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南岭村的新闻
本报记者李济国文张雅心摄影
编者按∶这是一篇朴实无华而又耐人寻味的新闻。新闻“新”在哪里?新在这个南岭村的党支部,既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又有很强的改革开放意识,用新观念、新办法处理了许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特别是富裕起来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千万不要小看南岭村的经验。作为一个农村党支部,能够做到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有的地方就不是这样。一讲改革开放,就把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放在一边;一讲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就不顾新情况、新特点,又重复一些不适用的老办法。因此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要求总是不能全面落实,不是这头重、那头轻,就是这头轻、那头重,像“跷跷板”似的。有的农村就出现了“穷时坑蒙拐骗,富时吃喝嫖赌”的怪现象,与南岭村的“穷时有穷志气,富时没富毛病”恰成尖锐对比。我们希望各地农村的党支部,特别是富裕地区的党支部,都能对照南岭村的实践,认真研究一下如何在新时期抓好党的建设。
深圳布吉镇南岭村,从一个穷山村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似乎已经算不上新闻。称得上新闻的是:
一、小山村成为凝聚近万名外来工的乐土
南岭村原是改革开放前宝安县的一个小山村,因为穷和脏,人称“鸭屎围”;70年代末,一些人害怕穷死,急于求富,曾发生过一次集体逃港事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去年,这个只有176户、756人的小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4000万元,纯收入1900万元,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00倍、370倍和230倍。目前,村集体固定资产达6.4亿元,平均每个村民占有集体固定资产80多万元,率先达到小康水平。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
改革开放后,南岭村利用本村临近香港、紧靠特区的地理优势,抓住一次次发展机遇,工农商业齐步发展,吸引十多个省区近万名富余劳动力到该村打工经商。此时,我们不由得赞叹:南岭小山村为国家作出了大贡献,吸纳了那么多劳动力就业,没有南岭村,哪有万名外来工今天的安详!
可是,与我们的赞叹相反,南岭村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外来工对南岭村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家人的温暖,热情对待外来工。村里运动场、游泳池、娱乐室、溜冰场、阅览室等所有文体设施;公园、医院、幼儿园、中小学、电影院等所有社会设施,统统对外来工开放,和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对于在南岭结婚成家、愿意留下来的优秀外来工,村里专门留下一片坡地,作为他们的宅基地,供他们在此建房,安居乐业。如今,定居在南岭的外来工有200多人。这些人是外来工中的佼佼者,其中22人落户盖起了自己的楼房;200多人不花分文住进了村里新盖的住宅。来自湖北的外来妹吴燕,多次激动地对来访者说:“做梦也没想到南岭竟给我一块100平方米的宅基地,诚心地挽留我这样一个只有高中文化、又同来南岭打工的外地人结婚的人,在这里落户成家。”从此,南岭成了吴燕的家。现在,她住上了自己盖的三层楼房,一个孩子已免费入托幼儿园。她深情地说:“南岭人视外来工如兄弟姐妹,温暖如家,亲如一家。”每逢节假日,村里都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请外来工一起参与;每逢新年,村里都要奖励各企业申报的优秀外来工;每逢春节,村里都要拨款给各企业,为不回家的外来工加餐,安排好节日生活。外来工也把南岭当成自己的家,个个出力这个家,处处爱护这个家,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南岭村成了他们的一方乐土。
二、富裕后脏活重活照样自己干
