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在姜叔叔家中过年
吉林,城里和农村过年各有特色,农村进入腊月,家家忙着蒸粘豆包,烙粘饼,小媳妇老奶奶坐在一块儿手里忙着活儿,嘴里唠着嗑儿,东家忙完了又帮西家……那热闹劲儿不到农村住上几日,你是难得体会的。
城里人过年则是另一番景象,我和姜叔叔是忘年交,十几年来,有事没事,闲暇时都愿到他家坐坐,听他讲过去,讲现在,听他讲抗战时期的经历。春节临近,我又一次踏上了他家。
还没过年,姜叔叔家就忙开了,剪窗花剪“福”字。站在窗前贴“福”字的姜洪坤,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战士,年已七旬,离休后住进了吉林省军区第三干休所。右边的是他的妻子刘梓;剪窗花的老奶奶是他的岳母,今年已八十有四;学剪窗花的小女孩是他的外孙女江楠,读初中一年级。看他们欢欢喜喜的劲儿,你一定会想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看看他们剪下的作品,看看“金牛”、“金鸡”像不像……听他们说怎样过年。
“……现在真是不同过去了,以前过年买肉放缸里用雪埋上,一买一大堆,现在市场上啥没有?猪肉、牛肉、羊肉咋买都行,吃西瓜,还是吃草莓、鲜葡萄,要啥有啥。苹果、桔子、香蕉就更不用说了,西红柿、黄瓜、豆角,南方产的叫不上名的菜,一年四季都不断。”
问他们节日这么多天怎么打发?他们笑了,“我们在家看电视听广播,看各省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看报纸,打扑克,包饺子,做吃的,年轻人则想领孩子赏雪景,看冰灯,上公园,唱卡拉OK……”
“老二家三口人腊月廿八从北京回来,大儿子和姑娘都在长春住,除夕夜也回来。”站在窗旁贴“福”字的姜叔叔高兴地说。
一大家12口人,都聚到老人家里过年,多热闹!(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开个家庭音乐会
在北京西三环中路的一栋楼房里,细心的人会时不时地听到优美的钢琴声和阵阵的掌声。这是谢秋生一家正在举办春节家庭音乐会,他们的节目丰富多彩,一曲演完又是一曲,让人开怀大笑。
谢秋生、杨锦镛夫妇是在部队从事了三十多年文艺工作的老音乐工作者。子女们也都子承父业,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老两口几十年来,一直为繁荣和推广音乐艺术而辛勤耕耘,退休后又发挥余热,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儿童钢琴教育和音乐知识的普及上。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钢琴演奏水平,培养高雅的艺术情操,他们不但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还干脆把自己家的一间房子腾出来,专门用于孩子们的音乐交流。为此,老两口没少吃苦受累。可看到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他们心里还是乐的。
这不,眼看着春节到了,怎么能让孩子们过一个难忘而又有意义的节日呢?老谢夫妇动了不少脑筋。最后决定在家里举办一场家庭音乐会。老谢说,这么做是想通过孩子们自我表演,自我欣赏,从而营造出一种崇尚文明的新风气,使孩子们在过节之中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为了激发孩子们兴趣,他们还特地精心准备了许多小礼物,让这个春节过得丰富多彩。
老谢两口子现在最操心的莫过于在社会上普及音乐文化,他们想兼课,想授徒,也想办学校,让音乐把祖国装扮得更美好。(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和节日一起庆金婚
今年的春节对于家住上海静安区的柴顺德与徐惠珍夫妇俩,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因为这天是他们的金婚纪念日。在共同走过的五十载岁月里,柴先生和徐女士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如今已是儿孙满堂。子女们打算,由于平时各自工作都比较忙,难得一家人相聚在一起,这次利用春节给父母过金婚,尽孝心。
柴先生夫妇都已是古稀之年,退休前柴先生是公司会计,老伴是银行职员。他俩有两子一女,三个天真可爱的第三代。这几年的春节,他俩几乎都在旅行中度过,既会了当地的亲朋好友,又观览了异地风光。而今年则不同,夫妇俩还没到过年,就去菜场买了许多好吃的南北货,进口的新鲜水果,又去超市买回了许多净菜,打算在除夕晚,拿出近几年在旅游中学到的异地烹调的绝活,一显身手,让儿孙辈们开开眼界,享享口福,一家人围着八仙桌,享天伦之乐。
柴先生说:“子女们平时各自工作忙,难得一家人相聚在一起,这次过年正值我俩金婚,我本打算也赶一下时尚,到饭店订一桌,可我夫人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是饭店的年夜饭没有气氛,哪像在家热闹,评评春节晚会,聊聊家常,守岁,过个中国人的春节。”
而柴顺德的子女们则有不同看法,认为还是到饭店去吃年夜饭的好,“这样母亲可以轻松一点”。
一家人争来争去,最终还是徐女士这位做母亲的说了算,在家中吃年夜饭。
现在最兴奋的是小孙子、小孙女,他们要向爷爷和奶奶献鲜花呢!(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外出旅游自潇洒
过春节,按照老理儿,那应该是人们聚在家里欢庆的节日。往年,赵希振这个工人之家六七口人无论工作多忙,都得想方设法赶回家过大年。可是今年,他们把家门一锁,到海南旅游去,并决定第一次在遥远的异乡过个春节。
累了半辈子的老赵夫妇辛辛苦苦把三个儿子培养成人,眼见他们各自事业有成,老两口自己也开始盘算开始新生活。这不,出去旅游就是第一步。当问及老赵旅游过年的感受时,他笑着说还是出来走走好,开阔眼界,活跃脑筋,省得老了跟不上形势。而且一家人在外,相互照应也更加密切了亲情关系。往常都各忙各的,很少有长时间的团聚,这次是个好机会。大家欢声笑语、和和睦睦,为新的一年开了个好头。
