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道德论苑

  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
刘嘉恩张永剑邓国生
编者的话:雷锋,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倡导的先进典型。雷锋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奋发向上,激励无数的人创造可歌可泣的业绩,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不断涌现。
雷锋精神具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表现出新时代中华儿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学雷锋的群众性活动的某些具体内容和形式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雷锋精神的实质没有变,雷锋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奋发前进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和开展学雷锋活动同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是一致的。雷锋精神永存。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34周年纪念日。30多年来,雷锋精神不但不会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褪色,反而更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雷锋精神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相联的,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
它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思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任何类型的思想道德,不但不能脱离现实的经济关系,而且必然要体现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要求。雷锋精神作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产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思想道德的要求。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着亿万群众破除千百年来私有制和小生产的道德观念,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雷锋那种“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正是集中体现了社会先进的思想道德,是新的社会制度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必然产生的结果。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雷锋精神在今天之所以没有过时,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同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所要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雷锋那种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一辈子跟党走的精神,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保持的政治坚定性。雷锋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在思想道德上的体现。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在深化改革、面临复杂矛盾的情况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意识形态领域,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第二,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精神,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的思想道德观念。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毫无疑问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能超越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的觉悟水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雷锋精神,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精神,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三,雷锋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精神,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的精神状态。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创业过程。雷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的可贵品格,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和进取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只有弘扬雷锋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埋头苦干、自强不息的风尚,才能有力地推动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四,雷锋那种对同志、对群众像春天般温暖,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倡导的重要原则。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在思想道德领域大力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对损人利己、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丑恶行为,坚决予以鞭挞和纠正,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雷锋精神充分体现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是雷锋精神产生的重要源头,也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发扬老红军的传统”,“要努力恢复延安的光荣传统”,要把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很明显,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决不能离开对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在思想道德上的一切吸收、借鉴和创造,也只有以革命传统为基础,才能保证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培育的结晶。雷锋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革命传统对他的教育和熏陶。入伍前,他从身边的许多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身上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入伍后,在人民解放军这个大学校里,他进一步受到了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对党和军队宗旨的深刻理解,使他更加明确了人生的意义;对张思德、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事迹的学习,使他进一步树立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信念;人民军队中洋溢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使他自觉地把革命利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等等。这些直接来自于革命传统的优秀品质,在雷锋身上成为具有现实人格化的精神力量。雷锋精神同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一致性,既说明革命传统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又说明在新形势下要把革命传统发扬光大必须大力倡导雷锋精神。
认识雷锋精神对革命传统的继承性,不能不回答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如何继承和借鉴的问题。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撇开我们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当前在我国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恰恰说明革命传统教育不能放松。在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所代表的先进思想文化与儒家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较和选择中,幻想从后者寻找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出路,只能导致思想道德体系的退化。
雷锋短暂的一生归结到一点,就是正确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雷锋精神深刻地体现了为了人民的利益前仆后继、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为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示范。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倡导雷锋精神,必将有力地抵制各种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蚀,使革命传统中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雷锋精神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道德的期盼和要求,它不仅没有超越新时期的社会现实,而且是推动党风和社会风气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在我国社会产生长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种群众基础,既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对新的思想道德选择的结果,又同蕴存于人民群众中的传统美德具有一致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扶危济贫”,助人为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优秀品质,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了拥护真、善、美,唾弃假、丑、恶的朴素道德准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他们崇尚雷锋精神,从雷锋身上不仅看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尚思想品质,而且也看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雷锋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的高风亮节是在平凡岗位上通过一件件小事反映出来的。他的是非观、荣辱观、苦乐观都是普通人经常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不是可望不可即,而是人人可以学,人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这就使得雷锋成为全社会的学习榜样,雷锋精神能在全社会得以提倡和弘扬。