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配角也能唱大戏
——记成都天兴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李伟民
以生产汽车、摩托车仪表为主的成都天兴公司努力当好汽车工业的“配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上演了一出“大戏”。1996年,综合经济效益在西南兵工系统中升为第二位,组建成中国兵器系统第一家大型车辆零部件企业集团。
30年前,为响应建设“大三线”的号召,天兴迁到川东大山沟里,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市场经济面前,天兴却显露出了观念陈旧和生存适应能力缺乏。1990年,工厂由于巨额亏损,成为西南兵工行业有名的“四大包袱”之一。
1994年初,多年担任厂党委书记的武卫华又接过了厂长的担子。他明白,只有切实转变观念,才能使工厂有更大的发展。厂中层干部分期到沿海考察,等、靠、要等计划经济的观念受到冲击,大家懂得只有改革开放,面向市场,企业才有出路;只有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企业才会有发展。不到一年时间,“生产力标准是考核干部的唯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满足市场才算完成任务”,“无功便是过”等新观念深入人心。思想的大解放带来的是生产力的大提高。当年,工厂产值、销售收入均破亿元大关,利润超过千万元,天兴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以前,天兴产品只为系统内的建设、长安、嘉陵等企业配套。如今,天兴人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大市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始终把市场的需求放在首位。目前,天兴集团已与嘉陵、建设、轻骑、金城、北易、五羊等十大摩托车主机厂建立了稳固的配套关系,其车用仪表已占全国市场的1/3以上。围绕市场推新品,创名牌。近两年来有几十个品种投放市场,供主机厂选用。1996年,公司就有46个新品形成批量生产,创产值2300多万元。
短短3年,天兴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去年8月,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正式批准天兴仪表集团公司进行股份制改组。勇于开拓的天兴人将会付出更大的努力,演出更加精彩的“大戏”。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引源头活水以攻坚
——运城地区国有工业企业扭亏增盈的调查
黄有泉
如何尽快扭转国有工业企业亏损局面,提高整体效益,是从根本上搞活国有企业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山西运城地区一改过去纯“输血式”扭亏的传统办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植效益主体,发挥内因机能,用改革的思路,选准扭亏增盈的切入点,引来源头活水。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国有企业亏损的局面。目前,全区37户国有工业亏损企业已有13户扭亏为盈,有18户停亏减亏,其余6户也出现了新的转机。
培植“动力源”,“扭亏先扭人”
通过对亏损企业的调查,我们看到在扭亏问题上,有一些模糊认识,表现在领导者身上是“亏损合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企业亏损是正常现象,忽视扭亏工作;表现在主管部门是“扭亏畏难论”,他们认为,扭亏是企业行为,主管部门只是督促而已,所以,扭亏职责不清,措施不力;表现在亏损企业经营者身上,则是“扭亏条件论”,有些经营者素质低下,经营不善,致使企业严重亏损。如何扭亏。他们一味地讲条件、要资金。认识上的误区造成扭亏增盈工作的阻滞。因此,我们果断提出,人是扭亏增盈的“动力源”,是关键因素,“扭亏先扭人”。
调整企业领导班子。大多数亏损企业的问题出在领导班子上,出在企业经营者身上。对于那些领导班子涣散,经营者不称职的企业,断然采取措施,调整班子,更换厂长。在充分调查研究,找准症结的基础上,对17个亏损企业的厂长作了调整,占全区亏损企业总数的45%。对连续三个月企业亏损额继续上升的,要调整企业班子,企业厂长、经理5年内不准易地任职。
培植“辐射源”,实施以优兼劣
实践告诉我们,采取“输血式”的办法扭亏,已不那么灵验了。要实现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必须转换思路,培育效益主体,创造依托条件,优先发展优势企业,以优兼劣,以强并弱,在调整优化企业结构过程中使亏损企业“自然减负”。
以优兼劣上规模。近年全区34户优势企业的规模扩张走的是兼并之路。对互补性较强、债务不重、有发展前途的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组织优势企业实施兼并。1996年,全区优势企业兼并微亏企业97家,实施集团化经营的企业35家,吸纳各类企业179家、消化债务2.2亿元,盘活资产1.53亿元。
以大带小求发展。对一些债务较重、管理混乱、班子不力,但产品有销路、扭亏有望的中小企业,优势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以大带小促其扭亏。解州冶炼厂是一个中型再生有色冶炼企业,一度由于管理不善,债务高达3000万元,是全区最大的亏损企业,已濒临破产。经主管部门、银行、财政等部门的充分协商,行署果断决策,由毗邻该厂的全区优势企业解州铝厂租赁经营,企业租赁后,解州铝厂为其先后注入资金3000万元,使其很快恢复了生产,并进行了电磁线项目改造,当年冶炼厂不仅实现了停亏,而且还盈利20多万元。1996年底,解州铝厂对冶炼厂实施了兼并。
以强购弱促扭亏。对经营十分困难的国有亏损企业,既可以被国有优势企业收购兼并,同样也可以被集体、甚至私营企业收购兼并。临猗县国营丝织厂是临猗县的一个老企业,人员多,包袱重,到1996年3月份,该厂累计亏损高达700多万元,全厂200名职工不能正常发放工资。4月份,该厂宣告破产后,由县民营企业鱼虾安药业有限公司整体收购,成为我区工业发展史上企业“蛇吞象”第一家。原厂职工妥善得到了安置,整个运作比较平稳。在此基础上,鱼虾安药业有限公司组建了以资产为纽带的山西漪阳药业集团。 (作者系山西运城行署专员)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新思路、新战略、新产业
——论云南18生物开发工程
吴象
1994年云南省政府作出决定,对18类具有优势的生物资源进行产业化综合开发工程,力争经过五年努力,各个项目产品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并带动一批相关行业的发展。目前,省内已有烟草公司、五矿进出口集团公司、“施普瑞”、“香荚兰”等大企业进入,启动了一批项目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累计完成投资8亿多元,省外国外“三九”等大型企业集团、麦当劳等大跨国公司也正在开始进入,已初步形成花卉、蔬菜、生物饮料、畜产品及其深加工等四个重点产业,颇有方兴未艾之势。
1996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我曾到云南对此作了一些调查了解,总的感觉是,一条新的思路,一种新的战略,一批新的产业,为富饶而又贫困的云南展示了一个光明灿烂的明天。
公司加农户模式的突破
18工程是充分研究了历史经验,经过反复酝酿,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确定的。它以开发优势生物资源为依托,但并不以资源为导向,而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来引导新产业的生长。过去只从资源出发,在缺乏对市场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搞产业,产业形成后又不注重市场的开拓,最后导致失败,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按照这一方针,18工程的生产经营基本上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而又有所突破和创新,集中表现在:
——起点高,规模大,项目多。由省政府统一制定战略方针和实施规划及资金、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动员工交、外贸、科研多方面的力量,在全省范围选择项目进行开发,从根本上打破了部门、行业和地区分割的状况,改变了只依靠农业部门开发农业的格局。
——对引进现代化的龙头企业,不限于国营企业,也重视引进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产业开发机制,与国际经济网络有效接轨。
——强调建立基地,把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发展为公司加基地加农户。通过基地建设用经济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帮助处于体制转型期的一大批农民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引导农业从自然经济加快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18工程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选择相当严格:要求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产品在国内外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要求同时具备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凡经济效益好而不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或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能列入;要求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到2000年每个单项能达到5亿元以上产值;要求产业链比较长,开发一个项目能带动一片产业,从基地建设开始,实行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要求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通过项目的实施把科技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要求企业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开拓市场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18工程目的在于把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活动(企业)与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基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地将分散的农户形成规模生产,实现规模效益,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协调好双方的利益。过去一些开发项目出问题往往出在这里,18工程一再强调建立基地,原因也在这里。
一年多来,进入18工程各个项目的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大体上有四类:一是单纯的现货买卖关系,这是商品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不利于生产的稳定,也不利于农民长期利益的稳定;二是企业自己从乡、镇政府租地或买地建立基地,将土地承包给农民或雇佣农民生产,这样做生产管理成本过大;三是在强大行政力量的支撑下,企业与农民订立期货合同,保证农民履约,这除了烟草行业,别的项目难以通行;四是企业直接与村及农户订立期货合同。最后这种做法企业可以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农户也有了稳定的市场,应当是一种理想的选择,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实践中随市场价格的波动,往往出现跳单毁约的问题。当矛盾爆发时,司法部门不大可能对千百家农户进行处理,多数地方基层政府又往往站在农民一边,甚至认为原订的合同是骗了农民,市场好时毁约是正常的。有些企业遇上一两次这种事情,对建立基地也就望而却步了。其实,保证履行契约是市场经济中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应帮助基层干部改变传统观念,理解守约是农民的长期利益之所在。要从农民的长期利益而不是眼前利益去考虑问题,否则就会失去一个历史的发展机遇。
出路在把蛋糕做大
农业产业化涉及到原料基地、加工和深加工、市场营销、资本营运诸多环节,而资本营运则是最高环节。如果筹不到必要的资金,18工程就成了无米之炊,纸上谈兵。
近两年来18工程迅速启动,发展顺利,我认为重大原因之一是资本营运得法。18工程资本营运始终遵循一条原则:通过增量盘活存量。也就是说,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蛋糕做大了,如何切、如何分的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就是对农村来说,公司带入了信息、资本、技术及市场组织力量这些增量;对公司来说,农村提供了土地、劳力,公司的增量与农村的存量结合起来,双方都在基本资源没有被剥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进入农村的城市资本寻求到新的资本市场,获得了自己的利益,而农村原有土地、劳力存量也被盘活,农民从中获得了新增的收入,双方主要的矛盾表现在合作中新增产出的分配上,而不在原有存量支配权的争夺上。从口里夺食的矛盾是尖锐、激烈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共分一个饼虽然也有多少好坏的矛盾,毕竟性质不同,也缓和得多了。
过去农业开发主要依靠财政扶持,结果路子越来越窄。18工程一开始就确立了新的做法。政府的资金只用于项目启动,负责资本营运的主体是龙头企业,而不是政府。由龙头企业法人向银行贷款,承担资金使用责任。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适应国情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舒惠国
在我们国家发展规模经营,必须结合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经营之路。为此,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实践表明,家庭经营所形成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对农业生产特点的适应性,都是其他的制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今天,我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仅是要改变家庭经营的分散性,扩大家庭经营规模,其独立性仍应保留。农业规模经营也只有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良好的效果,两者优势互补,一方面,农业规模经营可以起到提高家庭经营水平,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另一方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优势,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可以克服单纯扩大规模所带来的大帮哄、大锅饭的缺陷。
