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博大精深的科学技术思想
段瑞春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他科学技术思想的精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对日益激烈的以科技实力和知识总量为焦点的国际竞争,邓小平同志洞察中国和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早在一九七八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就精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论断。正是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也迎来了建国以来最为兴旺发达的时期。一九八八年,面对高科技大潮的涌动,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精辟阐述了科学技术与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正确评价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和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发展,指明了我国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邓小平关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论述,指明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方向。科技体制改革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系统工程,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对如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思路:一是要从科技工作的体制上,明确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基本方向;二是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双管齐下,克服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三是加速构筑新型科技体制的基本框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论述,回答了实现科技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成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正因此,早在一九七八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确回答了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后来,他在谈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时又指出,“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他曾不乏幽默地说道:“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科技第一生产力与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我国知识分子政策的基点,具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一是人才问题,是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人才辈出、人才流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条件;三是尊重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保护知识产权和智力劳动的成果;四是科教结合,扶植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五是切实改善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论述,确定了我国赶超战略的指导原则。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时刻注视着高科技大潮的走势,他反复要求全党充分认识这场新科技革命,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他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思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发掘中国科技潜能和优势,推进高技术研究,进军世界科学前沿,占据未来制高阵地;二是顺应高科技向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渗透、扩散和转移的趋势,大力推进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可以说,正是这些思想,充分表现出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杰出战略家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准确把握和对中国赶超战略的英明决策。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博大精深,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自觉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提到关系全局的重大方针的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驾上科技的飞轮,在跨世纪的时空中,创造新的历史奇迹,为中国和人类的文明进步,谱写光辉灿烂的篇章。


第9版(理论)
专栏:

  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奎良
巨星陨落,举国悲痛,痛定思痛,惟有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以表示对他的追思和怀念。
邓小平是一位集革命家与思想家品格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他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面临着探索一条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从世界范围来说,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取得政权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一个需要很好总结和探索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在探索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少失误,甚至犯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出于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他高举改革开放大旗,从批判“两个凡是”入手,倡导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从科学体系上把握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一步步走上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正是在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他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找到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所处的这种崇高的地位,是历史赋予的,它顺应民心,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
这个理论完成了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跳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初步探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解决了马克思当年思索过、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没有解决好的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在这个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有力支撑。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曾欢呼雀跃,纷纷发出“社会主义大崩溃”的叫嚣。但是,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的中国不仅渡过了国内外一系列风波险恶的难关,而且以自身的巨大成就,博得了国际上的同情,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理解。社会主义不但没有溃败,反而傲然屹立,在全世界站稳了脚根,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硕果。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无限的风采。马克思主义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列宁和毛泽东在不同的时代曾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产生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解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和观点,其中许多都是以前闻所未闻的。他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概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他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进行的伟大驳辩,他对保持社会稳定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刻意追求,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卓越见解,对一国两制的精辟构想,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
小平同志虽然走了,但是他给他深情爱着的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丰厚的思想遗产。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邓小平同志的遗愿,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肩负起崇高的历史责任
理轩
在缅怀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寄托无限悲戚哀思的时候,亿万中国人民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这就是: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更高地举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念,也是广大思想理论工作者崇高的历史责任。
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就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伟大的事业,必须有伟大的理论来指导;领导伟大事业的党,必须有伟大理论的武装。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要求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取得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理论武装工作的重大意义。这是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关键时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愈益重要,实践对理论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加需要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思想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担负着光荣而重大的责任,更应当站在前列,以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理论观点、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以更高的自觉和更有力的工作,促进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深入发展;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态度,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多出高质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航船,正沿着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方向,驶向光明灿烂的目的地。广大思想理论工作者一定能够把自己的追求、才华融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把握大局,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开拓前进,真正肩负起历史的重托,完成神圣的使命。这就是对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最好的悼念。


第9版(理论)
专栏:

