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论坛

  关于扶贫攻坚的思考
贾玉文
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立志苦干,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1995年底,全国农村6500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自然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黄土高原区、偏远荒漠区。以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忻州地区来说,它有1126个村不通路,639个村不通电,301个村不通邮,1153个村人畜吃水困难。该区神池县37600名青壮年(35—45岁)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者有20812人,占到总数的1/3。由此看来,扶贫攻坚,既要治穷,又要治“愚”。治穷,首先要为贫困地区修路、通电、引水,建设基本农田,改变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治“愚”,首先要帮助农民学文化、学科技,改变观念。治穷是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治“愚”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柱。在贫困地区,突出治“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扶贫要先扶精神,扶志气,这应成为全党的共识。当前,贫困地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育比较落后,劳动者的素质比较低,因而要着力提高人的素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提高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就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精神不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是最大的“愚”。这就要从乡村干部、党团员入手,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并由他们带领农民从小农思想、自然经济意识中解放出来,变等靠要为自立自主自强。尤其要加速科教兴农进程,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扶贫,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学技术;要办好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组织农民学科学、学文化,搞好基础教育,扫除农村文盲人口,杜绝农村新文盲,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打下扎实的基础。
贫困山区群众脱贫有多种途径。如移民脱贫;劳务输出脱贫;就地脱贫。前两种形式均属于异地脱贫,它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其发展局限性。在水电路不通,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山庄窝铺,政府有必要投入扶贫资金,用于山区群众搬迁补贴,帮助他们迁往大村大镇,路旁城郊居住,改变生存环境。这种办法是,用小投资换取大效益,实现较快脱贫,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国家财力有限,难以支付较多的搬迁补贴,不宜提倡大范围的移民脱贫,而应以群众自愿为主,村干部组织为主,社会民间帮助为主,政府主要的是搞好协调、引导和服务。劳务输出脱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农民创造的一种致富形式。贫困地区的农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商企业做工,在取得报酬的同时,可以通过学技术、学经验,掌握市场信息,为本地脱贫创造条件。但如果劳务输出量过大,汇聚为膨胀的民工潮,必然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加重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负担。因此,必须引导其适度发展。
从上可见,在多途径脱贫中,大多数地区以就地脱贫为主,是现实的根本选择。现阶段,我们组织扶贫攻坚,必须把重点放在带领山区人民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为脱贫努力奋斗。贫困地区的发展制约在山,发展潜力也在山,因而治理与开发要互相结合,开发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山区经济。这就要山、水、田、林、路全面治理,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在此基础上,培育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坚持全面发展富有各地特色的商品生产,形成一户一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使山区农民增加收入,这是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目前,在扶贫工作中,人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是,一些地方年年扶贫年年贫,历年累计扶贫投入也不少,但效益很不理想。甚至使一些贫困地区滋长了依赖国家、依赖救济的思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扶贫中,较多地运用行政手段,缺乏把政府扶贫行为转化为群众自身脱贫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因此,要积极推进农村“两个转变”,加速培育农村市场体系。这样,运用市场导向的手段,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脱贫,就成为当前扶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认识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身努力,是脱贫致富的决定因素,是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基本保障。国家扶贫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是必要的,但外部的支持只有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自强不息、苦干实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当前,我们要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此,要积极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行业中介组织等社会服务,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大市场联系起来,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个基础上,要积极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通过“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基地化建设,市场化发展,在农村产业发育中逐渐脱贫致富。同时,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加快构建市场经济体系。如积极发展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市场,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措施,发展城市和乡村、农户和企业,富户和穷户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还要加快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诸如农村供销社、农民购销专业户、个体私营商业组织都要围绕山区经济发展搞好服务,解决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把行政手段转化为市场导向的扶贫方法。比如,以工代赈、有偿使用扶贫资金等。近年来,有的地区实行人、财、项目配套,把扶贫干部、扶贫资金与当地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捆在一起,坚持“项目牵头,单位包乡,专人蹲点,五年不变,领导负责”的制度,组织各下乡扶贫干部确定发展项目,取得了明显效果。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在对外开放中实现体制转换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体制转换与国际合作”国际讨论会综述
金碚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产业升级、体制转换与国际合作讨论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来自美、英、德、日和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同中国经济学界、政府部门及企业界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指出,世界各国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谈论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新经验,将中国的成就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一个有世界意义的成功案例。然而,应当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还面临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中国企业改革和调整的任务迫切而艰巨。
