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剧作家诗人老师
——纪念我们的院长、老师曹禺同志
徐晓钟
1996年12月13日凌晨5时,我被电话铃声唤醒,看护曹禺同志的白世林同志从北京医院打来电话要我快去医院,我慌张地赶至医院。曹禺同志的病房里灯光昏暗,已经没有往日我们去看他时的那种宁静而轻松的气氛;两位医生大运动量地在为病人施行人工起搏,心脏监视器屏幕上显示的是一条丝毫不闪动的平线。主治大夫低声对我们说:“已经抢救两小时了(从凌晨3时55分曹禺同志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到现在的凌晨5时55分)。抢救已经无效,是否可以停止抢救?”
我望着玉茹老师,她停了一下,木然地点了头。
此刻,戏剧界的同志或许在梦中,或许还在夜读或笔耕,哪里会知道,中国文学艺术界经历着怎样一个痛苦的时刻!我望着他那睿智而宁静的面容,看着那再也不会睁开的双眼,抑制不住地想对他说许多话,然而,却只说出了几句:
“万先生(曹禺原名万家宝),您是有恩于我们学生的!您是有恩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您是有恩于中国戏剧界的!您放心走吧,您的戏剧理想,您的学生一定会一代一代地继续追求下去!”
玉茹老师偎依着曹禺同志的脸颊不肯站起,不停地用她惯用的万方姐妹的口吻喃喃地喊着:“爸爸,爸爸!”万方在旁边啜泣……
医生用白色被单最后蒙上了曹禺同志的脸,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一位应该用大字书写的“老师”,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巨星,陨落了!
很快,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同志、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同志赶来和曹禺同志告别,同时,文联高运甲同志代表正在医院里的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同志也前来告别。
此刻,我思绪翩翩……
1993年第八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和国家领导人在京丰宾馆接见政协委员中的文艺界委员,曹禺同志由李玉茹老师陪着从医院来到会场。大家都想向国家领导人讲些心里话,我也打算向中央领导同志讲一讲青年教师住房困难的问题,但麦克风传来传去怎么也到不了我的手里。时间过得很快,李瑞环同志宣布:“为了留下一点时间给总书记讲话,委员的发言要结束了,但我们建议在总书记讲话之前请曹禺同志发言。”我跑过去对曹禺同志讲:“万先生,我想反映学院青年教师住房困难,但抢不到麦克风,您在发言时讲一讲吧!”他笑了。曹禺同志在讲过文联工作以后,就讲了后来大家都知道的一段话:“艺术院校做出了许多成绩,但艺术院校缺‘房子’、‘票子’(指办学经费)和‘帽子’(指职称名额)。”他讲得很实际,很动情,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得十分认真。政协会议结束不久,文化部教育司领导就陪同国家领导人视察了艺术院校,了解到我们学院的住房严重困难,即为中央戏剧学院盖教职工宿舍批了钱。我们很快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曹禺同志,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在他的寓所留下了他最最开朗、最最高兴的一张照片!
曹禺同志对推动和发展中国戏剧事业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他的剧作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经典,他成为了20世纪世界话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杰出代表。曹禺的才华、精力和贡献不仅表现在他的戏剧文学创作上,也表现在戏剧教育事业中。
1936年秋,曹禺同志应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余上沅邀请,前往南京任教,他在“南京剧专”教授《剧作》和《西洋戏剧》等课程。他既教书,又当导演、也当演员,还要写剧本和翻译、改编外国剧本。他在教学中改编过法国剧作家腊比希的剧本《迷眼的沙子》;改编过高尔斯华绥的剧本《争强》。有记载说他的《正在想》也是在教学中为教学需要而写作的。
他在讲课时总是要结合理论朗读剧本,传递原作的文学美,他的朗读总是充满激情。
1938年初,曹禺同志随“剧专”西迁,1939年再迁川南江安……一路跋涉,一路宣传,自己导戏,也做演员,在湘鄂川一带演出。在抗战的峥嵘岁月,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教学,曹禺同志和师生们一起,经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锻炼,使他进一步贴近了生活,贴近了劳苦大众!
1949年曹禺同志参与筹建中央戏剧学院,于1949年12月被任命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后来曹禺同志一直是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他一直关心着学院的教学和有关学院建设的大事。我经常向他汇报学院的情况,听到高兴的事,他放声大笑;听到学院的困难,他心情沉重。有一次,他听完我们的汇报后说:“学院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举世瞩目,真不容易!可能你们没有把一切困难都告诉我,但是我看到你们的头发却越来越白了!”我把他的这段语重心长的话在全院大会上向教职工们做了传达,大家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和鞭策,教职工心里的许多委屈自己化解了!