按说,村里的外来工成千上万,村集体经济相当富裕,花点钱请别人来做脏活、重活无可厚非。南岭人不这样看,他们把劳动看作是自己的本色,咬定只有保持劳动本色,才能“穷时有穷志气,富时没富毛病”。村民张桂发快人快语:“不用劳动就能有钱,谁不喜欢?可有钱而不劳动,容易生富贵病。身体生病还不要紧,思想上一生病,人就会走下坡路,难免腐化堕落。”
南岭村十年前就成立了专干脏活、重活的修路队、清洁队、林果队、养殖队等。修路队简称道班,班长是63岁的张仕传老汉。村里四通八达、绵延30多公里的水泥路面,全是由22名本村人参加的道班亲手建成。1995年,南岭村决定兴建50多万平方米的求水山公园,张仕传又带着他的铺路队,开始了艰难的筑路工作。40人的铺路队,一大半是南岭村的村民。炎炎夏日,他们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硬是肩挑手拉,开山辟石,筑起了十多公里长的环山水泥公路和登山石阶。
3月16日下午,我们寻访到求水山对面的另一座果林山上。张仕传老汉正带领他的修路队,在山上拉线、打底,挑水泥、搬砖块,建造很像小长城似的围墙。这是村里投资数十万元、得以一劳永逸的护果林工程。这一工程的辛劳可想而知。张仕传老汉却说:“辛苦点我倒不怕,就怕带不好修路队的年轻人,愧对南岭的子孙后代啊!”老汉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队里的南岭人。
南岭村有1200多亩农田果园,散落在沟沟坡坡上,挑水上肥,上坡下坡,管种收,风雨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42个人,也都是南岭村自己人,其中多数是年轻姑娘。这就是南岭村的规矩:村里的年轻人,外来的打工者,不管走上什么工作岗位,最初都要在果园或道班锤炼一番;中小学生,则每年暑假要到农田里学习农活,体验耕作的辛苦……当部分农村中少数人因富而出现不劳动现象时,南岭村人的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它已成为群众参加社会实践、改造世界观的途径。
南岭村有个永久性的“致富思源展览”,吸引许多人前去参观。在村奥力电子厂打工的江西姑娘张丽说:“每次参观这个展览,我都特别激动。南岭人办这个展览本身,就说明他们不愿丢掉、不想丢掉艰苦创业的本色、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也浏览了展览。它是中国农村两个时代的缩影,那新旧反差强烈对比,那照亮历史,照亮昨日、今日、明日的一品一物、一图一景,至今一直荡漾在我们心中。
三、富裕村也要成为教育村文化村
神龛在南粤农村普遍存在,在神龛前点上几炷香火,祈求富贵平安,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迷信习惯。南岭村也不例外。这几年村里的工厂一家家办起来,要想找出一个文化高一点的人来当厂长、会计都不容易。这两件事根子是一个——没文化。过去因为穷,孩子上不起学,全村人文化程度很低,封建迷信自然成了习惯。村委一班人认为,不丢劳动本色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科学文化只是重复简单的体力劳动,既不能改变人们的迷信习惯,也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财富,知识能提高人的素质。
南岭人首先从抓孩子们的教育入手。从1984年以来,村里在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拿出500万元修建了高标准的幼儿园、沙西小学和沙湾中学,全村少年儿童全部免费入园入学。凡学龄儿童不上学的,家长将受到经济处罚;凡初中未毕业的学生,村里不得安排工作,一切集体福利亦无权享受。村里实行奖学金制度,中小学生成绩优秀者以及评上“三好”的学生都给予奖励;考上大学的,每月都给予生活补贴。村里先后选送52名高中毕业生到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学习,学成后回村服务。
对成年人的教育也很重视。村里举办的夜校,凡35岁以下未达到大专文化水平的中青年,都是夜校的学员,接受包括外语在内的各科培训。
南岭有个叫“天良坑”的地方,面积5万平方米。1992年,先后有3位港商找上门来,希望村里能出让这块土地给他们兴办工厂。最后开价到每平方米1000多元,总价5000万元,仍被婉言拒绝。而不久后,南岭村却将这块土地无偿划给了布吉镇政府兴建职业中专。如今这所学校已为深圳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百名。
放弃送上门来的5000万元,意味着全村170余户人家,每户放弃一辆价值近30万元的小轿车或一座崭新的别墅。南岭人毫不后悔:“南岭不仅要成为富裕村,也要成为教育村、文化村,当然要有像样的学校!”
