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读者评说

  女性你如何迎接挑战
主持人赖仁琼:本版编辑
评说者孟宪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汪文勤:旅居加拿大作家
巫昌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丁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宋昭:“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
王化:服装设计师
江绍真:康桥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女性问题,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女性
自身的完善问题。
主持人:在“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邀请几位知识女性谈论这个女性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也关系到社会。请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孟宪范:女性如何迎接面对的种种挑战,是个有意义的话题,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女性问题,如就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越轨行为问题等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女性自身的完善问题。因此,女性的自我完善是解决女性现实问题的一个要件。
宋昭:中国的职业女性,往往要比男人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来自社会,也来自家庭。
做了母亲的女人,又比男人多一分责任,同时也渴望家庭的稳定。但是由于她们各自的境况不同,维护家庭稳定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以往,女性支持丈夫事业似乎天经地义,但丈夫的事业成功了,他们的家庭也随之解体。离婚率上升就说明了这一点。
丁娟: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妇女发展的多样化选择。每一个女性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找准自己的位置。现在有些女性因经济转型而下岗,她们对此的态度大不一样。有人因此而奋起,开创了新的事业;也有人选择了做家庭主妇;还有人不能正确面对改革大潮的冲击,在外则抱怨社会不近人情,打碎了自己的饭碗,在家则抱怨丈夫没有本事为妻子铺垫,不能使自己过舒适的生活。她们恰恰忘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即竞争和奋进。
汪文勤:我不太同意“自我完善”这种提法,却更主张“自然完善”。我认为,女人不会因为独立了,刚强了,可以自我保护了就能够免除伤害。在这些表象背后,另一种伤害早已注定,或许这伤害是致命的。因为,即便你独立得失去了性别,刚强得胜过男人,但你却背离了初衷,你不自然了,也就不美。人,千万不要被错误观念所害,尤其是女人,自自然然地生活着是一种天意。
江绍真:我生在旧社会,对妇女所经受的苦难有些记忆。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当家做了主人。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女性都有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王化:如今不少女性不愿做“女强人”,虽然我无法界定“女强人”的含义,但是,它应该泛指有事业没有家庭的女人,是失去女性特征的女人。她能干但不温柔,连男人见了也害怕,或是让男人与她一争高低,从而造成了家庭与事业的对立。
主持人:今天,我们是否可以把不愿做“女强人”看做女性的一种自然回归呢?进入80年代,“女强人”成为人们对泼辣、能干的女性的普遍“赞誉”。但连被视为“女强人”的女性自身也猛然间发现,事业成功了,却也付出婚姻破裂的惨重代价。女性重新审视并思考:事业与家庭能否较好地兼顾,鱼与熊掌能否同时兼得呢?
二、婚姻与事业,犹如摆在女性面前的一架天平,如若顾此失彼,天平必然倾斜。
巫昌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女性的角度看,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有些事业型的女性,她们不善于把握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把社会角色(厂长、局长、经理等)带到家里来。对家务“不屑一顾”,对丈夫孩子“官气十足”,失去了一个妻子、母亲的温情。二是有些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她们对事业无多大追求,只满足于家庭这块小天地,和丈夫的感情交流也只停留在生活琐事方面,久而久之,夫妻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淡。
以上两种由于女性自身的原因而引起的家庭破裂,我认为都是可以避免的。一方面,在婚后要保持爱情的热烈性和平等性,使爱情之树常青;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创造新的情趣,丰富爱情的内容,努力学习探索,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始终保持个人的魅力,才能使爱情不断升华。
江绍真: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矛盾的确不易。我49岁那年在清华园白手起家办公司,遭到全家的反对,但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公司红火,家庭也十分美满,其间当然离不开丈夫和孩子的理解、支持、帮助。没有矛盾不可能,重要的是处理矛盾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宋昭:去年,我在福建拍摄电视剧《林则徐》,有幸认识了一位形体训练老师马妮,她通过自身长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马妮健美形体梳理法,在福建办班训练职业女性。一天,一位素不相识的妇女抱着孩子找上门来,向她哭诉自己的不幸。这位女士原是一个公司的经理,她的丈夫是副经理,她为怀孩子放弃了事业,吃尽了做女人的苦头,终于在婚后第九年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原以为孩子可以拴住丈夫的心,没想到,这时她丈夫提出和她离婚……
听完她的哭诉,马妮说,你们的婚姻危机,双方都有责任。你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梳理改变你的形体。
