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专版)
专栏:

  深情的话别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痛悼小平同志
本报记者卢新宁
这些书静静地陈列在黑色的横幅下。17年前,他将这套美国友人赠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转送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那褐色的封皮诉说着历史的风尘,仿佛还有他的体温……
这张照片轻轻地挂靠在洁白的墙壁上。12年前,他接过新出版的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时欣慰地笑了,那亲切慈祥的面容满含着对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关怀,蕴藏着他的期待……
2月24日,这个悲伤的日子将亿万中国人投入深深的哀恸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许多老专家、学者默默地聚拥在一起,追思敬爱的小平同志。他们知道,此时此刻,就在这个城市的另一端,这位可敬老人的灵柩正缓缓移动;他们期望,用这样的方式这样的追忆,向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位当代中国最大文化工程的设计者遥遥话别。
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整齐地环绕在他遗照的下方,仿佛一道白色的花环。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大百科全书呵。正是在他老人家的一次次关怀下,中国结束了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由此跨越了十年浩劫的文化沼泽,架起了一条通往新世纪的文化桥梁。而今,新世纪在即,他却走了。
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84岁高龄的梅益先生声音哽咽。在这一辈学人眼里,编撰大百科全书曾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难偿宿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是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圆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之梦。1978年,当邓小平同志听到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后,当即表示支持,并说:要快点出,最好趁老专家们还健在的时候撰写。这是抢救一批人才,抢救一批学术财富。此后,国务院从紧张的国库中拨出巨款,成千上万的学者积聚在“大百科”的旗下,开始了中国人的大百科全书事业。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小平同志在这项近世中国最大的文化基础工程上的超卓决断,表现出令人敬佩的领袖风范。著名百科全书专家金常政言及于此,思绪难平,他说《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正式编撰开始于1978年,这是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在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蓝图上,有《中国大百科全书》这精彩的一笔,这一笔改变了多少知识分子的命运。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首倡者、原总编辑姜椿芳的女儿姜妮娜深情地凝视着墙壁上那张小平同志和父亲的合影。她说父亲是在小平同志拨乱反正的路线下走出监狱,才开始了为大百科全书事业奋斗的后半生的。没有小平同志的关怀,就没有父亲等许多知识分子的今天。1993年,当《中国大百科全书》出齐时,总编委员会110名委员里,32位溘然长逝。正是小平同志超越历史的胆识和魄力,使得我们这个历经十年浩劫的国家在文化断层的边缘,及时抢救了一批稍纵即逝的学术财富,使得一批知识分子在晚年达到了自己的学术顶峰。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主编徐慰曾还清楚地记得小平同志1979年至1985年三次接见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关领导及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客人的情景。1979年第一次接见时,小平同志就说:三十几年了还没有搞这件事,现在应该开始做。后来又强调“这项工作同四个现代化有关”,表达了对这项文化基础工程的重视和期待。小平同志曾将美国友人赠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转赠给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者们,并亲自为中国大百科出版社题写了社名,殷殷期望中国早日编撰出自己的百科全书,建立自己的学术规范。如今,音容犹在,伟人已去,怎不让人黯然神伤。
许多专家学者满怀深情地忆起小平同志曾亲自审定百科全书的一些重要条目。学者们感叹,如今看来,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这项重要的文化基础工程能挣脱精神枷锁,离不开小平同志的关怀,它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中国知识界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没有邓小平同志的支持就没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也不可能开展当代中国最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更不可能有这样一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丰碑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一个又一个老专家学者反反复复这样说。
这个时候,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多少人像这些学者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向他遥遥作别;小平同志永远地活在亿万人的心里……


第5版(专版)
专栏:

