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信笺传播致富经
郑法魁黄廷栋
近日,河南省鄢陵县大马乡新庄村花卉专业户吕明迁又到邮局寄走了24封来自全国各地的“求技”信。近3年来,他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求技”信240余封,每信必复。
吕明迁是养花世家,当地闻名的“养花状元”。报纸杂志上介绍了他的事迹,外地许多贫困户和花卉爱好者纷纷来信“取经”或登门求技。开始,他对所有的来信一一回复,后来又将自己养花致富的经验打印成册,凡来信者,他都无偿寄上一份,并附上一封短信给予鼓励。江西省兴国县残疾青年邓金章辞别家人,来到吕明迁家中求技。在吕明迁的悉心指导下,短短半年时间,邓金章便掌握了60余种常规花卉苗木的培育技术。回到江西后,他利用吕明迁提供给他的花木种苗,开办了一个小型花木场,并以花木场为基地,带领周围12名残疾贫困青年走上了养花脱贫致富路。3年来,吕明迁垫付资金不下3万元,间接或直接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求技者200多名。如今,这些人中有16人办起了小型花木场,绝大多数人走上了致富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汕头农村电话普及率高
新华社讯(记者罗艾桦)广东汕头市“电话村”已增至90个,“电话村”电话普及率在70%以上。
在特区农村,“信息就是财富,电话即文明生活一大标志”的现代意识正日趋强化,不少农家装机踊跃。
为了将电话尽早送到千家万户,汕头市邮电部门先后投资7亿多元用于加快农村线路规划调整,扩大农村营业场地和对原来村镇交换机进行改制。目前,全市农村电信已全部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形成立体电信网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谷城铺开绿色致富工程
本报讯春节前后,湖北省谷城县抓住冬闲有利时机,全面发动,迅速掀起“绿色致富工程”建设高潮,以此构筑跨世纪财源,为2000年后的经济发展蓄足后劲。
谷城县建设“绿色致富工程”,重点建设高效经济林基地,实施县委制定的优质茶叶基地10万亩、板栗基地20万亩、水果基地20万亩、药杂基地10万亩的“1221工程”。石花镇连片开发5000亩杜仲基地;城关镇新开发标准茶园1150亩。冷集镇建成万亩绿色企业基地。目前,全县投入劳力12万人,投工250万个,完成板栗基地2.2万亩,茶叶基地7550亩、水果基地2900亩、药杂基地1.08万亩。
在建设“绿色致富工程”同时,谷城县把新基地开发与老基地管理相结合,对老基地普遍进行一次全面抚育管理。谷城还把营造与改造相结合。官坊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搞野生板栗嫁接,建立优质板栗基地。现已完成1000亩板栗基地砍刺草任务,为今年春嫁接优质板栗品种做好了准备。目前,全县老基地抚育、改造已达21万亩。
(帅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齐齐哈尔水利投资多元化
新华社讯(记者王瑞光、吴晓东)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建设投资新机制,形成了争取国家投入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增加地方投入建设骨干工程、动员农民投入搞配套建设的水利投资新格局。
齐齐哈尔市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市委、市政府把搞好水利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摆上日程,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广辟资金渠道,努力增加水利投入。每逢春秋两季,全市日出工达50万人参加农田水利建设,仅去年全市就打井2.5万眼。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棉花高产研究基地建成
本报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棉花高产生理机制研究,最近在新疆兵团农一师三团全面启动。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新疆自治区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塔里木农垦大学联合承担,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漠边缘的三团,光热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着种植棉花得天独厚的优势。该项目将重点从水、光合作用、营养、肥料等方面研究皮棉单产180—200公斤的理论依据,总结出一套可操作的棉花高产栽培模式,以便在全国推广。(王建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西海固地区出现农机热
新华社讯(记者宋兆凡、刘泉龙)过去常常为备粮度春荒而犯难的最贫困的西海固地区的农民,如今大批脱贫,并掀起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潮。
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该地区农机销售系统共出售价值千元以上的主机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835台(件),比1995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前些年,农机销售旺季一般在每年的春季发放支农贷款时,如今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去年粮食丰收以来,买主明显增多,销售量占全年总数的80%。特别是南部6个贫困乡镇的购买者大幅度增加。这说明农民的手头宽裕了,农民个人购买农机的比例提高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光明温暖孤老心
江苏泗阳县众桃电管站为孤残老人送光明,春节前夕,该站挤出1000余元资金,组织电工顶风冒雪无偿为全镇五保户、残疾人、烈军属架上了电线。瞧,当前进村六组五保户史家明家电灯亮起来时,老人家深情地拉住电工的手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用上电,感谢共产党,感谢电工师傅!”庄学君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潢川卜塔集镇是个闻名遐迩的花木之乡,农民种植花木已有近400年历史。全镇花木、盆景、根雕生产专业户有8000多户,有200多个属类2000多个品种,年产值1亿多元。图为奶庙村花木专业户正在制作动物造型。陈柏松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观念变路子宽
