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因为有了你
董宏量因为有了你岁月不再呻吟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都找回了自己的尊严找回了失落的青春因为有了你真理不再陌生弯曲的膝盖开始挺直失血的思想开始红润世界突然变得如此缤纷因为有了你生活不再沉闷紧闭的门窗一一打开四面阳光八方来风鼓满了我们敞开的衣襟因为有了你步伐不再迟钝我们开拓我们耕耘每个日子都有了新鲜的色彩每个季节都有了独特的丰韵因为有了你呵人民不再贫困开花的不仅仅是富强还有爱情还有信念还有多姿多彩的憧憬啊——小平——邓小平!多么伟大又多么朴实的姓名因为有了你我们便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便有了旗帜路标有了震荡世纪的钟声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想象与现实的春天
剑峰
贴近大地,翻开每一寸沉默的泥土,令我心动的是什么?善于营造意境的岁月若隐若现,于禾稼的根部用阳光雨露洗涤沧桑,那满布泥香的十指像春天最先的手语……
这是春天嘹亮的宣言!
坦诚的心愿随风而舞。
击节走来的时光啊!我面对你再次展开想象。当我欣然回头时,正看见一只昨天的翠鸟,又落在你的枝头,以婉转的歌音深化春天。
春天,我已被你的现实所陶醉,驻足于你的愿望之中,一种强烈的情绪在树的根部奔走,昨天的憧憬是开放在心上的故事。此刻,面对春阳面,对每一朵春花,我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与燃烧。在春天,我们怎能再辜负这片美好的韶光呢!
仰望天空,我将脸贴近春天,表情是一面生动的旗帜,上升到理想的高度。谁与我同行?在荒原播种希冀,让山山岭岭重新焕发出深不可测的青春。
万紫千红的春天不正是由我们的汗水描绘的么?
而今,许多想象已成为现实,远山一抹淡绿的背影,已将残留的雪痕阻在远方。一如绸带飘动的岚气,洗亮了阴郁的日子。
我们把双手插进雨声,庄稼便开始刷刷地生长。那开放在牛鞭上的民谣,令身边所有的花朵黯然失色。
而民间柳笛,使我涉足乡间最艺术的部分。抚摸它们,便可领略一种光鲜烂漫的美丽,便可体验一次返朴归真的喜悦。
在这种氛围里漫步,苦涩的路已永返梦乡。
踏上心间这片春天,终于灿灿而开的憧憬令人感动,你就是梦里那片蔚蓝的天空么?你就是雨后那轮耀眼的彩虹么?依次打开这些风景,我该用什么来抚慰你素净的灵魂?
相约黄昏,与春天对视,世界在顷刻之间变得高远而宁静。透过你青翠而明亮的眸子,我看见一匹白马飞奔而来,令所有的往事栩栩如生。
站在想象与现实的春天之间凝望,便可发现——
想象的春天客观而璀璨!
现实的春天逼真而辉煌!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到怒江大峡谷去
易允武
早就听说从六库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全长450公里的怒江大峡谷雄居亚洲峡谷之首,以雄、奇、险、幽著称于世。遗憾的是,由于它地处边疆,交通不便,因而藏在深闺很少为人赏识。作为一个湘人,这次能深入滇界身临峡谷,总算是一饱眼福了。
当汽车沿滇藏公路向福贡县驶去时,但见一路山回路转,曲径通幽,绿荫如盖。这个地段是怒江大峡谷精华所在,左侧是巍峨的高黎贡山脉,山那边即是缅甸,若再花大半天时间便可抵达西藏。沿途,只见怒江汹涌澎湃,其势如狂马脱缰,嘶啸扬蹄,锐不可当。其实,这一带的江面宽不及百米,但由于落差大,江中乱石横陈,急浪扑去灿然跃起千堆飞雪,水花似雾,团团回旋,直搅得寒气逼人。加之峡谷之风只有这唯一的通道可以穿行,坐在车上听风之萧萧,看浪之滔滔,使人不禁肃然起敬。初识怒江,它就以雄浑凝重的气魄征服了我。
继续前行,怒江两岸对峙的高山越来越合拢,使人立时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抬望眼,只能见到悬崖峭壁夹持的一线天光,低首看,怒江随天宇倾泻的光亮而奔腾驰骤。天庭山川,浑然一体,由此可见大峡谷的深邃幽长。真是看山令人陡增胆略,看水叫人倍生勇气。但是,有时你去察看架设在怒江之上的铁索桥,那更是令人情动于衷的。这里的铁索桥有两类,多股的铁索桥其造型如强弓劲弩,索链之间铺有木板,行人可在铁链摇晃之中穿行而过,远远望去,那桥透着一种不畏急浪狂涛的英武之气。单股的铁索桥给人的感觉就不同了。据说,渡江者如遇此桥,必须先将缆绳系于腰胯间,再把绳上挂钩套在铁索上,这才可乘着惯性和自身的推动力凌空而过。听罢此言,我不禁为之愕然。然而,旅途的事情往往有些凑巧,在一个名叫其纳瓦的地方,我恰恰就见到一位傈僳族妇女身背背篓攀沿铁索渡江的情景。也许是这位少数民族女同胞揣测有人窥视她的缘故,但见她向我们乘坐的汽车挥舞手绢,随即双脚一蹬攀着挂索忽溜溜滑向江心。须臾之间,那身影如飞燕、似利箭般地在江空上急驰,很快落定在峡谷那边的沙滩之上。平生第一次看见一位妇女悬空渡江的飒爽英姿,令我由衷地钦佩边疆儿女的胆略和乐观的秉性。
