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关注以新定居政策
  阿拉法特和哈桑二世磋商耶路撒冷犹太化问题
  巴勒斯坦人抗议在东耶路撒冷建犹太人定居点
据新华社联合国2月25日电(记者高坚)联合国安理会25日对以色列将在东耶路撒冷实施新的定居政策表示关注。
本月安理会主席、肯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马胡古对记者说,安理会在今天的内部磋商中讨论了以色列决定在东耶路撒冷建立新的犹太定居点的问题,希望以色列采取克制和明智的作法,避免损害中东和平进程。
他说,应会员国的要求,他将召见以色列常驻联合国代表表达上述希望,并了解以色列将对由此引起的阿拉伯世界的不安作何反应。
安理会审议这个问题是由于阿拉伯国家在近日递交的信中提醒安理会注意以色列最近采取的旨在“使耶路撒冷犹太化、改变耶路撒冷的法律地位和人口结构的政策和行为”。
信中说,以色列决定在东耶路撒冷南部地区建立新的定居点,这是“继它决定在拉斯·阿姆德地区建立定居点和保留东耶路撒冷穆斯林圣地附近的一条地下通道之后的又一非法举动”。
阿拉伯国家在信中指出,以色列继续剥夺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定居的权利,显然是想把巴勒斯坦人从耶路撒冷赶走。他们在信中要求安理会采取必要措施促使以色列停止有关的政策和作法。
据新华社拉巴特2月26日电(记者王忠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同摩洛哥国王、耶路撒冷委员会主席哈桑二世25日晚在这里表示,有必要尽快召开耶路撒冷委员会会议,讨论以色列在耶路撒冷采取的“犹太化”行动和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
阿拉法特25日从布鲁塞尔抵达摩洛哥后同哈桑二世进行了单独会谈。据阿拉法特称,这次会谈是“友好、积极、富有建设性的”。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本月19日表示,以政府将批准在耶路撒冷东南的哈尔霍马地区修建一个拥有6500套住宅、能容纳2.5万人的犹太人定居点计划,该定居点将占据东耶路撒冷通往约旦河西岸伯利恒的主要道路。
巴勒斯坦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纷纷谴责以色列企图通过改变耶路撒冷的人口构成从而实现对该城的“犹太化”,并通过在东耶路撒冷周围建一条犹太居民带把东耶路撒冷同约旦河西岸其它地区分隔开。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2月25日电几百名巴勒斯坦群众和以色列左翼人士今天在东耶路撒冷哈尔霍马地区举行示威活动,抗议以色列政府在这一地区修建新的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
据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今天早些时候告知以议会国防和外交事务委员会,他将批准在耶路撒冷南郊兴建定居点的计划。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航将恢复阿尔及尔—巴黎航班
阿尔及利亚在确认法国对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和阿尔及利亚乘客没有任何歧视政策后,同意恢复阿尔及尔至巴黎的航班。1995年6月,法国当局曾以“安全”为由决定将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飞往巴黎的飞机由原来在奥利机场降落改为在戴高乐机场降落。阿尔及利亚航空公司认为这一决定是“歧视性的和不可接受的”,遂取消了飞往巴黎的航班。


第7版(国际)
专栏:

  以色列拒绝法外长访问
以色列驻法国大使日前向法国外交部递交一份照会,强烈反对法国外长德沙雷特拟在3月4日访问以色列。德沙雷特计划中的这次访问旨在改善两国因去年10月希拉克访问耶路撒冷时发生外交事件而变得愈加“困难”的双边关系。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帕莫尔发表谈话,公开拒绝法国外长访问以色列。


第7版(国际)
专栏:

  朝鲜隆重举行崔光葬礼
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委员会副委员长、人民武装力量部部长、朝鲜人民军元帅崔光的葬礼25日上午在平壤隆重举行。朝鲜国家副主席李钟玉、朴成哲,政务院副总理金永南,劳动党中央书记桂应泰、韩成龙,朝鲜人民军元帅李乙雪等党政军领导人参加了在平壤市东北郊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园举行的葬礼。


