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高瞻远瞩发展教育
——深切怀念小平同志
朱开轩
敬爱的小平同志病逝的消息传来,举国上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全国教育界深切悼念敬爱的小平同志,缅怀和追忆小平同志在亲自领导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过程中不可磨灭的卓越功勋。
小平同志作为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对教育事业一贯高度重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小平同志始终高瞻远瞩地把发展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洞察力和胆略,领导全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十年内乱以后百废待兴的困难时刻,首先亲自指挥了教育界的拨乱反正,推翻了“两个估计”,肯定了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成绩,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恢复了包括“高考”在内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各项正常教学秩序,使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在这之后的十几年,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长征中,总是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考虑教育问题,从战略高度来筹划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果断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小平同志及时提出,这个工作重点的转移“应当包括教育”,教育必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想真正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关键在领导。他把对教育的认识及工作成就看作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领导者是否有远见、有战略眼光乃至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在教育发展和经费投入的安排方面,“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小平同志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我国国情,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小平同志认为,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小平同志这些重要思想,为后来“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构筑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小平同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反复强调全党全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确评价知识分子的作用。他认为,知识分子不但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现代化建设中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小平同志在1980年论述今后20年我国发展战略时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改革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他最关心的、认为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为此,小平同志多次深情地说,“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同时,他恳切呼吁“各级党政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呼声,为他们排忧解难”。不论怎么困难,也要提高教师的待遇,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小平同志的身体力行,对调动广大教师和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对近年来正在逐步形成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认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他反复强调,要教育好青年一代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学校工作要根据不同阶段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加强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平同志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围绕“三个面向”,小平同志主张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在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党中央在1985年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正确方针。要求教育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与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小平同志还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红与专、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在小平同志的亲自关注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大踏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体制改革深入进行,教育法制建设日益加强。这一切都是同小平同志光辉教育思想的指引和在关键时刻小平同志所做的大量开创性工作奠定的基础分不开的。
小平同志的逝世,对教育界来说是难以估量的损失,我们教育界同志对敬爱的小平同志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20年前,是小平同志带领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教育界带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使老中青几代知识分子获得了新生。一批又一批青年人重新得到了系统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并在今天成为各行各业、各个工作岗位的骨干和跨世纪的专门人才。小平同志曾亲自作调查研究,深情计算过,随着国力增强、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应占多少份额。他非常关心改革开放后出国的20多万留学生,号召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他在巡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时,同无数教师、专家和学者亲切交谈,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创造发明与献身精神。他还为大、中、小学校题名题词,指明工作方向与奋斗目标,并为救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捐款助学,呼吁普及计算机知识“要从娃娃抓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小平同志还一再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是小平同志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永远珍惜与坚持,并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发扬光大。
