄”,都会给国家、集体和群众带来损失。
第三,是不尊重群众。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农民和其他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他们有权利了解国家大事,参与重大决策,接受教育和帮助。除此之外,他们还有权利对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长期不开群众会,不向群众汇报自己的工作,不给群众以发言的机会,这实际上剥夺了群众监督的权利,致使许多问题长期发现不了,解决不了。到了小疮养成了毒瘤非割除不可时,才大吃一惊,但为时已晚。
考察“会荒”的根源,还得与“会海”联系起来。领导者的精力耗入“会海”之中,群众的“会荒”也就难以避免。群众长期处于“会荒”状态,就会降低主动参与的热情;失去了群众的智慧和参与,领导者不得不坐下来去开许多本来可以不开或者少开的会,以解决问题。“会海”与“会荒”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会海”和“会荒”的根子之一,就是淡忘了群众路线。治理“会海”和“会荒”,就得从根子上抓起。只要我们的干部坚定了群众观念,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上面“会海”、下面“会荒”的不正常现象,才可能得到纠正,各方面的工作才更有成效。


第4版(要闻)
专栏:

电脑吸引农家女
一位农家妇女在神奇的电脑前驻足,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连背着的幼童也似乎着了迷。这是3月9日江西铜业公司青年志愿者在为民服务普及电脑知识时,出现的一个场景。
雷小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