其实,老赵一家的举动也代表了许多家庭的生活新动向。现在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也宽裕了,自然也更新了观念。人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如何能获得一份好心情。用老赵的话说,就是人得找乐才能有所为。
老赵一家在那里查地图,找资料,讨论路线、交通工具、食宿标准、玩赏的内容。据说,他们想法各异,有人愿意飞过去,有人却要走旱路、水路,一路饱览山川风物;有人想住好点,有人更有意于锻炼。海南可是一块陌生的土地,和北方不同,四季如夏,穿戴合适不合适,饮食习惯不习惯,而且一大家子人又总也不那么一致,这真令老赵有点犯愁。不过,这是欢喜中的小插曲,不碍事,反正旅游过年是全家人绝对统一的愿望。(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张国立演贝勒
杨文
戴着一顶顶桂冠,张国立又走进了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琉璃厂传奇》剧组。这是国内第一部表现古玩行的电视剧,张国立在剧中饰演一位前清遗少,贝勒爷金保元。无疑,该剧制片人杨善朴是因为看中了张国立在《宰相刘罗锅》扮演的那位风流倜傥的皇帝而力邀国立加盟的。于是有人开玩笑说,从大皇帝到小王爷,国立这回降格了。但国立十分喜欢这个角色,他认为扮演皇帝和皇帝本人一样,有诸多身不由己之事,对喜剧表演多少有些限制。而王爷,尤其是这位身在民国失去了“王位”待遇的王爷,喊他声爷吧,名不符实了,说他是小民呢,人家那架子还带着,这就有很多乐子了。
《琉璃厂传奇》主要讲述的是三个无意中卷入古玩生意的男人的故事。古玩是个神秘莫测的行当,一夜间的暴富和一日内的破产都是常有的事,于是,进了琉璃厂的这三个男人,命运都有了一番大曲折。这中间的故事,以金贝勒最为独特。他因王府被抄身陷囹圄,出来已是一文不名。家传瓷器在古玩行卖了个大价钱,他居然又有了新王府。照说贝勒爷从此应该吃上古玩这碗饭了吧,要不怎么维持那么大笔家用,不价,你能让爷点钱吗?他整天呆在家里,遍请京剧名流,就爱当个票友,生意上的事都交给忠心耿耿的跟班徐二。到了还跟人商量,咱甭开铺子改开戏园子得了。徐二大惊,我的爷哎,这可是赔钱的买卖。
身为爷,出手就绝不能寒酸,金贝勒恐怕一辈子也改不掉这作派,毛病可真是不小。不幸的是,他这位从来不掺乎生意的主儿,倒比旁人更经蹉跎,横是两次抄家,然而金贝勒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任命运大起大落他还是谈笑风生。他有句台词:“从前我那么有钱的时候,没把钱当回事;现如今我没钱了,钱在我的眼里它还是什么都不是!”当国立在戏里字正腔圆地把这句话说完,真是感觉非常的痛快。下来后忍不住说了一句:什么叫潇洒,这才叫潇洒!
那么多记者请国立谈谈影帝的感受,国立总用一句话来回答:我不能说淡泊名利。难怪他会如此喜爱这个角色,金贝勒不拒钱,国立不拒奖,都有几分坦荡君子风度。(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博士四喜临门
1997年春节,对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助理、畜牧兽医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张改平来说,真可谓四喜临门:一是节前院里为他新分四室二厅138平方米的新居;二是他的才学和成就得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家委员会的认可,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863”计划项目的主持人;三是他所主持的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四是他刚刚捧回了由国家人事部评选的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牌。
面对一桩又一桩的喜事,张改平兴奋难抑,几年来的风风雨雨又历历在目。1990年,他因工作需要毅然辞去了在英的博士学位注册和全额奖学金回国服务,而这时,他的妻子刚刚办妥赴英留学的手续。他的举动让导师博恩教授感到困惑,然而,张改平的回答又令他感动。张改平说:“我是中国政府派来学习的,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理当回国效劳。”老教授连连摇头,继而又不住地点头:“你是一个我所不理解的中国人,也许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完成国内任务后,张改平又携全家自费赴英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底,在英国伦敦大学完成分子病毒学与免疫病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张改平,又与妻子双双辞去在英的工作归国定居。回国后,张改平努力工作,很少休过节假日,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畜禽白细胞表面分子单克隆抗体实验室,所进行的畜禽白细胞表面分子基因工程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
你看,他们一家正张灯结彩,欢庆“四喜”。(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我们的春节
李舸塞北华敏史家民
在喜气洋洋、热闹欢腾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千万万的寻常百姓家里有什么文化景象?他们怎样度过春节?他们都想些什么?下面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照片或许能向我们透露出许多家庭的春消息。


第4版(副刊)
专栏:

图为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的拜年封,表现了我国南方人民拜年的盛景,一派喜庆气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