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设立重庆直辖市
——发展长江上游的战略抉择
本报记者李维平周庆
3月14日,是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最后一天。下午3时58分,2000多名代表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国务院启动西部经济腾飞的重大战略决策——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投下了赞成票。这一时刻,引起全国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从此,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将出现一个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战略扁担”,重庆肩上责任重大
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日渐引人瞩目。
90年代初,国家在成功实施沿海开放战略之后,又确定了重点开发长江的战略决策,并把开发开放浦东、兴建三峡工程,作为实施这一战略的两项重大举措。
1992年,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不仅特意把上海、武汉作为视察重点,而且反复强调上海和沿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据了解,小平同志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就非常关注人口大省四川能否尽快奔小康的问题。他曾多次提出,要研究一下四川太大、人口太多,不便发展、不便管理的问题,要研究发挥重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问题。
伟人的智慧,总带有历史的思辩。曾长期在香港工作的人大代表王文德这样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小平同志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是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差异大的实情提出的。小平同志当初决定开发深圳,开发海南,开发上海,主要从它们所处的区位、从它们在全国发展的战略地位来决定的。
一位老同志向记者形象地描述了小平同志在战争年代率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小平同志曾幽默地告诉他们,这是一肩挑两头的“战略扁担”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熟练而巧妙地运用“扁担”作用,启动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马达”,成功地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初步对接。
启动中西部经济发展,选择什么地区作为肩挑两头的“战略扁担”,成为近几年决策者经常思虑的问题。一位研究长江开发问题的专家分析说,要想成功实施中西部发展战略,必须找到一个具体的办法或载体。而连接中国11个省市区,跨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辐射数亿人口的长江,是首选载体。于是用长江开发战略来推动中西部发展战略,启动中西部经济腾飞就有了保证。
长江开发,龙头在上海,龙尾即是重庆。经过解放后40多年的发展建设,重庆在西部地区已具有了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仅以工业固定资产为例,已拥有700多亿元的存量。如果国家采取相应对策,激活这笔资产存量,发出的“热能”将辐射西南地区。
现在,中央为了推动中西部发展战略,加快中西部发展,已确定将处于长江上游和中西部结合带的重庆设立为直辖市,这是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再一次生动的体现。
作为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重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公元前11世纪,这里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公元581年杨坚称帝,改为渝州,故重庆简称“渝”。公元1102年,宋徽宗改渝州为恭州。公元1189年,南宋孝宗皇帝的三子赵惇先封藩王后称帝,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至今已800余年。
历史上,重庆曾经历三次“直辖”、三次“计划单列”的建制变化,由此看出,重庆的区位优势十分突出,为历代中央政府所重视,抓住了这个重镇,就可以对这一广大区域起“扁担”作用。
启动市场,西南腹地充满希望
西部渴望发展,西部渴望富足。近10年,沿海开放战略的巨大成功,也激起西部发展经济的强烈欲望。我国西部周边与15个国家接壤,但主要是侧重边贸互利作用,较难有沿海地区那种追赶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高速发展,壮大自身,影响一片的作用。于是,在大跨度的东西部之间寻找结合区,以弥补缺陷,从而保证全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就被急迫地排上了日程。
这次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的重庆直辖市,地跨东经105度11分至110度11分,北纬28度10分至32度13分之间,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省内江市、遂宁市,北连陕西省和四川省达川、广安地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基本处于云贵川藏的腹地,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00万。
经济学家认为,根据地缘经济学和边际效应理论,在占有天时地利的长江上游地区,投以巨大的激发因素,它所产生的“裂变效应”,不仅会直接促成长江开发战略的成功,更会使西南2亿多人口受益。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之路由此透露出新的曙光。
在与记者的探讨中,万县市委书记陈光国代表坦言,仅从三峡今后的发展角度看,必须有重庆这样区域性的大城市来通盘考虑和规划产业结构,从而避免趋同和重复,并对形成的库区产业有大的牵动能力,这才能解决移民的长治久安问题。河南省省长马忠臣代表说,设重庆直辖市实际上就是给了重庆一个发展资金市场、资源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的大政策。来自四川的人大代表张文彬认为,重庆原来的发展定位是符合四川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的,今后的定位,应以国家对它提出的要求为坐标。
作为东部战略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的市委书记厉有为代表说,新兴的发展经济学有一个“增长极”理论,深圳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用了10多年时间,成为东部地区的“增长极”,希望重庆也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成为具有强大推动作用的西部地区的“增长极”。
不少中西部省区的代表们认为,不论从现实角度还是从长远角度看,要使西部经济驶入快车道,重庆直辖是最佳的战略选择,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极大重视,这一战略部署的成功,必将成为中西部几亿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个“加速器”。
首尾呼应,让中国拥抱21世纪
振兴西部、发展西部,这不仅是西部的渴望,也是东部地区的需求,更是中国整体起飞的大目标。
近10多年来,一直关注长江发展和研究三峡问题的专家雷亨顺代表,将自己多年的调查研究积累的感受告诉记者:根据小平同志设计,80年代开发沿海特区,90年代实施长江发展战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弓箭战略,沿海经济特区形似一张弓,长江形似一支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向太平洋,射向全世界。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沿海发达地区,虽已“兵强马壮”,但“粮草尚缺”。东部资源匮乏,市场饱和,劳动力紧缺。东部的产品,在打入海外市场的同时,也需要深入内地市场,需要稳固而坚实的后方基地。这一切,正是需要西部逐渐发展与之互补、交融的关键因素。