  把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程伟礼
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就是要完整准确地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体系最核心或最基本的内容。它贯串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而使邓小平理论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呀!问题是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所谓“老祖宗不能丢”,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所谓“搞清楚”,就要求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小平同志强调,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小平同志坚持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多次强调,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成功的;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小平同志明确重申,现在毛泽东思想还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从许多方面来说,我们现在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对于毛泽东同志,小平同志既肯定了他的丰功伟绩,同时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他晚年的失误,确实做到了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二是正确把握时代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小平同志在思考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就开始对时代主题问题的重新审视、重新估量和重新判断。80年代初开始,他又敏锐地抓住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新情况、新变化,提出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论断。正是根据这样一个论断,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内方针和对外政策,开创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坚定的清醒的社会主义者,小平同志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展开的。因此从基本内容上说,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鲜明理论品格。在关涉社会主义观念变革方面,小平同志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破除“附加”在社会主义上的一些错误观念。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明确提出要摒弃五个方面的错误观点,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二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块理论基石。三是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四是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五是形成社会主义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怀有一片赤诚之心,因而,高扬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是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不容讨论;三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定不移;四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五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对世界作贡献相统一。


第9版(理论)
专栏:

  切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邢贲思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迷离彷徨,率先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走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的是邓小平;当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挑战,第一个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声疾呼,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也是邓小平。正是他反复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他谆谆告诫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风气如果坏下去,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正是他明确提出: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述掷地有声,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其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四有”当中,邓小平同志认为有理想最重要。他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在现阶段,我们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为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而共同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在当前我们要做的是首先实现党提出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这是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键一步。为这个理想而奋斗,既是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也是各族人民为实现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奋斗。为此,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这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
有了共同的理想,就能解决思想统一的问题,而要使思想的统一转化为行动的统一,没有纪律是不行的。因此,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时,也很重视纪律的作用。他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
“四有”中的有道德、有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道德水平,提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以及改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状况,这说明道德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久前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都说明党中央对于培养有文化的新人也很重视。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表明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领导更加有力。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为了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要运用教育和法律这两种手段。这里所讲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展持久的、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青少年来说,要逐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对那些从事丑恶行为、腐蚀人们心灵、毒化社会环境、屡教不改并且触犯刑律的人,就必须采用法律的手段予以打击,决不稍加宽贷。对那些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的干部,该绳之以法的坚决绳之以法,决不姑息养奸。只有教育和法律两种手段并用,才能扶正祛邪,使那些健康的文明的东西不断占领阵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出新的局面。


第9版(理论)
专栏:

  “两个飞跃”思想的战略意义
谢义亚
我国农村怎样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跨入21世纪,怎样把握今后1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指导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伟大纲领。
“两个飞跃”思想阐述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应当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第一个飞跃”的本质内容,也是改革以来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这项基本政策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是相当不容易的,邓小平同志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指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这次十三届八中全会开得好,肯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如此重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因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破除了人民公社时期普遍存在的生产上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他强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这就为今后农村改革和发展确立了稳定的制度框架和基本的政策原则,从而有利于保持基本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
“两个飞跃”思想指明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贯穿“两个飞跃”思想的一条主线,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集体经济,这是总的思路和总的方向,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邓小平同志之所以一贯强调发展集体经济问题,是因为它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基本保证,也是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邓小平同志从60年代到90年代都是站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来阐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的。这对于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两个飞跃”思想指明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在阐述“第二个飞跃”时,总是把发展集体经济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联系起来,或者把集体化和集约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述的。这就不仅指明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而且指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我国农村要走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二个飞跃”的实质,是要实现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每个农户平均只有约0.4公顷耕地,而美国为157.6公顷、英国为68.5公顷、法国为24.5公顷、德国为13.8公顷。他们数十倍、数百倍于我们。因此,我国的农业经营规模不可能搞得很大,必须强调适度规模经营,强调集约经营,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必然要求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结合起来,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把集体化、集约化作为“第二个飞跃”的基本内容,就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讲清楚了,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根本保证。
“两个飞跃”思想阐述了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应当坚持的主要原则。一是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则。二是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创造的原则。以农民群众的意愿作为选择农村生产关系形式的重要标准。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这些原则,是“第一个飞跃”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指导我国农业的跨世纪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个飞跃”的重要保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