  高山仰止话伟人
——袁宝华缅怀小平同志对企业建设的丰功伟绩
本报记者刘工践
京华含悲,寒风低回。连十里长街穿梭的车辆都感到空气的凝寂。
22日上午,记者来到百万庄袁宝华同志住处,采访了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
“小平同志,一代伟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可说是鞠躬尽瘁。对他的逝世,我和家人都很悲痛。”宝华同志音调悲怆地对记者说。
我深知袁老这句话的分量。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抓企业整顿时,他任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兼生产组长,以后一直做部门的经济领导工作,是小平同志抓工业经济和企业建设的执行者和见证人。
宝华同志对记者讲:“今天我想着重讲一下小平同志对企业建设的贡献。小平同志是个抓大局、抓关键、抓要害的人,他抓住重点,一抓不放,锲而不舍,务求必胜。1975年小平同志抓企业整顿,是经济上拨乱反正的具体体现。小平同志2月份正式到国务院上班,就雷厉风行地干起来。
“当年2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小平同志把万里、谷牧和我叫到他家里。他向我们讲完了他的想法,就说:‘马上开会,把各省分管工业的人找来,把我刚讲的整理一下,搞个文件,发下去。’这就是中央9号文件的由来。从小平那儿回来,我就一个省,一个自治区地打电话传达贯彻。3月初开会,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它就是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第二篇文章:《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话主要是针对铁路的混乱局面讲的。经小平同志一整顿,全国经济工作马上出现转机。当时的整顿主要是针对‘四人帮’的,概括起来,一是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二是反对派性,增强团结;三是抓劳动纪律,建立规章制度;四是抓职工队伍建设。还有关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强调产品质量,讲求效益等观点。所以小平同志对企业建设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整顿。当时的许多基本点,仍有现实意义。记得1980年小平会见日本客人川又克二时,小平再一次对我讲:‘企业管理是件大事,一定要认真抓好’,至今我们都在贯彻这一指示啊!”
这时,宝华同志又陷入沉思。他继续讲:“小平同志对企业建设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提出改变企业的领导体制,主张厂长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前,小平同志让先念同志搞一个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意见。先念同志找到我,我们经委就根据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谈话精神和批示搞了个10条意见。与之相联系的是实行厂长负责制,而这一点,当时还有不同意见,关键是如何看企业体制和内部机制。1983年,有一天彭真同志找我,说:‘这次小平同志下了决心,他已和政治局常委打了招呼,还是实行厂长负责制。根据小平意见,我们先从调查研究入手。’这样彭真同志和我们调查组到杭州、上海、常州、南京调查。根据这次调查我们搞了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草案)》上报书记处。后以中办、国办名义下发到六城市试行。彭真同志非常高兴。可见,小平同志抓厂长负责制是下了多大决心,为转变观念做了多少工作。”
袁宝华同志停了一下又说:“小平同志在企业建设中再一个重大贡献是把它纳入法制轨道。大家知道,60年代为纠正‘大跃进’给经济工作带来的灾难,小平主持制定了工业70条;针对‘四人帮’的破坏,1975年8月18日,他又在会上提出,发展工业要有个‘章程’。这样计委就搞了个30条;1980年8月18日,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著名讲话中,进一步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该讲话的第五部分第四条,是专门论述企业的体制问题,指出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并提出在企业建立董事会等构想。由于有的同志有不同意见当时就删掉了。1994年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时,这段文字又恢复了。回顾企业建设《企业法》、《公司法》的出台,中间凝聚了多少小平同志的心血啊!他为加速生产力发展,使社会这个最基本的经济细胞——企业早日政企分开,从人治到法治,从无序到有序,为企业建立一个生气勃勃的、能在未来世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机制,不懈努力着、实践着。”
袁宝华同志最后告诉记者:“小平同志关于企业建设的论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把国有大中企业搞好。”
时过中午。记者归途的思绪仍被袁宝华同志的话所勾动:面对小平同志身后这笔丰富、瑰丽的精神遗产,我想起了这句中国古代先哲的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第5版(专版)
专栏:

  多搞一点搞好一点多做贡献
——鞍钢职工追思小平同志的亲切教导
本报记者段心强
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到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鞍钢,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十分沉痛,缅怀小平五次来鞍钢的情景,一致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加快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推动公司经济迅速发展。
这几天,鞍钢人回忆邓小平同志一次次来鞍钢视察的情景,职工们说,小平生前非常关心鞍钢的发展,先后多次到这里视察,作出了重要指示,对公司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小平和少奇同志首次同来鞍钢视察,当时“一五”计划正顺利实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他们听了炼钢厂的汇报后,小平讲:“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工业、农业、交通、文教都发展了。希望你们多搞一点,搞好一点,多做贡献。”当他们看到无缝钢管厂研制成功的特殊钢管时,很高兴。小平同志对鞍钢的同志说:“你们不要骄傲,不要踏步,还要发展。”鞍钢的广大干部和职工把党中央的关怀化作力量,牢记“多搞一点”和“还要发展”的指示,干劲空前高涨,提前一年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一五”计划,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九六四年七月三日,邓小平和李富春、薄一波、蔡畅等领导同志第三次到鞍钢。小平指示:“鞍钢贯彻《工业七十条》要和贯彻鞍钢宪法结合起来。企业无论如何要有个制度,有个规矩,有个约束的东西。”他还说:“大企业、现代化企业也要革命,要学习解放军、学大庆。要自力更生,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真正的革命是思想上的革命。”鞍钢的干部和职工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的经验,加强企业管理,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调整产品品种,提高质量,使鞍钢进入又一个“黄金时代”。
一九七八年九月十八日,小平同志第五次来到鞍钢。他戴上柳条帽,参观了炼铁厂。厂长夏云志回忆说:当他汇报到在“不停产、不减产”的前提下搞技术改造时,小平高兴地指出:“对,在不停产、不减产的情况下改造老设备,老企业的改造就有希望了。”鞍钢的干部和工人就是按小平的指示,坚持在一不停产、二不减产的条件下,坚持自筹资金,提高起点,加快速度,改造规模越来越大。“七五”期间,他们在技术改造上投资多达四十九亿元,改造工程九十九项,提前两年完成“七五”钢产量计划年产八百万吨。
公司总经理刘说:“在小平同志关怀下,鞍钢过去有很大发展。这几年,我们在小平同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的机制,保证了鞍钢在困境中持续前进。今年的困难虽大,但我们在小平理论指导下,有信心克服涨价因素,保证完成今年的赢利计划。”


