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三小时与三分钟
黄忠远
某市委领导参加某单位一个总结表彰会,大会进行了三个小时,而这位领导只作了几句简短的发言,加上发奖,真正活动的时间总共不过三分钟,其余的时间都是在台上陪着。
每个部门的领导干部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又有很多下属单位。三个小时,他可以办很多事情,不必在这样的大会上干坐着。办实事与陪会,两者之间,哪一头利国利民,谁都能算清这笔帐。
根除这种不良会风,下级的观念得改变,不要以为上级领导到场,级别越高越好。领导的观念也得改变,不要怕下级说不给面子,硬去走过场。首先是领导观念要改变,作风要改变。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政府向朝鲜再次提供粮食援助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中国驻朝鲜大使万永祥4月12日向朝鲜政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金永南通报了中国政府再次向朝鲜提供粮食援助的决定。
万永祥奉命向金永南表示,对朝鲜目前面临的粮食困难,中国政府和人民深表同情。中朝两国是友好邻邦。多年来,中国一直向朝鲜提供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力所能及的经济援助。这是中国党和政府珍视和积极发展中朝传统友好关系的具体体现。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朝传统友好关系出发,并考虑到朝鲜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决定,近期内再次向朝鲜提供7万吨无偿粮援,以帮助朝鲜同志克服目前的困难。
金永南代表朝鲜政府对此表示高兴和感谢,强调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是朝中友谊的体现和象征。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疆伽师抗震救灾全面展开
28万各族受灾群众生活安全得到妥善安置保障
新华社新疆伽师4月12日电(记者刘同起、张先国)自1月21日以来,连续遭受5次6级以上地震袭击的新疆伽师县,4月11日13时34分再次发生6.6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目前,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在数千名解放军、武警官兵支援下,正在奋力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震后3个多小时,记者赶到了伽师震区。在英买力乡和江巴孜乡,只见民房农舍几乎全部倒塌,喷沙喷水的地方淹没了少量农田。位于震中西北部约20公里的伽师县城,绝大部分土木结构的平房已倒塌,县委办公大楼等近年新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也已裂痕累累,成为危房。
面对严重的灾情,经受多次地震危害的伽师人民,再一次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江巴孜乡阿牙克仓村维吾尔族农民阿不力米提震后不久便和妻子、女儿一道,搬土坯,和泥巴,修复坍塌的库房。他说:“地震虽然厉害,但我们不能被吓倒。”他还打算这两天就去把没来得及播种的10亩棉花播完。
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伽师县乡各级干部纷纷深入灾区村村户户,组织抢救伤员,慰问抚恤死者亲属,安排落实群众生活。喀什地区、南疆军区和伽师县迅速组派了医疗小分队,深入灾区巡回义诊。目前,伽师震区和受此次地震波及的岳普湖县部分乡村及哈里胡齐农场的28万各族受灾群众,生活及安全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保障,广大灾民情绪稳定,社会秩序井然。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张文岳率领的自治区慰问团,由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汤泉率领的国家地震局工作组,也于今天抵达伽师,指导这里的抗震救灾工作,慰问各族受灾群众。


第1版(要闻)
专栏:

  结束欧洲三国之行前往蒙古访问途中
乔石抵乌鲁木齐作短暂停留
本报乌鲁木齐4月12日电记者郑园园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和夫人郁文今天上午从意大利米兰乘专机飞抵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阿木冬·尼牙孜、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自治区政协主席贾那布尔、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精松、新疆军区司令员李良辉等到机场迎接。维吾尔族少先队员向乔石委员长和夫人献了鲜花。
乔石委员长是在结束对法国、挪威、意大利的正式访问,在前往蒙古访问途中在乌鲁木齐作短暂停留的。乔石的主要陪同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朝文,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维本,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富林,外经贸部副部长李国华,外交部部长助理武韬同机抵达。
本报米兰4月11日电记者郑园园、罗晋标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和夫人郁文圆满结束对意大利为期6天的正式访问,今天下午乘专机离米兰前往其欧亚之行的最后一站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途中将在乌鲁木齐作短暂停留。
到米兰马尔本萨机场送行的,有意大利瓦雷塞省督费洛雷利、参议院议长办公室主任卡鲁索,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吴明廉、驻米兰总领事高存铭和使领馆工作人员及在意大利的华侨、华人代表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朝文、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维本、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富林、外经贸部副部长李国华、外交部部长助理武韬等同机离开米兰。
乔石委员长在离开米兰时给意大利参议院议长曼奇诺发了感谢电。乔石在感谢电中说,在圆满结束对贵国的正式访问之际,我谨再次对阁下及贵国议会给予我本人、我的夫人和同事们的热情款待与周到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贵国的访问给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访问期间,我同阁下及贵国其他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友好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同贵国各界朋友进行了广泛接触,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合作。我相信,中意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将不断向前发展。祝贵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


