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摄影)
专栏:乡村新事

特色农业引来旅游热
山东省莒南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名优特色农业。3月份以来,这个县的70万多亩樱花、桃花、杏花、梨花、苹果花相继开放,引得方圆千里内的城里人纷纷前来旅游观光,从而使莒南农民增加了收入。山东省莒南县委宣传部袁久伟摄影


第8版(摄影)
专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闻摄影大赛在即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闻摄影大赛(金苹果杯)”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运用新闻摄影报道好、服务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坚持讲党性、讲政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鼓舞人。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与中国记协、人民日报社等13个单位共同发起、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机关报和其他报社联合举办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闻摄影大赛”,将征集党的十四大以来各地摄影工作者拍摄的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特别是表现具有时代特点的英雄人物、先进单位、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反对腐败、扫黄打非等内容的新闻摄影作品。


第8版(摄影)
专栏:致富之路

养猪还看咱妇女
陕西省西乡县近20万的妇女有50%是家庭养殖能手。在县妇联的组织下,已有36061名妇女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涌现出467户养殖大户。畜牧总产值达977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列全省前茅。其中妇女功不可没。
左图:妇女养猪专业户在市场上交易小仔猪。
陕西省西乡县供销社李庆摄影


第8版(摄影)
专栏:人间真情

心系大众解病困
今年春天,四川省西部几个县的育龄妇女接受了四川绵阳电子仪器厂提供的先进B超仪的计生检查,从而结束了几十年来手摸查孕的土方法,大大减少了计划外怀孕,保障了健康,促进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依靠科技进步,使广大农村育龄妇女得到最先进、易接受、安全方便的技术设备的检查”,一直是绵阳电子仪器厂厂长傅玉瑞和全厂职工的努力目标。20多年来,他们由一台废旧的超声仪器改造成我国第一台B超仪,到90年代可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的“华西”牌900型B超仪,以及正在研制开发的“彩超”,都凝聚着他们对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关心和责任。傅玉瑞心里有一笔国情帐:我国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20万个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承担全国人口95%以上的医疗保健任务。但装备落后、资金短缺,进口B超仪买不起更使用不起。只有靠发展民族工业,生产符合国情、服务大众的国产B超仪。为了真正做到服务农村,他们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B超诊断技术普及推广网络。为了方便全国9万家计生委基层站,他们又开发了重量轻、功能全的交直流两用便携式B超。
“华西”人就是这样逐步实现着服务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目标的。
四川绵阳图片报社申荣摄影
上图:傅玉瑞(右)带领厂技术人员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查。
上图:川西农村育龄妇女在接受B超仪诊断。


第8版(摄影)
专栏:来自基层

“山创学校”女教师
秦岭深处的陕西省镇安县女青年邓学莉用养猪、栽天麻木耳获得的收入办起了私立免费的“山创学校”,有9名山娃子就读这所学校。最近,当她得知5公里之外的农民李广平8岁的儿子李后举聪明可爱却上不起学后,就翻山越岭把孩子背到学校教他识字。
左图:邓学莉背着孩子在途中。
下图:世代文盲的李广平抱着儿子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陕西省商州市邹绍信摄影


第8版(摄影)
专栏:农村新貌

集市变了样
又值春耕好时节,河南省洛阳市郊区科协和基层乡镇2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农贸集市,设立咨询台、科技书籍台,进行新品种推广、经验介绍等便农科技服务。从那一双双如饥似渴求知的眼睛里流露出当今农民寻求科技致富门路的热情和渴望。
上图:这位农民终于找到了高产稳产抗旱短秆新品种“四不像”高粱。
河南洛阳日报社武全旭摄影


第8版(摄影)
专栏:来自基层

乔国珍与山里娃
在太行山革命老区山西省武乡县一个偏僻山庄刘家咀村,有一位因公受伤双腿致残的乔国珍,在他25岁时就办起了家庭学堂。25年来,他默默无闻为山里娃奉献自己的一切,培养了几百名有用人才,有的上中专,有的上大学,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
他是教师,但更是家长,每日为学生洗衣、做饭、治病、打针,和学生们一同生活。
有人问他图了个啥,他回答说:“只图咱山里娃学点文化。”
左图:乔国珍给学生上课。
右图:乔国珍给学生做饭。
山西长治日报社岳峰摄影


第8版(摄影)
专栏:边疆采风

乌兰牧骑一朵花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支历时40年的文艺轻骑队——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文化工作队”)。他们一直驰骋在118万平方公里的农牧区,把歌舞送到草场、蒙古包和牧民的心田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种子播撒到牧民的文化生活中。多年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对乌兰牧骑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周恩来生前曾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邓小平亲笔题词:“发扬乌兰牧骑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乌兰牧骑队员没有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以四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实践,谱写出了雄浑、壮美的华章。
草原成为乌兰牧骑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牧民火热的生活成为乌兰牧骑艺术生命的源泉。乌兰牧骑是内蒙古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也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花。
达·阿拉坦巴干摄影
上图:在牧场为牧民说唱好来宝。
右图:乌兰牧骑演员在美国演出之余为观众签名。
左图:在蒙古包内为牧民演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