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霞卷云舒吴山明
水天中
回顾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自50年代到90年代40年间的成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便是“新浙派”人物画的形成与发展。
“新浙派”水墨人物画在艺术史上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他们的探索衔接了写实人物画与传统水墨语言之间的隔膜与断裂。
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发展的中国写实人物画,对于此前数百年中国人物画家由于不研究真实的人物而产生的空泛荒疏,作了很有价值的转变和补充。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到50年代,画家们走出画室,深入生活,丰富了水墨人物画的题材空间。但当时对绘画形式因素的轻视,特别是由于弃置传统水墨技法,令真正的艺术家担忧。“新浙派”正是在这一历史环境中走出关键性的一步。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和60年代的吴山明等人,重新从“书画同源”观念主导下的勾勒皴染入手,把写意花鸟画的笔墨技巧融入素描造型结构,使水墨人物画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性。他们的试验,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吸收外来艺术因素而获得成功的例证。
80年代以后,向绘画自身的回归使一些水墨画家在原先“新浙派”人物画的基础上继续前行,他们从中国古代写意画和西方近现代绘画的形式处理方式中得到启发,使作品呈显现代人心目中的“古雅”美,这是一种积淀于浑厚文化传统中的形式意味。吴山明的水墨人物画便是其代表之一。
古代人物画大师,如梁楷、陈老莲、任伯年诸家都是兼工带写的能手。如果以他们的作品与现代人物画作比较,可以感到各方面的差异,而其中鲜明差异之一是他们作画所具有的自由、自然的心态。因此,看过他们的作品之后去看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物画,总觉得时时给人以僵直、吃力之感。吴山明这一代画家与其师辈相比,处于远为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使他可以取法古代大师在写意人物画方面自由、自然的意境,使水墨人物画重新获得流丽洒脱的韵味。
吴山明的水墨人物画,不仅仅是对现代“传统”和古代传统的沟通(虽然,这种沟通也已经具有艺术史方面的意义)。他近年复留意于笔墨形式美的新创造。他将传统意笔线描技巧归纳为“笔性、笔力、笔势、笔趣、笔意”等要素。他在80年代以后,下功夫在笔势、笔性、笔意方面寻求个人的理解途径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力图使意笔线描人物画在表现画中人物心绪神态的同时,也表现作画人自身在创作过程的心灵感受。为此,他的笔墨渐向“抽象性”、“象征性”意味发展。以我所见过的作品看,吴山明近作有两类,一类是水墨晕染勾描皴擦并用,另一类则以单纯洗练的墨线构成全幅。前一种画法显得十分成熟,多姿多彩;后一种画法有时略显生涩,但它正在发展成画家独特的语言系统,犹如古代水墨画大师的墨迹,在一笔一画之间即可窥知其卓尔不群的体性。
近十年中,吴山明的画越来越显得清朗自然,笔锋所至,如霞卷云舒,使人欣然有所得。用“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来形容他潜心水墨40年所达到的境界,是十分恰当的。(附图片)
江南春早(中国画) 吴山明