曹禺同志爱学生,爱青年,他热情支持青年的创造活动。在北京人艺演出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时,他热情洋溢地给年轻的编导写信表示支持。
1993年2月我带着博士生王晓鹰去看曹禺同志,晓鹰正在准备排演《雷雨》,他打算删去鲁大海这个人物,忐忑不安地想征求曹禺同志的意见。晓鹰结结巴巴不无紧张地说:“我有一个斗胆的想法,想把鲁大海删掉……”曹禺同志先是一愣,然后兴奋地说:“删掉,好,赞同!”他大笑地说:“我告诉你,有些人的脑袋瓜子可不像你我这么想,你删掉后会有人批评你、骂你,你要沉住气。你可以说‘当时我和作家商量过,作家同意了’,你可拿我做挡箭牌。好,我同意了!”
增删一个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是否合适,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曹禺同志对年轻人经过深思熟虑后郑重提出的某种尝试和追求所给予的热情支持,鼓舞着青年文艺戏剧工作者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勇气!
谢谢您,万先生!谢谢您给中国戏剧,给您的学生留下的文学财富和人格财富!您安息吧,您的戏剧理想,您的学生一定会一代一代地继续追求下去!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盛情下的陷阱
方银旺
一位作家给人们转述了从前印度为生活所迫的穷苦人,猎捕巨蟒的方法:猎者投蟒喜吞尸之所好,佯装成一具尸体,往自己身上遍涂油膏,潜往蟒的洞穴,直挺挺地躺在洞口,将自身作为诱饵,任蟒先吞下一半,再猝不及防地“后发制人”,以瞬间的神速,一手掀起蟒的上腭,另一手将刀用力横向一削,蟒的半个头连同双眼被削下来。于是,受到剧痛强烈刺激的蟒便会将吞下去的半截人体一下吐出来。愤怒到极点的蟒想吃看不见,就用身躯盲目地抽打岩石,最终力竭而亡。这盛情下的陷阱是蟒所始料不及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当然,如遇上劣等的猎手,蟒也会赚得一顿美餐。
时下诸多行贿者盛情下设置陷阱的做法与猎蟒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用心良苦,费尽心机:有的在为受贿者送去物品的同时还送上发票;有的甚至将项链、戒指等珍贵物品装进鱼的肚子里;有的送上填好受贿者或其亲属名字的存单、保单、信用卡;有的不惜多方调查、搜集情报,将猎物的爱好弄得一清二楚,然后投其所好;有的不仅为需要者送上美女,还代其支付费用。然而,这盛情下却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深深的陷阱。且举上一二例:无锡32亿元集资大骗局中有个“痞子式经理”谈根法,他与原无锡市副市长丁浩兴关系很“铁”,在一般情况下谈“要丁15分钟到,丁不敢16分钟来”。何以如此?原来在集资时,谈根法不显山不露水地送给丁一张盖有财务公章的“收到集资款叁万伍千元”的便条,以后丁凭此便条得到了5500元现金和5.2万元正式集资收据。原遵义地委委员、常务副专员唐荣光未却陈冬秋老板的盛情,掉进了其精心设置的桃色陷阱后,竭力为陈效力,为之从保险公司“争取”到不该付赔的23万元保险费。类似的例子还可数出一串。虽然受贿的情节和数额不尽相同,但其结果却大同小异,都掉进了行贿者设置的陷阱之中难以自拔,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行贿者盛情下掩盖着陷阱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行贿者都是有目的,不会把钱、物白扔的,是要图回报的。特别是一些“老板”的投资无疑是要讲效益的,行贿作为一种投资当欲获取超额利润。古人云:“其言太甘,其心必苦。”同样,今日的行贿者“其贿太重,其利必大”,用“痞子式经理”谈根法的话说:“拿我的钱就得给我办事。”这话虽显得有些赤裸裸,但却道出了行贿者的共同目的。
或许受贿者也明了行贿者的“投资心理学”,但经不起金钱、美女的巨大诱惑。由是观之,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的要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警醒之言!
警惕啊,当心盛情下掩盖着的深深陷阱!


