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非洲粮食增产
去年产量达1.294亿吨比前年增产28.62%
新华社阿比让3月31日电(记者王文成)据最近出版的《青年非洲经济》半月刊援引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统计,1996年非洲粮食产量达1.294亿吨,比上一年增加28.62%。
据统计,非洲地区的小麦增产幅度最大,为2230万吨,比1995年的1350万吨增长65.2%。其中北部非洲地区小麦总产量约为1650万吨,比上年增产760万吨。南部非洲地区去年小麦产量达300万吨,比上年的230万吨的产量增长30.4%。
去年非洲稻谷产量达1620万吨,比上年的1450万吨增长了11.7%。去年非洲其他粮食作物产量为9080万吨,比上年的7270万吨的产量增长了24.9%。
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非洲仍有一些地区粮食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中部非洲的大湖地区。这一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到战乱和难民潮的严重影响。


第7版(国际)
专栏:经济札记

  未雨绸缪
张亮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日前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即由5.25%提高到5.5%。这是两年多来美联储首次提高短期利率,各商业银行也闻风而动,纷纷将其优惠利率从8.25%调高到8.5%。
美联储这一决定的用意何在?按照它自己的说法,采取这一行动是由于“需求持续强劲,越来越加大了经济中存在的通货膨胀失衡的危险性,而且最终会损害经济的长远增长”,因而需要采取确保低通货膨胀下经济持续发展的“谨慎步骤”。
由此可见,美联储这次提高利率是“未雨绸缪”之举,它的担心与忧虑不无道理。去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3.9%,大大超过了美联储确定的“理想目标”。官方新近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经济增长依然比较强劲。2月份失业率降至5.3%,建筑开工率猛增12.2%,工业生产上升0.5%,消费物价指数上涨0.3%,1月份和2月份零售额分别增长了1.5%和0.8%。
美联储认为,目前美国经济中的一大忧患是需求“过热”,而需求过热势必驱使企业扩大生产和增加雇员,工人也会要求提高工资。这虽然可在短期内加快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会由于通货膨胀形成更大压力,进而导致整个经济的恶性循环,所以从长远来说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70年代,美国已有过这样的前车之鉴。正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美联储决定提高利率,以促使消费需求和整个经济增长适当“降温”。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利率提高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存款利息会相应略有提高,坏处是需要多付房屋、汽车和信用卡贷款利息。
这次提高利率在人们意料之中。近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多次发表讲话,暗示要提高利率,而且还转弯抹角地向火热的股票市场泼冷水。但是,由于这次提高利率的幅度很小,对经济的实际影响恐怕是微不足道的。如果达不到预期目的,过一段时期后可能将再度提高利率。
调整利率是美联储宏观调控美国经济的有效手段。美国的这次经济复苏即将进入第七个年头,已超过了战后前8次的平均复苏期(50个月)。此间经济界普遍认为,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格林斯潘“未雨绸缪”的做法最为关键。也正因为此,虽然白宫已三度易主,但连续干了9年半之久的格林斯潘至今仍然“稳坐钓鱼船”。


第7版(国际)
专栏:

  “火星有生命说”证据不足
据新华社伦敦3月30日电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今天报道,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认为,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火星上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
会议在美国休斯敦市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逊宇航中心举行。该中心去年8月曾宣称从一颗陨石中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或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这一消息引起很多科学家的质疑。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的可靠性,航天局从该陨石中取出一些试样让其他科学家验证。
在这次会议上,没有一个分析过试样的科学家认为陨石中存在生命活动的痕迹,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一陨石中几乎不可能存在过生命。


第7版(国际)
专栏:

  遗传工程油菜可制作塑料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据外电报道,英美科学家们用遗传工程培育出一种油菜,可作为天然的塑料来源,用来制造各种塑料用具。
目前从石油中合成的塑料很难降解,所以废弃塑料制品泛滥成灾,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而油菜中提取的塑料能够被自然界的微生物很快分解。英国杜拉姆研究小组的成员凯兰.艾尔伯博士说,如果把生物塑料埋入地下,6个月后就会完全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塑料聚合物在油菜的叶子和种子中生长。科学家预言,它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日本增税“软着陆”
本报驻日本记者张国成
日本政府酝酿了两年之久的提高消费税,4月1日零时起正式实施。日本政府是在1989年4月正式开始实施消费税的。这次提高消费税,税率从3%提高到5%。这一措施使日本的整体消费和服务价格提高了2%。与8年前首征消费税时相比,日本人相对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既没出现税率提高前的抢购;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交5%的消费税,掏钱就是了。
日本人之所以能以平常心对待这次增税的直接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这次增长的幅度并不大。据测算,标准的工薪阶层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年收入在700万日元来算,一年将因此而增加的支出为3.7万日元,可以说是百姓可以接受的。第二,政府在增税前通过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介,对为什么要增加消费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取得了国民的理解。第三,政府对增加消费税可能造成的问题事先采取了措施。应该说,这次增税是日本整个税收制度调整的一部分。从1995年起,日本已率先降低了大约3.5万亿日元的所得税和居民税,从而减弱了国民对增加消费税的反感心理。与此同时,政府还拿出1400亿日元,作为“临时补贴”,支付给低收入者、65岁以上老人等,保证这部分人的生活不致因增加消费税而降低。
从这次日本顺利提高消费税,还可看出类似的事情已很难再成为日本政党之间政争的工具。去年大选时,一些政党曾企图以反对增加消费税取悦选民,获取更多的选票。最大的在野党新进党在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反对增加消费税。社民党领导人也提出暂时搁置增税议案。但是皆未出现预期的结果。人们认为,这反映了选民的成熟;也标志着50年代开始的日本对抗政治的结束。摆脱了党争的工具地位恐怕也是消费税得以顺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间接原因。
日本为什么要增加消费税?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政府日益膨胀的财政赤字已到了威胁日本经济顺利发展的地步。1980年,日本政府财政赤字仅有70万亿日元,到1996年度已达到了276万亿日元。如果再加上地方财政赤字,到1997年度末将达到521万亿日元,要超过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不立即进行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财政改革,到2025年日本将出现“国家总破产”。据测算,仅消费税增加2%一项将给国家财政带来一年5万亿日元的收入,多少可以缓解一下严重的经济形势。
这次增加消费税,还表现出日本政府意在进一步改变日本的税收结构:即缩小直接税,增加间接税。目前,日本税收的主要成分是所得税,但人口日趋老龄化,劳动人口在不断减少,所得税收入日趋减少。据最近的统计,目前日本的劳动人口比上一年同期减少了10万人。与其让所得税收入这样自然地日趋减少,不如索性由政府来合理地降低一些,与此同时,相应增加消费税,使全社会成员共同担负国家税收。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看,日本的消费税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很可能还会再增加。(本报东京3月31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澳安捷航空公司在沪设办事处
本报讯澳大利亚安捷航空公司3月29日在久事复兴大厦开设了上海办事处,并宣布安捷航空直飞上海的航线将于今年6月8日开通。正在上海访问的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出席了办事处的揭幕仪式,中国冶金部部长刘淇、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里克·史密斯、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华君铎等也出席了仪式。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说,安捷航空在华的这一重要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澳大利亚与中国在贸易和旅游方面的合作。中国是澳大利亚在本地区重要的经济伙伴。在过去的三年中,澳大利亚和中国之间的航空客运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本合成诱导癌细胞“自杀”药物
据新华社东京3月31日电(记者乐绍延)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和相模中央化学研究所的专家发现,从鱼油中提取的物质二十六碳烯酸(DHA)能诱导癌细胞“自杀”。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向白鼠的大腿上移植入肺癌细胞。一星期后,他们把含有DHA成分的“人工细胞”从白鼠的动脉处注射入白鼠体内。结果,白鼠体内大部分癌细胞“自杀”死亡。
据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教授吉川敏一介绍,人们在以前的研究中已发现这种“人工细胞”与抗癌药物混合在一起能治疗肝癌,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只用“人工细胞”治疗癌症几乎没有副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疗法。


第7版(国际)
专栏:

  要想预防冠心病 多吃果菜少吃肉
据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据外电报道,最近英国举办了一次由医生、营养学家以及其他有关专家参加的全国心脏病研讨会。专家们认为,英国人喜吃牛肉、少食蔬菜和水果,是他们冠心病发病率位居世界前列的主要原因。
心脏病专家德斯蒙德·朱利安认为,英国人多得心脏病与吃蔬菜水果少决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科学道理的。调查结果表明,英国人吃蔬菜和水果的量仅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人的1/2,不到希腊人在这方面消费的1/3。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因此心脏病发病率也较低。
专门研究心脏病发病率的米歇尔·马默特说,人所共知,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种丰富的维生素,有证据表明,维生素C和E有助于防止心脏病。他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多吃蔬菜和水果可全面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心脏病的死亡。他指出,试验表明服用维生素药物对死亡率没有影响,而且有证据表明增补维生素A和贝塔胡萝卜素反而会增加心脏病和肺癌的危险,对吸烟者来说更是如此。


第7版(国际)
专栏:

  “园田杯”国际时事竞赛结束
本报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和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园田杯”国际时事有奖竞赛活动,于3月28日在北京举行了抽奖仪式。
本次活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主办。自1996年3月开始,至今年2月底结束。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学者研究X射线激光获突破
今年准备向“水窗”波长冲击
本报伦敦3月30日电记者李文政、科技日报记者毛黎报道:英国卢瑟福实验室日前宣布,中国青年科学家张杰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利用该实验室的激光器轰击钐材料靶,获得了波长为7.3纳米的X射线激光饱和输出,创造了X射线激光饱和输出最短波长的世界纪录,它为人类最终获得波长为2.2—4.4纳米的“水窗”X射线激光的饱和输出奠定了基础。
激光自50年代末问世以来,获得波长在2.2—4.4纳米的X射线激光输出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如达到这一波长,激光就具有无损耗穿透水分子的特性,它能在自然状态下研究碳基生物样品,帮助人类解开生命之谜。因为这种无损耗穿水的特性,2.2—4.4纳米波长被人们称为“水窗”波段。目前,X射线激光饱和输出最短波长的世界纪录为15.5纳米,由美国人在3年前所创造。要实现“水窗”波长饱和X射线激光,输入能量需高达1万焦耳以上。权威人士曾认为,在下世纪建成更大规模光学激光器以前,人类不可能获得波长短于15.5纳米的X射线激光饱和输出。
张杰教授同其领导的来自英国四所大学的同行采用新技术,在输入能量仅为150焦耳的情况下实现了波长为7.3纳米激光饱和输出,打破了权威们的“断言”。他们的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他们的下一目标是波长小于或等于5.0纳米的X射线激光饱和输出,准备在今年年内向“水窗”X射线激光的饱和输出发起冲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