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家具行业缺少设计。”我们原想请作者对琳琅满目、兴旺繁荣的家具市场做一番调查,邀几位专家就家具设计艺术发表些评论、见解,不料想,却得出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结果。
没有设计的“家具大世界”
刘治平
当今的家具市场之兴旺,完全可以用“红红火火”四个字来形容。品种之多样,造型之多变,色彩之绚丽,一扫过去那种“万户一款”、“千家一式”的局面。与之相适应的是城市周边的“家具城”、“家具大世界”的兴起,犹如星罗棋布,仅北京就已超过1500家,上海超过2000家。全国家具年产量已达6亿多件,产值600亿元。无疑,我国已经成为家具生产大国,同时也是家具消费大国。如此巨大的家具市场,能够展示民族特色、文化品位的艺术设计又处于怎样一个水平呢?笔者采访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风崧、罗元逸,北京建工学院副教授李书才,北方工业大学讲师王岩明。令人意外的是:
偌大的家具市场竟然“无设计”,大家具公司抄国外的,小公司抄大公司的。“欧式风格”、“意大利沙发”、“最新北欧款式”等字样在家具展销厅随处可见。
李风崧:目前家具市场在设计方面处于模仿或者说借鉴阶段,说极端了就是没设计。看人家国外的款式好就拿来生产,上市一好销,然后就是各家具厂蜂拥而上的照着做。
罗元逸:我们曾想在家具设计方面做出点起色,曾开设过四五届家具专业,为家具厂培养设计师,谁知我们的愿望与市场的发展不对号。我们送出去的毕业生本来是搞家具设计的,结果全部改行搞室内装修了。原因是目前市场上家具生产无须设计,抄就行了,就有钱赚。比如沙发最好挣线,一搞就是意大利样本,厂家处在盲从阶段。有个别的国营大企业也搞些新产品,但也是跟着国外的脚印走,模仿性很强,创造性太少,好作品也有,不多,又都是为宾馆饭店设计的。
李书才:家具设计没有统一管理,设计水平比较低。目前也没有专门培养家具设计人才的学校。各家具厂靠自己培养设计人员,整个设计队伍人员素质比较低,绝大多数出身于木工,不如老一辈设计人员文化积淀多,见识广。他们对结构工艺比较熟悉,但对造型掌握差,色彩、比例也往往让人感到不舒服。有些人以为加点小修饰,弄个弯腿就是路易式,东拼西凑,结果是不伦不类,根本算不上西洋的古典的,又不是中式的。现在资料也多,给模仿提供了便利,但目前我们很地道的古典西洋家具还是做不像,抄也是低水平的抄。
李风崧:现在市场不成熟,设计专利意识差,所以模仿泛滥。一方面生产者受利益驱动,能赚钱就行;另一方面,消费者只图便宜,不求品位,也是造成“无设计”状态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我国仅乡办家具企业就达1.6万家,在北京注册的就有2000多个家具厂,偷着干的还不算。80年代末,一些有资金的家具个体户,开始在北京周边租小院,看哪个款式好销就模仿;数量不多,跟形势快,消费者看不出质量好坏,只觉得比国营企业生产的千篇一律的样式新颖,价格又低。没有几年,很多唱主角的生产大厂就被中小厂挤垮了。
罗元逸:个体家具厂偷工减料是必然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赚钱,价钱卖得低,客观上和人们的支付能力吻合,因为人们口袋里的钱是有限的。尽管明知个体生产的家具质量不如国营企业,也是宁肯买价低的。因此家具市场投诉最多也是必然的。目前家具市场除个别的国营大公司外,绝大部分是私营或合营的。我们搞设计的人就没办法了,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设计,家具协会也做过努力,都无法适应目前的市场形势,整个家具设计停滞不前。
李风崧:小企业养不起设计师,加上设计市场的混乱,蜂拥而上的情况非常普遍,急功近利。设计一个新款式不是给本企业设计的,等于是给市场设计的,钱大家赚,谁愿意出这笔设计费呢?
罗元逸:厂家认识不到只有设计才能开拓产品新市场,就考虑近期利益,有无特色无所谓,有新产品的厂家也不想花钱申请专利,不好卖就换一种。
李风崧: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生产厂家的事,也有消费者的原因,如同商品打假,消费者图便宜。
王岩明:事实上人们对家具的选择,不仅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且受职业、文化修养的影响。目前市场上的销售人员素质比较低,不管消费者的需求如何,一味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购买者很容易被误导,结果使家居布置不伦不类,常后悔不迭。
李书才:设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国情,取决于家具厂经营者的素质、设计人员的素质以及消费者的素质。目前这种状况会逐步改善的,如同德国二战以后,国家都被打平了,家具市场也十分混乱,老百姓的需求是只要有就行,等到大家都有了,就想买好的了,要求就高了,就会优胜劣汰,逼着厂家投资设计,逼着设计走上规范化。这种过程的长短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消费层次高,设计才会有市场。
专家们尽管对我国家具设计现状忧心如焚,但都认为,目前的状况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过渡阶段,而且毕竟结束了单一品种的历史,使家具丰富多彩起来。他们也迫切希望这种过渡期短一些,现在应该是中国家具设计艺术高手大展风采的时候了。(附图片)
题图摄影:徐晔