怒江大峡谷,到处布满原始大森林,树枝叶片散发出的清香随时可闻,稍显开阔的山坡偶尔有一些篾笆房和木楞屋。傈僳族或怒族的住房傍山而立,其特点是屋脊有飞檐翘角,厢房一般以竹为墙,但支撑房屋的却是一根根木柱,人称“千脚房”。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在凤尾竹或芒果树的掩映下,更富热带风情。大峡谷真是一个神奇的画廊,时值夏日,还分明可见远处高黎贡山披挂着皑皑白雪,而峡谷则是一派深幽迷茫的景色,近处却又是一片片芭蕉林和橡胶树。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特征同处于一个画面,这就不得不叫人称奇了。
大自然的造化精心构筑了怒江大峡谷的神采,鉴赏这幅山河画卷,全凭人们的感受去体验它的阳刚之美空濛之奇。它是固体的还是流动的,是明朗还是含蓄,完全可以任人想象。人在峡谷旅途,随时随地都能产生最生动、最真切的审美情趣。而到了峡谷中的坝场,情况就不同了,那些集镇倒是像一帧帧写实画,随时展现出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车停鹿马登镇,只见这个圩场十分热闹,店铺摊担摆着不少山货。这里主要居住着傈僳族、怒族和少数独龙族同胞。傈僳族人的服饰是有讲究的,老年男性头裹几尺长的圆形黑布套,穿右衽式、黑白条相间的对襟服,古铜色的脸庞大都留着岁月耕犁的皱纹。中年男性一般都腰插砍刀,显示出阳刚之气。女性则上穿对开式坎肩,下着长及脚踝黑红条搭配的百褶裙,裙边镶有彩线饰纹。姑娘们喜欢头戴缀满小串珠的遮阳帽,行走时串珠摆晃的姿态如她们的笑容一样美丽。路边也有卡拉OK歌厅,小伙子和姑娘的歌声各自具有粗犷和隽永的大山风韵。停在路边的汽车有些来自西藏,藏族同胞穿着褐黄色布袍和长靴,有的活跃在摊担旁购买芒果和香蕉,有的手中捻着佛珠,和傈僳族老者交谈,炽热与虔诚的气氛交融在这小小的坝场上。我并不完全能听懂他们的话语,但我懂得这是我们多民族兄弟团结友爱的心声。这声音在祖国西部边陲的怒江大峡谷里融合,使我很自然地联想纽结滇藏两省区的怒江所赐予的友谊情结。是啊,发源于西藏的怒江一路奔突,以其强悍雄浑的气势汇集在这里,经年累月,不停地造就峡谷俊秀的风光、深沉的人文历史和鲜丽的民族风采。我想,怒江大峡谷之所以令人心荡神驰,就在于它的风格潇洒雄健,它的意志伟岸不屈,它的心怀坦荡博大。
到怒江大峡谷去吧!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牵挂你的人是谁
〔报告文学〕
曾凡华
当年,极富同情心的马克思,在访问贫民窟时,常常忍饥挨饿,摸出仅存的几个便士,塞到衣衫褴褛的孩子手中,还骑士一般去解救被喝醉酒的丈夫殴打的妇女。正是这种伟大的同情心,成为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一个导因。困窘中的马克思天才地揭示了资本的秘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中找到了打开社会主义大门的钥匙。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几经挫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富强之路。但是,在鼓励致富的同时,如何处理贫富间的差距,如何以富帮穷,使之走上共同富裕的路,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随着“希望工程”、“智力支边”等扶贫行动的相继而起,辽阳市的领导干部采取与贫困户建立联系点的方式,实施扶贫工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民公仆”的概念。

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市委书记傅克诚到河栏镇一个村子检查工作。一进村,他就问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乡亲们日子过得咋样?”
