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立足市场看优势
——海南昌江县委书记龚旭光访谈录
鲍洪俊吴刚
龚旭光,44岁,曾任乡党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1995年2月任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昌江县是一个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县。为了尽快脱贫致富,这里的历任领导办厂开矿、建港捕捞,想尽了法子。1995年2月我上任之初,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昌江优势很多:矿产丰富,且不乏高品位的富矿;日照充足,适合发展热带农业;海岸线52公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热带原始森林国内少有,旅游景点独具特色。现实逼着我思考,资源丰富的昌江为何找不到现实的致富路?
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我渐渐明白:要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难的是先开发什么,从哪里突破。办厂开矿、建港捕捞,需要耗费大量资金,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这些昌江尚不具备,硬要上,只能事与愿违。面对众多资源优势,决定开发次序,关键要看两条:一是市场需不需要,二是条件是否成熟。市场不需要,你的优势再大,也无商品价值。倘若市场需要,但无起码的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准备,开发转化也是一句空话。结合昌江的实际,我发现昌江的第一资源优势,是热带农业资源。只要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帮助,昌江的老百姓就能在丰富的土地上种出西瓜、菠萝、芒果等走俏岛外市场的热带瓜果,确保“当年投资,当年回报”。基于此,我向全县干部群众提出了“面向市场,发展两高一优热带农业”的经济发展路子。
全县干部群众乘势而上,采取“公司+农民”、“机关+农民”、“干部+农民”等形式,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筹集近1亿元资金,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工程。全县建起8万亩芒果基地、10万亩甘蔗基地、10万亩冬季瓜菜基地、6万亩热带经济作物基地。热带农业基地的规模效应又引来了20多家海内外客商汇聚昌江搞农业开发,形成昌江的农业开发热。1996年,全县农业产值、农民纯收入均比上年增长两位数以上。老百姓抛下了办厂开矿的梦想,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变成了致富的舞台。(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踏实奔小康
——江苏新沂市委书记郭希忠一席谈
李仲春苗加清
46岁的郭希忠,曾在徐州市委机关工作,先后担任过科长、副局长,1990年任铜山县委副书记、县长,1995年初,调任新沂市委书记。
几十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只有真正做到求实务实,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有所建树。县(市)级的领导干部虽然整天与基层打交道,但如果下基层都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同样也会有脱离实际的危险。到新沂以后,我看过一些材料,也听过一些汇报,进行过一些座谈,但更多的是走上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厂矿车间,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用5个多月的时间,全方位了解了新沂各方面情况,为下一步决策的有的放矢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新沂的实际,我市要在1997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清楚把握农民目前的富裕程度,制定实实在在的帮扶措施无疑是关键之着。1995年以来,我们对全市农民逐一调查,建立奔小康立项达标档案,详尽登记了每户现在的生活水平,具体致富项目,以及达小康的目标、差距,部门帮扶措施等等。我们根据农户实际,围绕着“激活家庭经济细胞”这一要求,帮助他们从各自最熟悉、最拿手、最容易做起的致富领域选项,并确定应该达到的规模。每年两次,每次组织千余人进村入户对农民的致富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然后由农户签字盖章,村级申报,乡级审核,市级验收。