小平同志离我们而去了。教育界广大干部和师生对小平同志永远充满着由衷的崇敬和深情的爱戴。缅怀小平同志的光辉业绩,我们决心化悲痛为力量,进一步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武装教育界广大干部和师生,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认真做好各项教育工作,为实现小平同志的宏伟遗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敬爱的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文作者为国家教委主任)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沿着小平同志开辟的航道奋勇前进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党组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关于船舶出口指示20周年。在纪念这一时刻的时候,全国数十万造船职工,更加缅怀小平同志为船舶工业发展做出的丰功伟绩。
我们不会忘记,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围绕“风庆轮”事件与“四人帮”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所表现出的大无畏品格。
我们更不会忘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小平同志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果断、及时地做出了“中国的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振兴船舶工业,跻身世界经济大舞台,指明了航向。
20年过去了,可以告慰小平同志的是,我国船舶工业已经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他老人家提出的“中国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的目标实现了。
伟人虽逝大业存,再创新绩慰英灵。这是发自造船职工内心的呼声。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船舶工业积重难返,举步维艰,出路何在?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有出路,要有信心。”
“十年动乱”之后,船舶工业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处于崩溃的边缘,大部分工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遥望神州,面向苍茫大海,船舶工业向何处去?这是萦绕在每个造船人心头的一个沉重问题。
1977年12月6日,对于船舶工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日子。小平同志在接见三、五、六机部(船舶总公司前身)和国防科工办主要负责同志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次年6月28、29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造船工业应该打进国际市场。我们造的船比日本便宜,一定要竞争过日本。总之,国际市场有出路,要有信心。”
这一战略决策,为船舶工业指明了方向,揭开了船舶工业保军转民,开拓国际市场的序幕。
打进国际市场,对于长期闭关锁国,一直以军工生产为主的船舶工业来说,谈何容易!不开拓国际市场,国内军品任务锐减,企业无米下锅的困境又无法摆脱。小平同志在听取六机部领导汇报后,积极支持船舶工业首先选择香港作为突破口的决策,并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多次会见香港船东,亲自做他们的工作。小平同志在同世界著名船王包玉刚的谈话中,从香港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谈到振兴民族造船与航运事业,逐步坚定了包玉刚在内地订船的决心。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很快同包玉刚签订了1亿美元的出口船合同。这一举动在世界航运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促进了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的香港市场的开拓。随后,著名实业家李嘉诚、曹文锦、何洪、赵世光和后来首任香港行政长官的董建华等,纷纷转向内地订船。自1980年签订首艘出口船合同,到1982年的两年间,我们共签订8.2亿美元订单,相当于同期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两倍。1982年1月,国产第一艘出口船历经太平洋、大西洋恶劣海况的考验,首航成功。英国劳氏船级社主席评价说:“‘长城号’的出口,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新纪元。”小平同志知道后,高兴地称赞:“你们的合作是成功的。”
20年来,香港船东共向内地订购220多万吨船舶。香港市场的打开,为船舶工业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船舶产品现已进入包括希腊、挪威、美国、英国等前八位世界主要航运大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连日本、韩国两个世界造船大国市场,也实现“零”的突破。朱基副总理感慨地说:“过去认为船舶出口是想都不可想的事情,现在真正出口比较好的还是船舶工业。”“船舶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
国际市场强手如林,与国外技术上又相差20多年,船舶工业靠什么去竞争过别人?小平同志坚定地指出:“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就要全部引进,要彻底革命,不要搞改良主义。”
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实力上的竞争。70年代末,我国不仅对“文化革命”遗留下来的“左”的错误倾向尚未肃清,而且造船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相差20多年。船舶工业能否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就在船舶工业内部也举棋不定,缺乏信心的时候,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成熟技术,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的思想。1977年12月6日,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78年6月,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一致的。引进就要全部引进,要彻底革命,不要搞改良主义。”
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我们集中资金,重点引进了50多项世界名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软件)和船型设计制造技术,先后收集了世界七大著名船级社的上万个造船标准和技术规范,翻译、出版8900万字国外标准、规范及有关公约。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新制订或修订了国内造船技术标准,使之向国际标准靠拢。沿海骨干造船厂率先与日本造船企业对口建立了长期友好的技术合作关系。从工艺技术、操作规范到各种规章制度、现场管理等,全部按国际规范要求实施。
在大规模引进技术的同时,我们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仅迅速缩短了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为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而且摸索出一条“出口引进,改造提高,扩大市场”的新路。现在,我国建造的船舶,已达到9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船舶设计技术已能自主创新,做到“建造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国内自行开发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含量的新型船舶已批量出口,受到国际航运界高度评价;以低速大马力柴油机为代表的关键配套设备,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并已整机出口。船用配套设备长期靠从国外进口的历史已经结束。
面对实力强劲的发达国家对手、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船舶工业生产手段十分落后的局面,怎样参与实力悬殊的国际竞争?小平同志高屋建瓴地讲:“造船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改造问题”,“要彻底改造,就是要搞成新厂。”
