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
杜青林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一系列紧迫问题,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要实现《决议》提出的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
确立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观
文明是人类脱离野蛮状态而发展到一种高级阶段的社会状态,是人类智慧和实践活动创造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关系的变更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明与以往社会文明既有联系,又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文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文明。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是我们党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根据这一认识,我们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取得了初步成效。琼海市为美化市容,在市区4.7公里长的街道两侧放置的1.2万盆鲜花,两年多来没有丢失一盆。这充分表明,海南经济特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就,海南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正是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发展观的丰硕成果。
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全面进步发展观新的时代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包含经济、政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和正在经历着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社会综合的发展,从经济一时的繁荣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重大转变。因此,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规定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这三位一体的任务,正是我们党确立全面进步的社会发展观的结果。
坚持创造历史的人民主体观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主体,也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本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局面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物质文明建设是这样,精神文明建设同样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学普及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优美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开展了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家庭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街企共建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开创出新的局面。只有最大限度地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才能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而探索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把人民群众卓有成效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参与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的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就要从大局着眼,认真解决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四个突破:从关键环节入手,在党风廉政建设上突破,取得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新成果;从重点部位入手,在加强法制建设上突破,取得提高司法、行政机关执法水平的新成果;从薄弱方面入手,在加强行风建设上突破,取得垄断行业和窗口行业优质服务的新成果;从易于见到实效之处入手,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突破,取得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成果。
社会主义文明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的。为此,精神文明建设要使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必须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明确面向世界的对外开放观
社会主义文明是在继承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发展的文明,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决议》指出:“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才能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只有面向未来,才能承前启后,开辟精神文明建设新天地。
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决议》提出:“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认真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树立时代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民主法制精神等等,都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树立时代精神,不仅要解决传统与现实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历史的继承与现实的创新统一起来。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文化本身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倡导民族美德。这对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博采世界文明。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消化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防止不健康的外来文化损害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污染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把握唯物辩证的科学系统观
科学的系统观,要求把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它作为一个由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大系统。从科学系统观看问题,所谓的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上去的“自然论”;物质文明的发展要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的“代价论”;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的“先后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会使物质文明建设滞后的“对立论”等等,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因而是有害的。坚持唯物辩证的系统观点就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个指导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实现五个转变:由零敲碎打的操作向长远目标同阶段性设计相结合方面转变;由空空洞洞、苍白乏力的说教向虚功实做、注重实效方面转变;由单一的思想教育向教育与法制结合的方面转变;由少数人关起门来工作向发动全民参与方面转变;由个别战线孤军奋战向党委领导下齐抓共管方面转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因此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以理论建设为根本、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文化建设为条件、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还要注意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的层次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结以往的经验,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其中包括形成党委领导的、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建立配套、系统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建立公正、客观的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机制,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协调动作。总之,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在实践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就能够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使我们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也谈看形势的辩证法
黄十庆
读今年3月4日《人民日报》第九版《看形势的辩证法》一文,深受启发。继而思之,觉得意犹未尽,还有再谈的必要。
看形势,一个重要方面是正确看待问题。看不到问题,盲目乐观,容易头脑发热;看重了问题,一无是处,容易丧失信心;看不清问题,是非不辨,容易处置失当。因此,坚持唯物辩证法看形势,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工作就前进,形势就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和对待问题,学问很深,并不简单,至少需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什么时候都有。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新的事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创举,需要在探索中前进,也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又不平衡,新矛盾、新问题肯定会不断涌现,关键在于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能够看到问题,发现矛盾,这本身就是领导工作水平的一个体现。