——山西省阳泉市扶贫攻坚记略
笑中绘纪
位于晋东娘子关内的阳泉市,辖盂县、平定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到1995年底,尚有人均年收入850元以下的贫困村101个,3.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千元以下欠发达村180余个。1996年,市委、市政府派出由834名各级干部组成的第八批农村工作队,进驻到313个村子。他们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仅一年,就有108个村农民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占35%;达到950—1500元的有143个村,占46%,80%的村摆脱了贫困。脱贫幅度之大,是前几年所没有过的。
选好领头雁
这些贫困乡村过去经济发展缓慢,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地处边远山区,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思想守旧,组织涣散。相当一部分村、班子散、集体空,“一间破房子,一张破桌子,书记兜里装着一个大戳子(公章)”,形成了没人管事,无钱办事的局面。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历史和现实使市领导深刻认识到,贫困乡村穷就穷在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好的领头人。市委明确决策:扶贫先扶党支部,关键是选好“领头雁”。
盂县上社镇上庄、上社、中南、白藏、下南、上鹤山、张城堡7个贫困村,支部班子中大多数是扫盲文化,年龄70岁以上的就有2人。由于班子软弱无力,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以市劳动局副局长、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王斌玉为队长的驻镇工作队,经过调查摸底,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大胆启用能人。把思想解放,有开拓精神,又肯实干的年轻同志放到领导岗位,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一个月亮胜过满天星星。记者在盂县上社镇白藏村看到,41岁的党员白玉冰,原来是个个体户,有文化,又有经济头脑,他接替75岁的原支部书记后,一上任就首先拿出自己的积蓄,带领村民修起村前的拦河大坝,在去年百年不遇的洪水面前,保护了600多亩粮田;接着,他和全家带头捐款,发动全村群众集资,用3个多月时间在穷山沟建起了二层教学楼;为了加快全村经济发展,他又拿出4万元作底垫,创办了以村为主体的、由70多户村民参股的股份制茶几加工厂。
按照驻上社镇工作队的路子,全市有664名年富力强的党员充实到各贫困村的领导班子中。五架山村经过调整后的党支部“一班人”,组织全村剩余劳力,开采加工铅矾石资源,全村集体经济一年收入300多万元,人均收入增加1000元,分别比上年提高2倍和1.7倍。
出路在于开发
在过去的10年里,阳泉市在扶贫中投入了大量的钱和物,的确为贫困村办了许多实事。但相当一部分村,扶贫款花光了,贫穷依旧。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扶贫方式,从救济资助式转向开发式,真正提高贫困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困境。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驻村工作组,通过深入调查,摸清情况,积极帮助干部群众找准贫穷的根子;从各村实际出发,引导大家选好脱贫的路子;积极协助各村搞好发展规划、骨干培训,主动帮助多渠道筹措急需资金,促进滚动发展。平定县马山乡改道庙村,是全市最贫困的村之一,150户人家分散在方圆10多里的20多个小山沟里,1995年人均收入仅有772元。这里山高沟深,适宜发展林牧业,但群众手里没有钱。去年这个村将市总工会驻村工作组帮助筹集的1.6万元资金,用于发展养羊,集体个人一齐上,只一年时间,养羊达900余只,人均2只。去年,这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0元,实现脱贫。据统计,去年一年,阳泉市重点扶贫攻坚乡村,在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打井977眼,蓄水池81座,新增水浇地1.6万亩,先后新建和救活企业148个,发展果园近1.3万亩,养羊、猪8万多只(头)。为加快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扶贫工作社会化
在扶贫攻坚阶段,政府行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决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要更多地引进市场机制,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现扶贫工作社会化。
盂县仙人乡仙人村是一个有1500多口人的大村,又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村里虽有白云石矿资源,宜林荒山面积广阔,但因集体没有经济实力,村民只能望山兴叹。石店煤矿则是一个集采煤、炼焦、化工于一体的老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去年他们自愿结成帮扶对子,组成股份制合作公司,由石店煤矿出资金、出技术管理人才,利用仙人村的劳动力、场地和丰富资源,联手开发5个项目。形成双向驱动利益共同体。当年即完成预整地工程500亩,种植果树350亩,木材林300亩;扩建后水泥厂销售收入100余万元。今年五项工程全部完成后,仙人村年人均收入可超2000元。民营企业家赵义忠,在全市山区投资300余万元,救活两个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新办了一个企业,仅就业劳动力就达300余人。
仙人村与石店煤矿联手发展的做法,开阔了阳泉市扶贫攻坚的视野,从农村、城镇、工商、贸易……一个全方位社会化扶贫攻坚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今日阳泉,到处都使人感到一种向贫穷宣战的气势,向小康目标进军的气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市场风云

  为什么砸了呢?