这样做的结果,不光是为农民真正达小康提供了保证,更为重要的,是把全市的所有农户,都纳入到我们党委政府的视线之内,使我们各级干部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态,明了他们的要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同时还避免了干部的浮夸作风,也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带领他们致富的信心、决心、诚心,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实现小康必须靠实在的工作。为了切实加快小康建设的进程,我们在工作机制上,实行“三方保一块”的做法。市几套班子成员作为一方,每人都要挂钩负责一个乡、一个厂和一个重点项目的工作。乡镇党政一把手是另一方,明确他们的年度工作目标,同时也提出明确的奖惩要求。市属各职能部门是第三方,把奔小康的各项任务与所在单位挂钩,每一部门负责帮扶发展一个项目。从每一项具体服务做起,不达小康不脱钩。这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村这一块尽快达小康。
求实,求实,再求实,将是我做人与从政的终生追求。(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夯实法治根基
广华
普法,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工程,它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见效缓。多年来,一些地方或急功近利,企望毕其功于一役;或漫不经心,流于形式走过场;或抓一阵放一阵,紧一阵松一阵。如此这般,自然收效甚微。
衡阳市的全民普法教育则克服了上述种种弊病,他们没有停留在开大会、发文件、提口号等一般化的动员号召上,而是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与每个公民切身利益挂钩的严格制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辅之以有力的监督保障机制;一环紧接一环,丝丝入扣,从而提高了人们学法的自觉性。
而一项好的制度或措施的推行,关键还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率先垂范、真抓实干。衡阳市在普法中要求普通公民做到的,干部必须首先做到,且要做得更好。这种自上而下将干部与群众一道纳入考核范围的做法,既体现了公开和公平原则,又在无形中凝聚了民心;既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换,又形成了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和办事的良好氛围。
普法是法治的基础,它旨在将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到法律上来,进而使法律真正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个根基夯实了,不仅有助于法治的整体推动,亦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目前,全国已进入“三五普法”阶段,各地不能因为前一时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而放松普法工作的力度。普法乃至法治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尚需不懈努力。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追求卓越
——纪少华印象
贺永强
1997年初春,国家电子工业部披露: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分量的财务软件公司仅存10余家,北京唐朝电子集团赫然在榜。来自政府部门的权威消息,令人们对这家创办才3年的财务软件公司刮目相看。
盛名之下的唐朝公司总经理纪少华,中等个头,显得有些消瘦,往人堆里一站,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然而就是这位毕业于吉林大学电子专业的哈尔滨姑娘,胸中却蕴藏着锲而不舍、滴水石穿的自信与力量。1988年,她大学毕业,带着当一名科学家的理想,来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以后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她了解到原有的财务系统严重滞后与缺乏规范。她想,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在飞速发展,可财务系统工程如此不配套,怎么行呢?就这偶然的一念间,改变了她人生的轨迹。她萌发了要编制一套实用的财务软件,为国民经济发展效力的想法。
说干就干。1993年初,她和丈夫姚健——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工程师,变卖了所有的家当,开始筹划新技术项目的研究。