第5版(专版)
专栏:

  老劳模的怀念
本报记者龚永泉
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页,有这样一句话:“南京无线电厂有一位老工人讲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必要,这个材料可发给大家看看。”这位老工人,就是熊猫电子集团的老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周阿庆。
周阿庆今年74岁,记者来到他家中,只见桌上端放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小平同志遗像。周师傅深情地告诉记者:那是1975年8月,他在北京参加全国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有感于不少企业把以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当作了什么“管、卡、压”,丢在了一旁,管理混乱,质量下降,事故不断,就在会上放了一“炮”,提出了“切实加强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的五点建议”,没想到竟引起了小平同志的注意,并随后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强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的讲话中予以肯定。“当时,国民经济很不景气,小平同志日理万机,却很看重一个老工人的意见,说明小平同志是多么注意倾听来自一线人民群众的呼声啊!每想到这一点,就令我激动,也更让我悲痛!现在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但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周阿庆还告诉记者:熊猫电子集团的前身南京无线电厂,也是小平同志视察过的工厂。1975年4月23日上午9时左右,小平同志来到工厂,参观了机加工车间、接收机生产车间、发射机生产车间和收音机生产车间,勉励企业“抓质量,求发展,戒骄戒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工厂坚决按小平同志的指示办,狠抓内部整顿,恢复了“文革”中撤销的设计、检验等部门,使企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去年,我们集团产值达到66亿,销售额达到52亿,利税达到2亿,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这是20年前想也不敢想的!我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不太好,做不了什么事了,但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一定好好看看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路线给我们带来的好日子!”


第5版(专版)
专栏:

  会昌人民的追思
余清楚谢联生邹景春
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传到赣南革命老区会昌县,震惊了这个小平同志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老区人民。
小平同志曾两次在会昌县留下他的足迹。1932年6月至1933年3月,小平同志受王明“左”倾路线的排挤和打击,来到会昌县筠门岭镇担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1972年底,小平同志第二次复出前夕,来到这里旧地重游,看到中心县委办公房前的大榕树,倍感亲切。说道,这棵树还在,就是比以前大多了。近些天上千名干部群众自发来到县委旧址凭吊英灵,寄托哀思。有的群众手扶松柏,痛哭不已。
83岁的老红军朱仲友听到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时失声痛哭。当年朱仲友担任中心县委少共儿童局局长,是小平同志的老部下。他清楚地记得,在小平同志领导下,在会昌、寻乌、安远三县兴办了73所列宁小学,90%以上的儿童免费入学。小平同志很早就关心儿童,重视教育。
年逾70的老农民刘金贵怎么也忘不了当年小平同志帮助群众插秧、收割的情景。那是1932年夏天,正是插秧大忙季节,军属刘大娘家缺劳力,很着急。小平知道后,带着几个战士来帮刘大娘插秧,一连干了三天,完成了抢种任务。以后,他还倡导建立了“共产主义劳动礼拜六”制度,动员红军和县委机关干部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收割。
县委书记彭奕彰深情地说:“苏区时期,小平同志根据三县地处闽粤赣三省边境的特点,发展了进出口边区贸易,输出茶油、稻谷、大豆、香菇等物品,进口苏区急需的食盐、煤油、布匹、药品等物资,是我们搞好边贸,搞好流通的引路人。1972年,小平同志又到会昌,视察厂矿企业和乡村农户,鼓励我们发展生产。现在,我们会昌老区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绝大部分群众已解决了温饱,住上了新房。但是,敬爱的小平同志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早日脱贫致富,以优异成绩作为对小平同志的深切哀悼。”