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雷锋精神也经历了挑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在意识形态领域,贬低以至根本否定雷锋精神的言论时有出现。然而,这丝毫淹没不了雷锋精神光彩照人的本色。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和丑恶现象,人民更加激发了对雷锋精神的向往之情。事实上,在神州大地上,弘扬雷锋精神的实践从来就没有止步。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经常性的工作;在其他各个行业和各种岗位上,以雷锋名字命名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不计其数。新形势下出现的“学雷锋奉献日”、“学雷锋义务劳动”、“岗位学雷锋”,一直到“希望工程”、“扶贫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都是雷锋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我们的社会中,谁为人民做了好事,人们就亲切地称他为活雷锋。这些事实,证明了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雷锋精神“是属于全军的,属于全党的,属于全国人民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把弘扬雷锋精神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对立起来。我们既要肯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又必须承认,学习和培养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教育程度”。在道德问题上,否定物质基础的最终决定性作用是错误的,但那种撇开社会性质只讲物质条件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人们从现实中不难发现,财富多并不意味思想境界高尚。同样,物质条件的相对落后并不能阻碍群众对先进的思想道德的追求。大量的事实教育了人们,否定雷锋精神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不仅精神文明建设受损害,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损害。
雷锋精神适应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得到丰富和延伸
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体现,有其相应的基本内涵,其影响力和生命力又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扩展的。30多年来,雷锋精神教育和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不但构成了雷锋精神与不同时期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而且不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这也是雷锋精神能够始终伴随社会前进的步伐而永不衰退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一切先进思想的延续都离不开后人的继承和创造。雷锋精神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雷锋个人思想行为的反映,而是汇聚了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的成果,凝结了无数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的创造性实践。雷锋精神的这一特点,既体现了各种先进的思想道德所共有的包容性和吸纳性,更是无产阶级思想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向一切进步的实践开放和向一切先进的事物学习,从日益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通过后人的创造不断得以丰富和延伸,是无产阶级思想道德保持自身旺盛生命力的必备条件。
雷锋精神哺育了先进典型,先进典型又为雷锋精神增添了时代光彩。仅从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先进典型看,孔繁森献身高原雪域,为藏族人民献出全部心血的事迹,给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怎样像雷锋那样做人民的勤务员树立了榜样;李国安在草原牧区二十年如一日,带着病躯为人民开出幸福泉的事迹,展示了新形势下怎样像雷锋那样艰苦奋斗的风貌;徐虎不计报酬、不怕苦累,长期坚持走街串巷为群众生活排忧解难的事迹,为新形势下怎样发扬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谱写了新篇;王廷江富起来之后,献出百万财产帮助群众共同致富的事迹,对新形势下怎样像雷锋那样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作出了回答。还有那些在国外学成之后,一心报效祖国,不计名利待遇的留学生,他们身上同样体现着新形势下对雷锋精神的弘扬。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在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中出现的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既把雷锋精神形象化、具体化了,又充分显示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们在人口多、底子薄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靠金钱振奋不了民族精神,靠个人主义凝聚不了党心民心。我们国家的希望所在,是有千千万万个像雷锋那样与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脊梁”,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代替不了的。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必将培养造就更多的跨世纪的“四有”新人,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全社会蔚成风气。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看形势的辩证法
书林
《盲人摸象》的故事家喻户晓,说明认识事物,切不可把部分当整体,以偏概全。看具体事物尚且如此,看大局,看形势,就更需要有全面的眼光和辩证的思考。
何谓形势?古时候,常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地形上的高下平险之势,以及行军布阵的阵势。我们今天说形势,多指国际国内时事及发展趋势,也指成绩、问题、内在因素、事物的发展。
形势一词,内涵丰富。形是指形象、形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已经出现,客观存在。势是指趋势、态势,虚的、看不见、摸不着,尚未成形,已有所感。形和势紧密相联。形中有势,从形可以预见到势;势寓于形,势的发展将是未来的形。对形看得清,对势就测得准。
正确地把握形势,对正确决策至关重要。把握得好,就能化不利为有利;把握不好,大好形势也有可能急转直下。而把握的前提,是正确地观察分析形势,这是我们制定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形势了然,工作方向、任务、对策、措施就容易确定下来。
坚持唯物辩证法分析形势,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矛盾方面,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考察、科学把握构成事物的所有要素及其发展趋势。讲实事求是,就不能囿于成见,“先入为主”,不能“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要全面看,看全面,认清客观事物的实际状态,把真实情况搞清楚,情况明了,才谈得上分析、判断。
坚持唯物辩证法看形势,要抓住本质,区分主次。世间万物,色彩纷呈,人若上百,千姿百态。要想不被表象遮眼,不被假象迷惑,就要在事物发展中看本质,看主流,因为只有本质和主流才反映事物的性质。要分清表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次,区别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和问题任何时候都会存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看形势,看大局,要看政治、经济、社会的主流,看主导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住大局。譬如当前的经济形势。这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在大步前进中曾一度出现的某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整个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这是当前经济形势的本质和主流,这样看,才算看清了经济形势,才能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坚持唯物辩证法看形势,要“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要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在看到主要倾向的同时,也要看到另一种倾向;在看到成绩和光明的时候,也要注意到不足和弱点;在看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也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提高勇气,增强信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势的估量,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为我们提供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范例。《决议》指出,看不到十八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来考察,才能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建设精神文明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些分析充满了辩证法,真是精辟透彻。
坚持唯物辩证法看形势,还要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用联系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形势。既联系过去,也联系现在和将来,要看发展过程。要立足当前,既看到面临的困难,又科学地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并制定改进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知形识势,见微知著,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而顺应规律,把握机遇,掌握主动,促进各项事业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强特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钟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兴起一批特区旅游城市,如三亚、珠海、深圳、厦门等。这些旅游城市以自身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为依托,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的旅游者。旅游业的发展在特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区旅游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一般城市相比,有两方面的特点:其一,经济特区人民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培育和增强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了全国瞩目的特区速度、特区效率和特区精神。但是,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影响,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的现象。