这时候的纪少华,可谓身无分文。为了投入全部精力研究开发,她和丈夫不得不辞去原有的公职,成了科研个体户。这个令旁人惊讶的举动,实质上是一个热爱科技的青年展示的一腔豪情。纪少华说:“奋斗者的脚下坎坷不平,我宁愿独步荆棘。”
的确,生活让她饱尝了艰辛。由于夫妻双双辞去公职,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没有了,又被迫从原单位的职工宿舍中搬迁出来,纪少华第一次体验了缸中无米,灶下无煤的窘迫,也看到了旁人的冷眼。那段日子她压力极大,夜不能寐。但她没有时间去多想结局会如何,她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干。
她的公司终于挂上了牌子,名字是她给取的,为什么叫“唐朝”呢?她说这个名字寄托着她作为一名炎黄儿女继往开来的干劲。她还说,中华民族的许多鼎盛时期,比如唐朝,科技事业令世人瞩目,不少先进的经验传到了世界各国。而当今带动了全世界科技进步的电脑革命,却最先来源于西方。每个中国青年都应该感到压力与挑战。她说,赶超是她最大的目标。
追求卓越的渴望和敢于开拓的性格,在纪少华这个知识女性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认为活着,就要有追求,就要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而拼搏,这样的生命才是美好的,而生命,正因为有了这种美好的追求才显得辉煌。
纪少华成功了!命运之神好像对她格外垂青。辛勤耕耘,使她在财务软件的土壤里撒下的种子,经过心血汗水的滋润哺乳,终于生根、开花、结果了。
1993年12月,唐朝公司CBA财务系统软件研制成功并通过专家评审。在评审报告中,专家们称它“开创了财务软件新纪元”。
面对成绩和奖牌,纪少华没有陶醉,她清醒地知道计算机行业的强烈竞争与高速发展。“如果一个人被这种时代的潮流所抛弃,他的一生注定会暗淡无光,悲惨凄凉。”纪少华常常想起当代计算机大王比尔·盖茨的这句话。(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365个周末
刘杰陈伟唐世民
3月8日,安徽萧县光荣院的孤寡老人像往常的周末一样,一大早就起了床,等候着“亲人”的到来。
不一会儿,一支身着警服的队伍,带着各种树苗和花草,来到了老人们面前。走在队伍前面的是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队长文震、教导员唐世增、副大队长况保华。他们向老人们一一问候之后,就和干警们一起,按照花匠的指点,翻地挖坑,栽植花木。
况保华告诉记者,整整7年了,这不过是他们在光荣院度过的365个周末中平平常常的一个。
老人的一句话,引出了一个雷打不动的服务日
7年前的一个周末,刚组建不久的交警大队第一次来光荣院慰问,大家忙里忙外,说说笑笑,与老人们相处得热热乎乎。临走,一位老人无意中说了一句:“来看俺的也不少,可一趟两趟就不来了。”这话令当时任一中队队长的况保华为之一震:这些孤寡老人,都是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作为人民警察,我们有责任长期帮助他们。经过一番思索,他把与光荣院建立警民联系点的想法汇报到大队,文震当即赞成:好事要办好,关键在坚持!
干警们当即买来铁锹、镢头、扫帚等,选出办事认真的许峰任“劳动班长”,从此把光荣院的脏活、重活全包了。1991年春节前,光荣院新建了4幢房屋,到处是垃圾烂坑,干警们连干5个周末,才清完整平。他们还垒起五角形的花坛,花2000多元买来铅笔柏、木棉树、月季、广玉兰,把庭院装扮得如同花园。
寒暑易节,干警们更是牵挂着孤寡老人的冷暖,何时送煤送面,哪位老人易犯病,心里都有个谱儿。节假日,干警们想得更周到:中秋节送月饼白糖,国庆节带酥糖水果,元旦每人订个大蛋糕,过春节老人好吃的多了,就每人送个小寿糕,外加南方的时鲜水果。怕老人孤寂,干警们还常常请来县梆子剧团,或是自编自演些小节目。久而久之,老人与干警彼此成了亲人。春节前,老人们兑钱偷偷做了面锦旗,委托能走得动的10多位老人,一路放着鞭炮,颤巍巍地送到交警大队。
7年里,365个周末成了365个里程碑,警民关系不断加温升华……
一支队伍和一群老人,共同撑起一片文明新天地
当记者穷追不舍地搜集交警大队为光荣院所做的好事时,教导员唐世增却道出了几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为孤寡老人、革命前辈尽了一份心,但我们从他们那里获得了更多更多!”
原来,光荣院23位老人,每人身后都有段催人泪下的光荣史、血泪史。
7年来,大队招聘了7批干警,他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到光荣院听老人讲传统,为老人献爱心。城里长大的刘建峰,以前在家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18岁当上交警,处理违章者反被人熊哭。刚进光荣院,他还不乐意来,听老人讲了几课,又跟战友一起干上几场刨地掏粪的苦活儿,整个人就变了样。值勤中,他送迷途儿童,处置事故,救助伤员,样样都干得投入。年轻干警们都说:“过去只在电视、电影、报纸书本上看到革命故事,如今亲耳聆听,心灵受到震动,老一辈革命者献了青春献生命,俺有啥理由不好好干好人民警察这一行呢?”