第12版(副刊)
专栏:笔墨山水

  感受七星岩
林尤茂
七星岩到了。
一下汽车便给绿色包围了,一伙人都用惊异的眼光左顾右盼。刚才,在肇庆市区里,阳光还是一片灿烂,尽管已是深秋,但那飘洒在高低建筑物上的阳光,还眩人眼呢。这里不同了,阳光被树木化解,失去了它的亮丽,满目泛绿,这绿从四面八方罩来。左边是山峰,右边也是山峰,中间便是湖水,湖水绕着山峰铺展开去,放眼难收。路被湖水挤着,一直挤到山峰下,山峰拔地而起,干脆利落。峰上长着树,层层叠叠的。此时恰是午后,太阳斜着,左边的山峰向阳,绿得青翠;右边的山峰背阴,绿得深沉。抬着头看,那绿便摇得人目醉。朝远望,绿色由浅而深苍莽而去;在近处,那绿便触摸着你,撩拨着你,令人心荡心浮。湖水清澈,游鱼张鳃摆尾历历可见。慢慢地看,那山峰的影子倒立在湖里,绿也便落入水中,当你蹲下身子,伸手入水,试图去打捞这绿时,峰动影摇,连同你一起,都让这绿给融为一片了……
山峰壁立面前,层层密密地荡着绿色在向我们流波送盼。这山峰叫阆风岩,是进入七星岩游览区的第一岩。依后的岩峰也各有名字:屏风、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自东南向西北罗列开来,散布如天上的北斗七星。想来这就是七星岩命名的来历吧。七星岩不很辽阔,景点荟萃。走走停停,或听导游小姐解说介绍,或独自观赏品味——我们过“十友亭”望“三仙观”,越“石林”穿“岩洞”读“千年诗廊”……一圈踏遍,也只用了半天时间。
七星岩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实在太美了!
七星岩峰秀石奇。我以往爬山的经验大致是这样的:远远地从山脚开始,路便越来越陡,斜斜而上,或下低谷或再攀高,或许也有平缓,但总要跋涉,当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腿软腰酸之后,方才看到山峰。于是,便稍作歇息,养精蓄力,再作最后的“冲刺”……七星岩的山峰是突兀峥嵘,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可说是“有峰无山”。虽无连绵磅礴之势,却玲珑精巧清秀有余,它不是给人爬的,是给人看的。一条数米宽的公路就劈在峰脚下,一旁依着山峰,一旁连着湖水,逶迤绵长。踏路信步而游,危峰随手可触,拍石抚树,抬头放眼,一峰秀色可揽,十分悠闲自得。峰回路转,或为湖水拦隔,便有拱桥,便有曲桥,便有铁索桥,一路畅通无阻,飘然而去,观峰岩景象如看壁上挂画。
峰上石头遍布,树木长在缝隙间,树根不时爬过石头,牢牢地缠着,苍劲有力!七星岩的石头与别处的石头不同,有棱有角,锋芒毕露,似是刀劈斧削过的。凌厉而出,拥成一峰,呼啸而上,直刺苍穹。一种生气勃勃不屈不挠富于抗争的精神营造成瑰丽雄奇的氛围,令人振奋!
七星岩水围波绕,青山配绿水,灵气秀美。确切地说,七星岩的山峰是平湖突起,这湖水的面积有6.5平方公里。宏观地看,湖水浮着山峰,七星岩就如湖面上茁生出来的七支玉笋。那挺拔粗犷阳刚逼人的山峰,因了这湖水的衬托便灵秀起来斯文起来了。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平静水波不兴,若是泛舟而游,看游鱼摆尾,望青峰倒影,欸乃声中那自是另外一种享受了。叶剑英同志1961年游览七星岩时,就有感于山水相得益彰而写下了一首诗:“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从肇庆回来的一段日子里,不时都在回味着七星岩的美景。有一天与朋友喝茶,又谈起当时的感受,说是七星岩简直像人工精心制作的盆景,朋友则说,盆景其实就是取法于自然。
啊,七星岩,大自然的杰作!