第1版(要闻)
专栏:

  把结构调整作为第三次发展机遇
江苏优化产业布局实行“四转移”
本报南京4月12日电记者龚永泉报道: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在经济发展中曾抓住了两次比较好的机遇:第一次是发展乡镇企业,第二次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目前,他们又把结构调整看作第三次机遇,全省工业系统“’97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年”活动,正在蓬勃开展。
江苏省委、省政府认为,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单个企业的调整改造是浅层次的,必须着眼于从整个地区和行业的全局出发,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增强地区和行业的整体优势和竞争能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为优化产业布局,江苏的加工工业将实行四个转移:
市区工业向开发区转移。老城区工业进行整体改造,关键是用好土地置换政策,在资产重组的基础上,把市区工业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开发区,让出市区黄金地段发展第三产业。在农村,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或工业小区集中。这方面苏州市已作出整体规划,正有计划地付诸实施。
苏南初级加工能力向苏北原料产地转移。今年开始,组织苏南13个比较发达的县级市(区)向苏北13个比较贫困的县进行对口产业转移,通过安排贴息和享受当地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给予鼓励。“八五”期间,全省实施产业转移工程100项,每项新增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或利税不低于100万元,使其成为苏北对口县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重点企业跨地区转移。借鉴常州柴油机集团的做法,到内地组装,以设备、技术、品牌等有形或无形资产与内地企业开展合作,变“产地销”为“销地产”,以联合生产换取市场。结合与陕西、西藏、三峡等地区对口支援合作,实施一批跨地区的经济联合项目,将部分生产能力向内地转移。
成熟产业向国外转移。把成熟产业多余的生产能力向海外扩散,到境外设点办厂,生产当地适销对路的产品。
在生产能力实现四个转移的同时,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腾笼换鸟,转向新的产业。从今年起,把新产品销售额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作为关键指标来考核,不断提高新产品的销售率。


第1版(要闻)
专栏:

  打好六个硬仗推进六个重点
内蒙古抓农牧经济重质量
本报呼和浩特四月十二日电记者刘亮明报道:去年获得农牧业特大丰收的内蒙古自治区,今年又从发展经济、稳定边疆的大局出发,决定打好“六个硬仗”,推进“六个重点”,扎扎实实抓农村牧区经济工作,力争再上新台阶。
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全区农牧区经济工作要注重提高农牧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增产、增效、增收三大目标,确保农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二以上,粮食和牲畜数稳定在一百二十五亿公斤和六千七百万头(只)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二百元以上。围绕实现“三大目标”,自治区制定了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自治区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拿出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二点八、总额达十二点八亿元的资金投入农牧业,这是近年增幅最高的一年。同时,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启动作用,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农牧民投工投劳积极性,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牧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牧业投入机制。
打好“六个硬仗”,即基础建设、科技进步、结构调整、乡镇企业、扶贫攻坚、深化改革;推进“六个重点”,即农田草牧场水利建设、实用科学技术推广、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农畜产品加工业、扶贫工程、土地和草牧场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完善。上下一心、艰苦奋斗,确保新增农田灌溉面积一百万亩、人工种草一千万亩、水土保持治理和植树造林各五百万亩;地膜覆盖、种子包衣、兼套复种面积分别达到一千万亩;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绿色食品,开发市场高占有率的名优新特农畜产品,并要把农牧业生产与农畜产品加工、营销、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尽力延伸、扩展农牧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河南省煤气化工程破土动工
投资二十九亿元的河南省煤气化工程七日破土动工。该工程是全国目前第一个远距离多城市联合供气工程,也是河南省最大的社会公益性和基础性工程,输送主管道全长一百九十四公里,东西横贯义马、洛阳、郑州等沿线城市。建成后每天输送一百二十万标准立方米净煤气,可满足六十万户居民的生活需要,使这些城市气化率达到百分之七十。(戴鹏)


