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论乡镇工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
沈荣法
江苏吴江市同苏南其它地区一样,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众多小城镇日趋繁荣。
乡镇工业的崛起带来了小城镇的空前繁荣
吴江的乡镇工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横向联合为特征的起步期;第二阶段是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发展期;第三阶段是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特征的提高期。从70年代后期至今,吴江的乡镇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江的小城镇历史悠久,时盛时衰,潮起潮落,长期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之中。自8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工业的崛起,吴江几乎所有的小城镇都迅速繁荣起来。这说明,乡镇工业与小城镇建设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乡镇工业的崛起给小城镇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促进小城镇发展呈现出以下变化:
小城镇规模发生了变化。由于大部分乡镇工业都集结在小城镇上,因而,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小城镇规模也不断扩大。90年代以来,吴江加快工业小区建设步伐,使小城镇建设得以完善和提高。1995年,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44.2平方公里,是“七五”期末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的2.5倍。小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大,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小城镇人口规模发生了变化。由于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小城镇的人口迅速增加。据统计,1995年末吴江城镇常住人口达149141人,暂住人口65422人,加上已注册的外来人口10多万人。与80年代中期的总人口相比,增加了50%以上。1984年,吴江流动人口不满1万人,而现在每年的流动人口近200万人次。目前,吴江已形成“小城镇、大流通”,“小城镇、大市场”的格局。
小城镇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1982年,吴江乡镇工业的产值和固定资产分别为2.5亿元和1.3亿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6%和35%,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1986年,吴江乡镇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分别为13.8亿元和3.2亿元,可谓“半壁江山”。1995年,乡镇工业产值则占吴江经济总量的70%以上。吴江乡镇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全市原有的产业结构。1984年,全市一、二、三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83%、43%、15.17%;而1995年则变为18%、51%、31%。
小城镇的社会事业发生了变化。这主要反映在教育、文化、卫生三方面。从教育方面看:1995年,全市拥有大、中、小学460所,比80年代初期增加了276所,特别是增加了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使教育的整体格局上了一个新水平。从卫生方面看,1995年各类卫生机构72个,比80年代初增加31个,增长1.6倍。从文化方面看,全市有17个镇被评为省级先进文化镇,1995年吴江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
小城镇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吴江乡镇工业兴起和发展,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良好的配套设施和投资环境;同时,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又为小城镇的改造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90年代以来,吴江小城镇的交通、水电、通讯等一整套基础设施得到迅猛发展。
小城镇的功能形态发生了变化。当前吴江小城镇的功能已由单一的低层次的城乡交换功能转变为融生产、交换、服务、消费、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功能,从而使得小城镇经济在全市整个城乡经济发展中处于一个重要战略位置。
小城镇是乡镇工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
吴江小城镇的结构,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是发育早。7个市属大镇均有几百年以上的历史。二是数量多。至1994年5月,吴江23个小城镇已全部成为建制镇。三是密度大。23个小城镇分布在1176平方公里上,平均相隔7公里至10公里就有一个小城镇。
吴江由于乡镇工业的崛起,冲破了城乡分割的森严壁垒,打破了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体制之间的限制,带动了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得原先仅仅作为农副产品集散地而存在的小城镇,在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这些深层次的变化和发展的新态势表明:日益繁荣的小城镇正在逐步成为乡镇工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特征:
小城镇是乡镇工业的主阵地。吴江乡镇工业的崛起和发展,使得小城镇迅速扩张,而迅速壮大的小城镇又成为乡镇企业生长发育基地。比如,盛泽镇在改革开放的18年中,乡镇工业实现了“惊人的一跃”:1995年工业产值达11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3.5亿元。盛泽镇是全国的真丝绸生产与出口主要基地,近年来,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古老的丝绸业,不断扩大传统产业优势,使丝绸生产技术水平更高,规模更大。
小城镇是横向联合的集结点。吴江经济以加工工业为主,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为此,全市小城镇坚持走横向联合之路,主动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加快企业的发展。吴江小城镇的横向联合有三个特点:一是多内容。有原材料方面的,有生产环节上的,有资金投入上的联合等。二是多层次。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纵横交叉的联合。三是多形式。包括松散型的,半紧密型的以及紧密型的联合。目前,吴江市工业联营企业已增加到300家。
小城镇是外向经济的桥头堡。吴江小城镇在乡镇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外向开拓上。自1982年以来,吴江的外贸收购额连续14年雄踞江苏省首位,乡镇企业作为一支创汇新军而迅速崛起。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出口生产企业280家,出口总额156.6亿元,三资企业807家,合同利用外资7.2亿美元。1995年,吴江乡镇工业的出口创汇荣获全国乡镇工业出口创汇五强县(市)第二名称号。小城镇通过发展外向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资金、设备和管理经验,在发展中调整并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
乡镇工业和小城镇发展的深远意义
1995年,吴江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本世纪末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乡镇工业和小城镇的发展。可以这样说,乡镇工业和小城市的发展是实现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正确把握乡镇工业和小城镇未来发展的态势。从吴江小城镇经济现状看,乡镇工业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新的发展机遇。吴江邻近上海,位于苏杭两个著名城市的中间,交通十分发达。上海浦东加快发展的带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的效应,长江腹地经济加快发展的促动和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等,都是加快发展吴江乡镇工业的良好外部条件。同时,吴江乡镇工业随着资本的积累,外向经济的带动,科学技术的推动,涌现出一批颇具规模、实力雄厚的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企业集团和小城镇,显示出乡镇工业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吴江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速国际化进程,实现乡镇经济新一轮腾飞。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吴江将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搞好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等,为推进小城镇的现代化打下基础。