编辑同志:
我是北京市远郊延庆县的一个农民,去年玉米不好卖,别人告诉我搞特种养殖可挣大钱,把玉米转化成肉食品,就比卖玉米利润高多了。
我们几个人合伙养了三批鹧鸪鸟,它属于野生珍禽,据说专家对它的营养价值给予了肯定,认为是人们改变肉类结构的最佳选择。结果我们养了两个多月,连设备带流动资金花了近7万多元人民币。鹧鸪鸟一天天大了,长势喜人,可是市场不像预测的那样广阔,鹧鸪鸟很难卖出去。8000多张嘴,一天比一天吃的多了,室内温度需要30多摄氏度,要吃的、要烧的,我的钱花光了,贷款没有希望,就这样,多年积攒下来的钱,就像打水漂一样没了。
人们常说,要想致富离不开信息。为什么别人靠信息挣了钱,而我们却砸了呢? 北京延庆县胜利街农民王玉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学会给信息“体检”
“为什么别人靠信息挣了钱,而我们却砸了呢?”这个问题提得好!说出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兄弟面对市场时的疑惑。
“要想有钱花,信息大把抓”。“要想发家致富,必须信息引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农民对信息越来越重视。信息可以致富,已经成为许多农民的共识。但是,并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致富。信息也有正确谬误之别。所以,面对纷至沓来的信息,农民兄弟必须设法提高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能力。就来信中提及的鹧鸪鸟来看,也许它的营养价值正如专家所言,是改变肉类结构的最佳选择,但是我们在养鹧鸪鸟以前,还应该考虑,它的这种价值是否已被社会所认识,它的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如果得到一条信息,不管正确与否,一股脑儿采用,势必事与愿违。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由于所学知识及所处环境的限制,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分辨信息的能力也相对较差。有些信息到了农民那里,已经过时,有些甚至有误。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政府职能,给农民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和信息服务,使他们尽可能减少盲目性。
迅速致富,恐怕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巨利必有巨险相随。现在,有些农民在采纳信息时,只注意那些可带来丰厚利润的信息,往往忽视了微利信息。大部分的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仍很薄弱,这样,一旦遇险,后果严重。事实上,微利信息、微利产业同样可以致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也就是说,即使像卖浆、磨刀这种不起眼的行当,也是有钱可赚的。2000多年前的这些例子,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手记

  正是春运大忙的季节,不少民工又进城打工。可有些地方却借此机会,沿路设卡乱收费——
收费?凭什么!