第12版(副刊)
专栏:

  赠曹禺
周而复
巴蜀相携四十春,
白衣苍狗识风云。
青衿走笔抒胸臆,
垂老经营判伪真。
多少冥蒙雷雨夜,
依稀新旧北京人。
欣逢盛世天同乐,
待读新篇说古今。
后记:得悉曹禺噩耗,悲痛不已,特撰挽联:人生年华有限,作品生命无穷;携往寓所灵堂吊唁。余与曹禺结交五十余年,一九八一年曾以小诗赠之,现发表,以志哀思。


第12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爱读序跋
徐少康
书的序与跋,向为我所爱读,一书到手,急着先看的便是它。一本新书只要翻翻序跋,甚至看一眼序跋的作者姓名,往往便能知道这书的大致风格、选题,判断出它是否属于你喜欢读的或是否可列入你的藏书范围。
但我的爱读序跋,还因它有更迷人的光彩所在。序、跋是书的前面和后面的文字,视之为“书余”也未尝不可,但正因为它有书余的性质,所以有些序跋读来别有一种轻松空灵感。如果有一本论战的书,作者在写作时必然戴着甲胄,全身筋络高度调动,自然是一副战士的严峻神情。现在成书了,写序跋时,心情就如清扫旧战场,又是另一种平和心境了。正如鲁迅当年写《华盖集》中的文章时,是全力对付论敌的,后来写《题记》和《续编》的《小引》时,那文字间的神情就很轻松。如果是一本随谈类的书,作者在写作时必要创造或崇高或优美的风格,立意、构思也都要顾及,文笔往往凝重而注意分寸;写序跋时,就如同秋后的老农,捧着满把金谷,虽然也有一春一夏汗雨饥渴的回顾,但那只是指点着西天而谈彩虹前的风雨,自然有一种静穆和喜悦的心情。汪曾祺的《草花集》是我很爱读的一本书,一篇篇写得如白云舒卷、清泉随形,而书的《自序》又更有一种似乎漫不经心的绰约风姿。他由草花的寻常谈起,说到自己这本集子中的散文,轻松自然,令人再三品味。
序跋是书余,在书中有一定的独立性,许多文章大家往往就在这螺蛳壳里做道场,写出一篇篇有见地、有思想、有文采的文字。明末的袁宏道曾在《叙小修诗》这篇序中首倡了“独抒性灵”的文学主张,开掘了几百年间的性灵派文学先河。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更是将序跋推到了文章的极致,序中“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段,不但识远见深,而且文采斐然,成了现代文学革命的战斗号角、新文化舞台的揭天的金鼓,令人诵读不已。
序跋有请别人写的,其作者或是熟稔的旧友,或是某一流派的宗师,因此这些序跋中就往往流露着或悲或喜、或期冀或回望的朋友之谊和师友之情。孙犁的《方纪散文集序》既直抒了他与方纪青年时代的如火如歌的生活片断,又对方纪及其散文给予了真切的评价,笔墨间挟带着人世真情,读来倍觉亲切。聂荣臻写的《邓拓文集序》记述了邓拓的为人、学识、才力以及他与邓拓烽火岁月中的共同经历,又抒发了作者“每当我想起这位并肩战斗过的亲密战友,一种悲愤之情便不可遏抑”的痛惜之情。这种文字是以血所写,读来令人心情激荡。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书简》(致曹靖华)那序虽是代序,但作者便是曹靖华本人,作序者既与鲁迅有师友之情,一起为文化事业共同努力数十年,又是收信人,现在人去物在,世事沧桑,在编书和写序时睹物思人,种种回顾珍惜的怆然之情就更是萦回不去了。这一类的珍品,还有刘禹锡的《河东先生集序》、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陆游的《师伯浑文集序》等,篇篇都是珠光闪烁、情浓墨饱的好文章。
自作的序跋,因为作者经了“生产”的“苦痛”,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写来更能触及痛痒。最近读到一本香港作家董桥的《乡愁的理念》,作者在《自序》中一一缕析了写作时的心境和编写时的自己的看法,既贴实又中肯。文中有一段我尤其爱读:“‘乡愁’、‘理念’、‘感情’始终不脱中国人的心态;未必染上什么民族情,也许只是异乡人江山之梦的神话:寻寻觅觅之间,确有几分难平之意,恰似舒曼《童年即景》中的那一阙‘梦’,满是天涯情味,越去越远越牵挂。”这简直就是一章有情致有哲思的散文诗了。
序跋是为书写的,它是文章堆里的文章,锦绣丛中的彩错,因此作者写来都颇费文心。孙犁在《韩映山〈紫苇集〉小引》中说:“古人对于为别人写序,是看得很重的,是非常负责的。”他列举了杜牧为《李贺集》写序的事。杜牧写这篇序是推辞了好几次才动笔的,写得真是文情并茂,为杜文的上乘之作。
我爱读序跋。好的序跋知人谈书,回顾展望,有见地、有性情、有文采,可作文论读,可作索引读,可作传记读,更可作美文读。


第12版(副刊)
专栏:民族采风

  壮家岁首抢新水
隆李奎壮族
广西龙州的边境山乡金龙,古称金龙垌,距越南北方下琅县只有10多公里。那里山高林密,泉眼很多,不少村寨都因泉而得名。离金龙圩市不远的双蒙村委会的两个村寨便是。这两个村的村名是当地人造的壮借汉方块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上是找不到的。意思是水之口,水之窝。村里的泉眼在金龙是出了名的,均为石灰岩双眼泉,泉眼四季涌流不断,清澈见底,且生游鱼,很具观赏价值。