“温饱问题解决了!”村支书说。
傅克诚兴冲冲地刚转了半个村子,就发现有一家快揭不开锅了——母女俩蜷缩在炕上,十冬腊月还穿着单裤……“好久没来这家,没想到……”村支书嗫嚅着,脸面有点挂不住。
傅克诚没有过多责怪他。回到市里,傅克诚连夜召集民政部门有关人员开会,布置他们搞一次全市贫困户普查。数字很快就上来了:全市仍有一万多户贫困家庭。
穷苦人出身的傅克诚失眠了。
改革开放的劲风,使得辽阳这块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可还是有那么多父老乡亲没能走出贫困的阴影。作为在这方土地上长大又在这块土地上为官的他,内心里的愧疚是可以想象的。如何帮扶这些家庭尽快脱贫,使之跟上奔小康的步子呢?除了加大人民政府的扶贫力度之外,可否通过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一人帮一户地建立起一种联系制度呢?
他的想法,得到了市委常委的赞同。
于是,市里五大班子的领导率先行动,采取与贫困户交朋友、结亲戚的方式,开展扶贫活动。
傅克诚结的穷亲是兰家镇泉水村徐长任。
一走进徐长任那破落的小院,傅克诚心里一阵酸楚。年过古稀的徐长任迟暮丧子,儿媳妇他嫁,老两口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孙子艰难度日。
傅克诚从刚刚领到的薪金中拿出500元,塞到老汉手中,要他让辍学的孩子先上学。
徐老汉颤巍巍地接过钱,不知说什么才好。
“你们拿工资的人,自己也不宽裕呀!”半晌,他才憋出这句话。
傅克诚坐在老汉家冰冷的炕沿上,先听他倒了半天苦水,然后又帮他想脱贫之策。临走时,傅克诚已注意到房顶的漏缝以及老人的气管炎症,心里在盘算着房屋的修缮和老人治病的问题。
从此,作为辽阳市委书记的傅克诚,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还常常牵挂着泉水村这户“穷亲戚”,每到刮风下雨、时序更替,这种牵挂便变得愈加沉重。这不,眼下,当入冬的第一场大雪刚下,傅克诚就抱着棉被、带着药品,在凛冽的风雪中敲开徐老汉修缮一新的小院的柴门,徐老汉再也止不住两眼的泪水……

踏着厚厚的积雪,市工会副主席王素彬也来到一户陋巷人家。她放心不下这家人。虽说贾宏姿的两个女儿一个上了大学,一个参加了工作,使这苦命的女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多年来结下的“亲情”,让王素彬对这家人总是有些割舍不下:大雪封门,贾家的过冬煤备足了吗?越冬的白菜储够了吗?
想起刚进这个“扶贫联系点”,王素彬的心就凉了半截。原指望帮贾家上一个致富项目,再帮贾的大女儿找份工作,脱贫就有望了。没想到高中毕了业的贾家大女儿并不想工作,仍想继续深造;而贾宏姿本人又患了败血症失去劳动能力……
王素彬挖空心思也没想出别的脱贫之招,只好与丈夫商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们一把。
一心想通过上大学改变家境和自身命运的贾家大女儿高考落榜,王素彬耐心地安慰她,并掏出钱替她交了补习费。次年高考仍未如愿。王素彬一如既往地支持她继续补习,鼓励她在逆境中努力进取,使她在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
王素彬把扶贫的切入点放在帮扶贾家解决温饱、支持贾家大女儿念完大学上。平时,她三天两头地给贾家送米、送油、送衣物,每月还定期给贾家大女儿寄去生活补贴费;过节,还特意给两个女孩各买一套新衣服。春节到了,她把贾宏姿一家接到自己家中一起过年。除夕之夜,也没忘给贾的两个女儿一人一百元压岁钱……
回去之后,贾的女儿给王素彬写了一封信,她在信的末尾,满含深情地写道:“……我们家举目无亲,往年只能给远处那有着菩萨庙的大山拜年,却未能得到佛的保佑;今年我们不拜佛了,却体验到了‘亲人’的温暖。我们多么感谢党,感谢党教育出来的好干部啊!”