本报记者高云才
虽然是艳阳高照,车窗外的寒风依然势头不减。我们乘坐的“皖K11625”号大客车刚刚驶离安徽界首市来到河南沈丘县境内,就被两位身着公安制服的人拦住。
“停车收费!”为首的一位站在车门旁说道:“你们都是去北京打工的,有打工证吗?如没有打工证,现在补办,每张打工证交40元。现在都下车,查打工证。”
抬腕看表,时针指向2月17日8时32分。
我们这辆汽车从界首出发,目的地是北京。大客车的前玻璃窗上赫然贴有“太和——北京”的字样。怪不得马路上的这两位一口咬定我们都是去北京打工的。
环顾我们这辆车,共有乘客51人,两人挤一个卧铺,走道里还坐满了人,拥挤不堪,显然是超载;车内臭脚丫子味夹杂着浓厚的烟味,直呛鼻子。车上的人绝大部分是打工或走亲戚的。
我一看这阵势,急忙走下车,向这位为首的亮出身份,并要求他说明查打工证和收费的理由。
他把我引到一辆没有公安标志的白色微面里,拿出一沓复印的文件,有劳动部、河南省劳动厅、沈丘县劳动局共三份文件,讲的内容都是要求各地管理好当地的民工流动秩序的,没有文件说明要在公路上设卡查外地过境客人是否有打工证,并要求以此为名办打工证、收取手续费的。这位为首的公安同志在我的追问之下自称名叫张建立。
看到他穿的军大衣袖子上并没有配带“公安”字样的袖标,我便问道:“你是劳动局的,还是公安局的?”他说他是公安局治安科的,协助劳动局办这件事。
问他们在此办理打工证有无法律依据和法定效力?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等我回到车上的时候,发现另一个人已经在看似打工的乘客身上每人要了1元钱了事。我问车上的乘客这钱是以什么名义收的,乘客说不知道,反正走哪儿,都有要收费的。
还有一名民工说:“就是有钱,也不能补办打工证,他们开的打工证在北京根本就不管事。”
我们这辆大客车在沈丘折腾了约半小时,才被放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笛子“吹”来富裕乡
余庆丰
位于南岳衡山脚下的湖南省衡山县师古乡是远近闻名的富裕乡,这里的人平纯收入大大高于邻近的乡村。该县县长邹大华告诉我们,这是笛子“吹”出来的富裕乡。
师古乡制造笛子、箫、二胡等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江永、新坪、大塘等7个村共有1200多户从事竹笛、二胡的生产,每年有1500多万支竹笛、箫,400多万把二胡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远及俄罗斯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一些精明的村民看到经营笛子利润丰厚,便在上海、广州、桂林、乌鲁木齐、西藏等地设立了摊点,专门从事批发零售。该乡农民王炳炎夫妇在广西南宁设立了批发点,每年往返三四次,年收入可达8万元。
春节前夕,笔者来到师古乡,只见一幢幢崭新的红砖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走进小楼,家家户户机声轰鸣,房前屋后堆满了竹子,男女老少忙着锯竹、刨光、钻孔、上漆,一根根金黄的竹笛摆满了一间间小屋。村民赵和坤告诉我们,他家4口人,从1990年开始学做笛子,平均每天可生产200支,年收入达数万元。前年,他花了1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三层的红砖楼房。赵和坤指着自家和村民们那一栋栋装修得漂亮而又气派的房子,自豪地说:“我们是靠做笛子致富的。”
去年,全乡仅工艺品一项的总产值就达4000多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

  ’96各省(市、区)农村经济十件大事
浙江
1.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总产突破15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亿公斤,晚稻单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2.永嘉、武义、磐安、云和四县摘掉贫困县帽子,提前一年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
3.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蓬勃发展,共建设园区227个,面积25.5万亩,投入资金2.6亿元。
4.改革水库建设投资管理体制,实行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自行管理的办法进行水库建设。
5.优质早稻选育获阶段性成果,选育出三个品系的优质早籼米,优质早稻选育居国内领先水平。
6.各山区县利用独特的优势发展高山农业,已发展3.5万余亩高山蔬菜基地。
7.全省耕地基本实现了动态平衡。1996年,耕地净减少量从上年的26.5万亩下降到6万亩,降幅达77%。
8.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上交国家税金跃居全国之首。
9.1996年开始实施海水养殖“246”工程。全年海水养殖面积超过80万亩,产量逾37万吨。
10.供销社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兴办食用菌、蔬菜、茶叶等生产示范基地5万亩。 (《浙江日报》供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江苏农话增长超过市话
新华社讯(记者华惠毅、廖原)江苏省邮电事业持续快速发展。1996年,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新增容量103.1万门、农村电话新增容量128.4万门;市话用户新增57.6万户,农话用户新增64.6万户。农话容量和用户的增长均首次超过市话。
据统计,去年全省邮电业务量比上年增长32.9%,达到96亿元,主要通信网的规模、容量、科技含量和用户数均比上年有了明显的扩大和增长。
目前,江苏农话局用交换机容量超过10万门的县级局达8个,农话年放装号超过1万号线的局达21个。杆线到村已在全省全面展开,并迅速向自然村延伸,全省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32844个,为1997年实现全省村村通电话打下了良好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