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放飞笼中鸟吗?
汪永晨
提笼架鸟,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都不鲜见,而提笼者手中的鸟儿90%是来自大自然的野生鸟。据调查,当大自然中的鸟儿被人网捕、贩运、买卖的时候,死鸟与活鸟之比是20∶1。也就是说,北京的20万养鸟者如果每人养两只野生鸟,那么大自然将为此付出800万只鸟死亡的惨重代价!
不久前的一天,北京风和日丽,中国林业报社和一个民间环保组织组织了一次象征性的放飞笼中鸟的活动。参加者有近200人,被放的小鸟只有三只。一只飞上了蓝天,另一只才飞到树杈上就伫立不动了,还有一只干脆在放鸟人的头顶上飞了一圈后又钻回鸟笼子。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心情都很复杂,于是大家就近坐在一片草地上,敞开了各自的心胸:
一位老人说:“谁说我不爱鸟?我花那么多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在家里精心喂养。作为老人,每天带着我的鸟出去遛早,那是我与它心和心的交流,能说我不爱鸟吗?”
一位杂志编辑说:“有人说养鸟是我们的传统,是国粹,是时尚。但是别忘了,900年前,欧阳修就有诗曰:‘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清代郑板桥生平最不爱笼中养鸟,而且提出过很好的建议:在房子周围种几十棵树,引鸟到树上筑巢。200多年前的古人,就能够提出这么符合生态保护的爱鸟构想!”
一位研究社会学的学者想得更深一些:“中国人不爱鸟吗?我不敢苟同。各家阳台上的鸟笼子,恰恰表明国人对自然的依恋。如果出于善良的愿望把鸟都放了,有多少鸟能存活下来?刚才我们放飞的那三只鸟多说明问题,有两只鸟都不愿意飞走。我的解释是,它们没有安全感。城市里还有多少绿地、翠林呢?”
到底该不该放飞笼中鸟,讨论越来越激烈。一位大学教师感慨万端:“中国人喜欢把自然景观引进到人工的环境里,比如说园林就是模仿自然的山林,盆景就是模仿自然形态的奇石怪树。养鸟同样是想在鸟笼里圈出一片小自然。当然,时代变迁,我们的文化传统是不是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新的鸟文化,通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扩大绿化面积来招鸟、养鸟,使我们生活在鸟类当中,而不是把鸟关在人群当中。”


第10版(文化)
专栏:读者快递

  校园公益广告:一抹明丽的新绿
湖北大学廖启涛
徜徉在时下的高校校园,你会冷不丁地瞧见一组组挺幽默、风趣还蛮带点哲理的词句,有的还配有漫画。这是校园里悄然兴起的公益广告。
瞧,“吞云吐雾,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觥筹交错,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制作者将流行歌曲移花接木,让校园内的“瘾君子”和嗜酒者在哑然失笑之时翻然警醒。
“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难培——请爱护草坪。”
“请用你的手,拭去我的泪滴——水龙头。”
“请不要在我的脸上抹黑——墙壁说。”
“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图书馆。”……
诸如此类的公益广告越来越多地见诸校园各个角落。前阵子校园广告栏里还挺热乎的舞会广告、招聘广告、录像电影广告等,现在已大有被公益广告夺走半壁江山的势头。
校园公益广告缘何能形成一抹明丽可人的新绿?湖北大学广告学专家杨杰认为:公益广告的创意水平较高,尤其在图案设计、色彩搭配方面;广告词也大多直观、幽默、简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健康向上,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学校在经费、人力方面也给予了实在的支持,把公益广告纳入“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等活动中,借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平,净化生活空间,美化校园环境。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娱教合一的“吉爱哥”
京扬
日前,在北京一种新型光盘的发布会上,新闻出版署音像司的毛小茂说:我国电子出版业已经初具规模,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技术方面差距不大,但在美术创意方面仍须继续努力。与会者十分赞赏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和北京联科电子出版技术有限公司近日推出的《吉爱哥——寻找丢失的黑夜》,称它为“娱教合一,先娱后教”的新型光盘。这张光盘对法国UBI软件公司的《神魔宝典》作了全面汉化处理,用中、英、法、日、德五种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黑夜被蛇王偷走,长期的白昼使人们在无法忍受的酷热中痛苦地煎熬着。有个叫做吉爱哥的儿童在父亲的帮助下,踏上了危机四伏的寻找黑夜的旅途。
这张光盘若想让讲故事的印第安老人重念屏幕句子中的某一个字,只须按一下这个字,想要听多少次就可重复多少次。若要改变语种,可对文字左面的图标点按一下鼠标即可。最有特色的在于这张光盘的互动功能。当用户选择“进行游戏”按钮,就可以在每幕动画放完后,把鼠标移动到选定的角色上面,只要按一下鼠标左面的按钮,角色即会活动起来,花草、动物、人物等一一展现其多端变化,而且伴有十分动听的音乐和充分儿童化的语言,让人爱不释手。
据悉,北京联科公司还将与法国U—BI合作,推出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的52集交互式电脑动画光盘《山海奇人》。(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