第4版(副刊)
专栏:世相大观

  京城之舞
邓友梅
有位日本留学生,把他的硕士论文拿来给我看。题目令我一愣:“对北京人跳舞之风的考察”!我天天到公园遛早,看老兄老姐们跳快三平四迪斯科,颇感兴趣,却没想到考察。
老北京人,不管在不在旗,跳舞都没多大天分。从小受的教育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别手摇脚晃的没正形!”长大了唱昆曲、单弦、二黄都有根,搞形体艺术却没门儿。建国之初举行“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北京市文化局奉命“挖掘”节目。音乐好办,查阜西先生发现“智化寺”和尚演奏的是唐朝的古乐,请几位高僧换上干部服上台一吹打,就落个满堂好。舞蹈却抓瞎了。好不容易“发现”京郊有几位大妈会打“太平鼓”,请来跟延边的朝鲜舞,云南的孔雀舞同台一演,北京人自己看了都叹气。此后再没听说表演过。
解放后北京兴起过两次“跳舞之风”,但都是“奉命而兴”。一次是“一边倒”时,学苏联跳俄式交际舞。开始人们只站在一边看热闹,谁也不肯拉个异性下去跳。但挡不住上级号召,领导带头,青年团员作骨干。终于形成风气,造就一批“舞迷”,刮起跳舞风。有人总结其过程曰:“看不惯;边上站;试试看;死了算!”最后这“死了算”,证明人们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一次跳舞之风取得了“群众自愿活动”的资格。
第二个阵风是“文化大革命”中跳“忠字舞”。是旗手“文化专政”之一种。有没有资格跳,以敌、我界限来区分;划入另册的没资格跳,但须弯腰而探头的看别人跳,接受教育;有资格跳者,跳不跳,如何跳,是考验其忠心方式之一。倒也有其价值,今天若有人表演“忠字舞”,定能起到吃“忆苦饭”的作用。使人永记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之功德!
眼下北京人兴起这股舞风,跟前两次绝对不同。是不折不扣的群众自发活动,其策划者多半是老年市民们。日本留学生看到了这一特点,把它写成硕士论文。
前面提到的那位日本青年花了一年多时间,观察了几十个公园广场的群舞点,采访了数十名“手舞足蹈”的热心人,统计了上百种数字,开列了十多个项目,写成论文足有三四万字。我读了一整天,发现北京老百姓的身边小事外国人都能拿来做学问,还真有叫人服气的地方。我最服气的是他对这阵舞风起因的判断。其中引用了一位老年舞迷的自白:“有邓小平领导,我生活富裕了,精神自由了,想多活几年,退休生活要过得有滋有味。我年轻时不跳舞,不是不爱跳,是在众人眼前不好意思!现在?现在中国人不看别人眼色过日子了。自己跳得高兴就行,不喜欢别看,还许是你没欣赏水平呢!”