造船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市场竞争主要又在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我国由于长期按照军工生产进行资源配置,船舶工业原有以万吨级以下为主的造船设施和能力,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对大型船舶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也不能按照国外的发展模式,进行大规模建设。发展船舶工业必须扬长补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小平同志早在70年代末就要求船舶工业按照集约增长的方式发展。1978年,他在听取六机部和海军领导汇报时指出:“造船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改造,要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样搞起来就快了。”接着,他又说:“多花点钱可以。江南厂改革,包括船台、船坞、码头等等的改造。改造不搞改良主义,否则牛不像牛,马不像马,江南厂、大连厂都要彻底改造,就是要搞成新厂。”
小平同志的指示,使我们豁然开朗: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不能靠铺新摊子,而是要通过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基础的作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从80年代初开始,我们便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沿海骨干船厂和关键配套厂进行了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迅速改变了大型造修船能力严重不足的状况,初步形成了我国沿海地区从北到南分布合理的船、机、仪配套,大、中、小船舶并举的造、修船格局。我国现已具备了建造和修理30万吨超大型船舶的能力。六家骨干船厂跨入世界大、中型船厂的行列。江南、沪东、大连等五大船厂经过技术改造后,新增造船能力48万吨,造机能力3.7万千瓦。与建同等规模的新厂相比,投资节省一半,周期缩短1/3。与80年代初相比,船舶总公司造船能力由80万吨上升到250万吨,增长两倍多;万吨级以上船舶占造船总量的85%;实际出口由0.8亿美元上升到13亿美元,翻了几番。20年来,船舶工业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总和,仅相当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一年的投资,但我国船舶工业的增长速度,却远高于它们。这就充分证明了小平同志思想的正确性。
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小平同志及时提出,要组建造船公司,要学会管理。
船舶工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如何参与国际竞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我们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1979年,小平同志最早提出了要组建造船公司的设想。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怀下,船舶工业率先在全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六机部与交通部部分企业合并,组建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公司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实行权利、责任、利益三统一,并把工业同贸易、军品同民品、造船同修船、科研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运用经济的办法,走联合发展之路,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经济实体。船舶工业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2年8月,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件事时,高兴地说:“造船工业改组为造船公司成功了,这就把许多矛盾解决了,也把六机部、交通部多年的公案解决了。”
小平同志在强调改革的同时,十分重视管理。1978年,他就指出:“技术水平决定管理水平。我们普遍不会管理,包括我们在座的在内。”他多次告诫我们要重视产品质量,他说:“质量不好,是要死人的,要寸步不让,要有改进措施。”他对海军的同志说:“质量不好,根本不接收。宁肯少,没有,也不要破烂货。船不好,只有打六机部的屁股。”
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我们始终把改革和加强管理作为推动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现在,我国的造船周期大为缩短,船舶建造质量可与韩国媲美,接近日本,质量、价格、周期等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指标超过世界先进造船国家。我国军船建造技术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小平同志对船舶工业改革、开放、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是他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工业部门的生动体现。船舶工业正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了小平同志这一系列指示,跻身于世界经济大舞台,经受国际市场风雨考验的实践,回答了民族工业如何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这就是:要敢于冲破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大胆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通过改革、改造、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在与国际强手的竞争中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促进本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这是振兴民族工业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同小平同志一样时刻关怀和注视着船舶工业的发展,江泽民、李鹏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视察船厂。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质量为本,走向世界”,鼓励我们沿着小平同志开辟的航道奋勇前进。
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唐山人民的怀念
中共唐山市委唐山市人民政府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河北唐山,这座曾经历地震磨难又重新崛起的城市,顿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680万唐山市人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用各种方式寄托着无尽的哀思,深切地缅怀小平同志为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为民族独立和国家振兴所建立的不朽功勋,缅怀小平同志对唐山人民的亲切关怀。
邓小平同志是唐山人民敬仰的一代伟人。他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与唐山人民有着深深的不解情缘。
1976年,唐山曾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骇人听闻的大地震,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顷刻变成了一片废墟,24万同胞遇难,16万人重伤,7200个家庭毁灭,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发生的当天,作为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同志对唐山人民给予了深切同情和巨大关怀,他老人家拖着病重的躯体圈阅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给地震灾区人民的慰问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持下,英雄的唐山人民忍受着失去亲人、家园被毁的巨大伤痛,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尸体,凭着毛主席所赞誉的唐山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斗争中。
对唐山地震灾区人民,邓小平同志深深挂记心里。1978年9月19日,唐山人民在取得了抗震救灾决定性胜利,即将开始大规模恢复建设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亲临唐山视察。