金龙岁首抢新水历史悠久。所谓抢新水就是除夕之夜鸡鸣之际,家家户户拿了水桶到附近的泉眼去,燃起鞭炮抢水。相传,谁家先抢到新水,谁的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就会消灾免难四季平安;哪村哪寨人先抢到新水,哪村哪寨在新的一年里就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年头好到年尾。
除夕之夜,吃团圆饭的爆竹声才响过,双蒙村头的榕树下便人影憧憧了。执鞭炮的,拿手电筒的,掌油灯的,挑水桶的……比赶歌圩还要热闹。
忽然,不知哪串鞭炮忍不住炸响了。瞬时间,围等在泉眼边上的男男女女炸开了锅。一时间爆竹轰鸣,人声鼎沸,泉水飞溅。人们争先恐后地抢开了新水……
除夕岁首,金龙的许多村寨都抢开了新水,龙州的许多乡村也抢开了新水……牛年新水滋润了南国壮乡的千家万户。
离开金龙时,我眼望着高高低低岭坡上的片片新绿笑了,点了点头。如今,壮乡龙州已建成了三家大中型糖厂,最偏远闭塞的金龙也已经种下了满岭满坡的糖蔗。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新水呀,活的甜的新水。这新水不仅会滋润桂西南壮乡的千家万户,还会滋润八桂大地、神州处处……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珍茗醉人
叶为宝
小时候,我就听人讲过狗牯脑茶的传奇故事。说是在一座形似狗头的陡峭山崖上,长有几棵神奇的茶树。山崖上终年云蒸雾绕,山崖下四季温泉流淌,茶树旁怪石嶙峋。当地只有一家姓梁的男子汉在每年清明节那天,才能趟过灼人的温泉,攀上高高的山崖去采茶,采下的茶叶又细又嫩又香,不仅风味独特、质地上乘,还能生津解渴、养身治病,清六腑之热,滋五脏之阴,成为历朝历代青睐的珍茗。
狗牯脑山位于江西罗霄山脉南麓,海拔一千一百米。从遂川县汤湖乡政府出发登山,要步行近十里山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我终于登上了狗牯脑山。狗牯脑茶的第七代传人、茶厂技术员梁光福热情地给每位客人泡了一杯特级清明茶。我接过茶杯,只见此茶和我喝过的一些名茶迥然不同,茶叶美观,银灰带毫,汤色金黄,略带绿色,杯口雾气缭绕结顶,香味馥郁不散,喝时滋味甘醇,香气醉人;喝后口内生津,齿颊留韵,回味甘爽。我贪婪地连喝了九杯,创下人生的一大记录,真有“品罢狗牯脑几盏,只慕人间不慕仙”的情境了。
一边品茗,一边聊天。乡党委罗书记说,狗牯脑茶是地地道道声名远播的世界名茶,一九一五年获得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一九八八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等众多奖项。一九九二年获深圳中国乡镇街道之星产品博览会食品最高奖银奖,同年并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一九九五年获北京国际食品及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
狗牯脑茶所以品质独特,离不开狗牯脑的“四奇”:一是山奇,二是水奇,三是土奇。这里的水土极适宜茶叶的生长。四是制茶技术奇特。狗牯脑茶从种植到杀青、烘焙都有一整套祖传的技术,尤其是烘焙用火有特殊技巧,因而茶叶色泽好,口感酽。这“四奇”,便从天时、地利、人和上构成了“狗牯脑茶”的优良质地,使其享誉中外。
然而近二百年来,能喝到此茶的人甚少,据《遂川县志》记载:“狗牯脑茶面小而量少,只供帝王享用。”为改变这种状况,解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当地人民政府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狗牯脑茶”,并动员梁家后裔也将祖传的制茶秘诀献给了国家,使“狗牯脑茶”有了很大发展。解放前,狗牯脑茶园面积只有二亩,产量只有百余斤,现在面积已达一点二万亩,产量增至二十多万斤,狗牯脑茶已远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还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
下山时,远眺连绵起伏、苍翠欲滴的层层茶园,我又像喝了一杯酽酽的狗牯脑茶,那样雅香醉人,转而又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眷恋和惆怅:山高高,茶青青,何日才能再登狗牯脑呢?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太行深处响驼铃(中国画)赵浦田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争春(版画) 曹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