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开拓志愿服务事业的美好未来
——访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刘鹏
本报记者唐维红
记者: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闪耀着雷锋精神光辉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三年多来,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请问,青年志愿者行动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刘鹏:作为组织和动员青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青年志愿者行动从起步之日起,就把植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三年多来,广大青年志愿者在扶贫济困、帮孤助残、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等方面所开展的服务,无一不是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也切实解决了部分群众在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困难。这是青年志愿者行动赢得党政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人民群众热情欢迎,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这样,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成为动员亿万青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己的生动课堂,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这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化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实现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青年志愿者行动才能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更有效地引导青年从一点一滴做起,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树立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也只有实现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效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按照为人民服务的要求来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动,开拓志愿服务事业的美好未来。
记者:你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是什么?
刘鹏: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市公益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年志愿者行为的重点。我们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围绕实现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开展城市公益服务。要切实巩固和发展以“一助一”为主要形式的社区青年志愿服务。今年“一助一”结对数要在现有100万户(名)的基础上,再增加30万户(名),同时进一步规范和量化服务要求,根据社区群众的生活需要,开展医疗保健、法律咨询、义务家教等专业志愿服务,以提高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的质量。“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和面向公众开展的志愿服务都要努力形成机制,当前重点是抓好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和城市青年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要争取党政和有关单位的支持,在大中城市普遍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站。要拓展工作领域,在博物馆、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等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场所,建立面向公众的青年志愿服务基地。各种形式的城市公益服务都要努力纳入当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规划。
记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去年推出了“扶贫接力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情况怎样?
刘鹏:去年11月6日,首批2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已赴山西省静乐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今年,我们将在扎实开展城市公益服务的同时,继续组织青年志愿者参与扶贫开发,精心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今年,我们要在山西、河北、云南三省开展扶贫接力计划的基础上,扩大到10个省、区。在做好长期服务的同时,采取组织“青年扶贫志愿服务团”等形式,开展一定时间的短期服务。同时,还要不断深化大中学生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依托青年志愿服务网络,逐步使为灾区和贫困地区的捐助工作做到经常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新的局面,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气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化和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好形势。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向,坚持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举的方针,坚持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式开展工作,青年志愿者行动就一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赵静珉
拄双拐的志愿者
马洪恩
33年和双拐为伍,20年助人为乐,10年如一日照顾五保老人。
这就是内蒙古通辽市残疾青年赵静珉的半辈人生。
1963年,4岁的赵静珉患小儿麻痹而下肢瘫痪了,是父母、老师和许许多多善良的叔叔阿姨的爱支撑着他长大成人。读完高中,他刻苦自学,凭着天赋和勤奋好学,他学会了钟表、家电的维修技术,开办了“静珉钟表修理店”。店铺不大,但生意却很兴隆。
水有源,树有根。赵静珉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1984年,赵静珉得知杨秀山、刘艳彤两位老人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后,开始以儿子的身份走进了他们的家门。缺钱他给,有活他干,有病他去求医,干活累了,就在大娘大爷的床上歪一下,歇歇乏……就这样12年过去了,两位老人健康幸福,和赵静珉的感情越来越深。
1995年3月份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青年志愿者的消息深深触动了赵静珉,一个念头产生了——“把残疾人组织起来,组织一支残疾人志愿服务队”。说干就干,半个月后,赵静珉和其他10名残疾人组成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亮出了“通辽市残疾人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大旗。4月11日,是赵静珉一生难忘的日子。那支特殊的队伍,那面特殊的旗帜,牵动了无数双眼睛,人们驻足让路,警察敬礼示意。他们先后以“以残助残、以残助老”为主题,与杨秀山、刘艳彤老人和市禽蛋公司高位截瘫病人任兴文一家结成了长期服务对子,定期送钱送物,轮流值班做家务。他们的服务不仅进家门,而且上街头,利用娴熟的家电修理技术为群众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气象。赵静珉不断地给自己定下新目标,不断琢磨新点子。1996年5月19日,由他主持的“心桥热线电话”开通了,一个个电话接踵而来,一天下来虽劳累不堪,但他乐此不疲,兴趣不减。他愿意用自己踏踏实实的行动和精神去帮助一批人,感化一批人,教育一批人,做到正眼看世界,热忱为人生。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光明使者
——记浙江省电力系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陈静
1996年9月的一天,地处“八闽刀鞘、浙南深处”的浙江省云和县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村民们早早地回到自己的家中。这些往常天天盼着日头晚些下山,好在光亮中多做些工,多看些书的人们,今天却巴望着太阳早些下山。傍晚,暮色降临,性急的人们郑重地握着开关线,随着“咔嗒”一声轻响,光明驱散了黑暗,温暖涌入了心田。“我们有电了,我们有电了!”激动的喊声与喧天的锣鼓声、鞭炮声划破了寂静的山川,在崇山峻岭间回响。
有电了!这电,是浙江省150名电力职工志愿服务,日夜奋战送来的。
云和县是省级贫困县,县里7个没电的村子是最穷的。它们分布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山道陡峭崎岖,交通不便,通电难度极大,所需资金也较多。靠地方财力无法实现村村通电。浙江省电力局团委知难而上,发起并组织实施了以消灭云和县无电村为重点的“光明工程”。
没有钱,他们就在全省电力系统开展“送光明、献爱心”捐款捐材料活动。活动开展两个多月,有40多家电力企业捐钱捐材料,价值18万元。1.8万多名干部职工捐款42.8万元。
人手紧,就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省电力局团委一声招募,赢得八方响应。东阳供电局党委书记不顾身患胃癌,亲自担任领队,并让儿子担任青年志愿者突击队队长,父子双双出征。很快,衢州、杭州、省送变电公司、金华、台州、丽水、云和7支赴云和山区义务架线电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
兵书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志愿者们坚持衣食住行自己负担,吃住在山里,不要电力局负担。在山里架线的时候,看到了乡村教师的清贫,看到一些失学的孩子,志愿者又坐不住了,他们捐出1万多元给7个村子的小学,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让‘光明’与‘希望’同行吧!”