第1版(要闻)
专栏:

  改变就业观念广辟就业渠道
四川26万失业人员上岗
本报成都4月12日电记者刘裕国报道:四川各地把解决就业和控制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目标,纳入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开展就业服务,保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去年帮助指导城镇26.58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其中妇女占47.2%,实现了将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企业失业职工再就业人数比例达52%。
四川各级劳动部门引导求职者树立竞争就业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在国家政策引导扶持和社会的支持帮助下依靠自身努力实现就业,健全和完善了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了以职业介绍、失业保险、就业训练、生产自救为支柱的就业服务体系,全省建立职业介绍所1582家、劳动服务站2410个,去年全省就业服务机构直接组织劳务输出11万人。各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开发就业和合理转移,减轻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将农村劳动力纳入有序化管理轨道,全省外出民工办卡率达51.2%,外省入川就业人员办证率达14.6%。抓好就业训练工作,培训城镇各类求职人员20.4万人次,其中通过174所就业训练中心培训9.4万人次,就业训练后就业率达到87%。全省的劳服企业为5.1万名失业人员、富余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完成产值81.9亿元、利税5.3亿元,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南昆线首段电气化主体工程竣工
四月十日,南昆线首段电气化铁路南宁那厘正线一百零七公里电气化铁路主体工程竣工。全长近九百公里的南昆电气化铁路,是我国最长的单线电气化一级新建铁路干线,全线立杆塔二万根,工程总投资二十八亿元。据悉,该段电气化铁路将于八月底开通运营。
(庞慧敏但汉求)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湖南六百万农户领到明白卡
到四月上旬止,湖南省已有六百多万农户领到今年的农民负担卡,约占全省农户的半数。其他农户也将陆续领到。湖南省有关主管部门向所有农户发放负担卡,将公粮、定购粮和乡统筹、村提留等各项费用按国务院政策标准列入负担卡中,实行照卡上交,卡外拒交,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哈医大二院办专家扶贫门诊
哈医大二院最近辟出一千五百平方米的面积,设立了“专家扶贫门诊”和拥有八十一张床位的“扶贫病房”。患者只需出示当地民政部门的证明或特困职工证,便可以免交挂号费和专家出诊费。病床费比相同条件的普通病房降低三分之一左右。安排手术时,扶贫病房患者也优先。
(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孔繁森故乡干部新风
——聊城地区县(市)委书记后进村蹲点纪事
中组部调查组
编者按: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山东聊城地区的县(市)委书记,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自己的联系点上真抓实干,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优良传统不仅不能丢,而且要继承和发扬。
县(市)委书记蹲点带头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本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在新的形势下,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某些错觉:如有的把下去蹲点视为“手工作业”,认为不值得;有的认为只要增加群众收入就行了,下去不下去关系不大;有的认为同群众实行“三同”过时了,“群众不欢迎”;有的怕影响工作或者怕陷入老大难村拔不出来而“丢丑”;有的则上边叫蹲点,也做出个姿态,实际没真下去,等等。中央强调领导干部建立联系点的要求要不要执行?要不要下去?下去值得不值得?会不会影响工作?群众欢迎不欢迎?聊城地区县(市)委书记们蹲点的实际行动和他们的体会,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希望各地领导,特别是县(市)委的领导同志,像聊城地区的县(市)委领导那样,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沉下去,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切切实实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的各项工作抓上去,并带出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为本世纪末实现农村的小康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去冬以来,山东省聊城地区进行第三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整顿。