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商榷

  谈知识劳动者的职业道德
陈林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尤能凸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鉴于知识劳动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世界科技革命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有必要讨论知识劳动者的职业道德问题。
知识劳动并非完全等同于脑力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劳动呈现出一种普遍脑力化的趋势,体力劳动的范围越来越小。然而,并非所有的脑力劳动都是知识劳动,比如自动化工厂的技术操作。知识劳动是对知识的创造、转化、传播和储存,其对象和直接结果是知识或知识的物质载体,而不是物质产品。知识劳动的从事者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家,二是技术人员。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技术人员也相应地分为工程技术开发人员和文化产业从事者两大类。因此,单就概念而言,似乎把知识劳动的从事者称作“知识劳动者”,要比“知识分子”更确切。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不断拓展,是知识劳动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的深刻根源。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社会发展的每阶段、每一方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参与,甚至直接就是科技进步的一种结果。现代世界,科技发展表现为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齐头并进,共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新的飞跃,同时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随之,新技术被运用于几乎所有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部门,覆盖三大产业。农业和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已改变了社会生产的整体面貌,服务业特别是交通业、通讯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技术引进,更是不断地把人们引向新的世界。今天,“科学不科学?”已成为人们接受一件新事物或反思一种旧传统时的第一反应,成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之一。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前资本主义农业经济是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劳动经济,工业革命以后形成了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资源经济,而今,一种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知识经济已经崛起。知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而劳动力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以及资本优势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知识劳动直接作为最大的资产成为主要的价值来源,产业优势和产品价值主要决定于知识劳动者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比尔·盖茨何以成为世界第一富豪?就是因为知识的力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随着知识劳动的经济功能不断扩展,社会价值观念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知识的可贵性日益突出,尊重知识的观念也将越来越深入人心。
知识劳动既然不同于物质劳动,它的职业特殊性就决定了它比直接的物质劳动有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一般职业道德,在这里还有其特殊的要求和侧重。
知识劳动者尤其要保证自己劳动手段和劳动成果的纯洁性,不能剽窃仿冒。对知识的直接剽窃或偷梁换柱,只有知识劳动的从事者才能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精通该项知识的专家才能承担,并且,这个剽窃的过程还往往游离于一般法律条文所能制约的范围之外,因此,它更加要求道德自律。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法的教育与宣传,把保护知识产权纳入法律的轨道,让人们有章可循,严格遵守。
知识劳动者必须养成良好的学风文风,慎言谨行,以公正负责的态度、科学客观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对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因此,知识劳动者既要敢于肯定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要充分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学习别人的长处。对于学术问题的不同看法,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创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鉴于知识劳动的结果愈益巨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影响着社会的价值规定,其职业道德要求应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识劳动者的社会职能分为促进物质生产和提高人文素质两种,决定了知识劳动者的社会责任感也有着两种体现形式:其一,科技工作者应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社会运用。正如一位科学家指出的: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其二,文艺工作者要有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使命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创造思想,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的社会效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从事知识劳动还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能只沉湎于狭隘的物质享受,而应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追求和更高尚的理想境界。当然,知识劳动者是社会中人,其为人处事自然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在道德水准上也不应过分苛求。但知识劳动既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知识劳动者就应该遵守其特殊的职业道德规则。这就像我们要求售货员微笑服务,却不要求炼钢工人微笑作业一样,每一项社会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要求。在这一点上,知识劳动者不能责人详而待己廉。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邓小平发展哲学研讨会概述
李军民
最近,陕西省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会在西安召开了“邓小平发展哲学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看法。
与会学者首先对邓小平发展哲学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力求给予一个明晰的、准确的界定。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在具体表述上也略有差异。
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发展哲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时代性,即充分反映了和平和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因而认为:邓小平的发展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邓小平的发展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观。