交警大队还结合光荣院活动,强化队伍建设,跟每个干警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状》、《文明执法责任状》,发给每个干警一本《拒贿登记簿》,各中队还制作了“廉警录”警示板,“贤内助”、“廉内助”活动开展得更是有声有色。各中队的爱民竞赛,博得群众的拍手叫好,一中队在城区,长期战斗在红绿灯下,为过往行人和车辆排忧解难;二中队在黄口重镇为小学创办警钟杯,年复一年对小学生作安全教育;三中队在交通要道巡逻,风霜雪雨中向危难者伸出援助之手……
记者看到,在交警大队办公室里,有几本厚厚的记事簿,上面记载着这样几组数字:全大队7年中拒贿、拒礼总额达29万多元,接受赠旗赠匾262面(块),感谢信155封。
走进光荣院又走出光荣院的干警们,和革命老人一起,用双手和心灵共同撑起一片精神文明新天地。(附图片)
安徽萧县的交警们在听光荣院老人姜芷贞讲革命传统。武正润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不孤村的女孩们
本报记者罗昌爱
记者走进广西上林县白圩镇不孤村,不经意间便发现,这里没有一个游荡在校门外的“小保姆”、“小劳力”、“小放牛”,村上的女孩们全都在学校读书。女孩们不管是上学还是回家,脖子上总是整整齐齐地系着红领巾。午间,还见一些女孩坐在村口的大榕树下看书做作业。“我们村从来没女孩中途辍学!”退休回村的老师周承信谈起女孩读书情况如数家珍:只有398口人的不孤村,如今在校的30名大中专生中,有13个是女的;48个中学生中,女的24名,刚好占半;57个小学生中,女的28个。
在村民周树全家里,记者见到主人一家生活十分简朴,房屋是土改时建的老房子,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村民告诉记者:周树全有个女儿,还在念高中时,母亲便双眼失明,周树全也体弱多病。1992年,女儿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村委主任周大荣(现已病故)找上门来,把200元钱塞到周树全的手中。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你10元,我5元,一下筹集了5000多元。周树全脸上挂着泪花,把女儿送进了大学校门。
不孤村不少人家已经盖起了漂亮的楼房大院,但相当多的人家还住着破旧的老房。村委会的同志告诉说:盖了楼房的家庭是孩子早已学成毕业了;还没有盖的,多半由于把钱投到让孩子受教育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周传寿扳着手指算了算:不孤村农民家庭每年至少将1/4的收入投入教育。近些年来,不孤村每年投入教育上的费用至少都在20万元以上,多的一年高达50万元!不孤村已拥有156名大专生,平均每4个农民中有一名大中专生,这对于一个为摆脱贫困而奋斗的山村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一方平安从何来
——衡阳市推行全民普法教育纪事
贺广华蒋中任
衡阳市郊区有个凌塘村,以产葡萄闻名远近。5年前,有个村民首次从外地引种100株葡萄,尚未挂果,就被人一夜之间全部砍倒。那时候,人们种瓜栽果,往往喜在枝头,忧在心头,为防偷盗哄抢等,不得不“守在田头,睡在园边”。
如今,村民法制观念强了,社会风气变了,瓜田李下,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这些年,凌塘村已栽了1000多亩葡萄、柰李等,瓜果飘香时节,却无需人看守;外地商贩进村采购,也从未发生缺斤短两等欺诈行为。
凌塘村由乱到治的变化,是衡阳市依法治市、大力推行全民普法教育初见成效的一个缩影。
一个地方,如果治安不好,社会则无宁日。衡阳市着眼于长治久安,推行全民普法教育,为依法治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90年代初,衡阳这座历史悠久、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湘南重镇,一度形象欠佳。一些恶性案件,曾震动全国。
京广铁路线上,不法分子公开抢劫等案件一年多达上百起,以至于“火车好坐,衡阳难过”一说风行全国;107等国道沿线,擅设关卡、敲诈勒索成风,令过往司机胆战心惊;农村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失控,极少数地痞流氓横行乡里……
人,无信不立。那时候,衡阳人外出甚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衡阳人;一座城市,也无信不立。那时候,很少有外商前往这片“内陆的开放前沿”地区投资办厂。
“衡阳市的改革开放形象,再也不能被极少数害群之马糟蹋了!”1993年夏,衡阳市委新的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市委书记颜永盛为此愤而拍案。
一浪高过一浪的持续“严打”和铁路、公路、农村治安专项治理,令不法分子无处藏身,人民群众拍手称快。重点打击过后,市委一班人马不停蹄,进工厂、串农家、走街巷,深入治安“老大难”地段,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相当多的公民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违法不懂法,犯罪不知罪”的“法盲”现象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以“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为己任的市委新班子,在1993年9月至12月,连续召开15次研讨会,寻思长治久安之策,出台了以“创建社会治安模范市”为目标的依法治市方案。一手抓治理,明确规定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治安总责,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一票否决”;一手抓普法,大力推行全民普法教育,让广大干部群众成为学法、懂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明白人”。