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重心由西向东转移,成为全球经济格局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发达国家因受市场、劳力、环境等诸因素制约,正大规模开发新兴产业,转移传统产业。而中国沿长江逐渐上行的广大地域,有丰富资源、廉价的劳力、较好的工业基础,对国际资本、技术及产业的转移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专家提醒,由于亚洲、东欧一些国家的开放和崛起,世界性的产业大调整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仅有15年至20年左右,也许更短。谁动作早,谁动作快,谁将得先行之利。因而这次中央、国务院下大决心提议设重庆直辖市,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予以通过,就成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如何接纳和参与这次世界性的产业大调整的一个重要举措。
不少代表形成共识,只有东部与西部同行,“龙头”与“龙尾”共“舞”,中国才有资格拥抱21世纪,才不愧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
(附图片)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踏着春天的脚步
——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侧记
一夜春雨,绿上枝头。
3月14日下午,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2720名代表在度过了难忘的14个日日夜夜之后,步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对本次会议的13项议案作最终的表决。
数千名热心的群众早早赶到天安门广场,在四周排起了厚厚的人墙,关注着大会堂内正在举行的八届全国人大的最后一次会议。几位来京出差的外地人对记者说,3月1日以来,我们每天看电视、读报纸,知道今天人代会闭幕,专程赶来看看。
下午2时20分左右,首批来到广场的人大代表兴高采烈地涌到广场东侧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下,争先恐后地摄影留念。河南代表曹策问、张世霖一边请记者为他们拍照,一边兴奋地说:今年的人代会是一次不寻常的大会,我国政府将要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今天的闭幕式还要通过有关香港选举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办法和香港筹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我们要把这一天留在胶片上,作为永久纪念。在人民大会堂休息大厅的冬梅画屏下,同样挤满了争相留影的各界代表。
休息大厅东侧的咨询台仍然是最热闹之处。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接受代表查询,发放资料。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代表说,统计资料是审议国事、科学治国的一个基础。本次大会期间,咨询处为80%以上的代表提供过服务,仅发放资料就达1700多人次。代表们不但查询国内资料,而且还索取国际资料,这反映出代表们的视野更开阔了。
民建合肥市主委王世清代表长时间地在多媒体触摸屏前边看边记,他表示要抓紧时间,再了解些情况。来自山东的常春发代表急匆匆地走过来,查问有关香港1996年的一些经济指标。他说他对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正说着,同样挂着山东代表团证件的高仁人代表也来到查询台前,索取有关经济结构调整的材料。他说,关心国事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即使不在其位,也要尽力献策嘛!”
下午3时整,乔石委员长宣布大会开始。代表们依次表决通过了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刑法修订案、设立重庆直辖市等议案。当最后一项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获得通过时,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本次大会,是一次民主、求实、团结、奋进的大会。新疆代表阿山拜克·吐尔地和吐尔森·索太说,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这些年来,各族人民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才在两个文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必要条件。
本次大会审议通过的刑法修订案和国防法,事关国家安危,因此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赞同。杨明、滕藤等云南代表高度评价刑法修订案是建国以来最完备、最规范、最具操作性的刑法典。它使我国朝着依法治国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对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第一部国防法的通过,解放军代表倍感欣慰:国防法的诞生,对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稳定军心,提高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家、湖南代表厉以宁说,这次大会有两点很突出:一是民心,中国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二是法制,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更趋完备。有这两条,中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重庆市委书记张德邻代表是中外记者追踪采访的对象。本次大会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使他激动不已。他表示,一定要和重庆3000万人民一起发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乃至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而努力。
机遇难得,实干兴邦。南京市市长王宏民代表认为,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埋头实干。他利用会议间隙,又和陈祥兴、朱正林等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商议如何具体落实搞好国有企业的六条措施。广西河池地委书记沈北海告诉记者,今晚就要赶回去。他说:“李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扶贫工作提到很重要的位置,作为贫困地区的负责人更觉责任重大。”
下午4时30分,承前启后的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降下帷幕。天安门广场,碧空如洗,一个生机勃发的灿烂春天展现在人们面前。(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努力把小平家乡建设得更好
——四川团谢世杰、宋宝瑞代表发言录
陈华
3月14日下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议。此举中外瞩目,对四川来说更是一件大事,人们自然以关注的目光注视着来自巴山蜀水的代表。
“设立重庆直辖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拥护。”不论是分组审议,还是接受记者采访,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代表态度都十分鲜明。在他看来,设立重庆直辖市有三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四川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三是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省长宋宝瑞代表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设重庆直辖市后,四川省情有所变化,幅员面积由原来的57万平方公里减为4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300万,仍是一个人口大省。通过调整,四川人口过多、面积过大、不便管理的问题得以解决。今后省里将更有力地支持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的发展,抓好川北革命老区和盆周山区的扶贫开发,使这些地方早日实现奔小康的目标。
谢世杰说,四川今后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将以成都为中心,把德阳、绵阳、内江、乐山等城市连为一体,建设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圈,以发挥其在西部的先发效应。