第11版(美术)
专栏:专访

  本固枝荣
——访旅美画家陈逸飞
德润雪村
去国多年的陈逸飞刚刚先后在上海、北京首次举办了画展。展览期间,观者如潮,同道人赞誉有加。当笔者将目光从画展移向作者时,又看到他在海外获得的一串耀眼的成就:自1982年美国有实力的哈默画廊与他签约始,他不断应美国、日本及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许多博物馆、画廊和艺术中心之邀举办画展;联合国将其作品《桥》选作首日封;众多作品被购买收藏并在国际拍卖会上屡创佳绩,1994年,油画《山地风》创下在世华人油画作品拍卖最高纪录;翌年,英国玛勃洛画廊又与之签约并策划为他举办世界巡回展……
陈逸飞在域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一说缘于他坚实的艺术功力和勇于“冒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又说他的作品在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中,弥漫出浓郁的中国式的东方神韵,因而很容易被国际社会所感受;还有的说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文化人,因而其丰富的艺术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他成功的原由,等等。
那天,我们与刚过五旬、颇具风度的陈逸飞先生在他京城下榻处叙谈。室内柔和的灯光涤去了画展给他带来的兴奋与劳乏,画家又沉浸在他作品中特有的怀旧的温情气息中。
“1980年我只身来到美国,身上只有38美元……站在纽约富丽堂皇的哈默画廊前,我不敢贸然踏进去……我曾在博物馆里作过修补匠,为了参观美术馆,晚上蜷缩在火车上……”这位当初没有任何经济条件的画家,语调平和地简述着自己在异国最初那段艰辛和拼搏的经历。而当笔者问他怎样看待自己在国外所获得的殊荣时,陈逸飞的脸上立时现出异常激动的神情。他说,一个画家的成功仅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我是一个幸运者,因为首先是祖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得以赴美留学、作画,又到油画的故乡去探访。说到后来自己所获的殊荣,陈逸飞颇多感言,他列举了玛勃洛画廊的例子:“这是当今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画廊,我一直是仰头看它。现在这家画廊选择我——第一位亚洲人作为它的签约画家,我想,除个人因素外,更重要的,也是我们在海外的华人最引以自豪的,就是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巨变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许多海外赤子一样,我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外一些新闻媒体每次在介绍我时必先谈中国的发展,这使我感到,你身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人家就不敢小看你……”
一席话使我们不无感慨!历史上,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不断受到外侮,不就是因为国弱民贱吗?若将国家比作一棵大树,只有根固干壮,每个人的枝叶才能茂盛,正所谓本固枝荣。
“荔枝红熟时,依然恋故枝。”在陈逸飞的作品中,凝结着他对故国一种文化意义的乡愁和眷恋。他笔下江南的《石径》、《老房子》、《童年嬉戏过的地方》、《蓝色的运河》,犹如一首首唱给故乡的童谣恋歌;《上海旧梦》(组画)、《浔阳遗韵》,还有《长笛手》、《法国号》,画中或东方或西方的淑女,那淡淡的略带感伤的神情,那幽深棕黑的色调,使人联想到作者自幼喜爱唐诗宋词,尤其痴迷于李清照长短句中空灵凄美的词境;在《黄河颂》、《山民》、《藏族人家》、《生命》中,那如山岩般凸现的雕塑感和铿然的笔触中,似蕴积着我们民族坚忍无畏的性格,令人为之肃然。
记得德国评论家卡尔·鲁伯格这样评析陈逸飞作品:“中国特色不仅主宰着他作品的画面,而且也表现在细致入微的描绘风格中……(他的画)无不流露出其血缘与祖籍遗留的印迹……”
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陈逸飞深情地说:“我虽在外生活了16年,但我的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故土家园给予我难以磨灭的印迹,这是我此生创作享用不尽的源泉。”这一段肺腑之言又深深触动了我们,艺术可以超越国界,但艺术家不能没有祖国。英国诗人拜伦有句名言“凡是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他什么都不会爱”。一个人,一个艺术家,离开了爱,他活着又有何意义呢?
当问及陈逸飞先生今后的打算,他仰头凝思片刻,依旧操着吴语口音的普通话慢慢说道:“我对自己蛮清醒,当我的画拍价最好时,我去拍电影了。除已放映的《上海旧梦》、《人约黄昏后》,现正筹拍《逃亡上海》,它讲述的是上海在二战期间拯救了3万犹太人的故事……我想通过拍电影实现做文化人的理想和大美术的观念。”陈逸飞把人生旅程比作一个个小站,他说,“下站到哪儿我不知道。但无论时代潮流如何演变,一个艺术家最要紧的是要知道自己并非孤立的自我存在,要有自信心……”
此文收笔时,不知陈逸飞此刻又走到了哪一站,是在充电?还是在闪光?但我能看到他无论在哪儿,脸上总是漾着乐观和自信,因为他的心永远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附图片)
童年嬉戏过的地方(油画)陈逸飞
生命(油画)陈逸飞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何海霞捐献作品展览
杰出山水画家何海霞先生在九秩之年,将其46幅中国画代表作捐献国家。日前,文化部及收藏保管单位中国美术馆和中国画研究院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为其举行了捐献仪式和捐献作品展览。1908年出生的何海霞先生,现为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是张大千山水艺术的主要传人,也是“长安画派”的创立者之一。何海霞先生喜作巨幅山水画,尤长金碧山水。其作品气势壮阔,意境深远。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印度当代艺术展
由文化部中国展览交流中心主办的《印度当代艺术展》于近日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举行。印度当代绘画艺术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西方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和色彩运用技巧,从而使艺术家的作品创意和内容选题得到完美体现。此次画展展出的70幅作品为25位中老年画家的创作精品,代表了当代印度美术的各主要流派。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大型翡翠艺术品《炎黄之根》
由深圳新炎黄文化交流中心和北京玉器厂经过三年努力完成的一组三件翡翠工艺品《炎黄之根》近日在京问世。
《炎黄之根》的正面从上至下雕有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及汉武帝率众祭祀黄帝陵;背面是人文初祖黄帝像及有关黄帝的一系列丰功伟绩。据悉这组玉雕作品将赴香港展出。


第11版(美术)
专栏:

首届《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获奖作品选
磐石无语(中国画)翁振新
晚晴(中国画)化子义
雪山情(中国画)陈全胜


第11版(美术)
专栏:

游子吟(书法) 孙振鸿


第11版(美术)
专栏:

思乡图(中国画) 金家骥


第11版(美术)
专栏:

爱国(篆刻)严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