中国进入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
与会代表认为,当前在中国进行的产业调整同80年代以前的产业调整有实质性的区别。50—90年代中期,中国实行过两次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缓解严重的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现象。到80年代中后期,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到90年代中期,基础产业及基础设施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失衡现象也得到明显的缓解。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深层的产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这直接表现为众多的企业生产能力闲置,尤其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以及要素成本的变化而形成的竞争压力,经济效益下降。因此,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从主要进行产业间的比例调整,转向必须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虽然仍需要有国家的产业结构政策的指导,但在更大程度上是企业的自主性行为。
一些代表还指出,80年代以前的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实现产业间的总体结构平衡,最迫切的任务首先是克服“瓶颈”,其次是填补“空白”。产业结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补短”为目标的。90年代以来,产业调整和升级的主要目标则是各个产业中的各家企业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使生产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结构。而且,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越来越具有市场竞争的性质。也就是说,现在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不仅需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决定性地依赖于企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中国的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不仅面向国内的市场竞争,而且更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得以实现。通过对外开放,参加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才能促使民族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使生产结构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及其变化,从而达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之一是实现机制转换
一些代表指出,目前,妨碍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是:第一,国有企业的机制落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难以发挥。第二,产业升级与就业的矛盾比较突出。第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区分割,使统一市场难以形成,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重复投资。第四,金融体制不适应产业体制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尤其是对技术进步的金融支持不够。可见,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首先必须实现经济机制的转换。与会代表指出,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前提和基础,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实现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和资产重组是当务之急。
在讨论会上,外国经济学家介绍了各国进行产业调整和体制转换的经验和教训。韩国在产业调整中,实现了产业升级的机制转换,从政府主导型转向企业主导型。俄罗斯的经验和教训则表明,在体制转换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的协调和规范作用。日本经济学家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往往难以避免,关键是要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创造条件。美国学者指出,应将企业机制转换与经营效率问题相结合,结构调整和体制转换都要以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技术进步机制以及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是与会代表关注的一个问题,他们指出,能否实现技术进步,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更有效的因素,是产业升级和体制转换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实现产业升级和体制转换
与会专家、学者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指出中国经济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实现全面的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国际经贸合作过程中,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一些代表指出,中国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例如纺织工业,虽然仍能够保持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但必须调整结构,以保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一些技术含量不高,比较优势不强的产业,例如饮料工业,正在受到外国品牌产品的强大冲击。一些技术成熟,已形成了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产业,例如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等,在获得了十几年的长足发展的基础上,目前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升级。一些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例如彩电行业,正面临着很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产业升级的挑战,实现进一步的产业升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些技术含量高,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例如汽车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例如电子计算机工业,要形成中国自己的民族产业,还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这些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开放也可以有一个过渡期。但是,国际竞争是不可能回避的。这些产业也必须尽快提高产业升级的能力,在不长的过渡期内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迎接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竞争。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开卷有益

  《保险学》评介
刘鸿儒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保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居民的正常消费,扩大就业,保障社会安定,而且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金融体制的改革与深化,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完善,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需要有具备强烈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的消费者;需要有发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和销售人员;需要有足够数量的、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保险人;需要有强有力的、健全的法规体系和监管机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操作、管理和驾驭整个市场的专业人才。无疑,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离这样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成熟的保险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保险人才的培养。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保险人才相当匮乏。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保险学的教学相对落后。