第7版(国际)
专栏:

  蒙人民革命党恢复尤·泽登巴尔党籍
日前,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作出决议,恢复该党前领导人尤·泽登巴尔的蒙古人民革命党党籍。尤·泽登巴尔生于1916年,从40年代起曾长期担任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职务。1984年被解职,1990年被开除党籍。被解职后他一直居住在原苏联,1991年病逝。(本报专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重申美对海湾安全的承诺
美国总统克林顿25日向沙特阿拉伯重申了美国对海湾地区安全和美国在该地区驻军安全的承诺。白宫在一项声明中说,克林顿刚刚结束了同沙特阿拉伯第二副首相兼国防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的会谈,他在谈到安全问题时重申了上述承诺。


第7版(国际)
专栏:

  尼罗河流域10国讨论水资源
来自尼罗河流域10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代表300多人,24日汇聚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举行尼罗河2002年系列会议第五次会议,商讨共同保护和开发尼罗河水资源问题。


第7版(国际)
专栏:

  以军士兵打死一名巴勒斯坦人
据以色列电台广播,以色列士兵25日在耶路撒冷以北的一个巴勒斯坦村庄与当地村民发生冲突,打死1名巴勒斯坦人,打伤3人。电台援引以军方发言人的话说,当地村民起初用石块向一批正在从事军事活动的以色列便衣士兵袭击,随后又用石块袭击增援的以军士兵。为驱散巴勒斯坦群众,以军士兵向他们发射了橡皮子弹和催泪瓦斯。(据新华社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俄罗斯不忘中东
许宏治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2月18日开始对俄罗斯进行了两天访问。阿拉法特此行同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的外长对俄罗斯的访问都在同一段时间。如果说去年秋天俄派外长普里马科夫访问中东是“走出去”,那么这次邀请中东和平进程的主角之一阿拉法特访俄就是“请进来”。另外,以色列和黎巴嫩两国总理也将于3月和4月分别访俄。这一连串活动表明,俄在对付北约东扩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中东,它正在切实加强在中东的外交行动。
俄罗斯在中东有其战略利益,它和美国同为中东和平进程的两个倡导国。但在中东和平进程的前一阶段,俄所起作用不大,对巴以对话影响有限。这与财政因素不无关系。目前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的援助每年计有10—20亿美元,主要来自美国、欧盟等。而俄对巴的援助主要是为100名巴勒斯坦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为巴警察提供45辆汽车等。阿拉法特访俄期间,双方就俄培训巴学生和警察、俄向巴提供建筑机械设备等达成了协议,俄还表示愿意采购巴勒斯坦的柑桔。俄外长说,双边合作将继续发展。
显然,阿拉法特此次访俄的目的并非仅限于争取经济合作。巴以谈判正面临关键时刻,关于巴最终地位的谈判可能于3月开始,巴以双方对耶路撒冷地位、西岸定居点等一系列问题分歧严重,一时难有突破。阿拉法特希望莫斯科不仅在扩大巴自治的实际问题上,而且在巴最终地位问题上支持巴的立场。阿拉法特说,俄可在促使以停止在被占领土扩建犹太居民定居点方面施加影响,他现在突出地感到俄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必要性。
俄外长表示同意阿拉法特的这一见解,并强调俄将不局限于巴以方面,而是在叙以、黎以和巴解等有关中东和平进程的所有方面都采取行动。
在巴以谈判问题上,美国占了先手,俄罗斯却由于种种掣肘而误了车。目前俄罗斯显然是着眼于中东和平进程的下一阶段:叙以谈判和黎以谈判。叙以关系目前处于僵局,尽管俄现在对叙利亚的影响力下降,但它在促进叙以对话方面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
阿拉法特访俄期间,俄巴双方就在莫斯科举行一揽子多边解决中东问题小组会议达成了原则协议。俄希望这个会议今春就开始,对中东问题进行一揽子谈判解决,借此恢复俄在中东的地位。但这一会议能否开成,这取决于以、黎总理访俄结果,还须得到叙利亚的同意。至于会议能否取得俄所期待的效果,也难下预断。