制定一个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规划。这个规划应具有超前性、科学性、整体性。所谓超前性,就是必须充分考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小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趋势,使规划具有超前指导意义。所谓科学性,就是小城镇建设应有科学依据,如科学把握小城镇建设的规模,人口、产业、行业的结构状况和发展状况;科学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以及生产生活社会设施的集约化建设问题等。所谓整体性,主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要从小城镇的现状出发,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现有资源、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人员素质等特点,有节有序,分步实施,逐步到位。二是在乡镇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应高度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推进,使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教育、科技、文化、社会安定、福利保障及生态环境均实现全面进步。
坚定不移地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目前,吴江要着重抓好四项工作:一是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从吴江特定的区位优势出发,推动小城镇与大城市经济的汇流、交融、互补,并增强对城市人才、管理和技术的吸收能力。二是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规模。要建立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名优特、高新技术产品为依托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集团。三是加大开放开发力度。拓宽对外开放的领域,以出口创汇为导向,促使对外贸易向质量效益型转化,外资工作向规模效益型转化,对外开放向内涵发展型转化。四是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对小城镇来说,提高经济素质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既要提高生产领域的素质,又要提高流通领域的素质;既要提高微观经济活动的素质,又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素质。要做到这一些,就必须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等等。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创建高度文明的国际旅游城市
洪普洲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桂林以“山水甲天下”而在国内外闻名,要真正成为“国际旅游明珠”,更需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桂林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过千万。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桂林市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城市这个对外窗口,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所以,桂林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整体形象;二是国内外游客云集,伴随而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腐败、丑恶现象又重新滋生蔓延。这种城市地位决定了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桂林与一般城市比较,具有开放面广、开放度深、流动宾客多等特点。这既有利于桂林吸收、学习国内外先进文明成果,也使一些不良的外来影响乘虚而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旅游城市,理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推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和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为旅游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旅游环境和有益的精神食粮。因此,只有切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法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使来桂林旅游的国内外人士产生安全感。这是广招客源、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起码条件。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客观上要求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种凝聚力和吸引力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良好的硬环境,既包括令游客满意的吃、住、行、游、购的条件,也要求城市规划、景点建筑、旅游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方面科学合理,使外来游客和投资者有一个舒适方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二是要有良好的软环境,这就要求桂林市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状况、社会风范、环境卫生等。只有高素质的市民,才能够接待好国内外宾客,取信于国内外人士;只有用第一流的服务,才能吸引四方宾客;只有环境卫生、清洁高雅,才能留得住海内外朋友。这就需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旅游者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的参观、参与,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够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呼唤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只有两个文明同步发展,才能协调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把桂林创建成为现代化“国际旅游明珠”城市。
桂林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悠久。为了把历史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和创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的优势,桂林市着力加大旅游项目的文化含量,进一步提高旅游城市的文化品位、通过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设施完善、格调高雅的旅游产品和优质服务,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桂林要成为高度文明的国际旅游城市,必须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同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结合起来,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时,要从创建高度文明国际旅游城市的需要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每一个市民都要立足本职,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情操教育。在创建高度文明的国际旅游城市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对市民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要制定与高度文明的国际旅游城市相适应的全体市民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为人民服务,对社会负责的良好道德风尚,促使干部群众在单位做好职工,在社会做好公民,在家庭做好成员。要教育市民在经济活动中坚持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主动、热情、耐心地为中外人士服务。
科学文化教育。积极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创建高度文明的国际旅游城市的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要建立必要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城市;要建立必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力发展社会科学,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用科学的制度管理城市和企业。同时,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努力生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进步的、健康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和物力来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造就大批科技管理人才。
