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世界林业节
3月21日是“世界林业节”。这个节日是西班牙在欧洲农业联盟1971年召开的特内里弗岛大会倡议并得到会议一致通过的。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予以确认。不少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本国植树节或植树日。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依法治林是根本
中国林业科学院李智勇
编者的话:
3月21日是“世界林业节”。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堪称陆地生灵的“保护神”。它挽住水土,伸展绿荫,使空气清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它的存在与人类社会更是息息相关。森林构成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屏障,林业兼具大农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森林,植树造林,发展林业成为关系到世界各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
然而,全球的森林资源正经受着毁灭性的破坏。来自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最新消息说,全世界每周都有5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于采伐、开矿和刀耕火种。如果世界森林资源以这样的速度消失,人类就可能在50年内失去全球的天然森林。这不仅是对森林的威胁,也是对整个人类的威胁。留住绿色,创造绿色,人人有责任以实际行动创造一个以林业为基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造福子孙万代。
到世界上一些林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旅游过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即绿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与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晴雨表。进入景色如画的森林中,在您陶醉之前请切记只动眼别动手,否则就有可能涉嫌犯规违法。
依法治林是林业发达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
以马来西亚为例。马来西亚是一个热带林利用和保护都做得比较好的热带发展中国家,我随科学观察团访问那里的国际知名的太平红树林保护区。当一望无际、保护良好的红树森林展现在我们眼前时,大家都非常兴奋。红树林的繁殖形成很有趣,长条梭形种子成熟掉下后,或就地扎根繁殖,或随海水漂浮,移居他乡,繁衍后代。红树林种子十分好看,我禁不住拣了几个拿在手中品玩。快离开保护区时,马来西亚林业局的陪同看见了我手上的红树林种子,告诉我种子是不能带出保护区的,这是森林保护法规定的,否则会有麻烦,以至被课以高额罚款。
马来西亚的森林立法起步较早,可追溯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后政府制定了包括森林采伐与森林保护等在内的一系列林业法规,并严格执行。马来西亚是这样,世界上许多林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大都如此。
老牌林业大国德国对林业进行人工经营管理可谓历史悠久,最早的人工造林可追溯到14世纪。1994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森林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200年前的德国林业局长哈尔蒂希若在天有灵,一定非常欣慰,因为哈氏1795年就提出了“要求为后代的需要去考虑一切森林效益并确定方向”的森林永续经营原则。林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德国林业的成功是建立在根据18世纪森林永续经营理论而制定的一系列林业法规基础上的。
20世纪的现代林业曾受到工业化初期资源破坏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对许多国家而言,正是因为严格的森林立法和国家扶持,才使得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迅速得以恢复并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西兰是原英国殖民国家,其茂密的天然林资源经过殖民者的掠夺性采伐,到本世纪初已呈现木材供给危机。鼓励造林,恢复资源是新西兰独立后政府的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造林鼓励法》规定,凡当地所有者造林,政府一律补助造林成本的一半。1980年后国会又将补助费提高。对公司企业的造林营林活动,该法规定,公司企业的造林费用都可以记入成本,减少纳税,鼓励公司企业投资。到90年代初,新西兰创造了用15%的林地造林,满足国内96%的木材需求并大量出口创汇的“人工林奇迹”。
作为东方林业大国的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享有“山林之国”的美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得归功于日本森林立法的严谨、系统和有效。明治30年(1897年)日本第一部《森林法》问世。二战战败后,作为战争资源的森林业已近破产边缘。大力造林,恢复森林资源成为战后日本林业的首选目标。1946年制定了《森林资源造成法》;1950年制定了《造林临时措施法》;1951年修改了《森林法》,赋予政府从森林经营的后台走向前台的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1947年日本颁布的《国有林特别会计法》。该法明确规定,国有林的全部收入留给林业部门作为育林经费,赤字则由国家预算予以补贴,必要时,经国会批准,农林水产省可发行公债获得林业发展资金。为了真正实现依法治林,在《森林法》的基础上,日本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于1964年又制定了《林业基本法》。这是保障日本林业成功的两项根本大法。
在美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森林在扮演传统的木材提供者的同时,森林旅游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1872年著名的黄石公园被确定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其契机。这标志着美国已将森林保护问题正式列入了议事日程。1911年颁布的《威克斯条例》制定了联邦政府同州政府合作对森林进行保护和管理的规划。1964年通过的《自然保护区条例》则要求有关部门在所辖公有林范围内划出更多的土地作为自然保护区。目前联邦林务局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300余处,全部由国有林管理处直接管理,使得美国林业在森林景观和森林资源得到保护的同时,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森林旅游业也如日中天,兴旺发达。
大凡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环境优美、森林工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依法治林的国家。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森林立法起步较晚,从1984年第一部《森林法》正式颁布至今也不过十来年。由于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较普遍。两相比较,反差显著。相信这种差距将会逐步缩小,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科技兴林潜力大
