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勤俭建国是讲政治的重要内容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
虞宝竹
王丙乾从参加革命起就与财政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历任财政部科长、处长、司长、副部长、部长、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199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认为,“俭则兴,奢则败”是治国理财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持家筹计和办一切事业的一个重要经验。当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采访他时,他系统地讲述了勤俭建国的大策大略。
记者:勤俭建国这个命题提出距今天已经有60多年了,您长期从事国家的财政工作,请您谈谈它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丙乾: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并要求“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党内有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和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要求全党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我们党执政以后,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了保持和发扬。1956年9月,刘少奇同志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勤俭办合作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们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过几年紧日子,带头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真正与群众同甘共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并由此来丰富和提高自己。”他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
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正因为我们党坚持这一传统和作风,我们才能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记者: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摆脱了“一穷二白”的面貌,国家的实力、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和作风还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王丙乾: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方针,“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政治上看,这是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需要。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把广大群众勤俭建国,艰苦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集中其智慧和力量,大力克服铺张浪费,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把事情办好。
从经济上看,这是改变国家经济落后面貌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目前,全国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比较低。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几代人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艰苦奋斗才能达到,而且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开发和使用中的浪费问题,认真克服生产和建设领域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端。因此,要充分认识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方针的重要意义,只有真正坚持这一方针,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我们才能不断缩小与世界经济强国的差距,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面貌。
从改革开放的要求看,这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增加社会财富。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需要经济体制的转变相适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益。这与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对外开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可以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活力,但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要注意学习外国发展经济的好经验,不要引进豪华设施和高消费,一切按中国的国情和国力办事。必须明确,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立足点,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主要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
从两个文明建设方面看,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和勤俭建国的方针,在全社会培育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弘扬民族正气,并以这种精神为支柱,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反对“西化”,抵制“和平演变”。
从保证政治廉洁的角度看,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和作风,不仅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凝聚力,也有利于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促进廉政勤政建设,使我们党能够经得起任何政治风浪的冲击而立于不败之地,保证我国人民政权的稳固。
记者:一个时期来,由于一些同志思想上对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观念淡漠了,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挥霍公款,大吃大喝等不良现象,您对这些问题是怎么看的?
王丙乾: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有的领域浪费现象严重,使有限的资源没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样下去,不仅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从生产领域看,目前不少国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情况不好,效益低,浪费大,困难重重。有的国有企业生产任务不足,部分设备闲置未用,产品质量低,伪劣次品多。有的企业未按市场需求生产,货不对路,造成大量产品积压,以致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越来越多。这既增加企业成本开支,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又造成经济运行失灵。众多企业物资消耗高,投入产出率低。据统计,建国40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量却增长了40多倍。我国目前每年消耗一吨能源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536美元,比日本的6213美元低10多倍,比德国的4189美元低6倍,比韩国和泰国低3倍。与此同时,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8倍。去年我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产品总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占74.9%,总额高达12364亿元,如果节约10%,就是1200亿元,这说明节能降耗的潜力非常大。
从建设领域看,目前的建设规模仍然偏大,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多年出现的问题,目前仍在重复。例如不按审批程序办事,自行上项目,影响统筹安排;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盲目上项目,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生产能力利用率非常低;房地产热过去后,现在又出现城市建设热的势头,争着盖高楼、建高速公路、飞机场等,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建筑物的质量差,事故多;投资效益差,目前建设项目投产率为56%,比过去的70%降低很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的系数也降低了。
从流通领域看,国有商业经营中的问题比较突出,中间环节多,货流不畅,对商品保管不当,损失的数量较大。外贸方面,国内的经营企业相互竞争激烈,有的骗取出口退税,有的相互合作配合不好,使外商乘机而入,以致肥水落入外人田。目前,国有商业企业的效益也很低。据统计,1995年国有商业企业商品销售额为4074亿元,分别比1990年和1985年增长5.9%和28%,而同期商品流通费用高达560亿元,分别比1990年和1985年增加1.1倍和2.8倍,大大高于销售额的增长幅度。
从非生产领域看,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主要是人多、车多、会多、文件多,行政开支逐年增大。1995年由国家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人员已达2600万人,比1985年增长28.2%。社会集团购买力膨胀,前年全年开支800多亿元,去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5.1%,其中小汽车增长34.9%。近一两年在“创收”的气候下,许多地方办公司、中心、协会,搞摊派,建立“小金库”等,挥霍浪费不少。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办公条件、职工福利和公款消费方面竞相攀比,大楼越盖越豪华,标准不断提高,仅公款吃喝一项,花费就相当惊人。在个人消费方面,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由于缺乏正确的消费导向,加上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人盲目追求高消费,动辙“斗富”,甚至摆“黄金宴”。一些农民不是把钱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来修祖坟、盖祠堂、修寺庙,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这些不正当的消费行为,既造成了财力和资源的损失浪费,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给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此外,目前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很厉害,其中也会产生铺张浪费,因性质不同,不再列举。
记者:抵制和减少铺张浪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需要下大力气的,请您谈谈如何才能进一步坚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王丙乾: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传统和作风,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这也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要从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为子孙万代奠基立业等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长期性和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艰苦奋斗革命传统的教育,使每个同志真正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勤俭建国的意识,增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在全国上下广泛树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改变一部分同志将勤俭节约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要使大家懂得,不仅贪污受贿是一种犯罪,铺张浪费也是一种犯罪,而且这种犯罪同样也会给我们党的事业造成极大危害。
其次,要在法制建设上形成遏制铺张浪费的约束机制。铺张浪费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能够对铺张浪费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的防范与处罚机制。因此,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是抑制铺张浪费行为的一项重要制度保证。要结合加强经济立法工作,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作出规定,通过对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强化对各项支出的预算约束和管理监督,在有关法规中要明确对铺张浪费行为的处罚规定。要结合普法宣传,使各行各业增强勤俭办事业的职业道德观和遵纪守法观。与此同时,要严格执法,坚决惩处各种铺张浪费的单位和个人,除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外,还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第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财经管理工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清醒地认识到,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管理松弛也是造成目前一些领域损失浪费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必须在建立和健全有关管理制度上多下功夫,在严格管理措施上花大力气,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和财务与会计制度改革,以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制止各种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不仅企业的许多困难能够得到解决,财政支出的压力可以减轻,而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能得到实惠。
第四,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使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能否继承和发扬,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中华民族每个人都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不仅需要有不怕吃苦、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的政治素质,也需要有刻苦钻研、大胆创造、勇于创新的业务素质。在党的领导下,结合实际去解决现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要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生产建设中的某些损失浪费问题,把一个强大的中国带入21世纪。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文化市场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河北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河北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不久前联合召开了文化市场建设理论研讨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与会者认为,所谓文化市场,是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进行交换的场所。目前,文化市场包括书报刊、音像、演出、电影、娱乐、美术、文物、劳务、中外文化交流市场等。文化市场既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又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实践证明,文化市场搞得好,就可以成为向人民群众传播精神文明最广泛、最迅捷的渠道。否则,就会成为文化垃圾的集散地。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搞好文化市场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与会者指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作为一般商品形式出现,应该遵循市场的一般运行规律;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出现,就不能简单地、消极地去适应市场运行的一般法则,而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靠自由竞争决定其兴衰成败,以功利标准判断其功过得失,任凭供求关系决定其取舍选择;更不能听任市场的商业利益决定其升降沉浮。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入市场后,必须通过必要的规划以及政策的、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诸多手段对其实行直接、有力的调控。
与会者认为,近些年来,文化市场的崛起和发展,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民族素质;对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拓宽文化投资渠道;对加强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必须看到,一些地方由于管理滞后、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等原因,文化市场上一度出现了高雅文化景况不佳、娱乐文化畸形发展、低俗文化乘势猛增、非法经营屡禁不止的混乱现象。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势在必行。
与会者提出,解决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要切实解决文化市场管理机构问题,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问题,部门保护主义问题等。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如规范经营主体;具有明显教育功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及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应由国家和集体经营;加强法律约束,实施政策引导;建立文化市场管理专门机构,严格管理责任,等等。
(丰聚于峰恒杰)