文明礼貌教育。高度文明的国际旅游城市的市民需要有文明礼貌的风度,使外地游客能够通过桂林这个“窗口”,真正体验到社会主义中国国际旅游明珠的风姿。
纪律教育。严格的纪律是克服内部涣散、消除无序性的锐利武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严格的纪律,有利于整个城市正常地、有序地、协调地发展。而纪律松弛,有章不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然导致工作无序、社会无序。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切实加强纪律教育,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在强调纪律教育的同时,并不排斥社会的严格管理,把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很好地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要提供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舒适环境。作为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一方面要具有一流的环境卫生、室内卫生和饮食卫生,使人们生活在整洁优美的良好环境里,保持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要具有一流的医疗机构、医疗设施和医务工作人员,为人们提供及时、周到的医疗服务。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和任务
黄桂田
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前不久在四川成都市召开。会议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特征,主要体现在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上,即在投资方面不注重实效;在生产经营上忽视内部管理和挖潜及技术改造,不重视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在结构上忽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企业组织结构的效益;在产出结果上忽视产品质量、规格品种和社会有效需求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求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
与会学者认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若干重大关系: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两种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粗放型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两种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不能混为一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考察,能源、交通、通讯、教育科技等基础产业严重薄弱、产业结构扭曲、区域经济严重不平衡,相当多的企业规模过小、过于分散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该管住的要管住、管好,该放开的应尽量放开。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切实搞好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提高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关系。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东部地区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可能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把一部分闲置的资金和技术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带动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布局。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营造出有利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资本、技术与高素质的劳动力,使之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间的关系。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等问题是全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面对的严峻挑战。那种高消耗的增长,有增长无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继续下去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9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搞好国有企业的实践与思考
搞好国有企业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关键,不仅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也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去年以来,山东淄博市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奋力拼搏,攻坚破难,在全市形成了搞好国有企业、重振工业雄风的强大合力,收到了初步成效。去年1—10月,全市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1%;实现利税1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国有企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解放思想:搞好国有企业的基本前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基本前提。因此,在着力搞好国有企业的工作中,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切入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形势,防止和克服部分干部中存在的“三论”:一是盲目自满论。对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熟视无睹,只讲形势大好,不愿触及困难和问题。二是悲观失望论。夸大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搞好国有企业丧失信心。三是速胜论。不懂得国有企业的矛盾和问题是由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形成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不能悲观失望,要树立起搞好国有企业的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又不能有急躁情绪,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与此同时,我们教育广大干部要树立四种观念:一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习惯于争投资、上项目、包供包销的观念;习惯于粗放经营,不重视向科技和管理要效益的观念;习惯于自成体系而忽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的观念;一味向上要照顾、要优惠政策,不愿自强自立的观念。二是要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的观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主动地顺应世界潮流。三是要树立为人民事业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进取观念。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宏伟大业,经验不足,有时难免会有失误;市场经济充满激烈竞争,总要担当风险。只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国有企业一定会走出困境,取得更大发展。四是要树立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观念。越是在困难的条件下,越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越要发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这是困难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精神力量。
深化改革: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
当前国有企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不到位或力度不够。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才能使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的发展。在搞好国有企业的实践中,市委、市政府着力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以抓大放小为重点,加快转机建制步伐。“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是中央关于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是转机建制的重点。“抓大”,就是将符合条件的重点国有企业依照《公司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及组建集团公司。目前我市国有企业已登记注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35家。“放小”,就是要遵循“三放两不放”原则,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放活中小企业,逐步做到“大的要强,小的要活,好的要发展,差的要淘汰”。
