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积极探索努力办好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994年4月19日国务院专门发出通知,正式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并规定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和有关部委的亲切关怀以及其他金融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加强了粮棉油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遏制了政策性收购资金大量流失的势头,加大了扶贫和专项贷款的投入、管理力度,初步发挥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作用,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抑制通货膨胀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建立健全了机构体系,业务实现了由全面委托代理转为基本自营。目前,已经完成总分行的组建和(市)县分支机构的增设工作,初步建立了业务经营和管理体系。二是初步确立了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支农地位。三年来,紧紧围绕国家支农大局和宏观调控目标,认真贯彻粮棉油收购政策和农业扶贫开发政策,已成为国家和政府通过金融信贷渠道保护、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金力量。三是初步发挥了统一经营管理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职能作用。
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作的重点。三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坚决执行国务院在资金投入上提出的“约法三章”工作纪律要求,从而保证了资金供应,没有因本行资金不到位而出现打“白条”的问题。截至1996年底,全行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余额达5366.2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5.8%。在加强粮棉油收购资金管理过程中,认真推行收购贷款与库存挂钩的办法,较好地抑制了新的挤占挪用。库存值占贷款的比例逐年提高,1994年至1996年全国粮棉油库贷挂钩比例分别达到50.4%、55.4%、58.5%。三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管好用好扶贫信贷资金,提高扶贫贷款使用效益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界的肯定。第一,增加了贷款总量。截至1996年底,全行扶贫贷款余额达243.45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131.88%。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贫信贷资金占国家扶贫资金的比重已超过50%。第二,突出了贷款支持重点。在投入区域上主要向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倾斜。在产业选择上,重点支持了有助于解决群众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关加工业。第三,改变了贷款方式,主要体现在五个转变上,即由输血型的救济式向造血型的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平均分配扶贫贷款的分散型向突出重点的集中型扶贫方式转变;由支持一家一户分散单一扶贫方式向既支持一家一户又扶持经济实体的多种扶贫方式转变;由单纯信贷投入向引导多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方式转变;由重放轻管的粗放型投入方式向投放和管理并重的集约型投放方式转变。第四,加强了贷款管理。实行了信贷扶贫工作行长负责制,建立了贷款审批委员会,从而保证了贷款决策的科学性。
展望未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前景广阔,任重而道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影响至关重大。尽管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信贷支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与小平同志对我国农业问题的殷切希望和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提出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真正地肩负起信贷支农的光荣历史使命,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完善机制,不断发展。
要进一步做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和良性循环。“九五”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把做好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放在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要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增强对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贷能力。为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00到5000亿公斤的既定目标做出积极努力。在这方面,一要扩大贷款范围。二要增加贷款总量。三要优化贷款投向。重点支持低产田改造和治理,提高现有耕地的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要继续重点支持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松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大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建立一批国家级的商品粮基地,保证国家掌握必要的粮源。四要强化贷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要发挥扶贫贷款作用,全力支持完成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贫解困的关键是加大资金投入。要完善扶贫贷款管理制度和办法,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防范风险,确保效益。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加倍地努力,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成支农作用突出、管理体制成熟、经营机制完善、服务手段先进、业务发展健康、国际声誉好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节地:潜力就在脚下

陇东农民住惯了坑式窑洞,如今走出坑式窑洞,到平地上盖起了房。人走窑空,平凉地区填坑造田,复垦出三万多亩耕地——
  旧坑宅出新田
冯广京汪冬莲