王素珍的爱如一团雪花,不被人注意,却滋润着一角干渴的土地。

在皓皓照人的雪光里,一辆驴车吱吱扭扭地进了小西沟村。驴车上那两个亲亲热热唠着嗑的中年汉子,一个叫王国臣——小西沟村出了名的困难户;另一个是辽阳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曹庆奇。
今天,王国臣卖了山货回来,非要拉“好兄弟”曹庆奇喝一杯。因为他高兴。的确,这两年他养猪、卖猪崽儿,种花、卖花,采山果、卖柴,毛收入达两万多元,不仅还清了旧债,连来年买饲料、化肥的生产基金都备得足足的;春节,还能自个杀头年猪过个热闹年。
曹庆奇也高兴。这个被人称作“扶不上墙的烂泥巴”的王国臣,终于脱离贫困的泥淖,挺起了腰板。
可是两年来,为了帮扶王国臣,曹庆奇真是操碎了心。第一次去王国臣家,曹庆奇心就凉了半截:破瓦房四面透风,炕面露土,被子烂出棉絮。王国臣蓬头垢面,妻子满脸阴霾;孩子身上穿的,简直如鹑衣百结……
面对这种状况,曹庆奇觉得,当务之急是要帮王国臣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帮他选好致富的路子。他把王国臣请到自己家里住了两天。就在屋前的石阶上,曹庆奇和王国臣并肩坐在一起,分析家庭经济形势,商讨治贫致富战略,最后拟定了以“畜牧业”带“农业”,以“副业”促“正业”的行动方针。
曹庆奇先给王国臣买了三只猪崽儿,把那头叫驴换成骒驴;接着又给弄来许多花籽,教王国臣种花、养花。春夏之交,他捎信给王国臣:城里农贸市场的山菜、山蘑俏着呢!于是,王家两口子就插空上山拾山菜、山蘑;秋去冬来,他又亲自跑来告诉王国臣:城里的榛子正卖好价钱呢!帮着王国臣把积攒的榛子运进城;王国臣卖了点钱,把饲料买足,猪一个劲长膘;肥一多,地里的庄稼也水灵了。待到秋后一结算:竟成了“万元户”!
王国臣眉开眼笑了。但他毕竟文化低,有了点钱,便“烧包”,与人打赌喝酒,醉倒在路上,落下个脑血栓,胃也出了毛病,一下子把钱花了个光。没了钱,就狠心将快要下崽的大母猪贱卖了……
曹庆奇得了讯息,忙跑过来用钱将母猪赎了回来——没几天,这母猪就下了16个崽儿,转手卖了1000多元。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那天,王国臣耕地回来,驴受惊尥了他的手,他一时火起,抡起锄头就砍。驴受伤后得了破伤风,几天不吃食,奄奄一息。“它一死,我也不想活了!”王国臣哭着对曹庆奇说。
曹庆奇气得真想甩手不管了。可不管又于心不忍,他不帮谁帮?曹庆奇撂下手中的事,替王国臣找了高级兽医师,又跑了好几家医院和兽医站,买齐了足够的血清和药品,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竟奇迹般地将驴救活了。
王国臣又高兴又羞愧,涕泪双流地拉着曹庆奇的手说:“兄弟,你救了驴也救了我一家,这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报不完!”
曹庆奇笑着说:“什么报不报的,一家人别说两家话!”
……此刻,驴车拉着他俩进了院门。王国臣的妻子乐呵呵地搓着手在等着他们。曹庆奇看见这熟悉的小院拾掇得规规整整,炕烧得暖暖的,新换的窗玻璃贴上了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的剪纸,心里甜滋滋的,酒还没喝脸上便有了几分醉意。

下班时间,市声甚嚣尘上。
冰天雪地里,一个柔弱的女声特别悦耳:
“擦皮鞋嘞!”