9个月艰苦的劳动过去了,25.6公里的输电线架了起来。这时的志愿者们才舒了一口气。当有人问:“累不累?”朱丽明,这位不到20岁的年轻队员说:“累。可一看到村民们盼电的眼神和墙上的标语:青年志愿者们,你们辛苦了!就忘掉累了。”
线通了,电有了,送光明的青年志愿者们要走了。消息传开,张庄村全村128名老老少少都聚集在村头为队员们送行,握手告别时,人群中突然响起了人们熟悉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歌声表达了老百姓对共产党的爱,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感激之情。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围棋之外的话题
——记张家港市青年志愿者协会
肖宏
1996年7月,’96“昆仑杯”中日围棋擂台赛在张家港塘桥镇举行。一些围棋爱好者长途奔波,赶到现场观看比赛。下了车,他们惊讶地看到这个城市如此美丽清洁,市民文明热情。比赛场地,200多名青年志愿者服饰整洁,彬彬有礼地开展礼仪、引导、文艺表演等活动,使得比赛气氛热烈,进行顺利。这一切,使棋迷的话题除了围棋外,又多了一个话题,那就是为比赛增添光彩和激情的青年志愿者。
1994年张家港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每次大型活动都能看到志愿者辛勤劳动的身影。’94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95亚洲青年男女举重锦标赛、’96“CCTV”中国乒乓球擂台赛等活动中,青年志愿者们承担了宣传发动、后勤保障、拉拉队、捐款等志愿服务工作,赢得众口称赞。
为大型活动服务只是青年志愿服务的一个方面,张家港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从张家港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迅猛、两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的实际出发,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小区的目标,着眼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带领广大青年志愿者广泛扎实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张家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实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年初,协会在全市组织实施了“111”青年志愿者服务计划,确定1000名烈军属、伤残人、孤寡老人、困难户为专人(队)服务对象,确定100名失足或后进青少年为帮教、转化对象,树立10名青少年志愿服务标兵,推出了“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行动。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与需要帮助的人员和家庭签订长期服务协议,结成“一助一”长期服务对子,开展生活、医疗、维修、咨询、家教等上门入户服务。港区镇张家港村对本村居民逐个排队摸底,选定服务对象开展长期结对挂钩服务活动,半个月上门服务一次。杨舍镇小河坝村的青年志愿者向服务对象发放了服务卡,通过卡上的电话提供24小时的服务。如今的张家港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不断发展壮大,已拥有团体会员90个,招募志愿者4816名,建立各类青年志愿服务队1000余支。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服务社会弘扬新风

  集青春力量开风气之先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述评
龚青宣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一项献身于社会公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的事业——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神州大地蓬勃崛起。
“贴近需求,健全网络,立足社区,扎实服务,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实践中呈现出的最显著特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是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扎实推进,有所建树的根本原因。”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姜大明同志的一番话道出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的真谛。
根据社会需求找准切入点,精心选择和实施重点项目,在党政关注、群众急需、青年热心的好事和急事上有所作为,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
江西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推出了青年志愿者“爱心接力111计划”,在全省选择100余名英模、1万个贫困户,分别面向社会公开招募100个青年志愿者(或志愿服务队),定向服务1年,服务总时数不得少于200小时,每年接力轮换1次。
“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是青年志愿者扎根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1月底,全国“一助一”长期服务对象逾100万名(户),提供各项志愿服务数10亿小时。
各地和各条战线的团组织,从地方和行业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如浙江的“敬老工程”、“光明工程”,吉林的“温暖工程”、“公厕工程”,煤炭行业青年志愿者的“阳光工程”,铁路青年志愿者的“清除白色垃圾行动”,青农战线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植绿护绿行动”,学校战线开展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援助”,权益部门开展的“为外来务工青年服务”等服务项目。青年志愿者在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和抢险救灾中,也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同时,围绕全党扶贫工作大局,团中央、全国青联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扶贫服务团“三下乡”(文化、科技、卫生)活动等全国性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志愿服务的参与面和社会覆盖面。
坚持活动开展和机制建设并举的方针,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实践的又一条基本经验。
哈尔滨、杭州、深圳、银川、厦门等地在抓重点活动项目的同时,努力健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加强志愿者的招募、培训、使用、评估、表彰激励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从制度上保证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健康发展。
