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

  生活的歌者
——版画家曹美的艺术之路
力群
曹美是一位继承了中国新兴木刻传统,沿着现实主义道路行进的中年版画家。30多年来他勤奋探索,用汗水灌溉了他每一个时期的版画禾苗,终于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曹美1962年于山西艺术学院毕业后即入伍,他在部队紧张的战斗生活中,一手拿枪一手拿木刻刀,部队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源泉,而他的作品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部队火热的战斗生活。当曹美还未参军之前,于1962年在山西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作为毕业创作就刻出了山西最早尝试水印套色的处女作《马蹄莲》,显示了他在艺术上的才华。这幅木刻不论构图、刀法、色彩、黑白的处理都令人感到新颖、独特。
他创作的黑白木刻《休息的时候》,以其取材的别致和表现的生动而赢得观众的赞扬。1964年当我在北京《第三届全军美展》中看到这幅作品时,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它发表在我当时主编的《美术》杂志上。这里表现的是部队火热的战斗生活的一个侧面,但却充分反映了战士生活的活跃和欢乐。这张木刻荣获第三届全军美展的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8年曹美由部队转业到山西,被安排在专业创作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了新的艺术生涯。他刻苦努力,沿着现实主义道路,接连创作了很多反映为别人不注意的日常生活的具有诗意的作品,其中《雪中情》、《早春》、《春到黄河》等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雪中情》这幅木刻以一种童心表现了小姑娘对于小鸟的爱。下雪后,小鸟们无处觅食了,小姑娘在林中扫出一块空地,以谷米喂鸟,引来了一群从树上飞下来的小麻雀,富有一种童话般的美的意境。除此之外,他的《早春》、《春到黄河》、《清水上高塬》、《黄河滩》、《晨》、《月到中天》、《瓜乡》都为我所喜爱。
总之,曹美始终没有远离人民生活,始终没有丑化怪化人民形象,而能坚持中国新兴木刻之现实主义传统,力求歌颂人民美好的生活,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实属难得。曹美的木刻有一种厚重的朴实感,从而形成他特有的风格,并洋溢着乐观主义的健康情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美感。他的木刻大都有山西的地方特色,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和情趣。这都是值得赞扬的。(附图片)
黄河滩(版画)
雪中情(版画)


第11版(美术)
专栏:品艺录

  一种新探索
白煜章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冠先生经过长期摸索,创造了把书与画同等布局的“书画合璧”形式,可谓另辟蹊径。
王冠先生早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后从事美术和书法创作、美术出版和组织领导工作多年,不仅是一位美术活动家,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书画家。他在创作上注重继承民族艺术又不断追求创新。近几年来,他探究“书画同源”的艺术源流,尝试把中国画和书法融为一体,以书法为主配以绘画合璧,营造了诗情画意的艺术新境,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王冠一改自古以来中国绘画上以书法题款、题诗,把书法在画面上置于次要地位的传统格式,而使书与画相辅相成。如同舞台演出载歌载舞一样,在同一张宣纸上载书载画,妙趣横生。
原始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的,经过演绎变化,书与画互为依存、互为作用、互为映衬的功能特征并没有改变,尽管绘画和文字有时被人们习惯地看成是两件东西。应该说,王冠先生对书画同源的历史研究和对书画异源同流的分析与认识是颇有眼力的。闻一多先生曾在他著名的《字与画》这篇论文中指出:“就中国的情形论,文字最初虽非十足的绘画,后来的发展却和绘画愈走愈近。这种发展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和绘画本身的发展过程完全相合。两个阶段(一)是装饰的,(二)是表现的。”王冠先生创造的“书画合璧”艺术,其主要特点是以淡画浓墨的形式来表现,通过合璧的构图来强化书与画的艺术美,从形式上讲,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色调对比手法,首先是一幅淡雅的画面,然后以浓墨行笔于画面之上,字与画的色彩对比谐调。其次采用多样对比手法,即依书与画自身的常态,又依形象的变化而变化;即用浓缩之笔,又点夸张之墨。
王冠先生的“书画合璧”,探索了书画艺术美的新领域,成为社会主义书画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株奇葩。(附图片)
寒山春雨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家独白

