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壮乡风情入画来
——看广西新春晋京三台戏
康式昭
新春之际,“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壮乡的戏剧工作者,为首都送来了三台新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的大型风情壮剧《歌王》,桂林市桂剧团的大型现代桂剧《风采壮妹》,及柳州市桂剧团的现代都市生活轻喜剧《商海搭错船》。精美的八桂戏剧,浓郁的壮乡风情,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愉悦,令人们怡然陶醉,宣告了’97首都戏剧舞台的开门红,也预示着华夏菊苑丰收的态势。
《歌王》是这一行的翘楚,赢得了普遍的赞誉。这出已经荣登“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榜的剧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激励下,不自封,不停步,再接再厉,向艺术精品攀登。他们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择善而从,对剧本精心修改,演员阵容调整充实,特请执导《苍原》获文华导演奖的曹其敬担纲,音乐舞美再度加工,通力合作,精益求精,使剧目跃上了新的台阶,成就了一出相当完美的上乘佳构。
剧作从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切入:以民族文化的交融,状写民族的团结。这里的文化交融,又绝非一方对另一方居高临下的文化施舍,文化启蒙,而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些,剧本是通过极富传奇色彩的情节展开的:壮族先民古骆越民族,是一个爱和平、善歌唱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自信、自尊的民族。面对中原汉家王朝派来的十万大军,在歌王勒欢的带领下,他们“收起弓箭唱八音,山歌美酒迎大军”,大开寨门,以歌阵对兵阵,坚信“山歌一唱成朋友,酒碗一碰兄弟亲”。征南元帅韩岐为镇慑边民,把歌王推上断头台。他却将刑场当歌场,歌场作情场,对歌唱赢了女扮男装的郡主丹霞,也赢得了郡主的芳心。在父亲作主让丹霞嫁给韩岐的前夜,骆越山歌“哭嫁歌”描绘的可怕情景(“娘呀娘,你要将儿嫁给狼”,“夜夜山猪爬上床”),坚定了郡主“不落夫家”的决心。她与勒欢躲进了深山:“长夜拥歌当枕睡,寒天织歌做罗裳”。怀了小歌王之后,按骆越风俗“赔米认舅”,取得了韩岐的谅解——这位为“山歌所败”的大汉将军,也已深深爱上骆越姑娘姐美。但亲王不原谅女儿,强带丹霞回京治罪。歌王三摆拦路歌阵,以情动之,以理喻之,终于使老人承认了这门亲事。万众欢腾,奏响了民族和睦携手奋进的凯歌。
骆越山歌,作为骆越文化的结晶,植根于民族的丰厚土壤,凝聚着骆越民族的智慧和创造,是骆越民族精神的写照。剧中,勒欢和丹霞、韩岐和姐美的双双结合,体现着汉和骆越、中原和边疆地区两种文化的撞击、交流和融合。这种以文化融合为基石的民族团结,概括了祖国多民族大家庭几千年共同发展的底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了作者高远的眼光和对历史真实的深层把握。
剧作幽默洒脱,睿智机趣;气势恢宏的场面,悦耳动听的谣曲,斑斓多彩的舞蹈;真个是千种风情,万般旖旎,给了观众强烈的艺术享受。
如果说《歌王》呈现的是古老的壮乡风情的话,那么,《风采壮妹》和《商海搭错船》则把眼光转向了今天,展示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壮乡风采。《风采壮妹》着力塑造了骆妹的形象,这是一个有理想、有眼光、有心计、有毅力的壮家姑娘。为了改变山乡贫穷落后面貌,为了把民族工艺瑰宝——壮锦打出壮乡,她只身来到都市靠打工换来举办壮锦展览的机会。在民族风情园,巧遇海外归来的爱国华侨潘老。这位壮家老人为壮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善良诚实的品格所感动,帮助骆妹圆了她的也是老人自己的“梦”——让壮锦不仅仅走出壮乡,走向全国,而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爱国华侨潘老的形象,是近年来戏剧舞台上鲜活、得体且极具分寸感的成功形象。该剧浓郁的壮乡风情,既表现为满堂生辉的五彩壮锦的展示,更表现在壮家老人、壮家妹子性格的刻画、形象的塑造上,后者更加难能可贵。
《商海搭错船》是一出选材视角独特,语言精彩,形象生动,富于情趣的轻喜剧。剧作采撷了商海中的一朵浪花,映射出商潮冲击下人心的躁动和追求的错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警世意义。名化学家洪川、戏曲名演员青梦这对夫妻下海呛水再回头的一番经历,留给人们深长的思索。该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及地方曲艺渔鼓的介入,都透出浓浓的地域特色和地方风情,为全剧添彩增色。(附图片)
大型风情壮剧“歌王”剧照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科教兴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中央电视台历时一年精心策划、采访、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科教兴国》已于近日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这是继大型纪录片《邓小平》之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又一宣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力作。
14集的《科教兴国》是为宣传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而摄制的。该片充分调动电视表现手段,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对“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纪文)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辽宁电视台文学栏目《三原色》研讨会在京举行
辽宁电视台的《三原色》是一个探索性的文学栏目。它自一九九五年三月首播以来,至今已播出近九十篇作品。
《三原色》注重将电视与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相嫁接,创造出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报告文学等崭新的电视形式,它试图使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文学作品,通过电视这种特殊的屏幕造型手段,转化为具有声画艺术特质的屏幕作品。
