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王府井古人类活动遗迹时代确定
地质年代为距今两万余年旧石器时代晚期,评价遗迹须持严谨态度
本报记者刘琼
经过一个月的标本测定,北京大学考古专家日前确认,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旁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其地质年代为距今2万2千年(正负误差约为1千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去年年底,受北京文物研究所委托,北京大学考古系碳14测定室组织专家,对遗迹上发现的炭坑进行取样检测。测定结果表明,与山顶洞人差不多同一时期,今日热闹繁华的王府井就已覆盖了古人类的足迹。
1996年12月下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专业在校博士生岳升阳在施工中的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一个距地表约12米深的土坑底部,发现一些炭粒、烧骨及燧石片,初步认为这正是十分罕见的平原地区古人类遗迹,并立即将其发现情况报告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专家对此十分重视。12月28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超荣及岳升阳等人到工地实地考察。12月30日北京文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性的发掘。
截至目前,在已发掘的200多平方米的遗迹上,共发现三处人类用火遗留下来的炭坑,每一处都有炭粒、灰烬和烧骨。据坚守发掘现场的北京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郁金城介绍,在此之前发现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大都集中在沿山地区和丘陵地带。由他和古脊椎所的李超荣副研究员牵头的北京地区史前期调查研究课题组,曾先后在北京西部和北部山区找到古人类的活动遗迹,而在北京平原地区发现古人类足迹尚属首次。
岳升阳认为,王府井遗迹的发现表明:寻找古人类活动遗迹不宜把视野仅局限在沿山地区,平原地区也大有可为。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有价值的遗迹可能会在某一天重见天日,又被不经意地淹没。对旧城区的考古工作需要加倍重视。年逾八十的考古界元老、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发现者贾兰坡先生,在研究完有关人员送来的烧骨和石器后,肯定这些文物的出土填补了北京平原地区从未发现过旧石器的空白,是古人类在平原活动的力证,为研究北京城区史及古人类在洞穴与平原的生活轨迹提供了科研依据。他还一再强调,古人类无意间留下的印迹,穿过漫长的历史,在易于风化损坏的平原地区能够保存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至于遗迹的确凿意义,考古界对此务必态度严谨,要通过科学检验,给后人保留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山顶洞人暂时“旅居”于此?还是与之差不多同时的另一支尚未被我们发现的古人群在此繁衍生息?王府井遗迹今后如何保护?这一切目前尚难定论,人们正期待着进一步的考古发现。


第10版(文化)
专栏:

  穿过时空隧道
——记北京大学考古学系
本报记者温红彦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这是班固《西都赋》里的名句。许多人对考古学的认识,恐怕都没有超出这两句话的意思。一般的文化人也觉得它离现实远了些,甚至暮气乏味。但是,对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的师生来说,考古是生动而亲切的,甚至是惊心动魄的,它的独特魅力是局外人很难感受到的。
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为科学进步和人类思想解放作出过巨大贡献。最有名的例子是1859年对于法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阿布维利文化的确定。这一成果,彻底推翻了“上帝造人”的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震撼。
燕园,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考古学,并为之而自豪。20世纪20年代初,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就设立了考古学研究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对考古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1952年,成立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今天,许多考古系的教师还记得,当年裴文中、夏鼐、梁思永、苏秉琦等一大批考古学界的知名学者纷纷走上讲台,为培养文物考古专门人才辛勤耕耘的动人情景。
1983年,考古专业独立建系,成为我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考古学系。宿白、严文明教授曾先后担任系主任。现任考古系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之一的李伯谦教授,在谈到考古系时,如数家珍:考古系现有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博物馆学等教研室和陶瓷研究所以及年代学实验室等教学科研机构。几十年来,考古系共培养出各个层次的合格毕业生1000多人,外国留学生、进修生近200人。北大考古学系不仅在国内是第一流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影响的,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前不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北大校长陈佳洱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考古系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当了解到北大的考古学专业是中国这一领域中唯一的重点学科,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处具有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时,杨振宁感慨地说:北大的考古学是值得自豪的。
古老而常新的文化瑰宝
穿过漫长的时空隧道,将远远逝去的历史画面再现于世人眼前,把一个又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只有在这时才是考古系师生们最感自豪的时候。
为了培养最优秀的考古学家,提高科技水平,考古系的教师除了搞好日常教学外,还担负着指导学生田野实习的繁重任务,很多教员常年奋战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并取得了轰动国内外的重大成果:
——金牛山古人类文化遗址。他们继1984年在辽宁营口发现著名的金牛山人化石之后,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连续发掘十年,在1993年又发现了距今26万年前的、作为人类保存火种直接证据的九个灰堆,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发现。
——晋侯及夫人墓。1992年至1994年,他们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山西曲沃县晋侯墓地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中,清理了17座晋侯及夫人墓,出土了大批青铜礼器、乐器、武器、玉器,这一发现对研究我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此外还有南京汤山镇南京人化石地点、湖北江陵鸡公山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河南邓州八里岗新石器时代聚落排房遗址、江西丰城洪州窑窑址等等,不胜枚举。从“八五”期间的50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再次评选出的十项成果里,北大考古学系就占了四项,这些不仅为中国考古学的各个领域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将这一学科不断推向前进。
让远古的火种绵延不熄
当我们略微感受到考古学的一点分量时,便不难发现:在商海大潮的喧闹纷繁中,考古学仍能毅然前进,并不单是因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得过于丰厚,也不是因为考古界的资金多么充足,而是因为我们中国有一大批愿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而孜孜不倦的拓荒者及其继承人,成全了考古学这门冷僻而深奥的学问。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寒冷的冬日,在田野实习的考古工地,北大考古系的师生们围坐在篝火旁小憩,其中的一位给大家出了个字谜:一个人弯着腰在古墓里发掘——打一繁体字。大家先是一怔,旋即哈哈大笑。这个字是:穷(穷的繁体字)!
他们常以“君子固穷”互相解嘲,但在精神上,他们是富足的。当他们在荒野中循着历史的珠丝马迹潜心钩沉的时候;当他们从深埋于地下的古代真实中找到答案的时候,那种兴奋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每当这时,他们便释然于怀,更执著于自己的追求了。
邹衡教授痴迷考古一辈子,已逾古稀。为整理发掘报告,有几个春节都是在山西曲村度过的,在整理工作的关键阶段,干脆就住在办公室,吃在北大学生食堂。黄蕴平副教授是考古系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唯一一位女性。1996年秋,她代表北大考古系和新疆文物部门与法国科学家合作,骑着骆驼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对克里雅河流域早期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徐天进副教授在一次指导学生田野实习的发掘中,由于塌方被埋在地下,当同学们用手把他“发掘”出来时,他醒过来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伤着没有?
从考古系的师生们身上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具有北大人特有的共同气质——深重的使命感和献身精神之外,还有着一股乐观向上的朝气和不泯的童心,因为他们在追记着人类童年的往事,因此,他们绝没有人们所误解的沉沉暮气。用德国学者西拉姆的话说就是:“我们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以便掌握未来的100年。”
一位外国考古学家早就预言:“未来的世界考古学要看中国,而未来的中国考古学要靠年轻一辈”,那么,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摇篮的北大考古学系,理应尽快发展壮大,才能不辱使命!


第10版(文化)
专栏:

  胡同:古都的褪色照片
——《胡同九十九》赏析
祝华新
记得在南方上大学时,读到茨威格一篇小说的两种译本,一译为《月光小巷》,一译为《月光胡同》。当时,同学们都以为“小巷”更加灵动飘逸,更有文化味,胡同显得有些鄙陋。后来到北京工作久了,又读到一些古都史话,才渐渐发现胡同的文化味是那么浓郁厚重。每一条不起眼的胡同里都有可能栖息过一个不同寻常的灵魂,目睹过在800年古都史上某个可歌可泣或可悲可叹的瞬间。藏龙卧虎的北京胡同宛如一条条曲里拐弯、柳暗花明的历史隧道。近日浏览北京出版社的散文摄影专集《胡同九十九》,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感觉。
由程小玲主编的该书采用乡土摄影师徐勇的99幅胡同景物的摄影作品,并由99位知名作家撰写出99篇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老一辈作家的文章中,胡同是一张张温馨的田园情调的褪色照片。开篇就是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与世纪同龄的冰心住过很多地方,像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以及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等地,但直到90高龄还在梦中坐“洋车”回到昔日黄土铺地的北京中剪子巷。只有这个曾与父母和弟弟们共同生活过的胡同,才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读来令人动容。舒乙则在文章中谈到,老舍曾三次把他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今小杨家胡同)写入作品,最早一次是1937年的《小人物自述》,第二次是1944年的《四世同堂》,第三次是1962年的《正红旗下》,而这三部作品都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公刘在《胡同梦游》中感慨:“文天祥和谭嗣同,两人前后相隔600年,竟都圈在巴儿胡同,又都在柴市遇害,巧也不巧。我琢磨,这里边冥冥中有天意,是教后代儿孙们牢记不忘呐。”这种怀古幽情在邓云乡的文章中表现得最充分:“只要胡同存在一天,它便是个有机体,有生命,有感情,它会思念远人,远人也会思念它。那晨曦中咿呀的推水车的声音,午梦初回时老槐树上嘹亮的蝉声,下午太阳半落山时‘馄饨开锅哎——噢’的叫卖声,冬夜北风怒号时‘硬面饽饽——’的哀叫声……这些胡同的音波,穿透时代、穿透历史、穿越重洋,在多少白发人的耳畔回响。”
年轻一些的作家对旧京之梦淡漠得很,却对当今胡同的文化生态有切身的感受。胡同旁崛起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四合院变成了在狭小的过道中堆满蜂窝煤和白菜的大杂院,恶劣的生存环境无情地撕破了老一代精心编织的梦幻。胡同里孤芳自赏的士大夫情结消融后,它的平民主题便凸现出来。高洪波就提出胡同有两种味儿:夜间在密匝匝的槐荫里卧着的小胡同,以及门扉紧掩的一户户人家和不经意泄出的一缕缕灯光,是那么“诗意浓郁”、“古意盎然”,而天亮以后的胡同则显示出属于市井的真实的一面。现已搬入楼房的老一辈作家眼中属于单元楼的冷漠,其实更多地应归于如今胡同里的大杂院才对。这就难怪青年作家会写出《胡同幻觉》、《烦胡同》、《反“胡同情结”》等令长辈大惊失色的文章来。不过,胡同的味道虽有变化,但它依然是京华烟云的重要景观。今天胡同里的人们虽然已经退居当代京城生活舞台的边缘,但他们还是自信比高楼和大院里的人们更算得上是地道的北京人,他们对身为北京人的那份自豪感乃至傲气是置身胡同以外难以想象的。他们虽然把在胡同里拉清洁车、修皮鞋一类事慷慨地让给外地人去做,却对美国航天飞机上哪个气阀的橡皮圈松了了如指掌。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他们是如何磕磕碰碰又轻轻松松过日子的,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
其实,无论文坛耆宿还是新进作家,基本上都是趴在塔楼寓所的窗户边俯瞰胡同,他们是否真正摸透了胡同的脾气还很难说。高洪波文中举的一个例子就令人绝倒:“甭说别的,仅一个公共厕所里,就蹲满了一觉醒来愤世嫉俗的哲人智者。他们抽着‘混合’型香烟,纵论古今天下大事,透着舒坦。视胡同为文化者,若忽略这一厕所文化,忽略了清晨排泄给予胡同居民从生理上到心理上的快感,显见得是功力不够,眼力不够。”?(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