擦皮鞋的女子叫陈玉清,本是辽阳第一针织厂的职工,三年前,因厂里严重亏损停产而下岗。这对很早就失去了丈夫、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她来说,等于断了唯一的经济来源。陈玉清只好走街串巷卖点油盐酱醋谋生。收入实在太少,还得供孩子念书,就去医院当清洁工,生活还是难以维持。后来改行卖针织品,又差点赔了本。
在这样的苦熬中,大儿子考上了锦州医学院。当儿子把录取通知书送到她面前时,当妈的真是喜忧交加。喜的是,孩子知道在艰难中自强,考取了大学;忧的是家徒四壁,哪有钱供他上学呀?一想到这,她便暗自落泪。儿子看出了她的心事,对她说:“妈,别难过,家里困难,我不去念了。在家帮你挣点钱,以后让弟弟上大学吧!”陈玉清一听,心里更难受。就在这左右为难的当儿,市纺织总会党委副书记张东辉找到家里来了。
冷丁见到上级领导,陈玉清真有些手足无措。当得知张东辉是按市委关于建立扶贫联系点的要求,特意来帮她解决困难时,她心里感到一阵温暖:党和政府还没忘记我们贫困职工啊!张东辉先和孩子聊了半天,回头才对陈玉清说:“别着急,孩子的事我来想办法。”临走,张东辉留下几百元钱,说:“给孩子买点好吃的补补身子,等我把学费筹够了就送过来!”
果然,没出几天,老张就把一沓票子交到孩子手里:“安心去读书吧,家里的事有我呢!”
大儿子高高兴兴地去锦州上学去了,陈玉清又开始为往后的生计犯愁。
过了些日子,老张又来了,一进门就高兴地说:“老陈呀,我帮你找了个挣钱的好工作!”
“什么好工作?”陈玉清喜出望外。
老张将一口木箱子摆到她的面前。她打开一看,全是擦皮鞋的用具!她的心凉了。自己穷是穷,可一个女人家去大街上给人擦皮鞋,总有点难为情……
张东辉看穿了她的心事,便笑着开导她,给她讲道理,使她打消了顾虑。
原来,老张经过多次市场调查,才为她选择了擦皮鞋这一扶贫项目。不仅为她办理好了各种手续,还给她选好了擦皮鞋的摊位。
陈玉清终于背着工具箱来到了闹市中心。
刚开头由于技术不熟,来擦皮鞋的不多。张东辉一有工夫就到摊位上帮着张罗,或者伸出脚来,让陈玉清在自己的皮鞋上练基本功。他还把许多熟人拉过来擦鞋,并在许多场合给她做“义务广告”……
就这样,陈玉清擦皮鞋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她的顾客也越来越多,每月能挣一笔可观的收入,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下雪,对辽阳佟二堡信用社主任艾永锡来说,有一种矛盾心态:天越冷,镇里皮货市场的买卖越红火,货币流通量就大,信用社的营业额也会水涨船高。从这点上说,他是“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可他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在感情上又很怜念那些茅寮里贫寒的父老乡亲们。此刻,艾永锡用自行车推着一套液化气罐具,上了太子河高高的河堤。这会儿,他就是去给自己的扶贫联系户送液化气罐具的。下了堤,拐过那口上了冻的水塘,他躬身进了这间屋檐悬满冰梭的土房。土房曾被洪水冲塌,是在艾永锡的帮扶下重建起来的。主人邹学刚正在屋里织手套,那台小型织手套机也是艾永锡帮他上的脱贫项目。见艾永锡雪人儿一般进了门,邹学刚忙叫他上炕暖暖身子。
“这大雪天,你还赶来看我……”
“我给你弄了套液化气罐具,老两口想吃点啥做起来也方便!”
“没想到,我这辈子还有这好的福气!”
“你老为革命流过血,可如今还在为温饱操劳,我们做后辈的心里不安呀!”
艾永锡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他对邹老的尊敬也是发自内心的。邹学刚在抗美援朝中负伤致残,回到农村后,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也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水灾之后,他更是一贫如洗。但贫困不能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他仍然坚持生产自救,不向上面伸手。别人问他,他总是说,国家这么大,要办的事也多,我这么点困难,能克服!