第5版(专版)
专栏:

  您指挥我们攀登科技高峰
吴兴华马望星
湘江呜咽,岳麓悲泣。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传到国防科技大学,顿时整个校园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许多教职员工热泪滚滚。大家一遍又一遍学习《告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书》,收看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举行各种形式座谈会,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深情回忆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关怀和厚爱。
校长温熙森少将、政委赵吉祥少将动情地说:我们学校,是在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成长起来的。1958年,小平同志视察了我校前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对学校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77年7月,小平同志在自己的家中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听取了两个多小时的汇报,亲自确定在哈军工的基础上成立国防科技大学。小平同志说:是我自告奋勇管理教育工作和科技工作的。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处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小平同志还指示我们:学校要搞科研,教学、科研分不开,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只有把科研搞好,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1978年6月6日,国防科技大学诞生了。
计算机专家、曾参加和主持过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的陈火旺教授回忆说,小平同志对我校科研工作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由我校承担的我国第一台银河亿次计算机的研制任务,就是小平同志交给学校的。1983年12月,我们提前一年完成了任务。担任军委主席的小平同志非常高兴,亲自签发命令,为我们记集体一等功,赞扬我们是“国防科研战线上一支勇于进取、能打硬仗的先进集体”,并勉励我们再接再厉,大胆创新,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85岁的原副校长、老教授曹鹤荪泣不成声地说:没有小平同志的关怀,就没有我校的今天。10多年来,我校在全军率先成立了研究生院,设立了16个博士点、46个硕士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了2万多名各类高科技人才。
许多老教授深情地说,在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我们学校先后研制成功银河巨型计算机、探空气象火箭、两足步行机器人、磁悬浮列车样车等2000多项高科技成果,近千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全军科技进步奖,平均三天一项成果诞生,五天一项成果获奖,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防科大的教职员工说,我们缅怀小平同志,就是要遵照他老人家的指示,攀登科技高峰,努力抢占科技前沿制高点,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5版(专版)
专栏:

  哀思满怀敬仰无限
——“模范团长”李国安和战士一起收看追悼大会实况
彭小国
高山垂首,苍松低头。2月25日一大早,“模范团长”李国安就赶到了本团在京郊西山脚下执行施工任务的一连,和战士们一起等候着收看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的实况。
简陋的工房里庄严肃穆。墙壁中央端端正正地挂着邓小平同志的遗像,四周是战士们用黑色缎带亲手扎制的花束,遗像上方挂着“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条幅。摆在电视机两旁挂着挽联的大花篮,与战士胸前一朵朵小白花,诉说着今天的不同寻常。
李国安和正在这里检查工作的内蒙古军区副政委关树人,与战士们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的小马扎上。他们的脸上,神情悲痛。已多日不见团长的战士们,也没有了往常那种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此时此刻,他们饱含深情地缅怀着邓小平同志使人民“富”起来,使军队“强”起来,使团队“快”起来的丰功伟绩。李国安深有感触地介绍说:“我几次随水利部代表团出国考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就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18年,我们的国家就不会有今天;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这样重视科学技术,给水团就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低沉的哀乐声,把官兵们又一次带入悲痛之中。李国安和战士们一样,双眼紧盯着荧屏,生怕漏看一个画面。渐渐地,他和战士一样,眼窝里溢满了泪水。望着荧屏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追述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他忍不住地几次掏出手绢擦泪水。这使笔者不禁想起昨天晚上去招待所看他时,他含泪一遍又一遍地收看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群众送别邓小平同志的情景。当时,他边看电视边意味深长地对笔者说:“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临终前还告诫家人要捐献自己的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这种共产党人的风范,永远是我做人的楷模,永远是鞭策我不断进取、不断拼搏的动力和源泉。”
追悼大会转播结束了,李国安还久久不肯离去。他率领全连战士,再次向这位世纪伟人默哀。接着,禁不住潸然泪下的李国安,哽咽地对全连战士说:“我们悼念小平同志,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按照江主席在悼词中要求的那样,扎扎实实干好各自的工作,努力多打井,打好井,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军民早日喝上好水、甜水,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告慰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


第5版(专版)
专栏:

近日,杭州凯地丝绸公司的职工加班加点印制两千幅邓小平丝制画像,以表达工人阶级对小平同志的深切思念。施健学摄


返回顶部