  ’97书市,读者看什么?
王磊
牛年已至,人们又多了许多企盼,“牛气旺盛”替代了诸如“风调雨顺”的祝愿。而图书出版界的企盼,似乎集中在被称作“一年之计”的’97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春节前结束的本次订货会,以12.6亿元的图书订货额让不少出版者松了口气。在此,不妨将订货会中不同程度的热门新书择列一些,尽管无法了解1997年读者想看什么,却能告示读者将看到什么。
文教图书:呼唤素质教育读物
文教类图书是今年图书订货会的第一大热门。《小学生词语手册》(江苏少儿版)以30万册的订货数量高居榜首。《新编课外练习题》(按中、小学年级分册共24种,北京版)、《97全国中考试题荟萃》(6册,天津人民版)等都超过上万套。除此之外,《建国以来全国小学生作文精品》(现代版)、《作文系列丛书》(河北大学版)也都订货可观。估计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更无所适从,不免让人怜悯起那些本来就课业负担很重的孩子们。
此次书市上素质教育图书仍不多见,而订货量逾10万册的《中国公民手册》(光明日报版)、《中国公民精神文明手册》(红旗版)等作为素质教育读物势头还算不错,希望它们给更多的出版者与读者以启迪。
时事读物:少些浮躁多些凝重
时事读物曾在去年的图书市场中火爆一时,今年的订货会又是热点之一。业内人士曾预测今年影响当代中国的几件政治大事必然带来书市中的时事读物热点。订货会所显示的这一卖点,范围更加广泛,少了些1996年的浮躁,多了些理性的凝重。中国社科版即将推出日本记者本泽二郎的新著《中国的大警告》和日本著名史学家井上清的《钓鱼岛:历史与主权》,两本书都冠以“来自日本的正义之声”。这两部以国际政治为背景的专著,显然在思想的深度与材料的运用上高于同类书的层面,学者与百姓均可耐读。时事类的《日本为什么不认帐》也属此类,订货效果亦不错。而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诸如《香港回归丛书》(5部,新华版)、《话说香港》(长春版)、《世纪重任——驻港部队风采录》(解放军版)更是应了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之时,以至5种版本的《董建华》几乎同时推出,连《香港地图》都成了紧俏货。
翻译作品:引进与担忧
对于今年的图书市场来说,无论是出版者还是读者,都将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大量引进国外版权的翻译作品将成为’97书业的一大特色。本次订货会,许多引进版权的翻译图书不仅是各出版社的重点书,而且产生了可观的效益。北大版《微软的秘密》带来了订数10万册的回报,湖南科技继翻译出版了《细胞生命的礼赞》之后再度引进了刘易斯·托马斯的《水母与蜗牛》等,使“第一推动力”丛书又有了新著。外语教研版新引进的《兰登书屋韦氏美语学习词典》又增加了外语工具书新品种。《我的美国之路——鲍威尔将军回忆录》(解放军文艺版)、《贝肯鲍尔自传》(北京版)等,为喜欢读人物传记的国内读者又增添了新景观。在文学翻译作品中,引进版权最为普遍,竞争也十分激烈。
今年读者还将陆续看到一批学术图书的翻译作品。在我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剑桥中国史》今年将有新著《剑桥中国辽金元史》出版,曾停滞多年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11卷)也已获得版权,有望全部翻译出版。学术界还将看到包括《爱因斯坦全集》、《海德格尔选集》、《德里达自选集》、《马克斯·韦伯文集》等一批西方学术文集,这或许会成为今后几年的学术图书热点。
我国出版业加入国际版权组织时间并不长,但已步入正轨。国外版权的引进不仅使我国读者能读到世界最新畅销书、优秀文化名著及最新科技图书,但也确有令人担心之处,一些出版者的急功近利降低了一些翻译作品的质量。


