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各地认真学习贯彻“两会”精神
纷纷表示要结合实际脚踏实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本报讯综合本报驻各地记者报道:全国各地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精神,决心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结合本地实际,全面落实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迎接香港的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强农兴农重在落实
河南省委主管农业的副书记范钦臣、副省长张以祥介绍说,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很符合河南的实际,“两会”结束后,我们即利用各种形式进行了学习讨论。作为农业大省,强农兴农,关键在落实。为此,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具体措施,加大农业投入。农业贷款要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率2个百分点以上,在新增贷款规模中的比重要达到10%以上,新建和完善100个种子工程项目,加快间作套种等12项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以确保科技进步贡献率由现在的39%达到45%以上。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农业连续获得丰收,农村经济有长足进步。近日,根据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的精神,山东认真研究解决丰收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快步伐实现农业大省向强省的转变。今年山东省计划安排农业基本建设投资35亿元,比去年增长5亿元;同时积极推进农业投入体制改革,多渠道引资入农。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业厅长刘初浔从北京回南昌后,就抓紧时间与有关部门商讨继续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的实事。1996年江西农业生产取得历史上最好成绩的一条重要原因是科技推动,全面推广6项新技术,使科技在全省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由“八五”末的32%提高到去年的41%。今年江西将把农业工作着力点继续放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力争使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良种覆盖率达85%,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
用改革精神搞好国有企业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阐述了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天津市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以名牌拳头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资产联结为纽带,引导组建企业集团,带动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汽车、渤海化工、电子、钢铁、医药、轻纺、建材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争取有更多的企业集团进入国家重点行列;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企业集团;天津将继续搞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在转变机制上取得实效。
武汉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孙梅芳说,“改到深处是管理”。公司董事会通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认识更加深刻。作为全国现代企业制度百家试点之一,武锅今年把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当作企业进步的推动力量。董事会要求子公司、车间直至生产的每个环节、岗位,都要做好一道成本否决题,企业内部的一切工作要围绕质量效益展开,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武汉市一批国有企业整体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是武汉市最大的综合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通过两年来的运作,公司净资产目前已达14.6亿元,1996年实现利润3.2亿元。刘中桥总经理说,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今年工作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切实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改革措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今年在控股企业中将全面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兑现奖惩措施,加强企业经营中的财务监管;将选拔一批能为国有资产营运增值增效的高素质经营人才,来充实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着重培养企业领导班子的营运素质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
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广东,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使全省两个文明建设一年上一个台阶。去年,广东注重抓好群众性创建文明活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学生品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日,省委、省政府根据新情况,部署新的一年在继续推进群众性创建文明活动中,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上,通过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宣传教育,提倡人人讲社会公德,做文明公民;坚持在全省各大中城市开展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三优”杯竞赛活动,创建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
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江苏正在加紧编写有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普及读本。全省城市和县城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发动群众,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明市民公约”,把爱国爱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社交礼仪、移风易俗等要求具体化。通过文明市民学校教育,使之成为市民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城市、县城、集镇的文明形象。城乡基层继续开展创文明户、新风户、五好家庭和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活动。