正确对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出现了一些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整个社会发展大势相比,是非本质的,是支流,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深入地而不是表象地认识存在的问题,既不能掉以轻心,又不能看得过重,既不能麻木不仁,又不能大惊小怪。譬如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这是在整体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基础上的差距,是打破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后的现象。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过高收入的税收调节机制有待完善,收入差距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若不正视这一问题的存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如果差距悬殊,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振兴。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辩证认识,中央在强调“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和带动未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既定方针,这个方针不能变”的同时,又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
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主要靠工作,靠主观努力。在问题面前,坐而论道,不付诸行动,问题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形形色色,成因不同,特点和性质各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深入研究,系统周密的分析,掌握问题全貌,了解问题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达到预期目的。问题有大有小,有主有次,要区分轻重缓急。有的问题一时解决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毋庸讳言,有些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成因复杂,牵涉面广。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又要看到解决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又必须有藐视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去工作,去奋斗。
尽量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形成过程。要在问题初露端倪时就着手解决。若等问题成了堆,积重难返之时再去解决,势必事倍功半,甚至会贻误我们的事业。工作被动,就是被问题牵着走,疲于应付;工作主动,就是能够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头,防患于未然。
善于总结经验,使坏事变成好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认识提高的过程。问题的发生固然是件坏事,但只要解决问题时注意及时总结教训,丰富经验,就可以举一反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这样“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吃一堑,长一智”,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道德论苑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沈才土
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参与主体积极性与道德建设目标一致性的统一。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参与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人们的追求不再限于物质生活,而是逐渐转向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我党提出的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及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正是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这一要求。这就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当地的实际,绍兴市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城镇活动,把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健康的文化生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几年来,经过广大市民的努力,全市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都得到优化,群众得到实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市区内崇尚文明已成风气,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受到群众的自觉制止和批评。各级领导干部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既是宣传者、组织者,又是受教育者和参与者。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参与主体的创造性与道德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的统一。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积极性必将产生巨大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正是实施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所必需的。其一,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植根于民族历史文化之中,同时必须体现时代精神。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从中区分精华和糟粕,实现正确的扬弃,引导群众在实践中去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同时,还必须批判地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中适合中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其二,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一项紧迫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要以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为指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其三,面对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复杂情况,思想道德建设既要有明确的主题,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又要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进行改革,克服形式主义、简单化、一般化、“假、大、空”的倾向,使思想道德建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适合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绍兴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比如,为了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绍兴市区的街道、居委会在有关部门和离退休老干部的支持下,办起了市民学校、市民法制学校,开展社区教育、社区共建活动,使市区中小学生在假期活动中接受法制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绍兴市区在校中小学生连续五年来无一例严重罪错。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参与主体广泛性与道德建设普遍性的统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法律及党纪政纪相辅相成,共同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并使之健康有序地运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作为核心内容,使每个参与者在这一活动中受到优良道德、先进思想的启迪、陶冶,潜移默化,使他们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甚至从被教育者变成教育者。绍兴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形成的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见义勇为、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市民文明守则和以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乱穿马路等为主要内容的“七不”行为规范,因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深入人心,从而营造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同时,切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有利于把群众的共同要求、合理要求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并转化为具体行动。其行动的过程,就是群众自我教育的过程,其行动成果则会久久地感化人们的心灵。绍兴是个水乡,仅市区就有17条河道。前些年,这些河道水质变差、淤泥堆积,有关部门虽然花不少人力物力年年清淤,但收效甚微。而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后,绍兴市不仅两度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进入全国投资环境“四十优”城市行列,而且人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也得到了升华。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现代企业制度论》简介
映光
由赵国良、郭元晞、丁任重等人撰著的《现代企业制度论》一书,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认为,现代企业的产生,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日趋完善,是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辩证统一的。
该书深入探讨了搞好国有企业的有关要求:一是必须建立包括资产评估的主体、客体、目的、程序、标准和方法在内的要素体系;二是要明确国有资产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责任主体,落实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经营责任制;三是加快国有资产流动,积极而慎重地推进产权交易,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非集约型的生产力布局,实现资产存量的重新组合;四是建立科学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体系;五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与营运的监督机构;要抓紧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建立政企分开的新体制,从制度上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
该书认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国家、企业、职工收益的增加,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动力,也是判断制度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