  画家独白
崔子范
有人说“画家就是要表现自我”,我看这话也没有错,但要知道“自我”来自“大我”,来自社会。“自我”必须以了解社会,了解现代绘画创作的现状,了解人民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为前提。例如花鸟画,不仅仅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更要给人以启迪,启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激发人们不断上进的健康情操。和山水、人物画一样,花鸟画也应在其他门类所不能取代的审美功能中,不断强化自身,使观众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崔子范谈艺录》,近日已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

  民族艺术家潘天寿
张正恒
今年3月14日,是民族艺术家潘天寿100周年诞辰。
潘天寿先生(1897—1971年),浙江宁海人,是我国杰出的中国画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他从教50年,先后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杭州艺专(国立艺术院)、东南联大、英士大学、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担任过教授、系主任、教务长、校长、院长等职务,并于1958年被原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
中国画论,素有人品重于画品之说。所以李叔同大师说:“应使文艺以人传,莫使人以文艺传。”其弟子潘天寿遵行不渝,奉为他做人治学的行为准则。他给我们国画班上课时,多次讲到《左传》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三不朽思想,他认为这是中华民族个人修身、立本、报国的优秀传统。他自己对此身体力行,注重人品道德的修养,做好教书又教人的工作,这便是他立德的表现。他终身从事美术教育,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国画作品,这便是他为国家为民族立大功的突出表现。他的学术著作,见解独到,精辟绝伦,创立了许多爱祖国、爱民族、爱传统艺术的名言精义,这便是他为子孙后代立言的具体表现。
潘先生在艺术创新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品与画品的高度统一。能将其本身精神的至大、至刚、至正之气,和对祖国、对民族、对生我养我的本乡本土的热爱之情,充分表现在其画作之中,甚至对画中的小花小草,也赋予了他那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高尚品格。
二、他对“师造化”的运用与众不同。许多人的画大多还受自然物象之约束,很少能发挥出画家主体精神的作用,而他却能以“宇宙在乎手”的主宰自然之精神,去任意安排物象,重新塑造物象。
三、在布局时,特别注重画面气势的经营和虚实的运用。其用虚的目的是为了显势,用实的目的是为了造势。所谓得势时满纸气机流畅,失势时面目全非,其关键即在于此。因此他的画常常是构图新奇,气势宏大,独臻于神妙之境。
四、他的画不仅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能做到“画中有书(法),书(法)中有画”。由于他的书法功力极其深厚,因此画上的线形笔态变化十分丰富,具有雄健、苍厚、刚直、圆浑、生辣、凝练等多种审美情趣,使所画之线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铁之重而有其秀,可以说已达行笔用墨之至境。
五、他的画哲学意味极强。布局中的“虚实变化”、“大小搭配”、“疏密组织”、“粗细交错”、“左右平衡”、“上下掩映”等等,都能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处理得十分恰当,十分得体,表现出极为自然,极为和谐的韵律之美。
…………
潘先生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从24岁登上讲坛,就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
为建立中国画的教学体系,他提出了“坚持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走自己的道路;坚持以民族传统为基础,正确理解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坚持广博的文化修养,全面理解中国画的传统要求;坚持人格教育,学画先学做人;坚持分科教学,全面培养各科人才”等五项基本教学原则的主张,并实施于中国画系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全国的国画教学有很好的影响。
潘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大画家,他不仅在艺术上有非凡的创造,在教学上有特殊的贡献,在理论研究上也是一位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研究精深,著述宏富的艺术理论家。
1926年他30岁时撰写的《中国绘画史》,是我国美术院校最早编写的绘画史,论述极为精辟,在画坛中广为流传,影响很大。以后又相继撰写出版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特点》、《中国画院考》、《中国画题款研究》、《花鸟画简史》、《治印谈丛》、《潘天寿谈艺录》、《潘天寿诗存》等专题性论著,在美术界有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附图片)
两堤春放碧桃花(中国画)
雨霁(中国画)


第11版(美术)
专栏:

三月(版画)杨春华


第11版(美术)
专栏:

  暖阳(油画) 赵武


第11版(美术)
专栏:

  绿雨(中国画·局部)张青渠


第11版(美术)
专栏:

  春晓图(中国画)马流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