第4版(副刊)
专栏:读画录

  描绘心理的真实
——读刘德润、李燕的油画
邵大箴
刘德润、李燕夫妇是80年代涌现出来的两位年轻艺术家。在1989年的全国美展上,他们合作的油画《沂蒙娃》获得铜奖,日中友好会馆大奖,受到社会的好评。其实,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在版面、壁画、连环画领域取得成绩。版画《巨人的足迹》获1985年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壁画《孔子六艺图》获科普美展二等奖;丙烯画《矮化苹果,硕果累累》获全国科普美展优秀奖(首奖);用油画创作的连环画《苦吻》共20余幅,获中国连环画“全国十佳”奖。《沂蒙娃》的成功,更激起他们在油画创作上深入钻研的决心和信心。自此之后,他们深入沂蒙山地区观察和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以那里的劳动者和自然景色做素材,陆续创作了许多好作品,如《根》、《黄河小调》、《沂蒙晨曲》、《黄河水》系列、《残雪》和《万岳之尊》等。
读刘德润、李燕的画,第一个印象是写实,但他们运用的写实手法不同于50年代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也不同于现代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纯自然主义的逼真再现。他们截取普通生活中的一个场面或单个人物,集中刻画其静止、凝固的状态,背景少铺陈、渲染,一般是具有构成意味的自然图像。面对他们描绘的这些表情几乎木然的朴素的老人和儿童的形象,我们的心不能不为之一动,因为它们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质朴、纯真。继而,我们不能不和画中人一样,进入凝静的思考状态,思考这些人物的命运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作者似乎是把他们“纯客观地”诉诸画面,不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细读作品却发现在画的里面藏着作者的深情。那是由于他们巧妙的构思,营造出一种气氛,在这种气氛的艺术真实称之为“心理的真实”。也就是说,作者关注的不是“自然的真实”或“表皮的真实”,而是关注人的心理状态和内在的感情,并且把人们和他们生存的自然界融合在一起来描绘,以强化这种状态、情绪和气氛的整体性。看来,作者对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心理学做过一番研究,利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来塑造形象,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
艺术和哲学、心理学联姻是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艺术家学一点哲学和心理学,对艺术创造无疑会有益处。但是如果艺术家不愿意或不善于把哲学和心理学的观念有机地融化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之中,而沉湎于做哲学和心理学的“阐释”或说教,那作品一定是枯燥和索然无味的。西方和中国有些当代艺术家走的弯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刘德润、李燕夫妇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画家,他们涉猎中外哲学、心理学,从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作品的精神内涵,而不是把哲学和心理学的观念作为标签贴在自己的作品上。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本领,研究造型、构图、色彩的表现技巧,不断解决画布上面临的新课题。他们不是空洞的哲学说教者,也不是画画的技术高手,而是有思想的艺术家。他们作品中那些没有经过粉饰几乎接近本原状态的人物形象,那些冷峻、严酷的大自然,以及它们融合在一起所显示出的力量和美,给我们以艺术和人生的启迪。
(“刘德润、李燕油画展”将于4月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谈片

  排行的资格
吴锦才
排行本来不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哪家的儿女不分出个老大、老二、“老巴子”呢?如今,商业竞争战火纷飞,排行的学问突然被人发现是个占领舆论阵地的好形式,于是,排行又成了商战的一翼,可这一来,事情又走味了。
现在进入市场经济,竞争行为炽烈,无数企业、无数商品放在那里,不排白不排。要问的是:排出行来的人,究竟有无资格,或者资格在何种范围内有效?现在,有的刚开业不几年的书店,都纷纷在报纸上排出“××畅销书排行榜”来,但又不公布名列第一的书,在你的小店里究竟卖了几本。含含混混一公布,又让人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以为,这样的书店不妨先静下心来,争取扩展市场份额,把自己规模搞大了,再谈排行的事,恐怕更权威一些。否则,读者如果较起真来,让你现在公布一下每本排行榜上的畅销书具体卖出的数目看看,你的小店的经营规模的底数漏出来,恐怕就献丑了。从具体的店子说,我倒觉得不如学一学北京“三联”的排行法:在店的大门口立个牌子,上周的畅销书及其具体销量,一览无余,但这只是公布给自己的读者看,并不急于散布到社会上去。发表欲小一点,恐怕更有益些。
工商业界的排行法,倒没有多少文化味。过去也时兴排行,就是凭几个人说说就定下来的评优,这金奖、那银奖,有一段时间,有的行业金奖比银奖多,银奖又比铜奖多,完全走了味。现在,企业评奖有明令禁止,不许搞了;然而,以调查面目出现的排行,能让消费者看出企业的规模和气派,于是企业很热衷。这一来,排行本身也成了竞争激烈的行业。光说对家电产品作市场份额的排行榜,就有几种“不完全的统计”在报纸上竞相亮相,登来登去。有一种叫做“百家商场销售量排行榜”,实际上显示的是一种企业的市场销售策略,并不代表企业产销方面的完全的成果——中央号召开拓农村市场,有的企业就主要向中小城镇销售,有的专攻大城市的中小商场,你只根据百家商场的销售实绩来排行,这个榜不具权威,是自然的事。
排行之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果自己内部作参考,更是无所谓。而一旦要将排行榜结果向社会发表,排行者的资格认定就重要了,一是需要排行者自律,二需要行业管理者施以他律。否则,公布出来的种种“榜”,你不取信于人,人必不信于你,于人于己都可谓无益。


