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创建文明行业示范单位连续报道⑧

  千万次耐心回答
——访广州市电信局114查号台
本报记者郑德刚
在广州市上百万个电话号码中,孺幼皆知并终日被人千呼万唤的,当属“114”。然而知道为千百万人“指点迷津”的话务员小姐姓名的,却没有几个。对普通百姓而言,“114”就是话务员们共同的芳名。
走进位于北京路的广州市电信局特种业务分局114查号台,只见14个排列有序的环形工作台前,50多位头戴耳机的话务员小姐,一边盯着电脑屏幕飞快敲打着电脑键盘,一边对着话筒用清晰而温柔的语调回答问题。
分局局长张滨介绍说,广州114查号台担负着为广州地区广大群众和大量流动人员、外地用户查询电话号码的服务工作,可以说是电信系统同社会千家万户联系最多的窗口,全台近80位话务员平均每人每月接听电话超过4万次,全台每月接听总量超过300万次,全年高达2900多万次。
对话务员来说,遇到电话用户在电信局登记的名字和实际使用的名称不符、电话转户、用户名称变更、单位搬迁,甚至用户名称地址都不详的情况时,最需要功夫。这类“疑难电话”,话务员每天不知要遇到多少个。一次,一位用户想查询位于广州市中山五路的一家口腔医院的电话,但不知道医院的正式名称,只知道这家医院旁边有一家电影院。话务员根据用户提供的情况,查出两家医院有类似的特征,但地址都不在中山五路,而那位用户执意就要找在中山五路的那家。在这种情况下,话务员不急不躁,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那家早已从中山五路搬迁到东风西路的医院。那位用户得到电话号码后,对话务员耐心、细致、亲切的服务赞不绝口。
一位姓马的女士给114打来电话,想找一家“似有耳闻”的律师事务所,但她既说不出这家事务所的名称,也不知道地址。话务员接听后,耐心地根据她的需要为她一家一家介绍,最终满足了这位女士的要求。
一分耕耘换来一分收获。114查号台之所以成为受群众喜爱的“窗口”,是这些话务员在强烈的敬业精神鼓舞下,靠硬功夫创出来的。多年来,在广州电信局和特种业务分局的重视下,查号台不仅在技术装备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而且在一系列树行业新风、创优质服务的热潮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已经在114台干了21年的查号室主任张颖贤对记者说,这些年来,114查号台在狠抓制度管理的同时,先后开展了多项围绕提高服务水平、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的活动,举办了“怎样提高服务质量,如何改善服务态度”的演讲比赛,开展“谈献爱心,评查号工作”的征文比赛以及各种座谈会、义务劳动等活动,使只有89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114查号台,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人人争先进、个个学先进”已蔚然成风。
今年25岁的邓敏怡上岗不足5年,却早已“名满天下”。小邓不仅有一手令人叹为观止的键盘操作技巧,而且把很多疑难电话熟记于胸,张口就来,她创下的月接听6万次电话的纪录至今无人可及。去年,邓敏怡全年接听次数超过60万次,差错仅有1次,远远低于规定允许的范围。邓敏怡靠什么长本事?小邓从口袋里掏出一厚一薄两个小本子,记者一翻,只见上面用工整的字体密密麻麻记录着许多实际名称与登记名称不符、群众习惯叫法与正式名称不同的对应电话号码,“这些都是常用的疑难电话,每次上街、坐公共汽车或是看电视,只要看到有特殊意义的电话,我就马上记下来、背熟。“业余时间,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记者随便一问。“我喜欢看电视广告,因为上面有单位的地址和电话。”小邓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第4版(要闻)
专栏:

  王玉福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党委书记王玉福同志(副部长级),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
王玉福同志1931年7月生于山西省汾阳县,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化工部太原化学工业公司技术副主任、山西省石化厅基建局党委办公室主任、化工部基建办公室工程组组长、煤炭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煤炭部党组纪检组副组长、中央纪委驻煤炭部纪检组组长(副部长级)等职。1985年9月他被增选为中央纪委委员,1988年8月任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同年11月调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任副秘书长,1994年4月当选为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党委书记。
王玉福同志积极投身于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他在担任煤炭部纪检组领导期间,坚决执行中央纪委常委会决议,带头查办疑难案件,敢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按党的政策办事,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纪委和部党组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4版(要闻)
专栏:

  张杰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第二炮兵后勤部原顾问张杰同志因病于1996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张杰同志是安徽省萧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医生、团卫生队队长、师卫生部部长、冀察军区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公安部队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公安部队后勤部副部长等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中央苏区参加了大湖邱坪、草台岗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他一直在冀察敌后抗日根据地担任卫生领导工作,在耿镇白求恩实习班学习时曾协助白求恩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石家庄、平津战役和解放太原的战斗。