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根据“两会”精神,从首都地位出发,把维护首都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做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党的十五大安全保卫工作为重点,制定了全党全民动员,确保首都稳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同时,还要继续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加强快速反应能力,及时打击现行犯罪活动;大力开展“扫毒挖枪破大案”的专项斗争和整顿治安乱点、清理出租房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等专项治理;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安全居(家)委会的组织体系、防范体系和管理体系尽快建立健全起来,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落到实处。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副书记周声涛日前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巩固目前的稳定局面,新疆将加强对极少数搞民族分裂的敌对分子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予以打击,绝不能让这些危害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邪恶势力滋生蔓延。在“春季严打整治行动”中,自治区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对那些制造暴力、恐怖和负案在逃的罪犯穷追不舍,严厉打击。从地、州、县机关选拔得力干部,进一步充实加强乡镇党政班子、乡镇派出所和人武部等,让其成为保障社会治安的骨干力量。
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稳定教育,将是新疆自治区抓稳定的工作重点。自治区还将组织人民群众学习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新《刑法》既可对人民进行法律教育,又可成为打击民族分裂分子的强有力武器。


第1版(要闻)
专栏:

  成功的调控宝贵的经验
——访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
本报记者施明慎皮树义
岁末年初,一连串的经济统计数字跳下计算机,向人们报告着喜讯: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软着陆”功不可没。它给历时三年多的宏观调控写下了浓重而又多彩的一笔,它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也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软着陆”来之不易。勒住通货膨胀的烈马,又使经济快车高速前行,不仅对中国来说是第一次,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
饮水思源。当我们为举世瞩目的成就欢欣鼓舞的时候,不能不想到三年多宏观调控的风雨历程,不能不说起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和驾驭全局的卓越领导能力。
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就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高瞻远瞩科学决策
这次宏观调控开始于1993年的下半年。陈锦华同志的回忆,把我们的目光拉回了那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广大干部和群众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国出现了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但是,由于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以往那种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速度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在大步前进中变成了某些过热现象。这就是,在不少地方出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乱拆借、乱集资,金融秩序混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急骤扩张,大大超过社会供给的可能,导致经济总量失衡,货币过量发行,并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商品零售价格大幅度上扬。
红灯频频闪烁。怎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的列车运行得又快又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强调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的同时,对出现的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并及时作出重要决定。
早在1992年10月十四届一中全会后,党中央就召开有各地区、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经济情况通报会,提出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对经济形势有个总体把握,加强预见性,注意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可能把它们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要使之积累成大问题,影响全局。
两个月以后,江泽民同志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再次指出,当前的经济形势大好,但要防止经济“过热”,并强调,全党全国人民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积极地、正确地、全面地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
1993年4月1日,中央再次召开经济情况通报会,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朱镕基副总理作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经济发展中有些矛盾和问题已得到缓解,但有些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还在发展。强调高中级干部统一对形势的认识极为重要,以利于齐心协力,发展大好形势。
5月19日夜,江泽民同志亲自写信给国务院领导同志,特别强调对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抓紧时机解决。否则,解决问题的重要时机就会稍纵即逝。倘若问题积累,势必酿成大祸。
紧接着,江泽民同志先后在上海、西安、大连、广州召开分地区经济工作座谈会,统一大家对经济形势的认识,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他多次强调,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我们赢得了这么一个好的形势,千万不要轻易地失去或错过,必须驾驭好、保持好这个发展的好势头。