第4版(副刊)
专栏:

  九七香港回归艺术瓷画创作活动佳作迭出
中国三千多年陶瓷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艺术工程九七香港回归中国百家艺术瓷画创作活动自一九九六年十月在全国展开后,佳作迭出,不断有精品问世,目前已接近尾声。
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和青岛华夏文化艺术传播中心联合举办的这次创作活动集结当今中国画坛张仃、黄永玉、华君武、关山月、朱乃正、程十发、刘国松等一百位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画家,用瓷画染料将各自构思的作品创作于在景德镇统一制作的直径为四十厘米的白色瓷盘,然后回炉烧制,最终成为各具风格又统一主题的瓷盘画,以贺香港百年回归祖国之大庆。中国瓷都景德镇制瓷业经过数千年的创作实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获得了巨大的世界声誉。这次创作活动,遍及全国,包括港澳台各民族画家在内,组织者将瓷盘白胎送交每一位画家,作品完成后再收回,其中百分之九十的画家为首次在瓷上作画。是中国陶瓷史上首次由如此众多的著名画家同时参与的大型艺术创作活动。使当代画坛百位著名画家与景德镇陶瓷珠联璧合,构成中国美术史上一道壮丽的风景。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活动的创作形式和组织难度无论是在中国美术史上还是中国陶瓷史上都是空前的。
创作活动结束后,全部作品将于一九九七年六月九日至十五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同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九七香港回归中国百家艺术瓷画大展作品集》。
(杨鹏)


第4版(副刊)
专栏:

  《这个该死的足球——中国足球备忘录》
一九九七年是世界杯外围赛年,它无疑又将牵动相当一批中国人的心弦。
足球迷乃至众多国人总是禁不住诘问:缘何我泱泱大国足球总难扬眉吐气,失败始终依然故我?绿茵无情,吞噬几代球员青丝成白发,使多少球迷洒下痛心血泪,又长歌当哭……这正是金汕的新著《这个该死的足球中国足球备忘录》用沉痛而委婉的笔调所议论和描述的。它使中老年球迷回味几十年沉痛的往昔,使青少年球迷做好充分的准备再熬上它若干年。
国内联赛与国际比赛在书中占有同样的比重。该书回顾几年的职业联赛,尽数绿茵场上风云人物,描述各地球迷的执著与痴情,展现各地球市一道道风景。在此基础上,作者亦试图揭示火爆表象下的潜在危机。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房学峰)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飞车越黄河
钱俊
作为世界知名的电影特技人,柯受良享有“亚洲第一飞人”的美誉。在2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他做过演员,当过导演,而使他声名远播的,更是他一次次跃下高楼,飞过峡谷的高难特技动作。1982年,柯受良远赴南斯拉夫,向西方世界显示中国特技人的实力:驾驶超级跑车飞越一条车辆穿梭的高速公路,写下个人开汽车飞越最远障碍的纪录。1992年,柯受良驾摩托车飞越万里长城北京段金山岭烽火台,举世瞩目。早在1982年,柯受良就因开跑车飞越近45米宽的峡谷,而在香港、台湾电影圈内赢得“柯大胆”的称号。
1992年11月15日,刚刚完成了驾驶摩托车飞越长城壮举的柯受良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没有陶醉于成功后的喜悦,他把目光投向了将来。
“下一个目标,是飞越黄河”,这个声音,发自他的心底。
驾驶汽车飞越黄河,既是人与自然的契合,又是人向自然的挑战。这种契合和挑战发生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必定会引起世人瞩目。当全世界亿万双眼睛投向黄河时,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也就为更多的人所知道了。黄河两岸的变化,会给全世界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华子孙以鼓舞。
柯受良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把飞越地点选定在壶口瀑布。这里是大自然奉献的奇观:400余米宽的浩瀚河面骤然收缩成为60米宽的一束,倾入高差30余米的石槽之中,形成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响声如雷,迸起50米高的水雾。可以想见,当一辆疾驰的汽车,凌空越过壶口瀑布时,那是多么的壮观!
柯受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跃跃欲试,几次宣布要飞越黄河。但是,他终究没有飞。准备工作繁杂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在等待一个日子——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他要把这次飞越,作为一份厚礼,献给自己的祖国。
值得庆幸的是,柯受良找到了真心帮助他的朋友。山西省旅游局、陕西省旅游局、临汾地区行署、延安市政府、赛特文化发展公司、凤凰卫视有限公司会同柯受良电影制作公司组成了飞越黄河组委会,全力支持他的飞越。
届时,将在壶口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黄河两岸的山西威风锣鼓、陕西安塞腰鼓;黄河两岸群众的《黄河大合唱》;港台及大陆明星的现场助兴;摩托车表演;直升机上勇士表演的惊险项目“百尺堕”等。
今年44岁的柯受良作为特技人,岁数已经不小了,因此,飞越黄河是他的最后一次特技表演,他非常看重这次飞越。他曾经颇动感情地说过这样的话:“我希望以飞越黄河的举动,唤起全球华人对建设祖国的关心,尽自己的所能报效祖国。”柯受良是言行一致的。在几次考察壶口时,他目睹黄土高原上人民生活还比较贫困,特别是孩子们上学还有困难,便决心为山西的吉县和陕西的宜川县各修建一所希望小学。尽管他不是什么富翁,为飞越黄河的准备工作又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他的第一笔助学资金已经汇出。
为了宣传飞越黄河的壮举,使世界的目光更多地关注中国,使全球华人更多地关心祖国,凤凰卫视中文台除飞越黄河当天向亚太地区五十几个国家现场直播外,还开辟了飞越黄河的专栏,自2月23日起,每个星期日以30分钟的时间对柯受良的试飞、飞越工程的兴建、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和建设步伐等作出系列报道。