甘肃陇东平凉人过去喜欢住窑洞,在平展展的塬上挖个几丈深、几丈方的四方大坑,在坑壁向四周挖几眼窑,一户或几户人家就住上了。一个坑占地一二亩,几个坑聚到一起,要占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地。
说不清谁先走出坑式窑洞,到平地盖起了房,也说不清谁先想起把这坑填上土就可以变成良田。平凉地区泾川县有人把搬空的坑宅填上土种上了庄稼,庄稼绿油油,长得茁壮喜人。平凉地区土地处的副处长王渔珊到泾川县调查时发现了这个做法,看出这是一条增加耕地的路子,立刻多方宣传、推广。向坑式旧宅基要耕地,这种做法成了泾川县乃至平凉地区增加耕地的法宝。
根据1989年的调查情况,泾川县有废弃坑式旧宅基地5400多处,面积7000多亩,加上坑式废旧宅基地之间的闲散地,共有3万多亩。尔后,泾川开始了复垦坑式住宅的工作。1994年,泾川县人民政府把废旧宅基地复垦开发利用规划,列入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和利用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到2000年全县将把3万亩坑式住宅全部复垦成耕地。到1996年年底时,泾川已经完成了20707.3亩。
泾川县王村乡中原村21户农民有57处、占地160亩的坑式住宅,复垦时动用了两台推土机,投资3万多元,投工12000多个,移动土方41200多立方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把160亩坑宅全部平整成了耕地。
1993年,泾川县坑式废旧宅基地复垦规划获得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优秀成果三等奖。
平凉全地区有9万多亩这样的坑式住宅,全区推广泾川的经验,从1989年到1996年,已复垦坑式旧宅基地36789亩。
编后:
坑中建窑住人,不是长久之计。告别旧窑洞,另寻居住点,值得庆贺。但是,废弃了的坑地,不要忘了还有利用价值。平凉人把坑地整治成耕地,让废地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值得称道。
事情是无名百姓干起来的。可贵的是,土地管理局的干部敏锐地抓住了农民的创造性举动,把它变成了群众广泛参加的土地复垦活动。中国老百姓向有爱地惜土传统,农民把耕种的土地更视为命根子,重土重农风尚浓重。为了在全民族形成保护耕地的新风尚,我们要在帮助农民克服小生产者意识的同时,发扬光大我们这个民族的爱地惜土传统,并把它升华为科学用地、文明用地的现代意识。
广大群众是保护耕地的主力军。只有培养全社会的节地意识,才能形成全社会节地的共同行动,转化为合理用地和护卫耕地的强大社会力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平原乡村的希望
袁中山
吉林省榆树市八号镇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村办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户搞多种经营,全镇的经济发展红红火火。
地处东北大平原的八号镇,像很多产粮乡镇一样,以前年年粮食大丰收,但农民并不太富裕。因为只靠种粮卖粮仅可维持温饱,要想使粮食升值,必须就地转化搞多种经营,必须下功夫把农户经济搞上去,让农民丰产又丰收。
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八号镇经过反复探讨研究,决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集体经济为龙头、以管理制度为保障、以社会化服务为动力、以利益互补为链条,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户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并有机地结合起来。
基地化管理。镇里根据所辖12个村的各自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传统生产习惯,分成养猪、养牛、养鸡、种植等八大生产基地,把农户经济发展纳入基地建设规模,解决了农户上项目的零散、盲目、无序问题。
目标化管理。为使农户经济有计划、按规律发展,建立了分类达标制度。对全镇56个自然屯、7000个农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依据农户致富程度、劳动力状况、科技水平等,把农户划分为四个档次:规模经营户(单项年收入万元以上)、标准经营户(单项年收入5000元以上)、基础经营户(单项年收入2000元以上)、空白经营户(单项年收入2000元以下,包括没有项目和科技含量较低的零散项目户),并建立农户经济发展档案。
企业化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农户就是一个企业。农户经济发展如何,主要取决于当家人的素质。八号镇把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户当家人作为农户经济管理的关键来抓。他们以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举办学习班,到规模户、专业大户学习。镇里每年召开联合体和农户企业管理经验交流会,每村抓一批典型,印发小册子进行推广。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家庭企业素质的提高。
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八号镇先后建立了黄牛交易市场、生猪登记批发市场、蔬菜交易批发市场,生猪、黄牛日交易量都在百头以上。同时到外地找市场,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鸡西、绥芬河等7个大城市建立30余个大中销售网点,保证农副产品流通畅快。
八号镇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稳定增长,使八号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1996年全镇社会总产值突破3亿元,人均年收入突破3000元。其中胡家屯416口人,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特别广告
沈小林
3月26日,赣西山区上高县田心镇朱村街上贴出一张广告,吸引了不少农民围观。
广告上写着:“昨天,有个30来岁的男青年,在这里出售早稻种子。这种子是劣质种,望购买者千万不要播种。凡看到本广告,请互相转告,将劣质种子退回,本人当如数退款。本人愿接受有关部门处罚。”署名是易根贵。
蹲在墙根吸闷烟的那位老汉就是易根贵。人们围上来一问,才弄清事情的原委,原来卖劣种的是他大儿子。听说今年早稻良种供应紧俏,他的大儿子便从外地购进一批种子,以劣充良,拿到朱村街上卖了一天,就被父亲发现了。易老汉狠狠地责备了儿子做的这种坑农缺德的事,怕农友们将劣种播下,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朱村街上,在儿子出售劣种的地方张贴了这张广告。
易老汉深有感触地对围上来的农民兄弟说:“去年,我从私人手里买了5公斤棉花种子,是劣种,结果造成棉花大减产。如今,我儿子卖劣质稻种,坑害别人,万万不行!” (据新华社)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换个奖品如何
思佳
每年年初的一两个月,农村也同其他行业一样,总结上年工作,表彰奖励先进。这本来无可非议。然而,奖励先进该发什么奖品,似乎值得一说。
最近,在某村委会办公室看到,在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有1991年以来县、乡颁发的各项奖牌共31块,而且都是清一色用有机玻璃制作且上面镶有石英钟的(每块牌60元—200元不等),使人感到是一种浪费。
村委会主任指着这些放置凌乱的奖牌说:“看看,这都是钱呀,全县200多个村,哪个村都得过不少单项奖,年年发,老是这种奖牌,为何不能换个别的呢?比方普法教材、科技书籍或致富信息等等,咱农民喜欢实用的,花大把的钱发那些奖牌,不实惠……”这位村干部的话,说得实在,发人深思!