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国务院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大好形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指导的政策措施。1992年底,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1993年4月中旬,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并决定派出7个工作组,由国务院有关部委部长带队赴14个省区市进行检查。5月上旬,又发出《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5月下旬和6月初,国务院连续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政策措施。随后,国家计委根据朱镕基副总理的指示,经过与财政、银行等有关部门研究,形成《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意见》,共16条措施,上报党中央、国务院。6月中、下旬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先后听取国家计委汇报,并作了重要指示。1993年6月24日以中发〔1993〕6号文件正式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16条,并逐级传达到全体党员干部。
中央6号文件的形成,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的结果,得到了全党的一致拥护。以6号文件为标志,宏观调控全面展开。
回顾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陈锦华同志深有感触:如果不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敢决策,很难想象我们会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
驾驭全局攻克难关
从国内外的历史经验看,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大幅度地降低物价,往往伴随着经济滑坡、失业增加,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既要明显抑制通货膨胀,又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是这次宏观调控的最大难点,也是这次宏观调控的最成功之处。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从最高峰1994年10月的25.2%降低到最低点1996年12月的4.4%,跨越了20多个百分点;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93年到1996年,年度之间波动幅度仅一两个百分点,1996年仍达到9.7%。
攻克难点,实现“一低一高”,陈锦华同志认为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双管齐下,也就是抓住抑制通货膨胀这个主要矛盾,从抑制需求和增加供给两个方面入手实行宏观调控。
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而有效供给相对增长较慢,特别是有些地区忽视农业,造成耕地减少,主要农产品供应短缺,导致供求总量失衡,引发物价总水平全面上涨。1993年12月份零售物价涨幅高达17.3%,1994年2月份突破20%,全年达到了21.7%。通货膨胀日益加剧,成为当时经济生活中的最突出的矛盾,是社会各界反应最强烈的热点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坚持抑制通胀不动摇。1994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四项紧急措施。9月份,李鹏同志在全国进一步加强物价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坚决抑制通货膨胀的十条举措。强调坚持实行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有效供给。
其间,由于企业改革滞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根深蒂固,宏观调控屡屡面临企业资金叫紧的困扰以及一些地方要求放松银根的压力。与1986年面对类似情况所采取的放弃从紧方针的做法相反,在此轮宏观调控中,党中央、国务院认真调查研究,保持了对形势的清醒认识,没有动摇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在灵活微调、增加贷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从而使物价涨幅逐月回落。
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判断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首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只要把增长过快的投资规模控制住,就能减少货币发行,促使物价降下来。1993年以来,在清理乱拆借、乱集资,管严固定资产贷款,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相应提高银行贷款利率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从1992年的58.6%,逐步下降到1996年的20%左右。
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目标,不断改进金融调控方式。整个金融系统齐心协力,终于使货币发行从1993年的1529亿元逐渐回落到去年的917亿元。朱镕基副总理不久前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说,如果不是把票子控制住了,物价回落在10%以内简直不可能。
在抑制需求过快增长的同时,大力加强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使总量平衡状况逐步改善。1993年以来两次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逐年增产。1995年粮食总产量4666亿公斤,比1994年增产215亿公斤;1996年超过4800亿公斤,增产135亿公斤以上。1993年到1996年的4年间,共增加发电机组5500万千瓦,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11030公里,局用程控交换机容量8200万门,煤炭开采9181万吨,乙烯147万吨。1996年的钢产量达到1亿吨。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着手建设,京九线建成运营,沪宁高速公路等一批骨干工程交付使用。长期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明显改善,消除了重要生产资料长期存在的短缺现象,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在这轮宏观调控中,虽然一些企业关停并转不可避免,但政府非常注意妥善处理职工安置问题。近几年每年新增700万以上劳动力就业。去年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243万下岗、待业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城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目前,以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在全国逐步推进,100多个大中城市普遍实行了职工最低工资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整个社会保持稳定。