我国现有几十所院校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但面临教员本身的培训,教学方法的改变,特别是教材更新的迫切需要,而教材的建设,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值得高兴的是,孙祁祥所著的《保险学》一书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我看来,这本书与我国现有的教科书相比较,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第一,注重保险学的内在逻辑关系。读者可以从保险基础、保险实务、保险类别、保险监管这种体系的安排上,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第二,在内容上突出原理性,注重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学教学接轨,并将国外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做法介绍给国内读者。第三,实用性、操作性强,例如“保险的购买”这一章,从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角度来讨论,投保人应当怎样购买保险,才能使效用达到最大化。第四,作者在许多问题上,经过认真研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因袭前人的看法。例如,关于风险、保险等概念的定义,关于股份保险公司与相互保险公司之间的异同点,关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等等。此外,这一部著作的结构也体现出较为规范的教科书的特点。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开卷有益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概论》评介
曾荭
由董京泉、叶笃初、宋海庆等著的《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概论》一书已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强调以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研究党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分别就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农村党建工作,提出了较具体的思想方法和建议。
作者阐明邓小平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四大特点,实际也是归纳了四条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即要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党的建设;要以改革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解决好党在前进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要从严治党,并把它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要重视党的制度建设,走出一条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作者强调以上四个特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既体现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的经验和规律,又构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党建理论的鲜明风格。
该书作者在阐述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观点时,坚持科学态度,紧密联系党的建设实践,历史地辩证地说明邓小平理论的来源、构成及其实际意义,注重基础性、完整性及应用性,以适应干部读者的学习要求。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争创一流的生活质量
阮崇武
内容提要:今后15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步目标是要在2000年以前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争创全国一流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应注重三个方面:第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第二,要注重社会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福利和公共安全。第三,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产业等新技术的普及。解决了这三方面的问题,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提到更高的水平。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制约,海南在整体经济实力上不大可能超过其它经济强省。但是,按人均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海南提出了争创全国一流生活质量的发展目标,并已列入《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获得更多的实惠。
生活质量指标的内涵
生活质量是全面反映人民生活需要实现程度的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水平,主要是指居民物质生活消费的状况,而生活质量的范围要比生活水平广泛得多。它既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人们的社会和精神生活状况。这除衣食住行水平之外,还包括卫生、教育、就业、社会秩序、自然环境水平等广泛的内容。它最全面地体现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目前,对于生活质量指数,在国际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准确的统计标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活质量应当由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精神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社会保障质量等几个方面组成。由于生活质量概念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任何一个单项指标都不能完整地、确切地反映其实际内涵,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有内在联系的、能够大致全面反映生活质量内涵的指标体系。
我们以海南省为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包括19个单项指标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生活质量。其中包括: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2.人均消费水平。3.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百分比,生活越好,该系数越低)。4.人均居住面积。5.每万人拥有机动车辆数。6.每万人拥有电话(含移动电话)数。7.人均用电量。8.人均储蓄存款(从第二项到第八项是反映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指标)。9.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0.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11.每百人报纸书刊发行量。12.基础(9年制)教育普及率(从第九项到第十二项是反映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指标)。13.每万人拥有商业餐饮网点数。14.每万人拥有的医生人数。15.每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16.环境质量指数。17.森林覆盖率。18.社会保险人口覆盖率。19.平均预期寿命(从第十三项到第十九项是反映人民生活环境和社会保障质量的指标)。这19项指标大致能够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水平。按照这个指标体系来评价,海南省1995年的生活质量位居全国各省市的第十一位。其中,环境质量位居第一位,人均用电量、每百户拥有电视机量最低,位居第二十八位。
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应注重三个方面:第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第二,要注重社会问题,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福利和公共安全;第三,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产业等新技术的普及。解决了这三方面的问题,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尽可能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极端重要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除了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率,使人们能够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之外,还应努力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森林绿化面积;要保护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对不可再生的资源更要有控制地节约使用;要控制人口增长,以保证新的经济增长和新的社会资源不会都被新增人口消耗掉,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质量而言,最具决定性的指标是人均GDP。