第7版(国际)
专栏:

  金泳三就韩宝事件向国民“谢罪”
  韩内阁全体成员向总统递交辞呈
本报汉城2月25日电记者徐宝康报道:韩国总统金泳三在就职四周年的今天发表谈话,对“韩宝事件”造成的巨大影响表示“谢罪”,并决定停止其儿子金贤哲的一切社会活动。金泳三表示将继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恢复经济,把“变革和改革”进行到底。
又讯韩国总统金泳三的次子金贤哲25日在韩国总统金泳三发表对国民谈话后已辞去了其担任的联合国韩国青年协会会长的职务,并关闭了其在汉城开设的私人事务所。
与此同时,韩国总统府金泳三总统秘书室的金光一等12名总统秘书,以及执政党新韩国党代表李洪九等党的负责人也因韩宝事件向金泳三总统提出辞呈。
本报汉城2月26日电记者徐宝康报道:韩国总理李寿成等全体24名内阁成员今天向金泳三总统递交了辞呈。这是继昨天总统府秘书室全体成员和执政党新韩国党主要负责人提出辞呈后,韩国执政党的党、政要员的全体辞职。
据韩国舆论报道,韩国执政党主要负责人、政府内阁及总统府秘书室的全体辞职,是韩国即将进行一番重大人事变动的前奏,全面改组总统府秘书室、内阁及执政党主要负责人的行动将于3月初举行。


第7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坚持上海公报原则
——访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
本报记者何洪泽文汇报记者张焕培
今年2月28日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发表25周年。在此日子来临之际,记者在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对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名人。
上海公报已经发表25年。回顾这段历史,基辛格博士对上海公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上海公报是外交史上的一次革命。这个公报是我所知道的外交文件中的首创,它保留了双方所持不同意见的内容,也正因如此,使得协议一致的内容更具有意义。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合作。双方通过共同磋商,解决了存在已久的问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针对目前美国有人散布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已经过时的论点,基辛格博士断然批驳说,虽然25年来有些情况发生了变化,但上海公报的基本原则没有改变,特别是关于台湾问题。
在上海公报中,最令人称赞的是基辛格博士和周恩来总理以他们杰出的智慧解决了关于“一个中国”的表述。谈到这一点,基辛格博士强调,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从尼克松总统以后的历任美国总统,都一致同意只有一个中国。他们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政策。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同时美国政府也关心这个问题应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关于中美关系这些年来经历的一些曲折,基辛格博士认为,近几年美中关系走下坡路,一个原因是有些人企图在中国认为纯属内政的问题上向中国施压。我们应记取的教训是,在处理美中两国关系时,必须以相互尊重和互利为基础,不应忽视对方的利益。
对当前的中美关系,基辛格博士持乐观态度。他分析说,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来实现它的经济建设目标。美国同样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以保持亚洲的稳定。如果双方都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如核武器问题等。他说,我衷心希望美中双方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对话。美中两国领导人的互访是建立建设性的美中关系的重要步骤。
对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北京之行及副总统戈尔即将进行的访华,基辛格博士认为要使这些访问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未来两国关系的改善取决于两国领导人能否理解两国的利益,以建设性的方法谈判具体的问题。他说,当然,我也希望两国领导人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谈判得到确立的。正如上海公报的产生,就是谈判的结果。
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基辛格博士说,在美国有人鼓吹美中对抗。我公开地反对这种论调。因为中国没有寻求与美国对抗。在亚洲也没有任何国家会和美国一起与中国对抗。对抗对两国都没有好处。我认为,我们的下一代将会在美中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美国没有理由与中国对抗。 (本报纽约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华美国学会、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举行讨论会
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25周年
本报北京2月26日讯为纪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美上海公报发表25周年,中华美国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今天在这里举行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回顾了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和解到最终正常化的历史,回顾了自上海公报发表以来两国的经贸关系、文化、科技及军事交流,认为1972年2月28日发表的上海公报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件,它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启动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大家在发言中赞颂了两国领导人在中美关系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非凡的政治胆识、巨大的魄力和杰出的智慧。
与会者强调,包括上海公报在内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处理中美关系的指导原则。今天总结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是要从战略的高度,从两国的根本和长远利益来看待中美关系,切实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求同存异。
大家认为,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中美关系出现了改善的势头,只要两国增加对话,扩大合作,就能把一个稳定、健康的中美关系带入21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滕藤、外交部部长助理杨洁篪、中国驻美国首任大使柴泽民、中华美国学会会长李慎之以及美国驻华大使馆代办麦克海等出席了今天的讨论会。