南岭村给每户村民赠订报纸,给文明户奖送书籍,提出读书看报的要求。如今全村订阅各种报刊近百种600多份,平均每户4份;私人藏书量4万多册,人均50多册。1992年南岭村将1983年建立的图书室扩大为图书馆,现藏书4万多册;村里50多家工厂,也办了小型图书室。《南岭青年学习制度》要求青年每天阅报半小时,每月读一本书、看一本杂志,写一篇学习心得。村团委的“南岭青年读书社”,是本村青年和外来打工青年开展定期交流、演讲读书体会的组织。晚上去夜校、上图书馆成为南岭人夜生活的一大特色。
在读书求知的氛围中,“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南岭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家家户户神龛换书柜,也就“水到渠成”;拥有近万名外来工的南岭村一连几年竟没有一项犯罪记录,成为无逃港、无走私、无赌博、无盗窃、无调戏妇女、无封建迷信和无吸毒的“七无村”。
四、敢于喊出“向我看齐”的领头雁
张伟基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基层干部,已经50出头了。论个头,他不大;干工作,劲头可大了。3月14日下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一闭幕,他径直从人大会堂乘车赶到首都机场,乘上飞往深圳的航班,当晚10点钟就回到了南岭村。第二天一早,他就召开干部会,给大家讲人大会议精神要点,讲李鹏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要点,一起讨论怎样把南岭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随后,他不是活跃在村头、山坡,就是出现在工厂、学校……
党风正,则民风正,村风正,文明须从领导做起,从自己做起。张伟基在大会上响亮地喊出“干部要向我看齐!”的口号。别看他土生土长,可跟我们谈起做表率时,首先讲的是读书要带头。他说,尽管一早起来就很忙,晚上总是必保两三个小时翻阅几十种报刊,看看自己需要的书籍。有时回家晚了,宁可少睡一两个小时,也要补足读书看报时间。他不吸烟,不喝酒,不善歌舞,不上饭店,不去歌厅,晚上读书看报养成了习惯。他说,一张党报一盏灯,一本书是一只船,读书看报让人心明眼亮,思路开阔,办事踏实。
其次,劳动要带头。张伟基说,当了干部,忙这忙那,容易脱离劳动,脱离劳动就易脱离群众。不管多忙,他总要坚持参加劳动。村里兴建求水山公园,张伟基赤膊上阵,和年轻人一起抬石头,挖土方……没有人不敬佩他。
第三,家属要带头。1983年夏,党支部一班人提出,彻底铲除牛栏猪舍破烂不堪、村道巷路坑坑洼洼、鹅粪鸭屎臭气熏天、污水蚊蝇遍地都是的脏乱差,建设整洁文明的新农村。张伟基深知,文明是喊不来的。他和副支书李宏庆、张必清一商量,决定首先动员各自的妻子去从事又脏又累的清洁工作。妻子们理解丈夫的苦心,愉快地报名参加了清洁队,一干就是14年。多么不容易啊!三位支部负责人的无言行动,在全村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30多名村民报名加入清洁队。
第四,为公要带头。“南岭人富起来,靠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我们富裕了,不能忘记全国还有许多地方和部门需要扶持与帮助。南岭有钱了,就要把钱用到正事上……”在党支部会议上,张伟基的这席话,得到支委们的一致拥护。尽管南岭人并非富得流油,集体经济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10多年间仍拿出4000万元——相当于1996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相当于全体村民3年集体分配的总和——无私援助给受灾地区、贫困地区、希望工程和国防建设。他们说:“只有心系祖国,带头为公,共同富裕,才能使南岭村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如今,普通的南岭人从电视、报纸上知道遭遇悲惨的病残人、家境特困的学生,自己掏钱寄钱资助,已是平常事,并不是什么新闻了。
南岭村党支部有党员38名,在集体资产由7万元增加到近7亿元的过程中,大权在握的党员干部没有一人染指集体财富,全村也没有发生一起经济问题。群众自豪地赞扬他们是金钱面前不动摇的好干部,村民们的贴心人。(附图片)
这是由村干部家属组成的清洁队。
由村团委组织的夜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每周二、四、六晚都来上课。


第1版(要闻)
专栏:

  苦熬没有出路苦干才有希望
大关报道在贵州引起强烈反响
本报贵阳3月29日电记者胡跃平报道:《大关村苦干12年挖掉穷根》在本报2月16日头版头条配编者按发表后,在贵州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关人艰苦奋斗的新愚公精神得到乔石、姜春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省正在开展的学大关活动,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大关村坐落在贵州麻山腹地,属石漠化很严重的喀斯特山区地形。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大关人在村支书何元亮的带领下,苦干12年,用双手劈开千年顽石,抠出万年土,在嶙峋乱石中砌出近千亩高标准稻田,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8亩,全村人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
见报后的第二天,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写信给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对大关村的干部群众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信中写道:“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大关村连续苦干12年,率先解决温饱的消息,这则报道令人振奋,发人深省。”
据贵州日报3月9日报道:“两会”期间,“在全国人大贵州代表团的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提到大关精神,作出高度评价,发出由衷赞扬。乔石同志说:大关精神很好。改变贵州贫困面貌,就是要发扬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当谈到学习大关精神时,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手扬专门携带的、登有大关事迹的一张《人民日报》,大声赞扬:大关精神了不起。他还朗读了《人民日报》的编者按和部分报道内容。”“陈俊生同志向贵州人大代表说,2月份,人民日报刊登了大关的事迹后,全国有很多地方给他写信,都说大关精神很不简单,值得学习。”
消息见报后,中共贵州省委以文件形式向全省各级党委全文转发了本报对大关的报道。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和贵州电视台均在显著位置全文转载或播发这条消息。