林院
近年来,人类对森林在全球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加深了认识。一个以林业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在科技发展带动下,林业正在向多功能、多价值和多目标经营的方向转化。
20世纪林业科技主要成就
树木遗传改良成为实现人工林高产的重要手段。从20世纪开始,树木遗传改良已成为培育高产优质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种源选择、家系选择、无性系选择及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及杂交育种等常规育种方法不断完善;多倍体育种、细胞融合、基因转移等非常规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为林木育种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各类抗逆性基因构件的定位、分离和转化技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已具有相当规模,树木基因工程育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已具备了组装带有特定抗逆性繁殖材料的能力。
繁殖技术多样化、苗木生产容器化和工厂化发展迅速。快速繁殖技术是优良种植材料得以迅速推广,并保持其优良性状的前提,而容器化和工厂化苗木生产方式则是重要的技术保证。各类无性繁殖技术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制种技术将逐步占据造林材料繁殖的主导地位。组织培养、细胞培养技术的介入,容器育苗及工厂化育苗和自动滴、喷、灌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改变了苗木繁育基地的形象,从而打破了造林的季节限制,而且可显著地提高造林成活率。
培育技术向集成配套方向迈出重要一步。森林培育技术完成了由分散孤立状态向集成配套发展的全过程。数据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为实现森林经营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20世纪70年代,以生产工业原材料为主的森林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应运而生,特定用材的定向培育同原料专一的加工工业结合,组成了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现代木材工业。完善的模型系统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培育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把人工林的集约栽培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此外,40多年来,林产品加工科技领域的主要成就有:成功地开发利用了木材加工剩余物和废纸资源,解决了制约林产工业发展的原料短缺问题;通过开发新型人造板和人造成材,实现了以劣质原料生产的产品取代优质原料产品(锯材和胶合板)的目标;通过大量移植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使林产工业这一传统产业跨入了现代工业的行列。
林业科技主要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成为今后林业科技发展的指导原则。林业科学技术同林业产业一样,在经历了由产量型到效益型的发展过程之后,进入了以实现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现代发展阶段。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前提的科学技术或生产工艺,将遭到淘汰。
森林的生态系统管理将成为可持续经营的基础。合理的结构和功能将保障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目前,加拿大、美国、北欧等林业大国,要求林业的一切管理体系都必须遵照这个原则,因此这些国家的营林,由造林立地区划、造林设计规划、林区施业到资源管理都有一套新路子。加拿大从1992年起,已率先在国内建立了10个规范化经营的示范区,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变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经营模式。目前,一个国际化的示范林建设网络正在筹建中。
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多技术融合的速度将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在林业科技发展中的介入层次不断加深,介入层面不断拓宽。各种监测系统,在进一步提高精度和准确度的同时,将向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多媒体技术和虚拟技术的方向发展,使宏观资源管理及监测系统的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生物技术将是林业科技领域内应用高新技术的又一热点。其主要目标是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树木新品种,开发病虫害检疫及防治的新技术以及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的新方法等。用基因转移的方法在不同的物种间拆卸和装配已成现实,目前世界上经批准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就有1000多种。营林和采运作业的全盘机械化和自动化,林产工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将使林业生产全面步入现代化。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戈壁大漠变绿洲
本报驻阿联酋记者安国章
汽车穿越过海铁桥驶离阿布扎比市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漠中拔地而起的椰枣林。枣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树影婆娑,构成大漠中奇特的一景。继续前行,汽车驶入以树、草、花为屏障的高速公路。公路全长130公里,从始至终,满眼绿色,路两侧不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茂盛的苜蓿地,就是一排排固沙防风的防护林墙。见此情此景,有谁能相信,20多年前这里还是漫漫黄沙。
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地处世界最干旱的中心区内,地质和气候条件均极为恶劣,夏季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地面水90%被蒸发,而地表温度之高更超出人们的想象,沙子能将鸡蛋烫熟并非夸张。这里降水量稀少,有的年份降雨量几乎为零,全国没有一条地上河流,地下水资源也相当贫乏。
1971年阿联酋立国后,政府从长远利益考虑,下大力气植树种草,改造沙漠。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政府首先大力开发水源。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全国建成水库35座,耗巨资建成海水淡化厂18个,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