以解决不良债务为重点,优化资本结构。债务多是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难点。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偿债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资本结构优化的文章,采取有效形式实行债务重组。具体做法是:支持优势企业实行跨行业、跨地区兼并困难企业,转移消化不良债务;对一些扭亏无望、前景暗淡的企业,依法进行破产;市政府建立发展基金、解困基金进行扶持;变换投资主体,转变一部分债务。
以减轻企业社会负担为重点,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企业负担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办社会;二是富余下岗人员安置。企业办社会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可能剥离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清理和减轻企业办医院、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负担,促使这些单位由福利型逐步向经营型转变。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竞争上岗和企业破产倒闭,必然会出现一大批下岗待业人员,如不能得到妥善安置,不仅会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解决的办法是:一要鼓励和帮助企业兴办“三产”进行分流;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离退休职工和失业、待业职工的社会化管理;三要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推行再就业工程,逐步实现富余人员由企业安置为主,转向由劳动力市场配置为主。
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加强资产监管。实施有效的监管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一是向已经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派出监事会,二是普遍推行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三是对部分骨干企业实行授权经营。
推进转变: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所在
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是党中央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所在。如何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在企业规模上做“大”字文章。实施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优势企业形成大的集团,优势产品形成拳头,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要按照抓大放小、择优扶强的思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选拔一批班子好、产品好、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通过改组、改造、改制及名牌带动、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培育形成一批全市经济的“大哥大”。
在产业结构上做“优”字文章。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具有明显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有些正在逐步失去优势,而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优势,这正是国有企业发展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我市实际,我们确定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污染产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极大地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技术进步上做“新”字文章。坚持向技术进步要效益。我们以主导行业、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重点,着力抓好企业技术改造,使我市国有企业的新产品年产值比重上升到5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
在存量资产上做“活”字文章。当前,不少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都有一部分资产被闲置或浪费。盘活存量资产是解决当前企业资金缺乏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结构优化战略的突破口。只有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产流动和重组,并实现保值增值,才能取得最佳资源配置和最佳效益。
在企业管理上做“严”字文章。据我市亏损企业的调查,有80%以上的企业亏损是因管理不善造成。要扭亏为盈,必须从严管理,科学管理,苦练内功。为此,我们以“管理效益年”活动为主线,深入开展了“六好进厂”(好班子、好思路、好产品、好机制、好制度、好效益)活动和“学邯钢、抓管理、创六好、增效益”活动。把“六好”作为企业的一项综合性、基础性的固本工程来抓,制定了55项量化指标和考核细则,收到了明显效果。
优化环境:搞好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
搞好国有企业,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而且还需要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配合。在经济体制尚未完善,改革措施不够配套的情况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国有企业摆脱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必须建立坚强的领导。能不能搞好国有企业,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是对一级党委、政府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的最现实的考验。为此,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解决工业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成立了市委工业工作委员会,重点抓企业党的建设,抓干部工作;落实了“两包一带”责任制,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直有关部门,分别包一个重点企业,包一个困难企业,带头攻坚破难,从而为搞好国有企业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要把支持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每一个党政机关、每一个机关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号召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工业立市”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市意识,树立与企业共兴衰的思想,并配套开展了“下评上”、“左右评”和“基层、企业评机关”活动,形成了搞好国有企业的合力。
必须提供优良的秩序。优越的环境,离不开优良的秩序。要坚决制止“三乱”,减轻企业负担。我市对30家企业合法权益实行挂牌保护,并公开设立了举报电话。对各种检查评比和达标升级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规范,实行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对所有部门和每个机关干部,规定了“十不准”,即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振兴国有企业的政策、措施,不准顶着不办,不准阳奉阴违,不准变通处理;对企业和基层报送需要机关办理的事情,不准置之不理,不准久拖不决,不准决而不办,不准弄权逞威,不准借机谋私,不准搭车收费,不准推诿扯皮。
搞好国有企业,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众多有利条件和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难度,必须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国有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搞好国有企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作为淄博市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一定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对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