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的发展哲学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势必有一个理论思维的问题,必然有一个哲学指导的问题,这就产生和形成了邓小平的发展哲学。
与会学者比较集中地讨论了邓小平发展哲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的发展哲学最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点: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中国的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另一种观点认为,邓小平发展哲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中心论;发展阶段论;发展动力论;发展环境论;发展机遇论;发展台阶论;发展非均衡论;发展协调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邓小平的发展哲学的基本理论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应着力于哲学层面的概括;二是应遵循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逻辑的角度,都应置于邓小平发展哲学的首位。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邓小平的发展哲学概括为:发展求实论;发展主题论;发展中心论;发展协调论;发展动力论;发展转型论;发展价值论;发展主体论。
在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对邓小平发展哲学的特点作出了以下的概括:一种是求实性,实践性,独创性;另一种是时代性,求实性,辩证性,可操作性。
与会学者还认为:研究邓小平的发展哲学,不仅应认真研究邓小平的著作和观点,而且应着力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以便人们对邓小平发展哲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在讨论邓小平发展哲学的核心思想问题时,与会学者认为,邓小平强调经济中心论,但绝不是经济唯一论,按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也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因此,邓小平发展哲学的核心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开卷有益

  重视近代妇女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妇女史》评介
李忠东
马庚存著的《中国近代妇女史》一书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妇女史的著作。
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国近代妇女政治运动史、解放运动史,这对于适应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时代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范围应是相当广阔的,除了中国近代妇女的政治运动,还包括中国近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结构、妇女社会生活、妇女社会作用等。该书从整个社会史的角度,比较全面地研究中国近代妇女问题。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为历史线索,论述和探讨了鸦片战争与中国妇女、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维新变法与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经济近代化与产业妇女、义和团运动与中国妇女、20世纪初中国知识女性的启蒙与成就、同盟会女会员的反清活动、辛亥革命中的革命妇女、民国初年先进妇女的奋斗和新旧势力较量中的妇女运动、“五四”运动与妇女解放新时代的开端,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妇女的历史发展进程。读者可以从妇女史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该书还反映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史料,丰富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如近代妇女对禁烟运动的支持、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拐卖中国妇女出洋即罪恶的贩卖“猪花”问题、维新女志士的社会实践及女性对维新的同情与支持、近代女工及其生活与反抗斗争、近代女子兴学、武昌起义中的妇女军、民初女权运动与参政组织活动、民国妇女兴办实业活动等,还有近代妇女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等。在历史的论述中对中国近代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妇女人物作专门介绍。
对学术界一些争论或正在争论的问题,该书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太平天国时期的妇女运动是否为一场解放运动问题,作者认为:“解放”泛指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对照太平天国妇女的各方面生活实际,应当肯定她们解除了许多束缚,得到了若干自由,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因而称当时的妇女运动为“解放运动”是恰当的。对于中国社会近代化与产业妇女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爱国工商业者把创办女子工厂、培养女工作为实业救国的重要措施,对激励农村妇女和其他非职业妇女走向社会、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起了积极作用。许多妇女由此谋得职业,“能自立自养,不专仰食于男子,并使其道德知识日进,多有兴家强国之志”,从而推动了妇女解放。中国近代产业女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19年已有35万人,成为中国近代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以深刻的影响。显然,这些认识比以前学术界论及女工问题时只谈女子遭受压榨的命运而忽略女工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意义,前进了一步。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开卷有益

  《谢叠山大传》评介
田居俭
俞兆鹏著的《谢叠山大传》近日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谢叠山,名枋得,号叠山,是南宋的爱国志士、学者和诗人,其道德文章,与宋末元初反对民族征伐和民族压迫,并以身殉节的英雄文天祥齐名,历来被誉为江西和中国历史上两座爱国主义的丰碑。在神州大地上,文天祥是妇孺尽知的。相比之下,谢叠山则鲜为人知了。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俞兆鹏三十年如一日,充分占有资料,反复研究谢叠山的一生,继出版《谢枋得年谱》之后,又推出了第一部反映谢叠山生平的专著,使读者得以通过这部传记,接受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人们读了这部传记便会发现,该书是一本史料确凿的信史著作,凡是书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都能经得起查考。该书各章的注释和传主年谱简编、古今地名对照索引、主要参考资料目录等附录,便是明证。因此,读者可以通过传主的生平,正确了解谢叠山生活的时代,了解宋元之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宗教等社会状况。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思考
王文学
内容提要:生态环境的破坏,始于人类农耕的初级阶段;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标志着农耕文明走向成熟阶段。建设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农副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实现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把经济、生态、社会之间的效益结合起来,使农业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