这位女士在马妮的训练班里认真学习、训练。一个月后,不仅形体改变了,而且气质也调整到最佳状态,令她丈夫惊讶不已。他向妻子认了错,并重新回到妻儿身边。
王化:原来,我一心想当贤妻良母,后来虽然当上了,但却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工作,成为80年代中期的秦香莲。为此,我经常自责。那时,我像一棵攀附在树上的枯藤,被人赶出家门是必然的。
我在痛苦中觉醒并不断调整。十年来,我出版了四本关于幼儿美术教育、服装文化等方面的专著。多次在中国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时装展示,“王化”品牌服装以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北京各大商场销售,我还抽空写小说、杂文、诗歌等。重新组成家庭后,我与丈夫还共同拍摄一些电视专栏节目。我乐意从属于家庭和丈夫,因为这使我感到幸福。
巫昌祯: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古往今来,婚姻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古人说“家和万事兴”,“一家和而天下和”,“一家不和,四邻不安”,这些说法不无道理。法律对婚姻、家庭的保护是全面的,也是最有权威的。但是,婚姻家庭是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的,所以要保持婚姻家庭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婚姻当事人本身。
三、完善自我是一个过程,选择正确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孟宪范:女性的自我完善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个过程。
如今,女性自我完善的目标不是没有,而是太多,甚至到了目标过剩的程度。比如,无所不在的传媒和女性交往中的言谈,通过多种渠道向女性提出大量目标以达完善。除去提示要承担好社会角色外,还有如何成为新时代的超级贤妻良母,包括做丈夫的心理医生,子女的家庭教师,以及如何营造家庭温馨的气氛,如何温柔可人等等。
主持人:既然目标过剩,是否应格外慎重地加以选择?
孟宪范:在当前目标过剩的情况下,女性一定不要迷失自我,不要迷失自己的主要目标。要了解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要对自己潜质发挥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判断,从而在诸多目标中选取合理的自我完善的模式。你性格刚强果断,就大可不必在男人面前作小鸟依人状;你在事业上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就不要介意居室不够整洁。总之,千万不要追求“尽善尽美”,否则,你肯定要付出失去你最重要的目标的代价。
王化:女性为了自我完善,跟上时代节拍,要更加注意保持女性的特性,重视女性的本能,克尽女性的责任。
孟宪范:前几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中有个刘慧芳,她为了别人(包括一个自私鬼)放弃了工作,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最后瘫痪在床上。在中国,今天有的女性因丈夫收入足可养家就听从丈夫的意见放弃工作,退回家庭;有的女性努力将自己变成性符号以取悦异性;甚至有女大学生以自己的“清纯”为商标,将自己当作商品出售给富人。这哪能找到她们对“自我”的觉察和认识,哪能找到她们的自尊呢?
也许有人说,这是我的自由。不,这种自由是虚假的自由,因为它丧失了女性的主体性,放弃了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无论男女都要努力步入新的境界。
孟宪范:人都要走向完善,女性要完善,男性也要完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想使女性完善,男性先得要完善起来。
丁娟:女人要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发展,但同时也应支持丈夫的事业和发展。夫妻平等是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平等不是二一添作五,而是二五大于十。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为妇女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平等或者公正的前提是平等机制下的行动,没有女性自己的奋起,再好的法律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在今天,要平等首先要参与,要权利首先要尽义务,要被尊重,首先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汪文勤:讲到男女平等和同时完善,我便想起在加拿大看到的令我感动并难以忘怀的情景。一对迟暮之年的白发夫妻,天天牵手坐在我家对面的森林公园里。我听不见他们的交谈声,只看见他们偶尔会剥花生吃。我看见他们同样雪白的头常常挨在一起。后来我认识了他们,那妻子对我说,她最喜欢的一首歌是《红河谷》。我一下就明白了,就女性的自我完善而言,我想她做到了。她的爱使他的丈夫:“不要离别得这样匆忙……”爱使他们得以相伴终生。
主持人:从女性的完善到人的完善,从完善的“被迫”、“无奈”到“自觉”、“自然”,这一过程既使我们的认识得以深化,也使我们的境界得以升华。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无论男女,都要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附图片)
王化孟宪范宋昭丁娟汪文勤江绍真巫昌祯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女生就业为何难
刘琼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前夕,耳边不断传来女生就业难的消息。
笔者就是去年刚出校门的女生,分配时所受冷遇还记忆犹新。经济学硕士小王,品学兼优,找工作却屡屡碰壁,原因很简单:女生。某校历史系的女友去年年初就为今夏的分配奔波,至今仍一无所获,就是因为一个“女”字。一些单位即使要女生,也约法三章:三年内不结婚;五年内不生小孩;永远不要房。条件如此苛刻,却应者如云,只缘女生就业太难!据浙江一高校统计,截至2月底,全校500名女生,只有1/4有了去向,而2/3的男生已找到工作。
女生被拒绝,难道是女性素质不如男性?我们承认,个别女性自律性差,工作拈轻怕重,确有骄娇二气。但绝大多数女性,不仅勇于与男性挑一样的重担,而且工作很出色。她们敏锐、细致、柔韧的性别优势,往往比男性更利于解决一些复杂棘手的问题。笔者所在的某大报,出了一大批女“名记”、女“名编”,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即使女生比男生强,也不要女生。因为女人要结婚生孩子,会耽误不少工作。”某国家机关人事干部如是说。而更多的单位根本不予解释:“就是不要女生!”