杭州市青年志愿者组织依据本市社区共青团共建组织较为发达的特点,提出“以区域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青年志愿者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到1996年9月,杭州全市32个街道都建立了服务站,标志着杭州市青年志愿者行动社会服务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今年,江苏团组织将建立100个服务站、200个服务基地及服务广场,构建以“志愿服务站、服务基地、服务广场”三位一体的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网络。
目前,全国已建立30个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2000多个服务站或服务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协会、中心、服务站、服务队为基本形式的组织网络和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一支堪称世界上最宏大的志愿者队伍。上海、深圳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以青年志愿者来管理志愿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成为整个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一个发展趋势和重要思路。
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大量的源源不断的需求,这是志愿服务事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依据。
杭州、哈尔滨、张家港等地依托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和定期开办“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广场”,为社区内的特殊群体和需要帮助的对象提供多层次的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发动5000名青年志愿者,建立和强化“协同包户”、“双向互助”、“扶危救急”、“大型活动”等多种服务基地,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在提高和平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南京市秦淮区、鼓楼区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还采取定期开办志愿服务集市和建立“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关系相结合的方式,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国家民政部的一位领导这样评价:“青年志愿者作为社区服务志愿者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和突击力量,为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群众多种服务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尚的事业需要高尚的支持。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迅猛发展须臾离不开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力争把青年志愿者行动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是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张家港、唐山、济南、合肥等地的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先进做法。张家港市把青年志愿者行动纳入了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明示范小区和文明村镇竞赛活动目标管理中,将35岁以下的青年是否每年完成60小时的志愿服务作为评定“青年文明标兵户”的一条重要考核指标,将是否建立青年志愿服务站、服务队及其数量作为文明示范小区的评比标准,共占8分,团市委享有打分权。
实践表明,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共青团带领亿万青少年在服务全党工作大局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一支生力军和当地党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得力助手,从而延长了党政工作的手臂,促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化发展。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王国栋
愿做炭火暖他人
艾新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天天做好事。
1995年底,王国栋打开纸箱,将里面的钱一一整理好,一共是770张。那是他1994年元旦起每天早上投入一角钱攒下的。他把钱捐到公司领导手里,解释说:“一角钱对公司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这是我的一个小小心愿。”
一角钱能起什么作用呢?作为湖北省宜昌县昌生石材有限公司的农民合同工,王国栋为自己花钱时都是以“角”来计算的,异常苛苦。他每月的生活费限定在150元钱以内。外出办事,中午只买两个馒头充饥。为省下几角钱,即使看病,他也常常步行。1995年全年他只给自己添置了一件8元钱的衬衣和一双16元钱的解放鞋,仅仅240个一角钱。为公司和别人花钱时,他却变得慷慨大方。参加工作3年来,他共为6名大、中专学生和1名小学生资助了5160元,42次带着礼品去县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在宜昌市孤儿院认领了3岁的孤儿。一年中,王国栋13次去探望,给孩子买了4套漂漂亮亮的衣服和两双鞋子。正是王国栋从穿着和牙缝里挤出的一个又一个“一角钱”给绝望者带来希望,给困顿者带来转机。
福利院的老人不缺吃,不缺穿,缺的就是身边没有亲人。王国栋经常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做些事情,与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93年1月,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王国栋就翻山越岭20多公里赶回学校,找到了比他低一届因家境困难而准备放弃考大学的张祖德。王国栋恳切地说:“你一定要读,国家缺的不是劳动力,是人才,你不是为自己学习,而是为国家学习。”王国栋拿出800元钱送给他。张祖德考上大学后,王国栋又给他500元钱入学,并每月给他100元钱的生活费。张祖德感慨地说:“他对我一生影响太大了。”
3年多来,王国栋没有作过报告,没有上过报纸、电视、广播,但他的事迹不胫而走,感动着工人、农民、军人和学生。王国栋依然故我,默默地奉献,实践着他日记写下的人生追求:“让我的身躯变成一节炭火,把温暖送给他人。”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帮助他人完善自己

青年志愿者掠影
上图:43岁的吴立海从小双目失明,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又被砸成截瘫。唐山市的青年志愿者除了上门帮他料理生活,还教他学会了拉二胡,使他有了生活的信心和精神支柱。现在,吴立海(中)时常在截瘫疗养院为病友拉上几段。葛昌秋摄
左图:张家港市的青年志愿者深入居民区,为居民修理小家电。龚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