低通胀、高增长的实现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陈锦华同志谈起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的那次调整。1958年经济大起之后,1960年至1962年连续3年出现负增长,大批城市职工回乡务农。如今,在经济规模更大、格局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大起大落,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驾驭宏观经济全局、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改革开路调控灵活
这次宏观调控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次成功实践,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陈锦华同志认为这是此次调控与以往的最大不同。
在1993年下半年开始宏观调控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就着手研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重大改革的方案,当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4年起,财税、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由于改革方案科学可行,实施工作组织周密,注意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的各项改革初战告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几项成就是:把财政包干体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财政赤字不再靠向银行透支弥补,改用增发国债的办法解决,减轻了中央银行多发票子的压力;强化中央银行职能,完善金融调控体系,调控方式日趋多样;汇率顺利并轨,外汇储备3年增长了4倍多,去年12月1日正式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的推行,逐渐强化了投资风险约束。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与宏观调控政策协调,为解决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开辟了道路,使经济实现软着陆从美好期望变成了现实可能。
这次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同时加快经济立法进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约束和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物价监管等方面仍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践证明,遵照价值规律进行宏观调控,正确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资源配置,是我国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的亲自策划和直接指导下,不仅调控方式更加丰富,而且调控手段运用更加熟练,在调控时机、调控力度的掌握上也更加灵活。
对这几年利率的变化人们印象尤深。1993年针对金融秩序混乱局面,国家分别于5月和7月两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并对三年期以上的定期储蓄和国库券恢复保值补贴。1994年物价上涨过猛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以抑制通胀为首要目标的宏观调控进入攻坚战,1995年新年伊始,中央银行首先发出从紧信号,提高再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利率;7月又将银行贷款利率再次提高,以抑制过旺的资金需求。随着物价总水平的逐步回落,1996年4月国家适时停办了新的保值储蓄,5月和8月连续大幅降低存贷款利率,为企业减轻利息负担1000亿元,并有效地调节了货币结构。
在坚持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随时追踪情况变化,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注意把握调控力度,力求最佳调控效果,对经济运行达到预定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实行宏观调控的高超领导艺术。
陈锦华同志谈到这样一件事:去年6月他到英国访问,英国财政大臣对他说,我作为同行怀着敬佩的心情看到中国经济的良好走势,请问你们采用了哪些有效措施。陈锦华说,采用经济杠杆和财政货币政策,从控制需求和增加供给两方面入手,大概两国都差不多。不过,还有一些东西你们做不到,比如“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物价大检查等等。
是的,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次宏观调控的成功,更加增强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英明领导,有亿万人民同心同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会在不断出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胜利前进。


第1版(要闻)
专栏:

  翘望伟大的历史时刻
——写在香港回归倒计时一百天
本报评论员
再过一百天,只待六月三十日午夜钟声一响,便是香港回归祖国的伟大时刻。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华夏儿女已经苦苦期待了一百多年。归期在即,怎不令人引颈翘望,令人欢欣鼓舞,思绪万千!
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中华民族从此雪洗百年耻辱,它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从此在一个伟大国家的土地上同时存在,它意味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感召力空前壮大和提高。这一伟大时刻所包涵的时代内容和人类的智慧感情,是非常凝重和深厚的。
香港回归是大势所趋,香港回归的历程却又坎坷曲折。自一九八四年中英两国政府草签联合声明以来,风风雨雨十三年,可谓一波三折。当年曾有人散布种种悲观论调,也有人被这些论调暂时迷惑,但是十三年过去了,情况完全不同于有些人的预料。从基本法的诞生到预委会和筹委会开展有条不紊的工作;从特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的产生到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选举产生以及临时立法会的设立,一切准备工作如期运作,卓有成效。如今的香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到处是一派祥和喜庆的气氛。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政府是有信誉、有能力的政府,完全可以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承诺,也完全可以排除干扰,按既定方针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十三年过渡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真正希望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不是别的什么政府,而是中国政府;真正关心六百多万香港同胞切身利益的,不是什么别人,而是血浓于水的中国同胞。十二亿祖国人民诚心诚意地期望和祝福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更加璀璨。