艾永锡明白,帮扶一家只是一家;只有帮扶一村一乡脱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他运用信贷的杠杆作用,帮扶9个乡村企业脱贫致富,实现年产值720万元,利润104万元。为此,艾永锡倾尽全力,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西三家子编织厂由于生产工艺不配套,双层编织袋内衬的塑料膜货源紧张,造成半成品积压多,加上织机设备陈旧,技术力量薄弱,产品质量总是上不去。艾永锡先是帮助企业领导制定了改进生产的措施。之后,信用社适时发放贷款,让其添制吹塑机,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生产线;同时实施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的管理机制。企业走出困境,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家群乐床罩厂也因经营不善,效益逐年下降,厂子一度停产。艾永锡先低息贷款10万元,让其购买原料,使机器运转起来。然后亲自去厂里帮助研究改进措施,还拿着样品走访用户单位,征求意见……这个厂终以优质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被省里评为特级信用企业。大伙说:艾家老大没忘本,办事总想着穷乡亲!
贫困和富裕的社会构成,已延续数千年。自从托马斯的“乌托邦”与圣西门的“人人都是‘富人’”的理想落空之后,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才使这种空想走向现实。今天的中国已经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人富起来一部分人长期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扶贫,便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辽阳市以个人行为为主、与贫困户建立联系点的制度尽管有待完善,但它提供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7版(文学作品)
专栏:

  生也昆仑,去也昆仑
岳野
二月二十日清晨,那令人心悸的哀乐响了。老战友们相互打着电话,悲痛地互告伟人邓小平去世。我泪流手抖,打开电视,望着邓小平同志那张微笑的遗像,听了罗京以沉稳、悲而不怆的声音宣告国殇,广播告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书,我知道全国都在流泪。我的心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邓小平同志对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太重要了。就拿近期来说,有谁不盼望他老人家在欢庆香港回归、百年耻辱一朝雪洗之时,能去本来就是中国的那块热土站一站、看一看呢?又有谁不盼望在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之时,党中央领导同志们亲自登门向他老人家报个喜呢?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国内外大事需要他的指点呢?可是他却永远离我们而去了。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有谁不为之一哭呢?整个中国都在哭泣啊!
我流着泪,以哭缓解着无法排遣的悲痛。但心却是踏实得连自己一时也无法相信。渐渐我明白过来,不是我一个人如此。面对邓小平同志离我们而去,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心态皆是如此。他放心地走了,人民也放心地哭了。
有个外国人曾以挖苦的口气说,毛泽东栽上一棵大树,过些时候便又把它连根拔起。这似乎是指毛泽东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又亲自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的行为而言。在某种意义上说,“文革”十年是有着连根把国基拔起之痛的。那的确是党、国家和人民的一场大灾难。但万幸的是,有一个人就在毛泽东身旁两次被打倒,当毛泽东逝世后,受命于危难他又昂然站起来,并且挺身而出,连忙将这棵大树扶正、培土、浇水、剪枝,让它继续茁壮成长,这个人正是邓小平。是他“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从而捍卫了毛泽东的历史成果,捍卫了党的事业。邓小平又立下了状如昆仑巍峨般的历史功勋。
邓小平的一生是一部雄浑壮丽的交响乐,充满激越华彩的乐章,就是在他八九十高龄的晚年所奏出的音响,力度仍然是那样刚健浑厚、震古烁今。是他英勇无畏、多谋善断、责无旁贷地扛起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旗。在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之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从理论到实践,将十二亿人口的大国引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奔向富强,举世瞩目。他以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以伦比的伟大政治家清醒的头脑,看到革命接班人的培育选择的重要性,力主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并身体力行,先后辞去了各项领导职务,树立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稳妥地将党和国家的领导由第二代过渡到第三代,这件事的伟大深远意义无论怎样评估都是不会过分的。就拿眼前他老人家溘然辞世与我们永别之时所引起的无比悲痛来说,已大大不同于当年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接连去世时那种在悲痛之外同时而生的那种惨怆忧虑之情了。因为他已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牢靠地树立了主心骨。
先贤诗云:“去留肝胆两昆仑”。邓小平是远超越了此崇高境界的。如邓小平老人生也昆仑去也昆仑者,世上能有几人!他终生所追求的是“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共产主义理想,他清晰地看到了那美好明天的远景,因为他自身便是那“阅尽人间春色”、功勋盖世的昆仑般的伟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