为确保这次建设和整顿取得实效,全区8个县(市)的县(市)委书记,按照地委要求自带被褥、自起炉灶、进村入户,住普通民房,吃家常便饭,到基层蹲点。据两个月统计,8名县(市)委书记平均在村住18天,最多的住了51天。有的县(市)委书记白天处理县(市)委的工作,晚上住到村里做群众工作。有的干脆把办公桌“搬”到了村里,全县(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工作情况分析会和有些会议在村里召开,有些急办的事情也在村里处理,做到了驻村蹲点和日常工作两不误。
这次驻村蹲点,8名县(市)委书记选择的都是本县(市)后进的“老大难”村。其中,两个村领导班子十年九换,屡建屡瘫;有3个村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治安混乱,正气压不住邪气;有3个村有班子无路子,穷得叮当响。1996年8个村人均收入最少的才400多元,集体经济都是“空壳”。驻村期间,县(市)委书记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访贤问计,走访400多农户,召开党员、干部、群众等各种座谈会70多次。通过努力工作,8个村都建立起了群众信任的党支部或村委会班子,理出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妥善解决了村里诸如家庭矛盾、财务混乱、干部多吃多占等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完善了村级管理的各项制度。同时,还办了许多农民群众想办而办不了的实事、好事,如建冬暖式蔬菜大棚,架电、修路、调整产业结构、搞销售服务等,使所驻村的各项工作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有力地促进了面上工作。
这个地区县(市)委书记到后进村蹲点,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一、对农村情况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头脑更清醒了
县(市)委书记们过去总认为经常和基层打交道,对农村的情况很熟悉。通过驻村蹲点,走村串户,摸到了真情,听到了真话,受到很大触动,他们感到过去掌握的真实情况太少了。比如对农民生活水平的估价问题,过去总认为农村经济发展了,大部分农民富起来了,没想到还有一些特困户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状况,原来只听乡镇汇报,自我感觉良好,蹲在村里一细摸,才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有的县(市)委书记对个别村班子年年整顿年年瘫痪的原因搞不清楚,通过认真解剖,找出症结,原来是多次派驻的工作组都不敢触及深层次的问题,村里的遗留问题越积越多,导致一个个班子被压垮。有的县(市)委书记原以为开过会发过文件了,没想到有的农村党员对上级的文件精神不知道,甚至有的村十几年没开过群众会。有的县(市)委书记谈到,过去习惯于坐好车、走好路、进好村、听好话,很少到后进村接近群众,很难听到实话,很难发现隐患。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太可怕了。过去由于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深,有些认识和决策脱离实际,造成了不良后果。
二、思想有了深刻变化,与群众的感情拉近了
县(市)委书记通过住农户,坐炕头,与农民拉家常,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深厚了。有的同志看到贫困户的家境,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东阿、莘县、冠县三个全国重点扶贫县的县委书记对此感受更深,他们说:“看到有的群众现在还很贫穷,心里实在不是滋味,真觉得对不住父老乡亲。”一些老党员、老农民看到县委书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给房东打水扫院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有几个书记住的村,党员、群众主动把大街扫得干干净净,迎接书记到来;党员、群众纷纷上门送菜、送面,县委书记全都婉言谢绝了。有的县(市)委书记说,过去常讲爱人民、爱群众,往往是抽象的、空洞的,缺乏真实感情,通过和群众谈心交心,同群众的感情贴紧了。县(市)委书记们在帮助村里建班子、选路子的同时,为驻村农民送温暖、办实事。聊城市委书记张桓看到驻村的一位村民生重病无钱医治,带头捐款200元,干部群众共捐款3000多元,解决了病人的燃眉之急。茌平县委书记齐炳文发现一困难户建大棚缺资金,就与工作组的同志当场凑500元。有的县(市)委书记还为贫困户送衣送被,送煤送粮,帮助贫困户子女复学。广大农民群众在县(市)委书记的身上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他们由衷地赞扬共产党好、党的干部好。