此刻,我们更加怀念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是他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难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造,表明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所具有的恢宏气度和非凡智慧。“一国两制”在香港回归的成功运用,不仅为今后解决澳门问题、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为国际社会解决复杂争端,为人类社会和平进步树立了榜样,作出了独特贡献。
此刻,我们不会忘记上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所蒙受的耻辱。香港被英帝国主义霸占,是国家积弱积贫的必然结局;而香港能够摆脱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也是祖国繁荣强大的必然结果。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贫弱必然挨打。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国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就没有香港的今天。我们国家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为香港回归和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而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也必将为促进祖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独特的作用。
香港回归祖国,对中国、对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国人民的盛大节日,也是抱着旧殖民主义情怀的人们的难受之时。在无可奈何中,他们会恶语中伤,制造一些麻烦,这是必然的。然而种种鼓噪,应者寥寥,这也是必然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类要进步,中国要统一,中华民族要全面振兴,这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登楼四望真吾土,喜见五星上大旗”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春日省长第一课
本报记者袁亚平
3月11日上午,浙江省农村基层干部岗位培训电视教学班正式开学。从浙东沿海到杭嘉湖、宁绍、温黄平原,从金衢盆地到浙西南山区,全省数万名乡村干部坐在电视机前,开始了这春天里的第一课。
电视教学第一课,由浙江省省长万学远主讲。他清了清嗓子,看了一眼讲稿,便生动风趣地讲开了……
浙江省委、省政府很重视对全省乡村干部的岗位培训。去年,省里确定了具体规划,落实了必要的经费,调集了100多位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实际工作者,共同编写了教材,拍摄了形象生动的教学片。
在杭州市江干区笕桥镇,全镇14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部分镇干部,边看电视边记笔记。花园村党支部书记、西子电梯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水福说:“这样系统地培训学习,开拓了思路,扩大了知识面。”
富阳市有900多名乡村干部收看了电视讲座。步桥村党支部书记赵建立说:“我们村里有不少种粮大户,要指导他们搞好农业生产,没有知识不行,凭老办法、老经验也不行,一定要学习新东西。”
广大乡村干部踊跃参加岗位培训班,全省首期报名的学员已突破5万人。按人数计,本来需要3年完成的培训工作,可以缩短到两年之内。
河边杨柳已吐绿,山上新茶正开摘。上完课的乡村干部们,喜气洋洋地走进春风里……


第1版(要闻)
专栏:

  忆百年沧桑话今日辉煌
北京举办喜迎香港回归活动
据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记者王蔚)数着日子盼香港回归的北京市民,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100天即将到来之际,加紧筹划各项活动,用自己的中国心、民族情迎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天安门广场东侧、北京西客站、西单路口等繁华地区,醒目矗立的倒计时牌,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拍照。中国包装总公司的李楠对记者说:“每当路过西单,看到竖立着的倒计时牌,就感到香港回归的脚步近了,更近了,世纪的梦就要圆了。”崇文区光明小学学生自制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的倒计时牌。他们告诉记者:“每接近一天,我们心中就增添一份自豪感。”
话百年沧桑,举爱国旗帜。北京18个区县的中小学生开展了“我们爱祖国,我们爱香港”的活动。他们开辟“香港知识介绍专栏”,设立关于香港回归知识竞赛的“红领巾信箱”,举办“国旗下香港回归”演讲。北京大学成立了迎香港回归筹委会,大学生们满怀热情地策划了20多项迎回归的活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成立了“香港前景关注会”,他们就“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香港回归看统一大业”等专题,与教师们座谈讨论,共抒爱国情怀,畅谈香港的历史、发展,以及香港回归对世界的影响。校团委、学生会与“香港前景关注会”,正积极筹备举办“忆百年沧桑,看今日辉煌”电视片展播;“香港,我们呼唤你”诗歌朗诵比赛;“香港,我们走近你”大型图片展。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将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百人书画迎回归展,届时将有百人挥毫,诉百日期待,百幅画卷,抒百年情怀。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越来越近之际,京港两地青年的交流也日趋热络。连日来,北京市青年联合会门庭若市,香港青年代表团、香港潮州商会青年委员会访问团等许多团体上门。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副主席王宁向记者介绍,已有10余个香港青年团体300多人与北京市青联进行了交流。
北京市政、环卫工人则提出,“全民动手整脏乱,干干净净迎回归”。他们正加紧美化、绿化首都,为迎接香港回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也积极行动起来,朝阳区20万青少年走上街头,擦洗隔离墩、清除垃圾。共青团北京市委将组织千名青年,在京九铁路沿线大兴县魏善庄乡开辟“京港青年纪念林”。
北京市民对香港回归也表现出极大关注和热情。居委会的大妈、大爷纷纷组织起来,利用大院里的黑板报、墙报,介绍香港的历史、人文、风情,宣传“一国两制”的构想。展览路葡萄园65岁的大妈唐伟说:“明天是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100天,我们老两口一定要到天安门倒计时牌下拍张照片。这可不平常呀,咱中国人过去那么多年受人欺负,现今咱扬眉吐气了,我们这心里能不高兴嘛!”


第1版(要闻)
专栏:

倒计时牌显示100天
3月23日零时前,数千名青年和大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香港回归倒计时牌前欢呼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100天的到来。
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于3月23日零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