第4版(要闻)
专栏:

  平安保险成都分公司捐资办学
本报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都分公司近日把原计划搞开业庆典的20万元经费,全部捐献给四川绵阳市北川县桂溪乡,兴建平安希望小学。(罗锐洪)


第4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育秧软盘”火洞庭
龙行才陈天威
3月26日,湖南洞庭湖畔君山农场濠河分场七队队长陈先龙,又一次来到岳阳市农机研究所,要再购买2000片育秧软盘,他3月19日买的700片育秧软盘回到家后便被乡亲们抢购一空。没想到刚过几天时间,这个所生产的育秧软盘已经脱销了。
育秧软盘是一种形似蜂窝的塑料盘。在旱土上用这种盘子育的秧苗根部带有营养土,可以直接抛掷田间定植,农民们形象地称之为“插田不弯腰,秧在岸上抛”。
岳阳市农机所所长唐宏松告诉记者,他们生产出的172.5万片育秧软盘3月1日一开始销售,求购的电话不断,上门购买的农民络绎不绝,半个多月便卖光了。
陈先龙说,乡亲们两次派他来买软盘是因为这种技术能节约成本、增加产量。他们分场二队去年搞了32亩稻田试验,平均每亩增产稻谷75公斤;而且这种育秧方法能节省秧田、地膜、肥料、农药,平均每亩节约成本35元钱。
“我最看重的是软盘旱育抛秧技术能省力省工。”岳阳县黄沙街镇再茂村青年农民赵长春在他家的旱育秧苗床边对我们说。根据邻村去年的试验结果推算,他今年早稻育秧只需3分地,比往年要节约5分地,另外5亩早稻田抛秧只要一两天时间,比弯腰插田少用七八个工日。
邻近的华容县农业局应农民的要求,在3月10日至21日,7次开着卡车来到这里,购买了72万片软盘。
唐宏松说,最近几天,汨罗市的、临湘市的,还有洞庭湖区其它县市的农民每天都有20多起前来购买软盘,求购的电话更多,不少人早稻育秧软盘没买到,已提前预订了100多万片晚稻育秧软盘。他感慨道:“如今的农民学技术的热情真让人惊讶!”


第4版(要闻)
专栏:

  心系藏族群众科技送到家门
西藏军区达孜农场热情帮助农牧民脱贫
本报拉萨3月30日电记者宣宇才报道:西藏军区后勤部达孜农场在场长、“全军劳模”蒋洪林带领下,发扬“老西藏精神”,将40多项适合高原特点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农场为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带动一村一乡一县脱贫致富。农场所在地达孜县的贫困户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西藏本地的藏猪生长期长,吃粮多,长肉少,达孜农场1989年饲养的藏猪每公斤成本竟高达74元。蒋洪林决定到内地取经,改良藏猪。1991年“高原一号”二元杂交猪问世,1994年“高原一号”三元杂交猪又获得成功。为了让科研成果早日造福群众,蒋洪林带领技术员深入乡里,一村一村地放映科教片,向群众传授科学饲养知识。两年来,达孜县养猪户已由8年前的30多户猛增到近2000户,存栏总数达3万余头。达孜县民政局局长普布倡觉介绍说,两年来,该县雪乡藏族群众靠饲养“高原一号”猪每户年平均增加收入1480元。
西藏肥麦近年来严重退化,虽然专家们培育出新品种90—11和92—66,推广工作却十分缓慢。1992年底,蒋洪林决定以农场为示范点试种,当年亩产450公斤,第二年亩产达631公斤。丰收的消息传开后,群众纷纷到农场选购良种。
达孜农场距离拉萨市20公里,海拔近3700米,历史上被当地群众称为“魔滩”。经过几代人奋斗,该农场已经成为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示范窗口。据悉,农场目前已向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及阿里等地的农牧民提供“高原一号”种猪600多头、育肥幼猪1.2万头、优质油菜种300多公斤以及各种树苗、草种18种,直接受益群众达5万人左右。


第4版(要闻)
专栏:

  圆满结束对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友好访问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回国
新华社上海3月30日电(记者曹智)由113号导弹驱逐舰和542号导弹护卫舰组成的中国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圆满结束对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三国的友好访问,今天上午返回上海。
上午10时,在雄壮的军乐声中,中国人民海军舰艇编队以严整的军容舰容驶进上海吴淞军港。海军司令员石云生中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何其宗中将、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岳海岩中将以及总参有关部门领导,马来西亚驻华武官马苏吉、菲律宾驻华武官维切斯等,在码头迎接舰艇编队官兵。
由东海舰队司令员杨玉书率领的中国人民海军舰艇编队于2月27日离开上海,前往泰国梭桃邑港、马来西亚卢木港和菲律宾马尼拉港访问。编队跨越东海、台湾海峡、南海、泰国湾、新加坡海峡、马六甲海峡、马尼拉湾等海域,往返航程近7000海里。访问期间,杨玉书分别拜会了泰国海军司令、舰队司令,马来西亚海军司令、舰队司令和菲律宾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武装部队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等。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官兵参观了三国海军的舰艇或训练基地,与三国海军官兵举行了足球、篮球友谊赛。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访问期间,中国军舰向公众开放,数万名各界人士前来一睹中国军舰风采,盛况空前。
石云生在欢迎辞中说,这次访问达到了发展与东南亚三国的友谊、增进了解、开阔视野的目的,在人民海军对外交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4版(要闻)
专栏:

  玻利维亚总统结束访华
新华社上海3月30日电(记者周解蓉)玻利维亚总统桑切斯·德洛萨达今天下午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离沪出境。
桑切斯是应国家主席江泽民邀请,于3月26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
在沪期间,玻利维亚贵宾参观了宝山钢铁公司和东方明珠电视塔。


第4版(要闻)
专栏:

  孟驻华大使举行国庆招待会
本报讯孟加拉国驻华大使穆斯塔菲兹·拉赫曼近日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招待会,庆祝孟加拉国独立及国庆日。
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等以及各国驻华外交使节300多人出席。


第4版(要闻)
专栏:

  美众议院议长结束访华
新华社上海3月30日电(记者周解蓉)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纽特·金里奇今天结束了对中国的访问,下午离沪前往东京。金里奇是应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邀请于3月27日至30日访问中国的。今天中午,上海市长徐匡迪、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分别会见了金里奇一行。在沪期间,金里奇参观了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博物馆等。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著名的补丁
周自牧
一位领袖人物以其衣被的补丁多而著称于世,这已令人敬佩。
这些补丁不只出现在他所献身的革命事业的草创时期,而且直到他的晚年;新闻媒体对于这一补丁的称颂,不是在他轰轰烈烈的生前,而是在他逝世之后,这就更令人感慨系之。
我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看有关的电视纪录片,镜头显示他用的一条毛巾被有四十四块补丁,他穿的一件睡衣有三十块补丁。
法新社在报道中国纪念毛泽东逝世二十周年时,专门提到在武汉举办的一次展览,展出毛泽东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用品,“其中包括一件穿过很长时间、已补过七十三次的睡衣”,表示了崇敬之意。
毛泽东生前有一句著名的话: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显示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胸襟与气魄。他领导中国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旧世界时,很有彻底精神。但他对于自己用过的物品,则十分珍惜,不到不能用的时候,总舍不得丢掉。衣被如此,鞋袜如此,杯盏亦如此。他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多年,“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这些当时并没有作过宣传,不为外人所知,纯属一位老人的生活习惯。居高位而依然自觉地保持俭朴的传统,仅就这一点而言,他不愧是中国人民、中国农民的儿子。
毛泽东生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家也强大了,但生活还不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大有提高,不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穿得好一点,舒服一点,无可厚非。如果是勤劳致富,生财有道,居家华丽一些,也在情理之中。领导人民闹革命、求解放,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现在我们搞改革,也是为了进一步摆脱落后与贫困,走向富裕。作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度的公民,穿戴整齐,亦关国格。毛泽东当年也是在家居独处时才穿用补丁多的衣被。
问题在于,现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在社会上盛行,成为腐败问题得以藏身和蔓延的温床。老百姓对此痛心疾首,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奢与俭的问题上,有些人的是非观念已经颠倒。不久前看到一场电视辩论,有人竟然把对衣服家具的“喜新厌旧”,说成是值得提倡的“进步消费观”。针对挥霍浪费的社会现象,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要把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有关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的谆谆教诲,作为座右铭。
米千粒,酒一滴;蚕千头,绢一尺。现在全国十几亿人的丰衣足食,来之不易。毛泽东同志不敢浪费一针一线,因为他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事业上的大气魄与生活中的小补丁,同在一个人身上,这种统一与和谐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的生动写照。
贫穷的时候讲节俭,容易做到;富裕的时候能节俭,就难,因而更值得称道、值得提倡。如果刚一脱贫,刚有温饱,就披金戴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甚至夜夜“关公”,“烧”得不知所以,这样的人,这样的民族,怎能超越他人,何以实现四个现代化?
毛泽东同志补丁摞补丁的衣被,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每次看到、想到它们,我的心底似乎有雷声滚动。震撼之余,深感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遗产之珍贵。


第4版(要闻)
专栏:

  王东方计算机教育基金设立
本报讯记者吴杰报道:外籍华人王东方先生近日捐赠并筹集1亿港元,在香港注册成立王东方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基金会。该基金在国家教委指导下,专项用于发展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近期将用首期资金支持国家教委建立一整套计算机软硬件的研制、开发、试验和推广应用系统及师资培训。