三、产生了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两眼向下的风气
县(市)委书记到工作最难、条件最差的村蹲点,这是十几年来少有的新鲜事。茌平县委书记齐炳文蹲驻的赵梆子村,是全县出了名的乱村,班子十年九换,屡建屡瘫;群众上访不断,有的多次上访到北京;村子离县城三里地,群众照明都没有电;村民有的几口人种一口人的地,有的一口人种几口人的地,地少的户吃饭有困难;集体空,群众穷,靠天吃饭,致富无门;社会秩序混乱,群众无安全感。县委曾多次派工作组都没有奏效,群众说该村是“敲不响的梆子”。齐炳文说:“县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赵梆子这块硬骨头我去啃。”驻村期间,他召开各种座谈会几十次,全村110户,几乎串了个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帮助村里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建起了村支部班子,架起了电线,修通了路,并发动群众调整了土地,帮助农户建起102个蔬菜大棚,接近一户一棚,使村里各种工作很快走上了正常轨道。莘县县委书记孟宪海蹲驻的大马庄,号称全县“第一大难村”。该村十年换了十茬班子,茬茬遗留一大堆问题;村里街不像街,路不像路,群众吃咸水、点油灯,农民人均收入比周围村低一半,有的贫困户粮食不够吃。孟宪海同志在村里住了50多天,白天黑夜做工作,建起了班子,清理了十余年的财务等遗留问题,化解了矛盾,还为村里打了井,修了街,架了电,理出了靠发展多种经营脱贫致富的路子,很快使该村改变了面貌。
县(市)委书记们的实际行动,在全地区上下特别是机关干部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过去抽机关干部下村是一大难,县委书记一带头,难事也不难了。在县(市)委书记的带动下,去年12月初,全地区抽调1.1万多名机关干部下村,5天之内全部到村,有3个县一天抽齐了1300多名干部,第二天全部到村里。全地区70%的乡镇党委书记也选择了本乡镇最差的村,平均在村里住了20天以上。有个乡镇党委书记在本乡动员会上说,“全县看县委书记,全乡就看我。”会后当天他就带着行李住到了村里。县市人大、政协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大多是55岁左右的同志,也积极主动地要求去包村驻村。莘县、东阿、茌平、聊城等县市几套班子领导成员,除留几个人在家主持工作外,其余20多名县级干部全部住到了村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地区11146名包村干部中,住到村里的县级干部197人,科级干部3081人。广大驻村干部以县(市)委书记们为榜样,为驻在村做了大量工作,办了许多实事,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对全局工作的指导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县(市)委书记驻村蹲点,从机关到基层的反差中看到了机关工作和干部思想作风上的差距,许多问题引起了县(市)委书记们的深思和反省。东阿县委书记金维民在驻村中听到群众对乡镇干部“走读”问题、干部吃喝问题反映强烈,他立即召开常委会,研究出台了关于严禁干部“走读”和吃喝的专门文件,在全县引起极大的反响。冠县县委书记宋来君与群众座谈中听到对乡镇干部坐车上下班和大哥大随身带等意见很大,就提请县委研究制定了干部“五不准”制度。聊城市委书记张桓原认为公路三乱治理得差不多了,但驻村群众运蘑菇的拖拉机在公路上又被乱罚款,造成了当地冬季蔬菜外运难。他发现后,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真正解决了“三乱”问题。高唐县委书记路广业在驻村时发现,搞两田种植模式的调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就立即责成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制定了《关于实行两田制模式土地调整当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的文件,及时解决了问题,使全县土地调整工作开展得健康顺利。这个文件被山东省政府转发。
目前,地委和8个县(市)委都重新修订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完善和制定了县(市)委常委和机关干部驻村蹲点制度,使领导干部驻村蹲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第1版(要闻)
专栏:

安徽省合肥市古楼商厦60多名劳模、党员与新招收的200多名下岗纺织女工结对,传授经验。这是省劳模、家电商场副经理王桂珍(右)在向下岗女工介绍商品知识。新华社记者戴浩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江西省萍乡市邮电局投递员曹罗生27年来投递疑难信件4000多封,复活“死信”2900多封,投递邮件达3000多万件,从未发生过差错。图为曹罗生在工作中。朱建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