唐山人民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热情鼓励。那天,邓小平同志一到唐山,就不顾旅途劳累,立即开始参观视察活动。在开滦矿务局唐山矿,小平同志先后参观了新落成的职工更衣室,视察了一号井绞车房和新风井。接着小平同志又来到唐钢视察。在二炼钢厂,他走上转炉平台和工人们亲切握手,询问唐钢在地震时受损失情况、人员伤亡情况。当听说唐钢职工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仅用20天时间就炼出了“抗震钢”时,小平同志频频点头,并说:“很好,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这是一个奇迹!”他勉励唐钢职工,“要发扬成绩,为祖国的钢铁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唐山人民不会忘记小平同志亲自审定城市恢复建设规划,为唐山的恢复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头顶烈日,深入到住宅楼建设工地视察。从楼房结构到采光、卫生设施,从煤气管道到进出交通,从上下水道到环境美化,他都想到了,并一一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后,小平同志又详细听取了新唐山建设规划汇报,观看唐山老市区、新区建设规划模型,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小平同志说:“地震是个很大灾难,但是要把它变成好事。新建的城市不能脏、不能乱。新唐山建筑要美化一点,要异样多彩,不要千篇一律”;“建设新唐山要很好规划一下,不要用50年代的观点,要用70年代的观点”;“城市建设是一门学问。现在资本主义的管理讲美学、讲心理学、讲绿化,多种一些花美化环境,这也可以影响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小平同志以他深邃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为唐山的恢复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的指示,不仅在当时成为唐山恢复建设的指针,而且对唐山城市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指导意义。
唐山人民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视察唐山,是在他恢复领导职务刚一年多之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唐山人民对小平同志的这次视察十分珍重,每当谈起这段经历,广大干部群众都激动不已。唐山人民深深懂得:当时的中国正百废待兴,任务极为艰巨,小平同志正在思考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为中国在未来岁月中如何前进规划着蓝图。小平同志日理万机,但仍牵挂着震后的唐山。“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我们国家的今天,就没有今天的新唐山。小平同志和唐山人民心相连”,这是680万唐山人民的共同心声。
小平同志这次视察唐山,给全市人民以巨大鼓舞,从此拉开了震后大规模恢复建设的帷幕。唐山人民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城市建设方向,发扬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用生命、鲜血和汗水凝成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从1978年到1986年,经过8年苦战,在唐山抗震10周年时基本完成了恢复建设任务。震后重建的新唐山,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分区明确,总体布局合理,市政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环境清新优美,生活环境有很大改善。目前,全市各类房屋建筑面积达3414万平方米,是震前的3倍多;市区住宅竣工面积176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9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集中供热普及率36.2%,燃气普及率93.2%,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65平方米,是震前的4倍。一座崭新的唐山拔地而起,又重新屹立在祖国的渤海之滨。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各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18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达到了邓小平同志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实践证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没有邓小平创立的这个理论,就不会有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唐山人民深深懂得,在过去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唐山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得益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党所作出的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由于地震的严重破坏,唐山震后10年主要任务是城市恢复建设,1986年以后才把主要精力转向经济建设。唐山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振兴的历史任务。“七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赶上了全国平均发展速度。1988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个翻番,1989年进入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城市行列。“八五”期间,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唐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提前6年实现了第二个翻番。“八五”期间,唐山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跻身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199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0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配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明显进展,投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一大批重点项目投产,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京唐港的建成通航,结束了唐山有海无港的历史,打开了走向世界的海上通道。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
震后2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唐山恢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世人瞩目,根本原因就是全市人民在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从而不断取得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唐山震后恢复建设的关键时期视察唐山,着眼于唐山城市现代化,为唐山的恢复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给唐山人民巨大鼓舞。去年,在唐山纪念抗震救灾20周年之际,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唐山人民给予了深切关怀,又一次使全市人民沉浸在巨大幸福和无比激动之中。1996年4月16日,江泽民同志为唐山题词,号召我们“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1996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唐山视察,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对唐山震后20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对唐山未来寄予了更大的希望,要求我们加快建设更繁荣更美好的新唐山。江泽民总书记为唐山人民的题词和对唐山工作的指示精神,与邓小平同志生前对唐山的殷切期望完全一致。抚今追昔,唐山人民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唐山的关怀与厚爱。对此,唐山人民将倍加珍惜,永志不忘。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远活在唐山人民心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