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首届世界水资源论坛通过《马拉喀什宣言》
呼吁合理使用水资源
埃塞俄比亚政府号召节约用水
新华社马拉喀什(摩洛哥)3月22日电(记者诸葛仓麟)在摩洛哥中部古城马拉喀什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水资源论坛,22日通过了《马拉喀什宣言》。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制定一项合理使用、严格管理和保护淡水资源的长远战略。
与会者认真探讨了全球淡水资源消耗、供需状况和日益减少的紧迫形势。会议强调,世界各国必须尽快从各个方面来解决水资源问题,并制定一项保证全球水资源稳定供应的政策。
会议委托世界水资源理事会利用3年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和磋商,把有关结论和建议提交世界各国政府,以便帮助他们采取措施,保证子孙后代能享用足够的水资源。会议还委托摩洛哥政府把《马拉喀什宣言》提交给将于今年6月举行的联合国大会讨论。
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自本世纪初以来,人类对淡水的需求急剧增加。从1900年到1995年,水的消耗增长了6倍,比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快两倍。目前,世界上每6个人中就有一人享用不到洁净水。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57亿增加到83亿,对水的需求还将急剧增长。
这次会议是由世界水资源理事会和摩洛哥政府联合主办的。来自5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的代表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3月22日电(记者陈才林)埃塞俄比亚政府22日呼吁全国人民节约用水,以保护本国有限的水资源。
埃塞俄比亚水资源部为纪念3月22日“世界水日”而发表的公报说,埃政府正在进行调查并制定政策,以帮助全国人民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公报说,现在全世界1/5的人口缺乏清洁用水,受污染的水已成为传播世界上一半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公报说,全世界水资源中97.5%是海洋中的咸水,在仅有的2.5%的淡水中,大部分是固态冰或地下水,能供人类饮用的洁净水十分缺乏。
专家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水资源不断受到污染,水危机已对人类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到2025年,世界上缺水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卓有成效的援助
——访接受德国政府援助的丽江震区
本报记者徐步青
去年2月3日,一场7级地震给云南丽江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一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切实措施,带领群众抗震救灾。同时,国际社会也伸出援助之手,其中德国政府向丽江灾区援助500万马克(约合人民币2750万元),居各国政府提供的经济援助的首位。这些资金是如何利用的,取得了哪些成果?前不久,在德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艾慕仁·魏斯的陪同下,由部分中国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考察团,到丽江地区实地考察和采访。
据丽江地区负责人和德国派往丽江的专家介绍,为了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震后不久,德国专家考察团不顾余震的危险走村串乡、跋山涉水,对中方提出的受援方案进行实地考证。专家们认为,援助项目不要仅考虑眼前的利益,还应该从长远利益即用发展的眼光制定援助计划。基于这种考虑,德方决定将援助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民房、校舍、卫生室的恢复与重建,有部分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等方面。
丽江大地震中,农村民房受到严重破坏,损失最为惨重。德国政府对农户的援助金额为1007.46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给予补助。中德双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受灾程度轻重,把对11644家受灾户的补助分为三个等级,即倒塌户、较严重倒塌户和中度破坏户。补助款发放方法合理,赢得了灾区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中德双方配合密切,德方援助资金到位快速,民居大部分得到了修复。迄今,已重建民房9241户,修复32200户。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在民居受灾最严重的大东、大具、呜音、白沙、拉市5个村,虽然地震的遗迹仍随处可见,但是我们看到了令人鼓舞的景象:到处是繁忙的建筑工地,一栋栋新农舍平地而起。我们随意走入一户刚盖好新房的农家,主人热情地邀请客人吃自家产的瓜子和梨。从主人的房间摆设、饲养的牲畜和整修得非常美丽的小院看,他们已从震灾困难中解脱出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去年的那场劫难中,丽江县的655所各类学校中有520所受重灾,占总数的79.4%。直接损失1.25亿元。重建新校园,不误下一代,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当地政府迅速成立了恢复重建校园的领导小组,决定分两步走,先加固维修,然后再恢复重建。德国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此次对丽江教育援助额也较大,共援助325万元人民币。其中呜音中心校和大具中心校已完成主体工程,部分学生已搬入新教学楼,在宽敞明亮、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据统计,目前已有80%的学生进入新校舍。还有少部分学生仍在临时帐篷和破旧的教室里上课。
在德国政府的援助款中有175万元用于重建26个行政村的卫生室。丽江县卫生局统一安排,每个卫生室约投资7.95万元,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这些卫生室全部建成后,将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在正式投入使用不久的呜音乡行政村卫生室里,摆放着几十种在当地采集的中草药和部分西药,乡村医生正在为两位农民患者输液。卫生室正在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
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相结合,这是德方和中方的共同心愿。为了保护金沙江流域的水土和生态平衡,德国援助大具乡30万元,将烧柴砖窑改为烧煤砖窑。此外,还援助拉市乡海南行政村50万元,用于建造沼气池。目前已建成106个,农民做饭、照明同城里人用煤气一样方便。过去,农民起早贪黑到离家10多里远的山上去砍柴,一个农户每年约要烧掉6吨木材。有了沼气池后,农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方面。沼气池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又保护了森林和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德国政府对丽江地区的援助项目,受到中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丽江人民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几乎每个受援单位都竖立了石碑,铭记德国人民的援助和中德人民的友谊。


第7版(国际)
专栏:

水,向人类挑战
中国打井队为帮助尼日利亚人民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克服各种困难,在阿达玛瓦州的一些村镇钻孔打井。图为井水喷出时,村民们喜出望外。 黄伟摄
非洲近年旱灾频发,人民生活困苦。图为津巴布韦老人站在颗粒无收的高粱地里愁眉苦脸。 新华社发
秘鲁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到首都利马郊区的贫民区宣传卫生饮水。由于气候干燥,水源紧张,这里的居民饮水条件很差。图为宣传人员向他们发放水桶和净水药。新华社记者 杨建华摄
毛里塔尼亚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被沙漠覆盖,撒哈拉沙漠的不断南移更是雪上加霜。淡水在这个“沙漠之国”极为珍贵,即便是宴请贵宾,主人也仅用小水壶往客人手上浇点水,算是洗了手。
 新华社记者 王天瑞摄
为保护水源,英国有关部门在秦晤士河河面上放置垃圾拦截架,以清除河面脏物。新华社发
孟加拉国每年都要遭到飓风或洪水的袭击,由于水利基础设施不足,灾后水源被污染,干净的饮用水奇缺,灾民受到肠道等传染病的严重威胁。图为一次洪灾后,达卡市民在排队领取饮用水。
 新华社记者 张小龙摄
联合国不久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近20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淡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下个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面对这一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开始行动,积极保护开发淡水资源,为了人类的生存,也为了世界的发展与和平。
编后语
联合国不久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近20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淡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下个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冲突。面对这一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开始行动,积极保护开发淡水资源,为了人类的生存,也为了世界的发展与和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