人们无不为大关人的壮举深受感动和振奋。“苦熬没有出路,苦干才有希望。”这已成为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共识,学大关的活动正在各行各业兴起。连日来,省直机关部门和各地、州(市)、县先后有上千名党政干部到大关村考察学习。剑河县委书记杨清源说:“我县自然条件优于大关,之所以依旧贫困,缺的是大关人那种勇于向贫困宣战的精神。学大关,就得学他们那种苦干实干的精神。”3月19日,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率队赴大关参观学习,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三运说:大关精神,不仅农村需要,城市的各行各业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是我们进一步搞好贵阳市各项工作的力量之所在。


第1版(要闻)
专栏:

  不参与针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
中国政府欢迎法国政府决定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在这里说,中国政府欢迎并赞赏法国政府将不参与在今年联合国人权会针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的决定。
他说,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各国应该通过对话而不是对抗的方式处理人权问题。我们支持联合国维护和促进人权的努力,我们也愿意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就人权问题进行对话,但反对把人权问题政治化和将人权问题作为施加政治压力的工具。我们的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支持。一些西方国家提反华提案,不符合情理,越来越不得人心。它们提反华提案的目的不是什么真正关心人权,而是借口人权问题向中国施压,干涉中国内政。我们希望其它西方国家也能重新考虑它们的立场,不要继续在人权问题上进行对抗。
法国外交部是于昨天宣布这一决定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要加快发展旅游业
本报评论员
1996年我国国际旅游创汇达到102亿美元,不仅提前实现了在本世纪末创汇100亿美元的目标,而且又一次证实了小平同志生前的英明论断: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
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到现今的102亿美元,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我国旅游创汇增长了38.8倍。这个数字的巨大变化,包含着我们经济指导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和旅游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旅游创汇突破100亿美元,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新成果,这里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以及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有广大旅游行业干部职工的努力和献身。这一重大成果有力证明,认真落实小平同志关于旅游事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指示,坚持把旅游业当作经济产业来办,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发旅游产品,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是非常正确的,卓有成效的。
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它就地利用风景,提供服务产品,资源可持续使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创汇迅速等特点,即使是一些不具备传统产业优势的地区也可借此兴旺发达。旅游业本身包括“行、游、住、吃、购、娱”六大要素,它所需要的硬件装备,所消耗的食物、饮料和日用品,以及一部分游览内容,都为其他产业开辟和提供了新的市场,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并大大地改善了城乡面貌。旅游业的这些特殊功能及其在陶冶情操、传播知识、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旅游促进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近10年,我国国际旅游业一直以高居世界前列和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八五”期末,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分别跃居于世界旅游业的第五位和第九位。去年,国际创汇和国内收入相加,全国旅游总收入达2487亿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毋庸置疑,如今我国旅游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可观、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产业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仍妨碍着旅游业充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旅游业确定为第三产业中“积极发展”的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今年元月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新年贺词中热情洋溢地宣布’97中国旅游年开始;不久前李鹏总理又为旅游事业题词:“发展中国旅游事业,促进经济繁荣社会”。这充分说明,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旅游事业的更高期待。