经过漫长的岁月更替,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农业逐步走上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征途中,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很需要加以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增强保护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才能使其健康地发展下去。
农耕史的反思
最初,人类与大自然是“和睦相处”的,人类以生态中的一员而存在。自从人类举起第一把农耕的镢头,生态环境便开始遭到破坏。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农耕的历史愈久,生态环境的破坏愈严重。从我国来看,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生态环境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黄土高原曾经是一个林草茂密、山清水秀的地方。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称黄河为“河”,只是到了唐代以后才被称为“黄河”。当年,黄河两岸数十里之内“树木参天”。那时,黄土高原还是“绿色高原”,只是到了近代才变成童山秃岭。在春秋战国时,陕西省榆林县乃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牧草王国,如今沙区竟占了70%。黄土高原还曾是一个水源富集区。据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称,“山西泉水之盛,可与福建相伯仲”,有的“泉出岩顶,悬流千尺”,有的“大旱不涸,隆冬不冻”。但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开发耕作土地,山西大片森林逐渐消失,使有的水量锐减,有的夏涌冬枯,有的断流枯竭,乃至出现今天“万泉无水”的境况,当年的稻田大都变成了旱地。总之,黄土高原几经沧桑变迁,森林资源所存无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黄河,又给子孙后代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自西汉(公元前206)至1949年的2155年中,黄河决口1500多次,涉及范围北达津京、南抵江淮,而引起了社会动荡,史不绝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治黄工作,虽耗资数十亿之巨,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黄河水患。有些地方生态恶化的势头并未得到有效的遏止。据资料介绍,目前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16亿吨之多,致使黄河下游河床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淤积抬高,威胁着黄淮海平原成百座城镇、近亿亩土地、上千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水患”为伍的另一个灾难性后果是“水荒”,即干旱。就连过去经常闹“水患”的黄河下游,近几年来也频频出现“水荒”。黄河断流次数已逐渐增多,断流时间提前并延长。1980年以来出现黄河河床干裂。1995年黄河断流时间长达4个月之久。缺水不再是潜在危机,而是一种现实,尤其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愈来愈突出。
纵观我国农耕史,由于过度的垦殖,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满目青山成了童山秃岭,清清绿水变为滔滔黄河,将黄土高原的肥田沃土,切割成千沟万壑。这不仅严重威胁当地的农业生产,而且危及当地的生存与发展。由此反思,根治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其青山绿水的本来面目,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一项历史性的艰巨任务。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追溯我国的历史进程,我们的祖先在咀嚼生态恶化的苦果之初,就开始了治山治水的斗争。从唐太宗到清圣祖,整治黄河历时数千年,但它依然裹挟着泥沙滔滔东去,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依然有增无减。新中国建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把治水治旱同治山结合起来,致力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不少成功经验。山西广大农民边开发边治理,避免了对大自然的不合理索取,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既培养了可再生资源,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保证了农业的丰收。但是,从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治山治水的实践看,凡是依靠局部、零散治理的地方,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且其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凡是实行连片治理、规模开发的地方,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山西安泽县几十年来,治山不止,森林覆盖率达到48%,大片森林涵养了水源,改善了生态,产生了独特的区域性“小气候”,形成了“树多—水多—草多—畜多—肥多—粮多”的生态经济发展链。我国人民治山治水的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措施得力,山可以变青,水可以变绿,贫水区转化为富水区还是有可能的。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进行了农业生态区建设的探索,突出抓了三大工程,正在取得明显效果,应引起人们重视。
一是绿色工程。人们常说,山水相依。有了青山常在,才会有绿水长流。要在更高的水平上治山治水、根治水患,必须把林草业视为一个特殊的产业来抓,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来实施。不少地区坚持经济林、用材林、防护林一齐上,有的还以经济林为主,初步建成了林、果业基地,从而构筑农牧结合配套的生态农业区,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是旱作工程。黄土高原的坡耕地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而黄河泥沙的一半左右也来自坡耕地,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因此,近几年来,黄河地区大搞以机修梯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同时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秸秆还田等旱作农业配套技术。还把旱作农业技术用于退耕种林种草,尤其是发展径流果园,形成了以保护基本农田为中心的粮、林、草相嵌式的大生态农业的格局。这种生态环境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墒,天旱地不旱,有效地保证农业丰产。
三是节水工程。黄土高原是一个严重贫水区。发展节水农业,一方面可以减少水源的浪费,缓解工业与农业、生产与生活用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水土流失(山区节水农业尤其如此),降低了生态农业的成本,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先后推广了管灌节水和滴灌、渗灌等技术,使农业节水由传统意义上的浇地向浇作物过渡,由在井灌区使用向整个水地面全面推广,保证了作物不断增产。同时,节水等工程的实施,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全国不少地区把农牧结合起来,发展复式生态农业作为突破口,大搞生态农业建设。从发展方向看,像辽宁省本溪市等地区那样,把生态农业建设推向以城市为单元的更大范围,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发展生态农业的途径与方向