第7版(国际)
专栏:

  基因研究有突破“复制羊”已七月龄
本报伦敦2月24日电记者李文政报道:据今天的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科学家成功利用单细胞复制出与母羊完全相同的新一代羊,这在基因工程的研究中尚属首次。
设在苏格兰爱丁堡的卢斯林研究所以维勒穆特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从母羊乳房提取细胞,并从细胞中获取“基因材料”。然后,把此材料移入另一母羊卵子,再把形成的胚胎移入第三只羊,即“代生母羊”。用此方法产生出的新一代羊已出生7个月,被命名为“羊娃娃”,是与“基因母羊”完全相同的“复制品”。利用单细胞而非精子繁殖新一代羊,这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基因革命》一书作者迪克逊博士称此研究成果为“历史性的事件”。(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巴签署贸易合作临时协定
本报布鲁塞尔2月25日电记者魏崴报道: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荷兰外交大臣范米尔洛和来访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签署了欧巴贸易合作临时协定,它标志着欧盟已将巴勒斯坦视为“完全伙伴国”,与其它地中海沿岸国享受同等待遇。
临时协定为期五年,双方在这一时间内将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区,但一些有利于巴勒斯坦的关税保护措施继续保留,这为巴勒斯坦的商品进入欧盟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临时协定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就耶路撒冷城的最终地位达成妥协后再予以修订。
阿拉法特在协定签署后,向正在此间开会的欧盟15国外长呼吁,欧盟应当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近三年来,欧盟给予巴勒斯坦的经济援助达1.2亿美元,致力于帮助巴勒斯坦摆脱经济、社会困境,同时这也有助于欧盟能更多地介入中东和平进程。


第7版(国际)
专栏:

  非统理事会将讨论大湖地区局势
新华社突尼斯2月25日电(记者刘上阳、刘塞君)的黎波里消息:第六十五届非洲统一组织部长理事会会议将于26日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正式开幕。
52个成员国的代表出席了24日和25日的预备会议。会议由现任非统组织执行主席国喀麦隆的代表主持,非统组织秘书长萨利姆出席。
预备会议讨论了本届部长理事会会议的日程,主要包括非统组织的财政和行政冲突问题,非统组织秘书长关于大湖地区冲突的报告、中东局势、非洲与阿拉伯的合作和非洲难民问题等。
与此同时,非统组织发言人25日宣布,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机构将于26日举行一次外长级会议,主要讨论定于今年3月19日举行的这一机构首脑会议的地点。
这次非统组织首脑会议将讨论大湖地区、特别是扎伊尔的局势。


第7版(国际)
专栏:

  我驻阿使馆纪念两国建交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19日电记者兰才基报道:为纪念中、阿建交25周年,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和博尔赫斯展览中心今天在此间联合举办“中国风筝展”,阿根廷外交部宗教国务秘书安赫尔·森特诺、参议院内务司法委员会主席阿吉雷·拉纳里以及阿政府其他官员、驻阿外国使团代表和华侨、华人代表近400人出席了开幕式。中国驻阿根廷大使汤永贵在开幕式上致词。
中国山东潍坊出产的风筝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许多阿根廷观众看到这一朵朵富有东方魅力的艺术奇葩赞不绝口。曾经在中国工作多年的阿根廷朋友塞尔希奥说,“我看到这些中国风筝就像回到了中国一样,倍感亲切。”阿中友协的成员佩德罗·奥尔莫斯和另一位阿根廷朋友专程从内地科尔多瓦省赶来参加这次展览会开幕式。
主持开幕式的博尔赫斯展览中心主任埃伦娜·德奥拉加帕尔女士说,这次展览不仅能使人增加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了解,而且有助于加深阿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罗借助法国支持欲乘北约头班车
本报驻罗马尼亚记者梁晓华
2月21日至22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罗马尼亚,再次表示法国支持罗首批加入北约。在距将于今年7月召开的马德里北约首脑会议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罗将加快步伐,希望能借助法国的支持,赶上北约首批东扩的列车。
今年2月初,罗总统康斯坦丁内斯库曾去瑞士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会议,并访问了布鲁塞尔北约总部和法国,为争取西方国家支持罗首批入约进行积极游说。罗总统在巴黎同希拉克总统会谈后,法国总统表示,“法国全力支持罗成为北约的四五个新成员国之一”。因此,希拉克对罗的这次回访受到此间各界的极度重视。
法国总统希拉克21日晚在罗议会两院发表演说时,强调了法罗两国文化、历史上的“相同渊源和友好传统”。记者注意到,在场80%的罗议员都直接听希拉克的法语演讲。希拉克说,“法国最先大声呼吁:希望罗马尼亚尽快地同我们在北约会合”,“为欧洲和平与安全大厦的巨大工程共同添砖”。他还说,即将召开的马德里北约首脑会议“将给北约带来深刻的革新”,北约只有“同俄罗斯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明确和平与友好关系”,欧洲大陆才能避免重新出现一条分裂线。
希拉克访罗前在巴黎接受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考虑的是同北约达成合作协议,不会阻止罗首批入约。他说,关键在于美国的支持。为此,他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夫人日前在巴黎会谈时,为罗说了不少好话。奥尔布赖特夫人提出,邀请所有希望加入北约的候选成员国到马德里陈述其加入北约的理由。对此,罗表示欢迎。罗国务部长兼外交部长塞韦林说,“罗马尼亚始终认为,北约东扩不应意味着欧洲的重新分裂。罗反对孤立俄罗斯,并支持北约同俄的特别伙伴关系”。
罗马尼亚近年来把加入北约和实现同欧盟的一体化作为其外交战略的重点。罗最先同北约建立了“和平伙伴关系”,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和北约部队在安哥拉和波斯尼亚的维和行动。罗对其军队的现代化改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另外,罗改善同邻国的关系。罗去年同匈牙利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今年1月份恢复了同乌克兰关于两国基础关系条约的国务秘书级谈判,它希望尽快同乌签署双边基础关系条约。
罗马尼亚在东南欧和巴尔干地区占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法国总统称,他对罗进行的访问意味着法罗两国“伙伴关系”的确立。据此间舆论认为,目前北约东扩首选成员国中最有希望的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均与德国关系密切。法国全力支持罗首批入约,是希望扩大自己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除法国外,罗马尼亚目前已得到北约成员国中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南欧国家和加拿大的明确支持。德国总理科尔去年也表示,如果罗得到法国的支持,德国不会反对罗首批入约。据悉,罗已邀请科尔在今年北约马德里会议前访罗。
罗目前经济形势是影响罗首批入约的最不利因素。新政府2月17日推出了经济改革措施,物价和外汇比价全面放开。罗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压力。罗能否承受首批加入北约的经济代价?罗今后几个月内经济、社会能否迅速恢复稳定?这是影响罗能否赶上入约首班车的关键的因素。(本报布加勒斯特2月24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柬埔寨警察部队不久前采取行动,捣毁了干丹省一岛上的大麻种植园。这次是柬埔寨政府采取的重要扫毒行动之一。图为警察在铲除大麻苗。
新华社记者朱昌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