笔者以为,在对农村的先进单位发奖时,应从实际出发考虑实用些。像上述某村办公室,有一块石英钟计时即可,那么多奖牌上的那么多钟,岂不是浪费?
不管怎么说,发奖也应把钱花得更有意义,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何时能按“质”施肥?
新华社记者葛如江
春耕时节,记者在江苏、安徽等地采访时看到,田野上到处是一派“人勤春来早”的景象。闲聊中,农民们赞扬这几年来科技投入,特别是化肥对粮食增产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少农民反映,如何施肥却成了种田的难题。
一位农技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一些农民对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加之目前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农民们无法了解自己所承包耕地土壤中的氮、磷、钾元素的含量及土壤的酸碱度,因而不能对“质”施肥。盲目施用化学肥料,不仅造成资金浪费,增加农业成本,甚至会人为造成“肥害”,使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生长。据了解,在江苏、安徽等地的农村,很多拥有上万亩耕地的乡镇却没有一个专门为农民服务的“土质鉴定诊所”。农民渴望技术人员为土地“验质”,像医生给病人验准血型方可输血一样,验准土质,方可对“质”施肥,进而进行配方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收效。
更多的农技人员为农民着想,他们和农民一样,希望农业、生资、供销等有关部门像建立“庄稼医院”一样,在农村开办“土质鉴定诊所”,为农民种田排忧解难。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易老倌进城淘粪记
王永华
3月27日上午,阴雨绵绵。湖南衡阳市汽车西站公共厕所旁,摆着一长溜粪车、粪桶,50多位农民正排队淘粪。
9时20分左右,年过花甲的衡南县三塘镇三元村农民易善发刚把粪车停好,不巧粪池已被淘空。风停雨住。易老倌和结伴而来的王远富拉着粪车来到进步电影院。易老倌走近粪池,发现这里的大粪又被20多位农民抢先淘走了。他们连续走了6个公厕,均迟了一步。
王远富打起了退堂鼓。易老倌说:“别急,我家的秧田还等肥下田,还是转转再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易老倌到湖南路公厕提起粪池盖一瞧,脸上马上由阴转晴:一池大粪足够肥10多亩田。据了解,他家去年承包5.8亩稻田,亩产粮食1049公斤。交足定购粮后,用余粮养了12头生猪,2000多羽鸭子,全年纯收入5.4万多元。今年一开春,他就将村里外出打工农民的16亩稻田承包过来,并准备了4吨化肥,考虑到都用化肥,不仅成本高,而且会降低地力,因此连日来,他每天都进城淘粪,风雨无阻。
在这里卖了五年门票的厕所管理人员颇有感慨:“过去城里的大粪要出钱请工挑到湘江喂鱼,没想到现在‘香’起来啦!看来,今年准是一个丰收年。”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乐陵农民跨省租地
新华社电人均只有一亩半地的山东省乐陵市,土地资源十分珍贵。一些种田能手把目光转向了土地资源丰富的吉林、黑龙江和河北等省。据乐陵市劳动部门提供的信息:近两年来,这个市走出家门,到外省、市租地的已超过1000人,租种土地1.2万余亩。这些走出家门的租地者,或联合经营,或各自为战,或植棉种豆,或搞大棚种蔬菜,收益都非常可观。市劳动局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这些外出租地者,共获取直接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人均收入6000余元。
(李玉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肇东余粮加工增值
本报讯作为商品粮重要生产基地和玉米主产区的黑龙江省肇东市,努力把玉米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对玉米的综合开发、系列加工、多次增值。去年生产的13.5亿公斤粮食,除去三留、国储外,基本实现就地加工转化。从这个特点出发,这个市早在4年前就实施了以玉米为原料的粮食深加工的“金字塔”工程,确定10万农户、200万亩玉米为塔基,塔身为玉米加工,塔顶为玉米系列加工产品。到目前,全市玉米深加工企业已发展到9家,主要产品已达10多种。
(柏万明高艳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哈尔滨铁路局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抢运东北粮食,缓解了东北粮食仓储困难。三月初以来,这个局粮食日均装车达六百车,每天比计划多运八千多吨粮食。该局简化粮食运输手续,首次实行没有计划可以请车。专储粮请车随到随批,当天配车发运,一切服从粮食运输。三月二十日以后,日均装车突破七百车,创粮食日均装车最高纪录。王春鸣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郎十斤过去是内蒙古察右后旗三井泉乡有名的特困户。近年来他摸索退耕种草养畜的路子,羊群由最初的十几只发展到现在的200多只,全家人均年收入也达到4000多元。常晓萍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福建省莆田市大洋乡把贫困山区奔小康作为工作中心,以科技开路,指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图为该乡车口水鸭养殖专业户在池溏放鸭。许任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