日前,在辽宁电视台文学栏目《三原色》研讨会上,来自首都的二十余位文艺评论家对这一新的电视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认为:电视文学以其特有的声画表现功能为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丰富了电视艺术,也使文学作品更具形象魅力。辽宁电视台有机运用画面造型、镜头运动节奏、色彩、灯光、声音等多种手段,来展示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反映新旧世纪更迭中人们的奋斗、困惑和思索,展示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评论家们还对《三原色》应树立更高的文学品位意识,将叙事语言、画面语言、形体语言完美地融为一体,力争以更加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研讨会是由中国电视艺委会和辽宁电视台文艺部等共同举办的。
(文一)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春天里的怀念
刘雯
近日来,我国辽阔的疆域齐声诉说着无尽的哀思,56个民族的儿女对邓小平同志逝世的痛悼之情动天撼地。首都艺术家聚集在文化部里,痛惜伟人长逝,更显别情依依。小平同志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时时铭记在心。
最使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感慨不已的,是“文革”期间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力抓整顿,给予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他深情地回忆说:有一件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70年代,小平一度复出,就尽其所能纠正冤假错案。那时,我、张庚、吕骥、华君武等仍在被审查。后来,多亏小平同志的关注,我们才得以平反。1975年6月30日,我得知了自己被平反的消息时,激动不已。我对自己说,明天我终于可以过一个党的生日了。现在小平同志走了,他的逝世让我们这些受恩于他的老同志十分悲痛。我们只有沿着小平同志指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才能不负小平同志的厚望。
曾有幸和小平同志接触过的作曲家吴祖强至今还保存着他和小平同志的合影照片,任岁月流逝,唯哀思无期。1988年,第五次文代会开幕式时,小平同志提前来到休息厅,非常平易近人地和吴祖强握手,向他询问会议工作情况。这天,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他和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主席台上的合影。这张照片已经成为吴祖强终生纪念小平同志最珍贵的资料。
小平同志在日理万机之际对文艺工作的关注尤使吴祖强难以忘怀。他说,有一次,小平同志在青岛听过8岁儿童吕思清的小提琴演奏后,就托人捎话给中央音乐学院,问是否能招收吕思清。因当时中央音乐学院没有这个年龄段的班,就破格招收了他,还安排他在实验二小读书。如今,吕思清早已成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成长,强烈地折射出小平同志伟人风范的耀眼光彩。
东方歌舞团党委书记、歌唱家李谷一,每当看到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开头的自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时,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她说:这句看似平淡的话里饱含着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1982年排演的大型革命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平同志看后说:“我看很好。”我参加了史诗的演出,亲身感受到了小平同志对文艺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词作家乔羽、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晓钟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小平同志都一贯地重视和关心文化工作。他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为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由此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今天,就没有文艺事业生机勃勃的今天。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希望文艺工作者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要求,将永远鞭策我们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培养跨世纪的艺术人才竭尽全力。
初春的日子里,天空阴沉,寒风低回。2月,把一个充满哀伤的日子留给了中国,但在春风里复苏的土地上将永远回荡着伟人的声音。改革开放的中国和亿万中国人民决心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不屈不挠的意志走进下一个阳光灿烂的花季。那艺术园地里无垠的芬芳,对小平同志的在天之灵将是最好的慰藉。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大型电视系列片《三峡备忘录》开机
1997年11月15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将进入关键的施工阶段——大江截流。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日子,中央电视台将制作12集大型电视系列片《三峡备忘录》,日前该片已开机。
《三峡备忘录》摄制组将力求超越三峡工程本身时间和空间的限定,而从历史与全球的角度报道这一题材,并以“备忘录”的形式将围绕三峡工程从历史到未来、从国内到世界所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展示给观众。(易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