第4版(副刊)
专栏:

  高雄市实验国乐团来京演出
由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主办,中华文化联谊会协办的“台湾高雄市实验国乐团音乐会”4月1日将于北京音乐厅举行。这是该团首次来京演出。
高雄市实验国乐团创立于1989年3月,成员56人。现任指挥阎惠昌,原是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1995年7月上任,另有青年指挥家郭哲诚担任指挥。首席丁鲁峰原来也是中央民族乐团首席,著名的胡琴演奏家。实验国乐团出访许多地方,录制有《管弦丝竹知多少》、《路漫漫》、《月儿高》、《鼓舞亚非拉舞曲》、《乡土颂歌五十年》、《乐韵悠扬台湾情》等专辑。此次在京演出的曲目有《山地印象》、《神女赋》、《龟兹古韵》、《结彩人间》、《丰年祭》、《第二民族交响乐》等。


第4版(副刊)
专栏:

  四月新邮品
中国集邮总公司将于四月八日发行《茶》邮票首日封一枚、极限封一套四枚,四月十三日发行《中葡两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十周年纪念》纪念封一枚。


第4版(副刊)
专栏:

  “小说茶会”谈林希作品《天津往事》搬上荧屏
林希小说作品漫谈会暨电视连续剧《天津往事》新闻发布会近日在京举行。
这次活动采取别开生面的“小说茶会”形式,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天津作家协会和北京修正文化艺术公司主办。天津小说家林希的系列津味作品是这次小说茶会争相议论的焦点,由他的小说《“小的儿”》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天津往事》剧组也首次向首都新闻界亮相。林希是一位集诗歌、散文、小说创作于一身的作家,近年创作的以天津近代史为背景的系列中篇小说,更因其强烈的故事性和生动幽默的语言、深刻犀利的思想内容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到会的作家、评论家认为:林希小说是近年我国小说界很有特色的,希望电视剧的导演白羽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拍出精品,使其拥有更广大的欣赏者。(袁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山杜鹃》出版
《山杜鹃》是老作家崔璇继她的长篇系列小说“白洋淀三部曲”之后,近期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长篇力作,而且较前有新的创意和突破,它是一部谱写战争和人生主旋律的作品。
全书以东北解放战争那一段光辉历程为背景,通过严氏家族成员之间由于所走道路不同而展开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较量,着力塑造了严恩涛、严鹃、罗东、黄河等人物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对陈云同志坚持南满武装斗争创建的光辉业绩作了深刻的描绘。
作者是四十年代在延安就从事文学创作的老作家,她以丰富的阅历为底蕴,怀着对东北那片热土的深情,对辽南、辽东的莽莽群山,奔腾不息的鸭绿江,以及东北人民独有的风情作了生动感人的描写。
(申春)(附图片)
《山杜鹃》封面设计:周至禹


第4版(副刊)
专栏:

《万岳之尊》
(布面油画176×176cm)
刘德润 李燕1994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