没有普法“绿卡”,不得任命、就业和办证——这项与公民切身利益挂钩的举措,将过去“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1994年7月,衡阳市委书记颜永盛在全市干部大会上郑重宣布:实施普法合格证制度和持普法合格证办事制度。
根据规定,全市举凡干部选拔任命、待业人员就业、农民外出打工、个体工商户办证以及转干晋职等,都必须通过法律培训考试,取得市依法治市办统一印发的普法合格证。不合格者一律不得任命、就业、办证等。
为防止走过场,衡阳市设置了严格的考试、发证、验证制度。考场对外封闭,对号入座,舞弊者取消考试资格;考试合格后,还要审查其在本年度内是否受过党纪、政纪处分,是否受过刑事、治安处罚等,凡有以上情形之一者,即使通过了考试,也不发放普法合格证。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则办事先验证,无证不办事。
这一制度的要害之处在于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挂钩,从而将过去“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一时间,人们涌向市里各大书店及书摊,抢购各种法律书籍。市依法治市办编印的《法律法规必读》教材,更是热门读物。
在校中小学生,也纳入了普法的对象。他们打破常规,自编法制教材,从1994年下学期起,在全市城乡小学三年级以上班次中开设法制必修课。这一开全国风气之先的举措,使全市百万青少年从小就学到了较为规范系统的法律知识。
各级领导干部更是带头学法,依法行政。现任衡阳市市长陈安众获有法学硕士学位,仍在任命前的去年底参加了普法考试。他说:“在衡阳,谁也绕不过这一关,我也不例外。”据介绍,近两年来,衡阳市人大先后延缓任命了31名法律考试不合格的拟任县(处)以上干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
普法不仅是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法治目标的一部分。衡阳市百万公民法律意识与素养的提升,为社会安宁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屏障
一个地方,如果正气不彰、邪气盛行,社会则无安宁之日。衡阳市从90年代初治安恶化的不堪记忆中吸取教训,坚持不懈抓法治,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京广铁路衡阳段恶性抢劫早已彻底根除,107等国道平安畅通,全市近百个治安失控村面貌一新……衡阳,终于从北京抱回了“全国普法先进单位”等奖杯。
据衡阳市政法委介绍,自推行全民普法合格证制度迄今,全市累计已有100余万人参加并通过了普法培训考试。随着越来越多的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增强,这里出现了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的好势头。
——乡村械斗、邻里纠纷少了,戒赌去邪、浪子回头的多了。耒阳太平圩乡从前常常与相邻的悦来乡为用水发生械斗。通过普法教育,两乡达成了共创治安“绿洲”的协议,先后修成了连接两乡的“团结路”、“友谊渠”,消除了隔阂。去年8月遭遇干旱时,两个乡农民主动互送“风格水”,一时传为佳话。祁东农民邹禄清过去嗜赌成性,弄得家无宁日;他在小学读书的孩子上了普法课后,回到家里宣讲法律知识,做父亲的幡然悔悟,戒掉了这一恶习。
——目无法纪、以身试法的少了,见义勇为、挺身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多了。与5年前相比,全市刑事发案率呈持续下降趋势,治安、民事纠纷大大减少。见义勇为等先进人物不断涌现。
——有法不依、渎职弄权现象少了,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日益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衡阳市依法治市的重要目标是把各项事业纳入法制轨道,为此在全国较早地实行了人大代表评议与监督制度,凡发现有违法问题的单位,首先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凡发现有违法行为的个人,无论涉及到谁都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据了解,近3年来,全市有27名县(处)以上干部受到法律制裁。
良好的治安环境,为政通人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3年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2.7%的速度增长;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2.55亿美元,列湖南省前茅;粮食连年丰收,总产量已跃居全省第一位;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74元。(附图片)
衡阳市党政领导干部参加法律考试。左柏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