与家庭经营为基础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相联系,就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有条件的,不同地区情况不同,对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选择,“度”的选择以及政策措施等必然不同,这些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单靠行政手段强迫推行。
以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形式
如何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与家庭经营的有效结合,关键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从投入方面来讲就是土地规模经营,即通过扩大农户土地的经营面积,形成一定的农业规模。就全国大多数地区而言,现阶段全面推行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仍不成熟,而且也难以“适度”。从产出方面讲,农业规模经营的形式是指产品规模。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围绕农业的生产项目组织千家万户的生产以形成产品规模,并且按照不同的产品、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规模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种形式是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面向市场、确立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使一个地方的许多农户都生产同一产品,并且通过龙头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联合起来,使之成为相对集中,有相当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结合结构调整,在发展养殖业上下功夫
实行耕地相对集中,发展耕地规模经营,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目前来讲,发展耕地规模经营至少受到两大因素制约,一是耕地数量的限制,一是庞大的农业劳动力的压力。耕地数量是一定的,只有大规模地转移出耕地上的劳动力才可能实现耕地的集中,特别在广大山区,耕地数量不仅有限,而且分布分散,耕地集中更加困难。我国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又如何转移呢?转向二、三产业的难度很大,我国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每年还增加1000万人,作为农村二、三产业载体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已吸纳1亿多农业劳动力,但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会减弱。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首先还要解决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仍有广阔的空间。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多,是多在种植业上,其他农业产业并不多,特别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很大。我国发展养殖业的原料丰富,发展养殖业不会直接受到耕地的限制。养殖业的发展,通过与种植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发展又为加工业提供原料。以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既可以家庭分散饲养,又可以采用农场规模经营的方式。目前,我国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0%多,农民收入中来自畜牧的仅占8%。大力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并带动相关的加工业、运销业的发展,能够就地转移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可选择以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为突破口,通过发展畜牧养殖业的规模经营,带动土地的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应与技术集约相结合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必须是集约型规模经营,如果仅是土地的“垒大堆”,搞粗放型的规模经营,不仅没有提高土地生产率,反而导致总产量的下降,这种粗放型的规模经营就失去了我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意义,与我们的资源条件、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都是相违背的。所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必须致力于集约型的规模经营。规模扩大,投入也要相应增加,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集约经营有资金和技术集约,我国财力有限,农业由于其比较利益低,自身的积累能力弱,同时由于工业结构的偏重型,其资金的释放功能、对农业“反哺”能力亦很弱,所以,靠大量的资金投放实行集约经营难以办到。
从我国实际出发,依靠科技进行集约经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农业规模经营与技术集约相结合,用科技的投入来武装农业规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成效显著。一方面,依靠科技可以降低农业经营各环节的消耗,如水、肥的合理利用技术,提高单产;畜牧的养殖技术,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料肉比;加工制造技术,对原料充分利用;保鲜贮存技术,降低损耗率等。通过对各环节的技术运用,降低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可以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高产,来提高比较效益,如良种的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加工技术的创新等。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大执法力度保障经济有序发展
汪兴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立法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但在有的地方和单位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越权行事等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因此,切实加大执法力度是当前应当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提高立法质量,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是加大执法力度的重要前提