生态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要不断加强全国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正在顺应这一根本要求,它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精华技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生态的良性循环,把经济、生态、社会之间的效益结合起来,使农业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过去,人们提出在山区治县之要贵在富民,富民之要重在治山治水。不会治山治水,就不能治县富民,就不是合格的领导者。从今天看,生态环境是农业的生命线,生态农业是人类的生存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农业是建立在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基础上的商品农业,否则,生态农业就不能持续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远大的目标,如果不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便将一事无成。生态农业也是这样,因其实践者、创造者是亿万农民,如果不与其利益结合,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其发展也难以持久。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坚持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遵循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经济效益之中。这就要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实行农业产业化开发。要通过大规模、大批量的农业开发,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目标,尽可能地延长生产链条,使每个链条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都根据自己的实际,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事实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另一条重要的途径是,把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链科学地结合为一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一方面可以多层次地综合利用各种生态系统的生物产品,创造出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商品,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优化组合”而形成投入产出链或加工链,促使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更趋科学、合理,使各种有机物和废物得到多层次利用,产出更多的生物产品,使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资源—商品—资源的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商品农业、市场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吸收多部门、多学科的领导和技术骨干,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生态学、系统工程等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总体规划。制定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要同实施“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要和综合治理统一起来,和脱贫致富、奔小康规划统一起来。各地都应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同步进行。农业部门作为政府组织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职能部门,要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做好生态农业规划的实施和推广工作。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各有差异,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样板,取得经验后,大面积推广,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把生态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阶段。建设生态农业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应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法制轨道,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人们应当认识到,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既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过程,也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它能够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正因如此,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据预测,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生态世纪,它将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文明的新纪元。我们应大力建设以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文明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以迎接生态世纪的到来。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开卷有益

  《法制宣传学》简介
徐国喜
为适应普法学习与宣传的需要,喻毅、赵英华著的《法制宣传学》已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专家学者撰写和出版了不少法律著作,如法律基础、专业法律,刑法、民法、经济法,法制建设等等,但是,尚未见法制宣传学的著作。法制宣传学是当今社会科学中属于法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边缘法学范畴,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
该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话形式,在概括吸收历史和现实法制宣传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法制宣传,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科学地位、功能作用、决策方法,初步阐述了法制宣传学的基本原理,勾画出了法制宣传学的基本轮廓,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该书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发议论,而是理论紧密结合实际,与当前正在进行的“三五”普法宣传联系较紧密。现在,全国正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为此,该书还收录了“三五”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文件,并对“三五”普法宣传教育作了比较全面论述,分析了“三五”普法宣传教育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保障措施、组织领导,提出了提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要求组织干部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树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奉公守法的观念和品质,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培养和提高依法管理各项事业的能力,使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有法可依,各项工作管理走上法制轨道,努力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所有这些对于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