来自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马开明、阿称、泽巴足代表,都认为设重庆直辖市后,省里将会以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来支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四川代表表示,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握大局,开拓前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小平的家乡建设得更好,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两会漫议

  民心是杆秤
江畅
十四日下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闭幕式,要对一系列议案付诸表决。
“每到这时,心里就很激动。”在大厅,一位来自北京的女代表说,“开了十多天会,代表畅所欲言,文件讨论是充分的。但只有表决后才能看出结果来。”
身边一位代表来自韶山市,他说:“民心是杆秤。实际工作做得好,老百姓满意,赞成票就多。工作中的问题多,有代表投反对票或弃权票是正常的。这是民意。”
付表决是扣人心弦的。十三项,一一获得通过,有七项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赞成票通过的,尤其是乔石委员长宣布通过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时,全场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来自云南的几个代表在议论,面对香港这么重大的问题,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工作做得这么好,作筹委会工作报告时代表们就掌声热烈,因此获得这么高的赞成票是人心所向。
十三项一一通过,表明全部议案都得到肯定和支持。代表在审议这些决议、决定等文件时,对有些部门的工作报告不满意,提了不少意见,在表决中体现得很充分。虽然决议获得了通过,但反对票和弃权票比例较高。有代表说,这就正好说明这些部门的工作要努力。人大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来自方方面面,对社会上的问题有亲身体察,他们的呼声,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他们的意见,值得有关部门认真听取。今年的人代会,代表们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增强了,对今后的工作更具有信心。但对一些社会问题,如要求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要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使人们能在一个更加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工作、生活等等,代表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和意见,切实研究改进办法,工作就会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表决结果是对于人代会成果的检阅,更是人大代表民主意志的体现。从举手表决到电脑按钮,时代前进了,代表素质更高了。全国人民有理由相信,今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会更加民主,更加务实,更加体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意志。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科教兴农重在落实
——访全国人大代表范钦臣
本报记者戴鹏
去年,河南省农业生产在克服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又获大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达到3839.9万吨,增长10.8%。是什么原因使河南农业具有如此潜力?河南省主管农业的副书记范钦臣代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因为我们抓住了科教兴农这个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最重要的一环,狠抓措施落实,牵动每个环节。”范钦臣说,这几年,河南科技兴农的作法,符合江泽民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提出的“要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的要求,首先在保证每年近20%的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稳定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各县(市)全部完成了乡农技站的定性、定编、定员工作,有效地控制了农业科技人员“农转非”,使农业科研出得来,推得开。先后有近百个作物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据统计,“八五”期间,全省棉花品种更新两次,小麦品种更换三次,而每一次都使产量提高10—15%,这对农业高产稳产起到了决定作用。
要使农业科研成果推得开,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农民素质提高也很重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采取技校、电校、夜校、培训班等形式,使全省每年有400多万人得到提高,或多或少地掌握新技术,及时把间作套种、模式化栽培、小麦精量匀播、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保鲜加工、旱作农业等十几项农业实用技术和100多项实用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使科技进步在农业增加值中至少占有39%的份额,在农民总收入增长值中占有30%的成分。事实证明,农业的潜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而科技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又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和措施是否落实。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向海洋要经济增量
——人大代表吴昌元一席谈
本报记者鲍洪俊
我国作为环太平洋的海洋大国,推进两个转变,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压力的一条重要出路,就是大力开发蓝色国土,向万里海疆要经济增量。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副省长吴昌元对海洋开发颇有兴趣。
吴昌元说,我国沿海的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西等省市区已经分别提出“耕海牧鱼”、“蓝色计划”、“立体开发”等开发计划。1996年,我国海洋经济产值达2200亿元。在本次人代会上,海洋开发成为代表们议论最多的热点之一。
“推进海洋开发的当务之急,是加速南海开发。”吴昌元认为,首先,加速开发海南岛近海石油天然气资源符合利用海洋资源的世界潮流。海南作为海洋大省参与这项工作责无旁贷。第二,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海南的油气化工业寄予厚望。海南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步伐,关系国家化学工业特别是化肥工业的发展,关系农业基础产业的稳定。第三,在海南的丰富资源中,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储量最大、开发价值最高、对海南经济牵引力强的资源。他认为,开发海南近海油气资源,发展高科技、轻污染的现代石化工业,是发展海南新兴工业的骨干和基础工程,是海南“九五”经济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对海南的发展举足轻重。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在京开会期间,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对北京街头处处耸立的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广告牌大为赞赏(图①)。来自新疆喀什的代表沙地克·卡日阿吉也正合计着回去要多立几块精神文明的广告牌。他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把精神文明建设抓上去(图②)。河南李怀清代表说,公益广告是一种巧妙的构思,它不但美化城市,更时时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图③)。    本报记者 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