我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灿烂悠久的文明古迹、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都是吸引海内外旅游者的魅力所在。近几年国际、国内两个旅游市场开始融合,互补互促的大旅游、大产业局面正在形成,产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今年香港回归在即,也将对旅游业的发展格局和前景产生积极影响。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的崛起,离不开民航、铁路、交通等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计划、财政、银行等部门的政策扶持,离不开各级地方政府的热心参与。旅游业今后的腾飞,仍然需要各行各业的密切合作与相互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切实抓住机遇,真正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并努力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旅游业完全有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在国民经济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通报一九九六年价格调控目标计划完成情况及一九九七年价格调控目标计划
新华社北京三月二十九日电国务院日前发出关于一九九六年价格调控目标计划完成情况及一九九七年价格调控计划的通报。
通报说:一九九六年是抑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百分之六点一,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百分之八点三,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商品零售价格涨幅百分之十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百分之十二左右的调控目标。从各地实际执行情况看,除个别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有突破外,全国各省(区、市)都实现了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调控目标。其中,有十二个省(区、市)商品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百分之六以内,有十三个省(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百分之八以内。但是,个别省(区、市)价格涨幅还相对偏高,其中,新疆、陕西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在百分之八以上,北京、青海、河南、新疆、甘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百分之十以上。
通报说:按照党中央关于一九九七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国务院确定一九九七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平均控制在百分之六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平均控制在百分之八以内,并以居民消费价格为主要考核目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物价水平,确定了分地区的价格调控目标计划。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贯彻执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认真做好抑制通货膨胀工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努力搞好经济总量平衡;进一步完善“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一九九六年价格涨幅相对偏高的地区,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差距,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价格调控工作。各地人民政府要继续实行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切实抓好各项物价调控措施的落实,努力完成一九九七年的价格调控目标。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家将投巨资建设机场
本报北京三月二十八日讯记者赵兴林从中国民航总局获悉:今年将是民航基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投资额最多的一年,其中国家安排投资总规模为一百一十八亿元,地方机场建设投资六十六亿元,申请车船飞机购置贷款额为十三亿元。
据悉,今年民航安排基建一个重要项目是首都机场站区扩建工程,计划投资三十亿元。与此同时,新建的有郑州新郑机场、福州长乐机场等八个机场竣工项目,以及六个机场续建项目、六个机场计划开工项目。技术改造的重点是:计算机订座系统网络扩容升档、南方航空(集团)公司飞行管理系统和东方航空公司维修基地改造等项目。


第1版(要闻)
专栏:

  海口至洋浦高速公路通车
本报海口三月二十八日电记者鲍洪俊报道:海南基础设施建设再传捷报:海口至洋浦高速公路今日竣工通车。公路全长九十公里,为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行车时间由三个半小时缩短为一个半小时。这条公路贯穿海南西北部的澄迈、临高、儋州三市县,联接洋浦、老城、金牌经济开发区,对于加快洋浦开发,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琼岛西部工业走廊,具有重要意义。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春天的奉献
本报记者贾建舟刘磊
3月29日,一个普通的星期六。山东省济南市的广大市民迎来了第一个“星期六奉献日”。
一大早,就有2000多人来到英雄山烈士陵园,胸佩团徽的青年志愿者来了,身着整齐校服的中小学生来了,机关干部也来了……他们对烈士陵园进行了全面的清扫。市委常务副书记孙常印和宣传部长牛洪恩手拿大扫帚,认真清扫着一个个石阶。孙常印高兴地说:“开展‘星期六奉献日’活动,是贯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实际行为,对于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短短半天时间,他们就清理各种垃圾、废弃物十几吨。烈士陵园负责人介绍说,对陵园环境进行这么彻底的清理,这还是建园以来的第一次。
与此同时,在济南市的另外40多处活动点,3万多名干部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义务劳动。在药山,1000多名机关干部正忙着挖坑浇水;在槐荫区,济空某师数百名官兵携带各种工具,义务为居民清洗抽油烟机,修理自行车和家电;在纬十二路和经十路,由少先队员们组成的“劝阻不文明行为小分队”活跃在街头,帮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清洗护栏。
“星期六奉献日”活动将在济南持续开展下去并形成制度。今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都将开展统一的“星期六奉献日”活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