随着水源问题的解决,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在全国广泛展开,并持之以恒。举国上下,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年年坚持种树,每年的4月开展“植树周”活动。在大漠上营造绿洲,成了阿联酋人的自觉行动。在植树造林活动中,政府积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定期对农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除在国内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外,还有针对性地派人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和训练。根据高温、水源不足等具体国情,耗巨资对树木实行滴灌,即每棵树下都有手指粗的硬胶皮水管相连,水管在每棵树处都有一小空,定时打开总开关后,水就一滴滴流入树根处,颇似给树输液,既省水,又有利于树的成活和生长。经过多年坚韧不拔的奋斗,全国大小椰枣树从立国初年的170余万株,发展到目前的2110万株,其他果树的种植面积发展到4万多杜努姆(一杜努姆等于939.3平方米)。
植树造林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自1977年以来,全国农业种植面积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1%的水平,目前已达73万余杜努姆,相当于1977年的381%。
阿联酋的土地正在由黄变绿。联合国有关机构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今年3月,扎耶德总统获得了世界环保基金会金熊猫奖,这是对阿联酋人造林治沙的肯定。
(本报阿布扎比电)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城市披绿环境美
本报记者徐步青
德国是欧盟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达30%。1800多个较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凡到过德国的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大小城市都融在绿色中。
德国的城市仿佛掩映在由森林、公园、家庭庭院构成的绿色中。参天大树撒下浓浓绿荫,铺满落叶的林间小路是城里人散步静心的好去处。德国人把在树林中散步和度假视为一大乐趣。每逢周末,许多人进入林区,徒步旅行、野餐、沐日光浴;有的人漫步林中,欣赏各种各样的鸟禽和松鼠在枝头跳跃。有的城市还在树林中专为儿童设立了游戏场,为体育爱好者开辟了活动区……游人来到这里,能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德国人爱森林,更注意保护森林。他们自觉地遵守政府制定的有关各项法规,如《保护森林和发展林业法》、《防止森林火灾》等等。90年代初,一家民间环保组织获悉,格拉芬布施市政府准备将40公顷的森林改作堆煤场。为了保住这片森林,市民们提出替代堆放场所的建议,调查砍伐森林对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并散发宣传材料,征集签名。他们的倡议争取到了众多支持者,市政管理机构不得不改变主意。为此,市民们举行了一次大型庆祝会,庆祝他们拯救了格拉芬布施森林。
德国有11个作为特别保护区的国家公园,还有许多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此外,慕尼黑、柏林、海得堡、科隆、法兰克福等城市还拥有诸多各有特色的公园。如著名的慕尼黑“英国公园”拥有大片绿地,绿地上有纵横交错的溪流,四周的山坡上是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记者生活过多年的波恩,人口仅30来万,但大小公园却有900多个,“莱茵滨草”公园位于莱茵河畔的山坡上,占地160公顷,园内栽种了几十万株树木和各种花草,每逢春、夏、秋三季,许多人到此休憩游乐。
德国人酷爱种树养花。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房前屋后还是街道两侧,处处可看到种类繁多的树木和赏心悦目的鲜花。每到节假日,经常看到德国人全家老少齐出动,在住宅前后栽种鲜花或修整草坪和树木。德国人不仅把绿化当作修身养性的有益活动,而且把它看作是美化环境应尽的义务。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保护森林最紧迫
本报记者黄泽全
按国际通用说法,世界森林资源大体可分为热带森林、温带森林(亦称“北方森林”)和人工森林三种类型。
目前,全球热带森林面积为17.09亿公顷,约占热带地区陆地面积的37%,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基本位于发展中国家。温带森林面积为16.03亿公顷,主要分布在北方工业发达国家。温带森林由温带针阔混合林和北方针叶林组成,构成世界上最大的陆生生态系统,是国际上工业木材和木材纤维的主要来源,发挥着涵养水源、美化环境、保护野生动物、森林旅游、工业用木以及就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人工森林面积约有1.3亿公顷,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用材和薪炭材的主要来源,也是这些国家的水土保护林和风沙防护林。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林业系统每年可以提供6000万个就业机会。全球每年薪炭材和林产品创造的价值达4000多亿美元。林产品的年出口量高达980亿美元。森林还出产大量水果、坚果等,为化工、制药、纺织、化妆品等生产提供重要原料,尤其是森林的光合作用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氧气,具有“地球之肺”的功能。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正以每年上千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如果任其发展,到下世纪中叶,世界重要热带森林区将不复存在。
造成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有病虫害、火灾、大气污染、毁林垦荒、土地荒漠化等,而乱砍滥伐则是森林资源惨遭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全球消失的森林面积近2/3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在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格外令人担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1月27日首次发表的《全球环境展望》报告说,非洲的热带雨林只剩下原先的1/3,亚洲的木材蓄积量只能维持不到40年;欧洲地区的毁林现象同样十分严重。俄罗斯近年来大量砍伐木材出口换取外汇,西伯利亚每年有400万公顷的森林因此被毁。另外,加拿大每年有100万公顷的林木遭到砍伐。亚马孙森林是世界最大的热带森林区,自1992年以来,该地区的森林乱砍滥伐现象增加了34%。
森林资源锐减导致了严重后果,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达3600万平方公里,12亿多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森林遭破坏,土地荒漠化,环境恶化,还会加剧全球贫困化。因此,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愈来愈重视营造和保护森林,使森林管理工作向可持续性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