第10版(文化)
专栏:

  电脑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评《跨越电脑时空》
近年来,我们的街市上热热闹闹地流行着林林总总的电脑传记,从《我看英特尔》、《未来之路》,到《微软的秘密》、《数字化生存》,人们争相传阅这些世界著名的电脑业巨头或权威人士的传奇经历及丰富感受,领略全球计算机产业的风云变幻。然而,掩卷之后总在心中有些许遗憾:在他们精彩的笔下没有中国。我们看不到这个影响深广的世界性信息化浪潮中,中国的处境和状况;体会不到那些具有全球意义的计算机行业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国的影响和冲击。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的《跨越电脑时空》一书使我们得偿此愿。
《跨越电脑时空》的作者陈宗周、熊晓鸽,一位是《电脑报》常务副总编,一位是美国信息传播业巨头——IDG公司亚洲区总裁。这两位信息服务业的权威人士凭借对计算机产业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以精彩的对话形式,真实记录了90年代中期计算机界发生的一系列轰动性事件,并以相当篇幅论述了这些事件与亚洲地区及中国计算机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关联。90年代中期是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上最热闹最非凡的年代,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一些电脑行业的昔日霸主从曾经有过的辉煌走向没落,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为耀眼的明星悄然升起,PC(个人电脑)和NC(网络电脑)燃起的战火冲击整个电脑业,Internet热潮席卷全球深入人心……《跨越电脑时空》以《亚洲信息产业的黄金年华》开篇,书中《新一代操作系统之战》、《新加坡,未来的智慧之岛》、《Internet在中国》、《苹果怎么了》、《JAVA来了》、《电子出版,一次新的信息革命》、《亚特兰大,IT竞技场》、《九月焦点:电脑进入家庭》、《比尔·盖茨中国行》等篇目,无不由当时最新、最热的话题展开,从商业管理、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生动亲切地构造了一扇呈现世界计算机业的窗口,并将中国计算机产业置于世界性的广阔背景中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本书的文字生动鲜明,对话精彩风趣,将艰涩枯燥的电脑事件和技术细节叙说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些文章曾在我国颇具影响的计算机报纸《电脑报》上专栏连载,受到读者的好评,对于所有关注电脑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的人,都将是一次开卷有益的精神之旅。(苏人)(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

  人文精神的系统阐发
——《人文丛书》出版
人文科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使命是研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各个时代无处不在,但今天的人文精神是什么,却缺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人文丛书》,第一批共七种已经出版发行。粗略看了这七种著作,感到这套丛书是要系统阐发人文精神,而且不少是现代国内学者的新著,而不是历史上有关著作的汇编。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今天崇尚科学精神是完全正确的,这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文明包括人文精神的发扬和发展,缺乏人文精神的社会同样是愚昧落后的。《人文丛书》从什么是“人”,什么是“人学”这样的最基本的问题阐发起,涉及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文化的论争,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宗教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无疑是深入了许多,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丛书的出版,将推动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开展。(毕全忠)


第10版(文化)
专栏:

圆了珠算梦
浙江国华珠算博物馆馆长(畲族)雷国华与珠算结下不解之缘。近年来,他走遍全国,在茫茫珠海采异寻宝,收集大小算盘1000多种,办起全国第一家珠算博物馆。这里有长6.52米、高1.63米、重1008公斤的樟木算盘王;有长6.12米,可供15人同时使用225档的算盘;有1厘米长、0.5厘米宽的纹银算盘;还有纯玉、象牙、红木、檀木等各类古董精品和外国的算盘。4年来接待了国内外参观访问者3万多人(次)。图为雷国华在算盘王前向参观者讲解。 徐松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