第4版(要闻)
专栏:创建文明行业示范单位连续报道⑦

  一路上播洒温馨
——记上海二汽公司49路车队
本报记者吕网大
凌晨3点半,上海49路“青年文明号”乘务员马卫星和驾驶员薛军已将车擦干净保养好,3点52分,首班车准点从东安新村发出。早高峰过后,当汽车缓缓靠入铜仁路站时,小马又习惯地将头伸出窗外。那一对盲人夫妇又在候车了,小马赶紧下车,小心搀扶他们上了车,并在下车的中门旁替他们安顿好座位,到站又送他们下了车,盲人夫妇感动地说,我们每天上下班都得到49路乘务员的热情帮助,虽然我们眼睛看不见,但那一声“我来搀你”的亲切话语一直在耳边回响着。
今年春节前的一天下午,上海一家无线电厂的副厂长舒国光乘49路车时突感身体不适,两眼发黑,浑身直冒冷汗。乘务员季春妹马上招呼乘客给病人让座,并盘算着如何去医院。49路虽然沿途经过十多家医院,但车挤路堵反而耽误时间。两站地过去了,小季发现站上有行车管理员,赶紧和驾驶员吴福民一起,把四肢已经僵直的病人架下车,请管理员送往医院,使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抢救。
作为上海公交战线的一面红旗,49路在10公里长的线路上,一路播洒着文明服务的新风。乘上49路公共汽车,您就会发现,车厢内外整洁明亮,座椅一尘不染,连发动机缸体上也是灰尘不沾;乘车时,那“请”字在前、“谢”字在后及招呼乘客当心车辆起步、拐弯等文明规范用语,总是让乘客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早晚高峰车辆拥挤,他们就准备了方便垫,抱小孩的乘客可以让孩子在工作台上坐一坐;方便袋里的针线、纽扣、塑料口袋、清凉油等,可以解决乘客一时急需。
去年8月1日开始,49路实行了准无人售票运行,取消前后门的售票员,只在后门保留一个乘务员。为此,他们提出了“无人售票有人服务”的口号,车厢服务工作做得更加主动:两头起点站有人为乘客兑换零钞。为使乘客有一个舒心的环境,每辆车都安上了窗帘,系上小圆扇供乘客使用。一些外地乘客怕坐过了站,总爱站在车门口,乘务员就在车厢挂起了一块能翻动的指路牌。看到孩子们每天上学挤车的困难,49路又率先开出了“红领巾—母婴专车”,学生带着红领巾就能上这趟专车。49路全队职工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人”的出色工作,赢得了乘客的赞誉。
车厢也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公交职工有时也会被人误解,可49路的职工说,公交乘务员确实有委屈、有泪水,但也有欢乐和乐趣,能为乘客服务好,替他们解决一些困难,也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今年刚20岁出头的乘务员马卫星说,同样干一天的工作,为什么不好好做出点成绩来呢。说真的,为乘客服务好了,自己的心情也特别愉快。几年来,小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独到的服务艺术,如动员乘客让座,用风趣的语言化解乘客间纠纷等。去年夏日的一天,车厢里闷热又拥挤,两位女乘客因稍稍碰撞相骂起来。小马看劝不住,就对女乘客身后打着扇子的老人说,老伯伯,你看她们火气这么大,大概是你扇起来的。周围乘客都哄笑起来,两位女乘客也不好意思再吵嘴,一场争吵就此平息了。
公交二汽公司经理李浩良告诉记者,49路能有今天的成绩,除了严格的管理,还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车队领导处处吃苦在前,以身作则。他们有个“六在前”:学习学在前、工作干在前、关心职工想在前、荣誉奖励让在前、艰苦工作抢在前、无私奉献做在前。
在“一班人”带领下,49路车队出现了值勤时无脏话粗话、服务中无信誉纠纷、营运中无脏车破车、社会上无批评投诉的可喜现象。日前上级部门对49路车进行了乘客意见调查,收回的117张调查表中,乘客满意率达到100%。


第4版(要闻)
专栏:

南极奇石
中国极地研究所王永奎曾两次赴南极考察,在工作之余收集了一百余件具有很高艺术观赏价值的南极“奇石”。其中,有美若春花的纹理石、千奇百怪的造型石、神秘凝重的古生物化石等,形态婀娜多姿。
左图:王永奎在整理“奇石”标本。下左:南极造型石——“蚂蚁”。下右:南极卵石(大)和南极生物化石(左下)。
新华社记者 张刘仁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进入春插季节,广西武鸣县两江镇农民不再躬腰插田,而是站着将秧苗抛入田中。这是广西1997年大力推广的水稻抛秧新技术。该技术改变了繁重低效的手插习惯,功效提高近10倍,而且增产效果明显。
新华社记者 陈瑞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