  回望《阿姐鼓》
上海音像公司更新创作机制
提起上海音像公司,人们立即会想起《阿姐鼓》。这张取材于西藏的CD专辑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是中国音乐界说不完的话题,荣誉源源不断地落在它的身上:作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阿姐鼓》走出了国境,摘得数项桂冠;作为民族音乐的代表,《阿姐鼓》不久前在第三届优秀国产音像制品“双向奖”评选中位居声乐类节目榜首。然而《阿姐鼓》成功的意义并不止于将迷人的东方情调与人类共同主题融合得如此曼妙,也不止于中国音乐界由此开始了向世界乐坛的进击与突破,还在于它代表了中国唱片业观念上的突破。它是上海音像公司创作机制改革的产物。
上海音像公司是一家老牌音乐出版社,推出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音乐制品。进入90年代后,他们较早地实行了“制作人制”。当《阿姐鼓》作曲者何训田忐忐忑忑地提出100万元的制作费时,上海音乐公司经过认真讨论,毅然拍板决定巨资投入制作国产精品。回望1996年,这张花费20个月、100万元的大制作、大手笔,确实为中国唱片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苏人)


第10版(文化)
专栏:

  反思科学与人类的命运
——“科学与人译丛”的探索
1996年岁末,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以《超弦》为代表的“科学与人译丛”,以全票入选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优秀选题一等奖。
“科学与人译丛”首批八本深刻反思伽利略以来的一部现代科学史,包括对信息崇拜的批判,对生命起源的求索,对技术所导致风险的分析,对世界最新科学动态和研究方向的展望,以及企图填平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之间鸿沟的“弦论”。读者可以借此对科学这一改写人类命运的工具作一番重新思考,对科学的现状和未来、科学的正面与负面效应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科学、掌握科学、利用科学。(轩进)


第10版(文化)
专栏:闲情雅趣

  女教师临摹《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大雅大俗,写尽当年开封的市井繁华,直到今天仍被视为商品经济的文化象征。南方一家市报的广告就声称以“日日清明上河图”为宗旨。枣庄市市中区君山路小学25岁的女教师张曼莉出身美术世家,对《清明上河图》的社会审美价值有独到的见解。六年前从枣庄师范毕业后,她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临摹这幅巨制。几年来,她放弃娱乐一头扎进父亲的画室。
日前,这幅长7米、宽0.44米的摹品终于完工,并向社会展出。一些国内外收藏家愿出资购买,都被她谢绝了,因为那不是她的初衷。(张运祥)


第10版(文化)
专栏:

  轮椅上的崔颖通过电话组织青年朋友到野外探险的同时,也超越了自身残疾的束缚——
青春寄情山水间
沈玮
在北京有这么几个年轻人成立了一个“燕捷野外生存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主旨就是到人烟稀少的原野和高山去,进行有计划的野外生存训练。这来自山野的呼唤,在北京的青年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时间俱乐部的电话热线爆满。不到一个星期,俱乐部就聚集了几百个青年人。
然而,他们最熟悉的却不是俱乐部的发起人朱燕捷,而是接热线的崔颖小姐。每一个打进热线的朋友都被她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同时也通过她绘声绘色的讲解,详细地了解到野外活动路线、自然景点的特色和冒险去征服自然的新颖方式。而每一次活动中,人们总要相互打探:“谁是崔颖小姐?为什么她这一次又没能来?”在众多参与者的一再追问下,一个主管装备的姑娘说道:“大家好!我就是崔颖。”可是大家发现这是个冒牌的。在一片打假声中,那个女孩只好自报家门。原来她是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崔颖的好朋友。当大家向她追问崔颖的情况时,她只是笑而不答。
在一个深秋的双休日,俱乐部举办了一次全体聚会。青年朋友们兴奋地交流着各自的感受,询问着“哪位是崔颖?”谁也没有注意到在签到处桌后忙得连头也顾不得抬一下的那位姑娘。
当俱乐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逐一同大家见面时,签到处的那位姑娘坐在轮椅上来到了大家中间。她就是野外生存俱乐部的核心成员之一崔颖。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寄情于原野山川的组织“神经中枢”,竟是一个如此弱小的残疾女孩。一颗颗年轻的心被震撼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大家围拢到她的身边。
崔颖童年时因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导致下肢残疾。一天学也没有上过的她,经过艰苦的自学练就了一手好文笔。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对于美好人生的渴望,对于大自然的向往。也正是这种健康向上的人格力量,使她和朋友们共同筹划了这个全新的事业。她在斗室之中通过朋友们的描述、摄影、录像去了解那一条条线路,一个个景点。
俱乐部的活动遍及京郊的雾灵山、云蒙山和密云自然保护区等自然风景区。每次回城后,参加者都纷纷给崔颖打来电话,谈感想、说体会。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俱乐部的成员几乎囊括了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大学生、工人、职员、自由职业者、摄影艺术家、退伍军人,甚至外国留学生。在俱乐部里有一个广东小伙子,绰号叫“了不得”,他是来京读书的大学生,专攻服装设计。去年10月俱乐部组织一次云蒙山探险活动。本来他在节日里的活动日程已经排满,不想参加这次活动。但是崔颖在电话里将那山川秀色、原野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他被打动了,加入了进山的行列。在野外整整三天四夜的游历中,长河落日,枫红山青,大自然的壮美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口中只有一句话:“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小伙子在崔颖生日那天,亲手编制了一个绳制大壁挂,送给这位更加了不得的姑娘,并用歌声为她祝福。
崔颖说,她从朋友们身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通过这个俱乐部,崔颖超越了自身残疾的束缚,和青年朋友们用与自然沟通的方式,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将青春与生命融于山水之间。
崔颖说:“每当我看到他们从原野上带回的照片、录像,就像是同我的伙伴们一样地融入了大自然。同时会有一种冲动,真想同他们一道去跋山涉水,亲身去体验体验,我心狂野呀!”据悉,她和朋友们已合计好,当春归大地万物复苏时,她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亲身跑一趟野外。在密云的原野上,在险峻的雾灵山中,我们将会看到崔颖那顽强的身影。(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北京春节的灯
马立诚
近日,北京市政府作出决定,春节期间要张灯结彩,让北京的夜晚亮起来。北京市民对此举自然十分赞成。其实,细说起来,历史上北京的春节与灯一直有着不解之缘。
赏灯是北京春节传之弥久的习俗。史载,“灯市在明代为极盛之地”,清代继之,至清末民初少歇。
崇祯八年付刻行世的名著《帝京景物略》,记载了明代北京春节灯市赏灯活动。灯市“在东华门东,亘二里”,即今王府井附近的灯市口一带。灯市“起初八,至十三而胜,迄十七乃罢”。十天中,白天为市,夜晚为灯。用今天说法,是搭灯火台,唱经济戏。白天,“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傍晚点灯更喧闹。“俄见日斜西山暮,不待月明争点烛。”达官庶人“争说看灯市里忙”。万历名相张居正、公安三袁之一袁宏道以及明代诗书画三绝的徐文长都曾游灯市并留下作品。张居正咏灯市诗云:“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灯则有珠灯、纱灯,还有烟火。纱灯为多,绘有百花、鸟兽、虫鱼、走马。灯火大放异彩的同时,还演出音乐及杂耍,通宵达旦。观灯人群中尤值得注意的是“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明代理学对妇女管束极严,足不许出户。这样说来灯市几天是妇女的解放日了,其欢悦可想而知,故此明代许多恋爱故事都发生在灯市。美中不足是当时无电,点灯所用的蜡烛及各种燃料不免烟灰四起,遮蔽天空,“月不得明”。
清代北京春节的灯也火了一阵子。清末满族作家震钧的《天咫偶闻》(出版于1907年)曾有记载。作者回忆小时候春节所见,从灯市口至东四一带,“各店肆高悬五色灯球……每初月乍升,街尘不起,士女云集,童稚欢呼。好事者燃‘水浇莲’、‘一丈菊’各火花于路,观者如云,九轨之衢,竟夕不能举步。香车宝马,参错其间。愈无出路,而愈进不已。盖举国若狂者数日,亦不亚明代灯市也”。清代一个新花样是有冰灯问世。“伐冰作屏,燃灯于内耳。”清末民生凋敝,也影响到春节的灯。震钧不无辛酸地在书中写到:“近日物力消耗,渐不如前,灯景游尘,均为减色矣。”
如今的北京,现代化建设蓬蓬勃勃。夜晚的明亮,已远非昔日可比。节前这些天,遍布全市的商厦门前都挂起了串串大红宫灯,烘托出一派欢乐的节日气氛。春节期间,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所有的节日灯都将亮起来。天安门附近的主要建筑还要增加直接照射的灯光,突出立体效果和建筑的庄严恢宏。广场松树上镶嵌的彩灯届时也将星光闪烁。同时,长安街两侧的建筑还要用不同颜色的轮廓灯装饰起来。可以想象,节日之夜,这些造型各异的建筑在彩色聚光灯、泛光灯、轮廓灯以及霓虹灯的映照下,是何等瑰丽。这溢彩流光的灯景,体现的是现代文明和现代艺术的气息。壮阔的长安街,即将成为现代化春灯观赏区。明人诗句所期盼的“星桥直接银河起,翡翠明珠万里来”,今天终成现实。古人往矣。愿北京春节的灯光一年比一年明亮,一年比一年花色更丰富。


第10版(文化)
专栏:

1月25日,数十位京城书法家挥毫泼墨书写春联遥寄香港同胞。这是老舍茶馆总经理尹盛喜持特别羊胡巨笔,写五米见方的“春”字,准备寄给香港京剧票友。本报记者陶源明摄


第10版(文化)
专栏:

广州市芳村区茶滘三丫冲村的花农正在田间精心护理鲜花。春节期间,他们将为广州市民提供一份特珠的年礼——鲜花30多万盆。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