其二,开放推动了特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反过来又促进了特区开放局面的形成。新兴旅游城市面对着一个庞大的游客队伍,这是一个包括境内外各种身份、信仰、素质、爱好的复杂而变动不定的人群,这就对特区旅游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因此,特区旅游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两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如何以强有力的工作去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促进特区旅游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二是在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对各种有损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腐朽东西如何加以抵制,并以积极健康的思想和科学文化建设去引导特区旅游城市休闲、度假、娱乐活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而要做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劳动者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程度。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在两个基本问题上做出不懈的努力,一是培养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二是促使劳动者“每个人能力充分而自由发展”。为此,特区旅游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如各级党组织应十分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各类企业包括三资企业中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社会活动;在领导干部、党员和群众中定期开办各种讲座、培训班,加强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坚持以高尚的信念来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使劳动者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还必须使劳动者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特区旅游城市应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无论是人才竞争机制的法规化,还是人尽其才、工效普遍挂钩等改革措施的实施,都要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坚信,随着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强,特区旅游城市建设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崇高理想的使命感、为人民服务的荣誉感、集体主义的责任感、遵纪守法的义务感等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城市的诞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而旅游城市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的需求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变的结果,因而旅游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则在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旅游城市里,我们尊重和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倡导符合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道德价值。这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显示了对人权的真正尊重,以及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同时,也体现了我们搞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态度。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认真解决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要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特区旅游城市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从治安和宣传教育两个方面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法纪法规,坚决打击、取缔黄赌毒等犯罪行为,并对旅游消费加以正确引导,对旅游项目严格审查,同时鼓励开发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的新的旅游项目,逐步建立起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有序的旅游市场,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要提高对搞活流通重要性的认识
纪力清
经济要增长,一定要搞活流通,提高对搞活流通重要意义的认识。
从“两个根本转变”看搞活流通的重要性。党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实行“两个根本转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流通的重要地位日益显著。马克思说过,流通领域即市场。搞活流通是发展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要使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就要通过市场的交换,靠流通畅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归根到底要解决好市场问题,也就是经济体制要加快向市场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完备,只有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产品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两个根本转变”。
从生产与流通的关系看搞活流通的现实性。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介环节,而社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资本的循环离不开流通,生产要素的取得,商品价值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市场流通,否则生产就要停滞。事实证明,生产越发展,社会分工越细,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对流通的依赖程度就越大;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生产的规模和速度。流通又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各自利益得以实现的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指导生产、引导消费的导向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作为商品,产品必须在流通过程中,通过它的出售来实现它的价值,取得货币这一转化形式。
从发展第三产业看搞活流通的必要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产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整个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而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必须首先发展流通产业,搞活流通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从实践经验看搞活流通的有效性。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流通抓得好,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什么时候重视抓好流通,经济发展就好。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搞活流通是搞活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从发展经济的要求看搞活流通的迫切性。在当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搞活流通,加快市场开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搞活流通,可以加速商品周转和销售,减少产品积压,加快资金回笼,从而盘活资金,减少资金的占用,促进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搞活流通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研究部署经济工作时,要把流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安排计划项目、资金投放时,要把流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增加投入,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及高科技项目的建设,同时给予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好流通,拓展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系统》评介
韦典华
日前,由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开发和研制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系统》软件,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好评。这套软件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为主线,收集了近六百万文字材料和大量图片、音像资料,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使用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检索工具和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宣传、教学和研究,起到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信息资料库和电子教科书的作用。
这套软件包括检索和教学两个子系统。检索系统分设道德理论、道德名言、道德规范、道德领域、道德范例、道德文库等六个模块,突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并汇集了中华传统美德和国外的优秀道德成果,观点鲜明,资料丰富,编排比较合理,查询非常方便。例如,《道德名言》部分精选了七百八十三个古今中外名人的三千八百多条有关伦理道德的名言警句。为了便于使用,将名言按内容划分为社会主义道德、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人生伦理道德和中华传统道德等四大类,并在人物分类中,专门列出了马、恩、列、斯,我党三代领导人,全国著名先进人物、全军英模、国内外其他名人等类型。教学系统,按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分设十五个教育专题,着重进行基本价值导向和若干具体道德观念的引导;各专题都具有教材浏览、教案编演、学习测试、使用帮助等四个功能,文图并茂、声像交融。这套软件的开发与研制成功,对于引导青年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爱国奉献、爱岗敬业、克己奉公、团结互助的时代风尚,将产生积极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