注重法律实施,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工作中,既要强调立法的必要性,也要研究立法的可行性,注重研究法的可操作性;既要考虑法的长期性、稳定性,也要注意立法目标不宜过度超前;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掌握立法技术方面共性的东西,也要考虑我国的文化特点、经济特点。
要清理现有法规,及时修改完善,着重解决法规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法规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时期制定的法规之间,前后协调不够;二是不同部门法规之间协调不够。各部门要对本部门不同时期出台的法规进行清理,对其中不宜继续实施的部分法规或法规中的部分内容,予以废止,宣告失效或者进行修改。同时,要由权威部门牵头组织法规清理工作,解决不同部门之间的法规协调问题。
要通过对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调查研究,发现执法中出现的情况,找出立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法规提供实践基础。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对法规实施过程中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过程。这样,既可以为立法提供基础,又可以为执法提供指导。
理顺执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分清各自职责,是加大执法力度的重要环节
执法机关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各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和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也会影响执法力度。
级别平行的各执法主体应当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各司其责,互相协作,共同为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而努力。执法中,要避免出现受利益驱动而争相执法的倾向,也要防止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现象发生,为此,要划清各执法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同时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如为了有效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采取措施,逐步将各种基金、收费项目纳入预算内管理或者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实行收支分离的管理办法。
属于上下级的各执法主体应当按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行使职权。越权执法、地方保护主义是影响执法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邓小平同志讲,“中央要有权威”。树立中央权威和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对于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大市场意义重大。
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是加大执法力度的重要措施
目前,执法力度不强、随意性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即是缺乏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执法监督的基本任务是要对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执法行为予以必要的干预和惩处。执法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都是影响执法力度的行为,都需要通过执法监督予以纠正。要保证执法监督的有力、有效,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既要保证执法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又要使执法监督形式多样性。
二是建立有利于执法监督的社会环境,促进执法监督。
三是明确执法监督的责任,使执法监督人员认真履行职责。
(作者为财政部部长助理)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拓宽西南大通道
——湘黔复线及电气化工程建设纪事
徐晓辉万志勇王荣志
湘黔沿线资源丰富,近几年,运量迅速增长,老湘黔线早已不堪重负。扩张江南“大动脉”,拓宽西南大通道,时不可待。总投资30亿元的湘黔复线及电气化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于1993年正式动工了!
1992年9月,广铁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他们一改过去工程项目只给管内工程单位承建的做法,在全路工程单位实行招投标。一时间,22支施工队伍4万建设者奔赴湘黔线。广铁四公司在承建的怀化至坨院区间的复线,大胆推行“项目承包”施工管理新办法,把全线划为78个工程项目,分别包给小组或个人,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4个月时间,就贯通线路8.1公里,使湘黔复线第一个区间首先开通。
改革出效益,改革出速度。湘黔线复线102.2公里、318公里的电气化工程去年底已开通,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
为了建设一条高标准的湘黔复线和电气化铁路,各施工单位都“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铁十五局二处把上百台的现代机械设备展现在娄底。铁二局把全局最齐全最精良的装备集中在湘黔线最艰难的坪口至思溪段。铁五局把自己的王牌设备搬到了电气化工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过去只是把线路开通,现在要把湘黔线所有工程变成一个个让人欣赏的精美工艺品。”
渠江大桥水深40米,是中国铁路架桥史上的深水桥之一。铁二局把30多名潜水工全部集中在渠江,进行深水区割焊作业,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他们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减压新装置,分三班作业,渠江大桥7个月就建成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铁路架桥史上的奇迹。
在烟溪施工工地,一个简陋的工棚前有一副发黄的对联。上联是:四方建设八方走;下联是:一家不圆万家圆;横批是:毕生奉献。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满洲里口岸边贸活跃
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内蒙古满洲里市积极走以贸兴市、南联北开的道路,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1996年满洲里市对外贸易总额达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民间贸易增长4.3倍。这座建筑面积为4476平方米的满洲里市北方市场,内设近500个摊位,是中俄边民进行互市贸易的主要场所。
新华社记者王晔彪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