第9版(理论)
专栏:

  更正
本报1月21日九版发表的《论“老西藏精神”》一文,由于原稿误将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国华在藏16年写成6年;将中共西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郭锡兰写成郭锡良。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歉。


第9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欠发达地区小康建设的思考
王宗廉
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是全党、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更要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小康。
加快欠发达地区小康建设,关键要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由欠发达地区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是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我国发达地区大都经历了先粗放经营后集约经营的发展阶段,一些发达地区由于长期形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不应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路子,避免或缩短粗放型经营的发展阶段,走质量效益型的路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因此,加快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的政策,特别是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在欠发达地区安家落户,有力地推动了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变,依靠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涌现出一大批脱贫解困的先进典型。同时,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逐年加大,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因此,欠发达地区应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以推动小康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当前,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注意联系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揭矛盾,摆问题,找差距,不断破除过时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破除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的唯条件论和悲观论,正视现实,坚定信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破除重生产、轻流通的狭隘经营观念,树立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观念,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破除忽视现代科学技术的传统劳动观念,树立科技进步的观念,努力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破除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观念,树立质量观念、效益观念。思想解放了,观念转变了,才可能在发展经济中有意识地向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科学管理要效益,逐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落后,特别是市场化程度低,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必须实行依托资源与依托市场并重、资源转换与产业多元化并举,以开发促调整,以调整促提高。要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以扩大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在稳定粮棉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四个比重”,即在农村经济中提高乡镇企业比重,在农业总产值中提高多种经营比重,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中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在农民收入中提高非农业收入比重;实现“六个突破”,即在粮棉高产开发上搞突破,在多种经营上搞突破,在种植方式上搞突破,在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上搞突破,在财源建设上搞突破,在区域经济开发上搞突破。要紧紧围绕各种资源优势,营造适宜的投资环境,多形式、多层次地兴办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在继续抓好量的扩张的同时,把重点集中在质的提高上,加快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由速度型向速度规模效益型的转变。
加快人才智力开发,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努力抓好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巩固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职工和农民的业余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职工和其他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大力开展群众性科学普及、学术交流和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活动,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实行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教相结合,技经贸相结合,切实把小康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机制。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一是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集体经济的功能。要从解决村级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无人管事”和“无钱办事”的问题入手,一手抓为农民服务,一手抓集体收入,培植集体经济新的生长点。二是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加强土地制度建设。要在继续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在分户承包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化种植和社会化服务,提高规模效益。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四是不失时机地加快农村金融、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快供销社改革步伐,使供销社真正成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提供综合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