女性通过生育繁衍人类,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一些单位以此为借口拒收女生,缘囿于狭隘的观念,这至少说明,全面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还有艰苦的里程。就业是女性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就已遇到了如此障碍。可想见,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她们还要跨过多少难关!同时也说明,两性要平等,仅靠女性的自我完善是远远不够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在广西防城港市一个边陲小山村,有一个“十姐妹学雷锋小组”,她们十五年如一日,为村民做好事、传技术、播文明,事迹平凡而感人。请看——
“十姐妹”学雷锋
本报记者罗昌爱
今年春节过后,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梭镇平木村“十姐妹学雷锋小组”变得更加忙碌了。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她们先后深入20多家农户义务指导杂交玉米播种,又腾出手来经营种养殖示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缪芳祥对记者说:“十姐妹”学雷锋15年,如今是好事越做越多,越做越好啦!
1982年7月夏收的一天,大中生产队的打谷机坏了,请邻村的陈培富师傅来修理,陈师傅有点着急,恨不得一下就把机器修好。村上细心的姑娘黄海英一问,才知道当时陈师傅爱人有病,孩子又小,田里成熟的庄稼没人收。于是就说:“陈师傅,你别着急,我喊几个妹子去帮你收割。”陈培富问:“给我干活,队里谁给工分?”黄海英笑着说:“我们不要工分的!”第二天一早,黄海英和黄永群、黄霞、黄娟等10位姐妹,跑到陈师傅的责任田,把稻谷及时收了回来。陈师傅愁眉顿展,逢人就夸姑娘们帮了大忙。
平木是壮、汉、瑶、京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山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一些五保户、军烈属和缺乏劳动力的困难户,生产和生活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地方,黄海英和姐妹们觉得自己有时间,精力充沛,该把这些事管起来。“十姐妹学雷锋小组”就这样应运而生,姑娘们的口号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十姐妹!”
好事做了,赞扬多了,“十姐妹”并没有因此骄傲。
她们暗中做了一番调查,在全村660多户人家中列出了100个缺乏劳力、文化素质较低、不懂科学种田技术的困难户,作为她们服务的新对象,做好事的内容也由原来单纯的帮种帮收帮家务转变为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主。
“十姐妹”全部加入了镇里的“脱贫致富先行者协会”和“先锋读书班”。她们说:“要给别人一分知识,自己就得有三分作底子。”一番苦学,“十姐妹”全部通过考试,每人都掌握了5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成了平木村第一批年轻的农业“土博士”。她们种的杂交水稻、玉米,亩产要比普通农户高出200多公斤;她们种的树,成活率都在90%以上;她们喂的猪、鸡、鸭,种的蔬菜也都比别人的长得快……
练就一手硬功夫,“十姐妹”如今可以好事“新做”了!