没有经济实力就谈不上生活质量,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海南的经济发展已经明确了着重发展热带农业、新兴工业和海岛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当然,其工业发展与内地各省不太一样,如果也像内地那样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原材料从岛外运进来,然后再把产品运回去,两次运费一加,产品的成本就提高很多,就失去了竞争能力。所以,海南的工业,除了发展高技术产业之外,主要是利用资源进行加工,比如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建材工业、橡胶工业等,热带农业资源、水产资源的加工也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在发展工业的时候,必须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外延型的工业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益、注意内涵、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保证海南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九五”期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扶贫攻坚工作,集中力量优先扶助最贫困的乡、镇、村,重点就是小康实现程度尚不足70%的7个市县。扶贫的关键是要帮助贫困地区修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路,没有商业渠道,农产品卖不出去,这些农民仍旧会过着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永远也不能富裕起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项目,这样,贫困地区才能发展起来。我们的贫困地区往往是有相当多资源而没有开发的地区,只要把基础条件搞好,应当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扶贫问题上,还有一个正确认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在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中,海南居民收入的差距确实增大了,但这是在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增大的,是在一个方向上有快有慢而拉开距离的,只有通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差距才可能逐步减小,这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需要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才能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如果人为地把差距拉平,搞“一平二调”,搞平均主义,就会打击先进地区、先进企业、先进人物的积极性,对后进地区也没有推动作用。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就应在二次分配中,通过国家税收、投资等手段,对高收入者予以调节,对后进的地区予以支持。
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口问题。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消耗宝贵的资源,破坏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还将吞噬我们的经济发展成果,从而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就会恶化,还将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
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海南来说,保护环境不仅意味着能够持续不断地靠资源发展生产,还有一层特别的含义,那就是,旅游业也是海南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柱产业。海南有着全国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是一块宝地,也是一片净土。如果把自然环境破坏了,也就把海南这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给断送了。保护环境不仅是为这一代考虑,而且是为子孙后代长远发展考虑。
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社会发展问题。对保障人民健康影响最大的,一是环境卫生,二是医疗条件。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注意治理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就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近几年来,海口市着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获得“国家卫生模范城市”的光荣称号,并被世界卫生组织选定为全国第一个“世界健康城市”试点。但在全省范围内,在很多人群集中生活的地方,包括一些乡、镇、村,垃圾污染还相当严重。海南城市的医疗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的医疗条件还要做很大努力,关键是要在农村普遍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看病吃药更加方便,不致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基础(9年制)教育普及率是衡量生活质量在教育方面的指标。海南有着抓教育的历史传统,今后要继承发扬这一传统,同时要下大力气培养高层次的、掌握高技术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是解除人们后顾之忧的重要保证。海南的社会保障很有特点,特别是城镇社会保险方面,已经以立法形式确立了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四大社会保险法规;社会保险改革坚持社会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一切城镇从业人员,从省长到工人,都按统一的办法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办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由于得到立法的保障,改革得以顺利推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的保护;合理地划分个人帐户与共济帐户,并运用最先进的电脑网络和IC卡技术进行管理,做到了产权清晰,责任分明,管理先进,使用方便,堵塞了漏洞。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制度改革,使劳动者不再依附于所在单位,可以自由流动,使劳动力统一大市场得以初步形成。农村的养老保险正在逐步推行,但方法上与城镇不同,它是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不能强制和调剂。
社会治安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之一,也是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改善社会治安的关键是要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形成全民动员,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充分发挥已有的技术先进的指挥监控系统的作用,以强大的震慑力,遏制犯罪的势头,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离不开高新技术的运用。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发展才是最有竞争力的发展,才是具有高效益的发展。海南的经济基础薄弱,是“一张白纸”,但有可能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必须强调高起点,通过积极运用先进适用的技术,缩小差距,后来居上,占据市场竞争中的有利位置。海南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海南的信息产业从一开始就强调建设语音、图像、数字“三合一”宽频带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协调,统一管理,不搞重复建设,不搞部门分割;实行网络建设和网络应用分开管理,便于商业化经营,便于更多的人参与信息产业市场的开发;以市场需求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单纯从概念上、技术上去推动,以保证应用网络的实用性和经营的市场化,从而保证信息产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在每一个重要信息系统投入社会应用的时候,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以保证这些系统能够规范地运行。这些都将使信息产业成为海南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今后15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步目标就是要在2000年以前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目标就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争创全国一流生活质量水平。目前海南还有4个贫困县,要基本实现小康的目标,还是有困难的。当然,即使实现小康,也只是一个低水平的,离富裕还有很大的距离。总之,争创一流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更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和扎扎实实的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