村民黄珍不懂科学种田技术,爱人又长期有病,种田收成低,生活十分困难。“十姐妹”不再像过去那样光给她做家务,或带小孩子当“保姆”,而是送去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良种以及有关书籍,然后手把手地教会她科学种田的技术。这一年,黄珍终于迎来了从来没有过的丰收年。村民陈鉴有过去担心自己文化基础差学不了技术,迟迟不敢迈进“农技夜校”大门。“十姐妹”知道后,连哄带拉,硬是把他推进了夜校,还动员他到外地学习取经。在“十姐妹”的帮助下,有了技术的陈鉴有搞起了“立体农业”,科学种田养殖,年纯收入达到2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鼠尾牛初”,平木村做个调查:“十姐妹”帮助的100个贫困户,至今已有80户告别了贫困。
不管好事做了多少年,多少件,总还是有许多好事去做,而且可以越做越好。这是“十姐妹”的共识。
1996年,在镇党委、政府和村委的支持帮助下,“十姐妹”办起了科学种田、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开辟了80亩玉桂(一种高级香料植物)示范基地和一批粮食高产示范田,以方便更多的农户前来学习取经。
“十姐妹”特地办起了蘑菇场、鱼塘,利用冬闲田种蔬菜,年收入近万元,作为“学雷锋基金”。这样,给五保户、特困户做好事和推广农科技术也就方便多了。
“十姐妹”名扬乡里,曾经有人讽刺,有人不解,说她们是傻瓜,是想出风头。然而,“十姐妹”始终不信邪、不打退堂鼓。15年来,先后有33个女青年加入“十姐妹”行列,一旦谁出嫁外地,马上就有新的补充进来,如今“十姐妹”中,有5位是由妹妹“继承”姐姐的位置。15年来,“十姐妹”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广西壮族自治区团委分别授予的“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自从出了“十姐妹”,平木村的社会风气日见好转。15年来,村里从未发现打架斗殴、赌博和吸毒贩毒等违法乱纪行为;农民年人均收入去年已经跃到2900元。看着平木的变化,周围群众羡慕不已,那梭村的小伙子们更是“不服气”。去年8月,以潘子焕为首的10名男青年干脆另扯旗帜一面,成立了“十兄弟学雷锋小组”,与“十姐妹”互相呼应,暗中比着看谁的好事做得多,做得好。(附图片)
如今的“十姐妹”罗昌爱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余姚“织裘女”
范伟国丁志明
轻裘肥马,是古代贵族奢侈生活的标记。如今,价值数千元、上万元人民币一件的裘皮服装,在浙江余姚朗霞镇西干村的农家小院里,随处可见。
这个村庄只有340户人家,却办起了65家裘服加工厂,一家加工厂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妇女在穿线织裘,有的还招来了山里的妹子做帮手。
西干村的裘服,以制作精良闻名于市场。一张上等的皮毛,依花纹或缝做的需要,割成不同几何形状的小块,然后再一针一线的拼接起来。一件大衣,要由上千块这样的皮毛拼成,而且要拼得天衣无缝,平整挺括。这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本领,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织裘女还有一门天下独步的手艺——将水貂的头皮毛、爪皮毛和其他边角毛拼成一件大衣。这样废物利用,既提高了皮毛的利用率,又收到衣着华贵、价格便宜的效果。成语中有“集腋成裘”之说,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做工精、价格廉的裘服,自然受人欢迎。一到冬季,四方客商纷至沓来,平素清静的小村顿时热闹起来。去冬气候偏暖,但销售额仍然达到2000多万元,按2000元一件算,有1万多件裘服销往各地。
织裘服,使西干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有的丈夫、兄弟在外搞销售,女的在家里带着帮手织裘服,一个月收入上万元。年仅30岁的杨素娟,凭一手制裘的好手艺,办起了前店后厂的“宝福皮革店”,近两个月中就有30多万元的裘服销往上海各大商场。有的织裘女则趁着年轻闯天下。干杰英、杨菊敏等20多位小姐妹,一入冬就结伴到了杭州、海宁等地的制裘企业当“师傅”,月收入有三四千元!
朗霞镇地处平原,历来以种植稻棉为主。裘服业的兴起,得益于党的开放政策。17年前,港商干如良先生回家探亲,为使家乡妇女有一门致富的手艺,拿出60万港元办起了第一家裘服厂,并从海外聘请了一批技术人员作指导,产品远销海外。没几年,心灵手巧的西干村妇女,就人人练就了一手织裘技术。
现在,织裘技术已传到邻近的杨家、东干、方家等10多个村,朗霞镇沿街开起了几十家裘服店。我们随意走进一家,店主叫方国元,40岁左右,前店后厂的模式,有三个女工正在织裘。一问,有个是老板的亲戚,帮工收入在上千元。看她穿着很上档次,就开玩笑地问,钱挣多了干啥?旁人抢着说,备嫁妆!说得那女工一脸绯红。
在旁的镇委办公室干部唐富良说:“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两句唐诗,在今天,在我们这里,可以改为:“欣然年年压金线,乐为自身添嫁衣”了。
大家齐声叫好!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喜上新岗
张悦摄影报道
秦秀玲:走出公司站柜台
(图1) 生活道路自己开
张冬芳:充实自己长志气
(图2) 重新就业真努力
李清琛:干一行就爱一行
(图3) 在新岗光荣入党
李春生:下岗以后到饭店
(图4) 干部乐当服务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